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反思小说泛指出现于1979年及1980年代初期一类小说。小说题材多为文革期间事件,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变化过程,反思导致很多社会问题和个人伤痛的社会历史原因。

反思小说简介

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它和伤痕小说的界限并不十分分明,且互有交叉。 反思小说是在伤痕小说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小说不再像伤痕小说那样直接展示个人所受的伤痛,而是较冷静的审视和挖掘造成这些伤痛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

这类小说由伤痕小说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和批判进一步延伸,扩大到审视和反思整个社会主义时期曲折的历史,乃至民主革命时期就已出现的“左倾”错误,探讨造成“文化大革命”浩劫的社会政治和心理原因,从审视历史中反思教训。

起源

“反思“一词,据说首次出现于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著作中,他将"心灵内部活动的知觉",称为"反思"。而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这个词却具有特定的意义,即对文革、十七年以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同时,在历史和自然的大的环境背景中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可以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两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哲学思考的介入。

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历史的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 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

综观"反思文学"的创作,主要焦点在于对"人"的反思上。这种对"人"的"反思"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它首先是主要针对政治层面的,关于建国后的历史问题尤其是对农村问题的反思成为作家创作的一个重点。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就的这种小说形式。

代表作品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其中张一弓创作的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以一个为了群众生命而不惜触犯党纪国法的大队支书的形象,树立了新时期第一个成熟而完整的悲剧英雄形象。

《李顺大造屋》

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则以看似幽默的笔法,揭示了中国农民自身的性格弱点,指出这些"民族劣根性"在建国后的左倾灾难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记忆》则以某地宣传部长秦慕平对曾经被自己错判为"现行反革命"的少女方丽茹的忏悔,反省了一个时期内不正常的"现代迷信"及自己在这种现代迷信中所扮演的可悲角色。

其他作品

(一)政治反思:王蒙《蝴蝶》、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二)人性反思:古华《芙蓉镇》

(三)民族性反思: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四)苦难反思: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启示录》《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五)现实社会反思:理想主义者的困惑《人到中年》;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开拓之作《西线轶事》。

(六)人生反思:知青小说: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

(七)文化反思:张炜《古船》、陈忠实《白鹿原》等。

相关小说

与“伤痕文学”相比,“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历史的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

相同

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鲜明特色,这种揭露性的内容和思想特色也成为反思作品吸引读者的最主要的因素。

不同

因为这批作家的理性主义色彩,他们相应地失去了“伤痕文学”那种夸张的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叙事方面及刻画人物方面相对较为客观,因此更容易经受历史的考验。反思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所谓“文化大革命”的实质,因为这是文学所不能做到的。他们“反思”的历史范围也局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而且大多数是以苦尽甘来的“大团圆”为结局。所以,从“伤痕”到“反思”,反映了“伤痕文学”后对理性的回归。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专业术语 伤痕小说 成为作家 高晓声 李顺大造屋 反思文学 伤痕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