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口述,指口头叙述。语出吴泰昌 《阿英忆左联》:“我有时在旁边听着他谈,有时根据他的口述代为复信。”

词语概念

反义词: 笔述

基本解释:

[dictate;make an oral account] 口头讲述。

引证解释:

指口头叙述。

吴泰昌 《阿英忆左联》:“我有时在旁边听着他谈,有时根据他的口述代为复信。” 陆文夫 《美食家》十一:“发现这本由 朱自冶 口述 包坤年 整理的大作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

基本含义

口述资料的利

1、 亲历性。口述资料的内容往往是当事人亲身经历的,无形中它就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更具有震撼力,以它作为教学资源可以使学生更快的融入课堂。

2、 情感性。口述资料是经当事人口述而记录下来的,当事人口述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加入了自己对事件的理解,因而具有一定的情感性。带有情感的资料更具有人性化,也就更容易打动学生。

3、 角度丰富。不同的人对事件的理解是不同的,因而同样的事件经不同的人介绍,角度是不同的。角度丰富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多维的历史,丰富对历史的整体感知。

口述资料的弊

1、缺乏整体性。我们所能找到的口述资料大多只是反映历史的局部,缺乏对事件的整体认识。因而在使用口述资料时,我们要注意对知识的整合,不可以偏盖全。

2、资料的真实性要注意辨别。口述资料是由当事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理解形成的,当事人不自觉就会加入自己的理解,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经历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因而我们在使用时要注意去伪存真,还原历史的原貌。

口述史指的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历史研究方法。

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在国内国外,都常常可以看到有人把“文献”与“情报”,“文献学”与“情报学”等同起来,虽然这种等同未必适宜,但却反映了文献在情报活动和科学中的极为重要的地位。区分文献类型或形式有多种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根据载体把其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和声像型。(1)印刷型:是文献的最基本方式,包括铅印、油印、胶印、石印等各种资料。优点查可直接、方便地阅读。(2)缩微型: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的文献,又可分为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优点是体积小、便于保存、转移和传递。但阅读时须用阅读器。(3)计算机阅读型:是一种最新形式的载体。它主要通过编码和程序设计,把文献变成符号和机器语言,输入计算机,存储在磁带或磁盘上,阅读时,再由计算机输出,它能存储大量情报,可按任何形式组织这些情报,并能以极快的速度从中取出所需的情报。近年来出现的电子图书即属于这种类型。(4)声像型:又称直感型或视听型,是以声音和图像形式记录在载体上的文献,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科技电影、幻灯片等。

文献在科学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在:(1)是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结果的最终表现形式;(2)是在空间、时间上传播情报的最佳手段;(3)是确认研究人员对某一发现或发明的优先权的基本手段;(4)是衡量研究人员创造性劳动效率的重要指标;(5)是研究人员自我表现和确认自己在科学中的地位的手段,因而是促进研究人员进行研究活动的重要激励因素;(6)是人类知识宝库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可将文献区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等。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方面,如书目、题录、简介、文摘等检索工具。三次文献是在一、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而编写出来的文献,人们常把这类文献称为“情报研究”的成果,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与此类似,也有把情报区分成一次情报、二次情报、三次情报的。

意义

此词现在主要用作在古代传记中,帝皇或大将在写给邻国或皇帝信时,由他们口头陈述后在又一边的书记记录;或在一些抗日电视剧中,司令官口述电报后再由电报员发报。

实例

比如说,一位司令假定为甲,他给电报员乙说:发电报给兵分队,命兵分队撤退,当我们转述时,就是甲口述给乙,让乙给兵分队说让他们撤退。这就是口述的用法。

用处范围

1:兵事上2:王朝中3:上级与下级之间4:第三人称转述时5:传记中

栏目名称

标版

口述,来自中国的光荣

口述历史,记录中国

时长

28分钟*373期

阐述

以口述的形式,从亲历者或见证人的视角,解读近现代文化历史大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真实的个体生命体验,辅以珍贵的影像资料,生动剖析过往事件,让观众能轻松读历史,快乐品文化。《口述》栏目努力把中国最具历史意义的节目奉献给珍视历史记忆的人们。

定位

以真实的个体生命体验,承载博大的人文情怀,实施生动的人文教化

综述

从泛娱乐化的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现状来看,“历史人文”似乎并不讨好。然而,从“和谐社会”的政治主题到“人文社会”的和平主题,以及“反三俗”的当下,“历史人文”顺应了潮流,让人兴奋。可以预见,未来数年历史人文类的栏目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大型日播型节目《口述》可谓应运而生,雷禾传媒在多年的人脉素材积累中,倾情打造,全力投入。

特点

中国性、故事性、人文性;

  见证历史,记录中国的沧桑巨变;

  挖掘故事,体味各类人群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遭遇的各种鲜为人知的人生际遇;

  披露各时期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观众期待的历史背后的真相。

优势

《口述》所采访的嘉宾大多是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亲历者的亲人,嘉宾讲述的故事或事件很

多是独家披露并带有解密色彩的内容。因此,重大历史事件与亲历者的独家口述成为《口述》栏目的一大特色。在我们采访的嘉宾当中,有很多人已经故去,也有很多人不愿意再提起某段往事,那么《口述》栏目就成了这些人、这些事的独家纪录,不可重现,亦不能复制。

  《口述》之所以能够成为荧屏的亮点,在纪实类节目当中脱颖而出,除了拥有一支强大的创作队伍之外,节目形式与内容的丰富和多变也至关重要。

  全年365期,需要全面统筹策划。《口述》的难点在于节目资源的储备,以及创作团队的建设,没有这两点就不可能完成一个每天28分钟的大型日播栏目。

播出平台

全国34家地面电视台,包括12家省级电视台和22家地级电视台(截止2010年9月)。实践证明,此类节目因为精良的制作、感人至深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大批观众,创造了同类型节目居高的收视率。

系列

《铭记1949》10集

  《红墙记忆——身边人眼中的开国领袖》24集

  《新中国的外交风云》15集

  《春天的故事》17集

  《不该忘记的人——战争中的革命家》23集

  《不该忘记的人——国民党军队抗日名将》12集

  《不该忘记的事——走进朝鲜战争>4集

  《硝烟年代的记忆》26集

  《科学背后的故事》8集

  《没有硝烟的战场》34集

  《百年红楼》6集

  《百年京剧》8集

  《远去的光影》12集

  《守护的眸光》7集

  《体坛辉煌梦》14集

  《历史的过客》29集

  《大师的足迹》22集

  《艺术人生》91集

  《风云人物》11集

部分嘉宾

童祥苓: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杨子荣的扮演者

 张宝忠:邓小平三十年的警卫秘书 中将军衔

  阎长贵:江青的首任秘书

  张军钊:著名导演,曾执导电视《一个和八个》等

  吴运乾: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嫡孙

  时纯利:五十年代著名劳模时传祥之子

  戴眉曼:戴笠家族留在大陆的唯一后代

  周汝昌:著名红学研究者

  马 季:相声演员

  陈丹青:当代著名画家

  谢铁骊:著名电影导演

  乔安山:雷锋生前战友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

  黄宗江:著名剧作家

  盛中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

  柴泽民:中国第一任驻美大使

  许鹿希:两弹元勋邓稼先夫人

  王富洲:新中国首次登上珠峰的登山队长

  梁伯权:邓小平三次南巡的随身摄影师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