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剥夺是用强制的方法夺去或照法律取消的意思。,社会剥夺这一概念应用的最为广泛。主要从人们妒忌性偏好特性的角度出发,强调通过与其他群体类比导致对自身现状感到不满的心理过程。

词语解释

【中 文】 剥夺

【拼 音】 bō duó

【英 文】 deprival

【词 性】 动词,

【褒 贬】 贬义词

【近义词】 掠夺 抢夺

【反义词】 赠予

【释 义】 [动词]①用强制的方法夺去:剥夺劳动成果。②依照法律取消:剥夺政治权利。

词语辩析

剥夺 掠夺 抢夺

三个词都有凭借权势、暴力强行夺去的意思。“剥夺”常搭配抽象事物,如“剥夺妇女的选举权。”“掠夺”的对象多是具体的货物、财物,强调数量巨大。“抢夺”侧重以暴力抢取,突出其胆大妄为、目无法律,性质恶劣。

【例 句】 在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许多正当权利都被剥夺了。

哲学意义

剥夺成了一个文化信念

“剥夺剥夺者”,这是十月革命时期最响亮,也是最经典的口号。剥夺者指的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沙皇、贵族、地主、富农、资产阶级,而剥夺则是指的无产阶级用专政的手段——武力、强力、血与火,来将剥夺者的财富收归人民所有。“剥夺剥夺者”本是一个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它给新生苏维埃共和国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基础,没有这种剥夺,共和国将不复存在。然而,当这一进程成为人们意识中的“凯歌行进”(“战时共产主义”,高潮是1921年)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时,它就成了一种金科玉律的、永恒的信念。因而“剥夺剥夺者”也就给了执掌政权者一根强大的意识形态支柱:剥夺就是专政,无剥夺,无专政,就不能建设和建成社会主义。

沙皇、贵族、地主、富农和资产阶级被剥夺和专政后,剥夺本该终止,因为在人民之间是不应该有剥夺这种行动准则的。然而,在苏联的历史进程(包括苏维埃文化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剥夺非但没有终止,反而成为革命和建设中日益重要,直至是惟一的、须臾不可离开的思维和手段。1927年,苏维埃俄国由于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中农户的数量上升,并逐渐达到十月革命进行时富农的经济水平,农村的经济获得了普遍的发展,社会也变得稳定起来。但是,“直接工业化”的方针需要大量资金,而工业本身不能提供这些资金,又不愿和不能接受其他的资金来源,于是“剥夺”再次提到了议事日程,而“剥夺”的主要对象就是农民——在新经济政策下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那种以重分土地和生产资料为手段的强行“均财富”的过程——“剥夺”过程在农村再次出现。除农业经济的恶化外,民心的不稳,社会的动荡是这种剥夺的直接后果。1927年2月,加里宁在联共(布)中央全会上读了一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富裕起来了的农民、但被划定是“富农”的信:“现在我面前只有两条出路,一条是到土地科去,一条是去请求‘基督发慈悲’。”到“土地科去”就是承认自己是富农,听凭政府的发落,而请求“基督发慈悲”就是听天由命了。

剥夺农民,就是从农民那里(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不管他们有没有这个承受能力)剥夺粮食、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就是向农民强行索取“贡赋”。而剥夺的过程主要就是“抓富农”的过程,就是联共(布)党员抓富裕起来了的农民的过程。一位农业人民委员部的部务委员当时向中央反映:“我不想把我们农村中的党员同志都说成是农村的官僚,但他们大多数确是变成了冷冰冰的官员,他们不去寻找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不去寻找解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不去寻找提高农村福利的办法,不去加强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工业原料供应者和工业品销售市场的工业基础,而是在寻找富农。他们抓富农就像搞体育竞赛,差不多所有的能吃饱饭的农民都被他们看成是富农,看成是危害共产主义的凶神恶煞,他们理解的共产主义就是农村的贫穷和愚昧;持有党证的官僚所担心的只是自己的位置(失业的幽灵把他们吓坏了),他们在尽力不停地、一个接一个地寻找更多的富农,因为对他们的工作通常是用抓了多少富农来评价的”。从这封信不难看出,“剥夺”在这时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革命的、建设的实际进程,而且是一个意识形态斗争的过程,一种苏维埃文化观发展、深化和强化的过程。由农村基层党员到执政的最高领导,对他们来说,剥夺似乎是斗争的主要法则,是向前运动的惟一推动力。

除了这种“收归国有”的直接剥夺外,国家还将农产品的采购价格压得很低,低得连家中真有余粮的农户也不愿意按照国家的价格贱卖,低得农产品对工业品的比值大幅度下降:1927年,出售1普特燕麦的钱只能买到2.55米布匹,或6.19磅盐,或3.93磅糖,以至农村总的购买力大致下降了50%。对“富农”的剥夺实质上是对所有农民的剥夺,是对整个农业经济的剥夺。因此,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离心力增强,淡薄了对苏维埃文化观的吸引力,那种惶惶不可终日、听天由命,甚至“求基督发慈悲”的文化观和道德影响就在默默扩展其威力。在这时的农村中,那种在家中一隅供奉基督圣像并早晚默默祈祷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上帝的信仰和期待在悄然地替代对红旗和苏维埃的信仰和期待。这不仅是经济的危机,发展的危机,更是苏维埃文化观的危机。

