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包围,指四面围住,使其无法逃跑。语出《文献通考·田赋六》:“ 延福 等五十四圩,周回一百五十馀里,包围诸圩在内。”

汉语词语

词语读音

拼音:bāo wéi

注音:ㄅㄠ ㄨㄟˊ

基本解释

[surround;encircle] 四面围住,使其无法逃跑。

连夜急行军,在拂晓前包围了直罗镇。——《奠基礼》

引证解释

1. 四面围住,使其无法逃跑。

《文献通考·田赋六》:“ 延福 等五十四圩,周回一百五十馀里,包围诸圩在内。”

巴金《春天里的秋天》:“我们被夜的网、星星的网包围着。”

萧红 《夜风》:“兵们从东墙回转来,把 张二叔 的房舍包围了。”

2. 军事术语。

(1)正面进攻的同时,向敌人的侧翼和后方进攻,以求围歼敌人的行动。

(2)对敌军作战所形成的态势,如三面包围或四面包围等。

军事术语

军队向攻击目标翼侧或后方的机动。有一翼包围(图)、两翼包围(图)和四面包围;在现代条件下,还有垂直包围、两栖包围等样式。目的是与正面部队配合,对敌形成围攻的部署。是达成歼灭战的重要手段。

中国早在春秋初期周郑的葛之战中就已运用了包围战法。中国古代兵书《孙子·谋攻篇》中已有“十则围之”等论述。公元前216年,迦太基的统帅汉尼拔在意大利坎尼之战中,用两翼包围的方法,歼灭了数量上占优势的罗马军队。随着军队的火力和机动力不断提高,包围的运用日益广泛,形式也更趋多样。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丰富和发展了包围的理论,并把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作为歼灭战的基本战法。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广泛运用多种形式的包围战法,为各个歼敌创造了条件。 包围,通常是利用敌人的暴露翼侧和防御间隙实施。对孤立突出的目标,采取先包围、后攻击或边包围、边攻击的方法。对无暴露翼侧的目标,要首先组织突破,尔后实施分割、包围。遂行包围任务的部队,可得到较多的兵力兵器的加强,通常在航空兵、炮兵火力的支援下,利用夜暗或不良天气,以坚决、迅猛的行动,出敌不意地进至预定地区。包围部队到达预定地区后,必须夺占要点,断敌退路,迅速建立对内对外正面,达成三面或四面包围,形成围攻部署。在实施包围的过程中,应不间断地组织协同动作和各种战斗保障

现代条件下,使用各种常规火力和核火力支援坦克、摩托化部队的快速机动,结合直升机机降的协同作战,将成为包围的重要样式。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文献通考 直罗镇 巴金 进攻 兵书 坎尼之战 歼灭战 协同动作 战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