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北津戍原是楚国北境的一个戍防渡口,位于襄阳城西南三里余的真武山、琵琶山北麓。《水经注》说:“楚之北津戍也,今大城西垒是也”。

史料记载

郦道元《水经注·沔水》:“(襄阳)城枕汉水,即襄阳县之故城也,王莽之相阳(襄阳一度改称“相阳”)矣,楚之北津戍也,今大城西垒是也。”

初唐崔湜《襄阳作》:

庙堂初解印,郡邸忽腰章⑴。

按节巡河右⑵,鸣驺入汉阳⑶。

城临南岘山⑷,树绕北津长⑸。

好学风犹扇,夸才俗未忘。

江山跨七泽⑹,烟雨接三湘⑺。

蛟浦菱荷净⑻,渔舟桔柚香。

醉中求习氏⑼,梦里忆襄王⑽。

宅坏仍思凤⑾,碑存更忆羊⑿。

下车惭政美,闭阁幸时康⒀。

多谢征南术,于今尚不亡⒁。

⑸北津:襄阳原是楚国北境的一个戍防渡口。《水经注》说:“楚之北津戍也,今大城西垒是也”。

历史沿革

早在西周时期,今襄阳地区分布着众多的方国和部族,如谷国、唐国、邓国、卢国等等。早期的众多方国奠定了襄阳行政区划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今襄阳地区纳入楚国统治。楚国在这一地区设立县级政区,如权县、邓县、庐县等等。

春秋时期,楚国势力日盛,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在郢(今宜城南楚皇城)正式建都。郢地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奠定了楚国加速发展的基础。楚国在具有一定实力后,便快向北扩张,欲称霸中原。这时襄樊的沿江地区,对楚国“平步窥周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是把当时中国中部南北交通两条主要陆路荆襄大道和夏路联系起来;二是在汉水南岸有了一个理想的屯驻军队和贮存军需的基地,成为楚国向北进军的战略支撑点。于是便有了“楚之北津”的出现。

影响

“唐以前通过湖东与汉江相贯通的北渠——檀溪水河道可方便出入汉江,江斜对岸是地势高爽的铁窗口,可与北津戍对置往来回返的码头,具备作大型军事渡口的优越天然条件,成为春秋战国期间楚国北进、东扩、西拓时楚军尤其是楚王师出入的聚散地,是一处有相当基础设施和舟楫粮秣之备的军事要塞,逐步发展成为有相当规模和戍卒守卫的城邑——北津戍。””北津戍三面环水,背靠岘山,主要作为楚国重要军事渡口和要塞,以供战船停泊出入,偶尔也有鄂君启的商业船队在此附近活动。“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楚国 襄阳 郦道元 襄阳 檀溪 船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