1928年1月,联共(布)党的最高领导人分别下到各个地区,进行“粮食采购巡行”,加深了这种危机。在巡行中,斯大林向当地的领导人建议用“非常措施”采购粮食,即用非常措施剥夺农民,用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刑法第107条,“对从事粮食投机倒把和囤积居奇分子予以严惩,本人交法庭审判,粮食由国家没收”。斯大林所到之处讲话的主题,就是用暴力剥夺富农。他对地方干部的指责是:“富农不愿意拿出粮食来,为什么你们不惩办他们?”“为什么直到现在富农还没有被清洗掉?”对那些执行“剥夺富农”政策不力的干部则严加惩处:到1928年3月,在西伯利亚有224名负责人被解除职务,有1434名党员受到党的处分,其中278人被开除出党;在乌拉尔,被解除公职的有1157人。因援用第107条而受到审判的人:在北高加索为3424人,在西伯利亚为1589人,在乌拉尔为255人。

非常措施——暴力剥夺将农民防备“黑色日子”的存粮都没收了,于是农民对这样做的政府就侧目而视,随之反抗事件就猛增。农民的心里有杆秤,这秤就是他们粮囤里存储的粮食。有足够可以自己支配的粮食,苏维埃政府就好;将这种粮食剥夺了,自己的粮囤空了,他们就活不塌实了,苏维埃政府就不好。农民是最朴实的现实主义者,他们的文化观是不受空泛的、“凯歌行进”式宣传的影响的。断了农民的机动粮和防荒粮,也就断了苏维埃政府自己的立足基地和支撑点,断了苏维埃文化和俄国农民传统的文化观和道德观的联系和交融。斯大林后来也不得不承认:“我们从1月到3月收购了将近3亿普特的粮食,当时收购的是农民的机动粮;从4月到6月我们连1亿普特也没有收购到,因为那时我们不得不在收成的好坏还看不清楚的情况下触动农民的防荒粮。但粮食还是必须收购。于是,重新采取了非常措施,产生了强迫命令、破坏革命法制、挨户巡视、非法搜查等等现象,这就使国家的政治状况恶化,给结合造成了威胁。”

农村中的这种剥夺,在稍后的“农业全盘集体化时期”就更强烈了。剥夺基本就是以“奥格布”的人员和贫农组成的工作队搜查的方式来进行了。集体农庄的组建就成了一场对“富农”的战争:各个地区都竭力追求“全盘集体化”的高速度和高百分比,为了使所有农民都加入集体农庄,各级领导都采取了“非常措施”。这时,在农村中的普遍现象是:哪个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他就是富农,哪个人反对用强力来实行“全盘集体化”,他就是敌人,就是犯了反革命罪。集体农庄只能是贫农和中农的,“富农”既不能参加,也不能自行组建集体农庄,否则就是假集体农庄,就是以“集体农庄为幌子”来破坏“农业全盘集体化”。于是,“把富农作为一个阶级来消灭”就成了一条法律。

苏联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的霍皮尔专区是苏联第一个以整区形式加入集体农庄的地区。关于这个地区的集体化的真实情况,著名作家萧洛霍夫在1929年7月29日的一封信中作过真实记录:“富农被挤压,而中农也受到打击。贫农在挨饿,在霍皮尔专区,把一个真正中农,甚至常常是没有什么经济能力的人家中的财物,从茶炊到铺垫用的皮褥子都被变卖掉了。民众变得狂暴起来,情绪是沮丧的,来年可供播种的耕地灾难性地缩小了。”霍皮尔农民的反抗在增加,但是当局把它们称为是富农的进攻,是匪帮活动。当一支骑兵部队从萧洛霍夫的窗下跑去镇压这种“匪帮”时,这位作家惊叹道:“1921年又回来了”。

从“战时共产主义”起,到“农业全盘集体化”,再到二战后的苏联农业经济政策,几乎是一贯地把农民(尽管有不同的名称:富农、破坏分子、反苏维埃分子、粮食投机倒把者等等)作为剥夺的对象,一切政策都在延伸和实现一个传统的决策:剥夺农民,向他们索取“贡赋”是惟一的出路。于是,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执政的无产阶级去剥夺作为盟友的农民,而声称的目的却是要不断加强工农之间的联盟。作为一种经济措施,反复对农民的剥夺所造成的损失甚至灾祸是惨重的,苏联的历史进程和解体已经证明,时至今日俄罗斯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举步蹒跚也就是明证。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斗争手段,剥夺成了苏维埃文化现象中的冰冻三尺的症结。剥夺成了一种文化信念,使苏维埃文化具有了强权强力的表征。在这种表征下,意见的自由申述,下情的正常上达,常常被视为异端,而遭“剥夺”。

剥夺之延伸而不绝,自有经济、社会等诸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恐怕是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解释不同。在苏联时期,下述这个论断是决定了苏联的历史进程的:“随着我们的进展,资本主义分子的反抗将加强起来,阶级斗争将更加尖锐。”和平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剥夺”理论和行动渊源于此。然而,苏联的历史,苏维埃文化观的发展史也表明:动乱时期的剥夺,对剥夺者的剥夺,其结果必然是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升平时期的剥夺,对剥夺了剥夺者的剥夺,则只能导致人心的不稳和社会的动荡不安。

感觉剥夺

感觉剥夺是指将志愿者和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病理心理现象。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这说明感觉不仅是人认知过程的第一步,而且对维持人的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剥夺者 十月革命 苏维埃共和国 沙皇 工业 农民 加里宁 贡赋 富农 革命 斗争 奇分子 斯大林 奥格布 强权 强力 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