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名(拼音:míng)是汉语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口从夕。古人走夜路时,彼此看不见,就自己呼自己的名字。其本义兼有名、动两用,名词指人的名字,动词指自己称呼自己的名字,进一步引申出命名、取名义。

由人的名字引申指事物的名称,由名称义引申出名号、名分、名声义。由名声义引申为出名义。

基本概况

míng

ㄇㄧㄥˊ

◎ 人或事物的称谓:名字。名氏名姓。名义。名分( fèn )。名堂。名落孙山。名存实亡。

◎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名,行骗钱之实。

◎ 叫出,说出:不可名状

◎ 声誉:名誉。名声。名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名噪一时名过其实

◎ 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名人。名士。名师。名将( jiàng )。名医。名著。名流。名言。名胜。名剧。

◎ 占有:不名一文

◎ 量词,用于人:三名工人。

解释

字义

◎ 名 míng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太阳落山看不清,用嘴说出代表自己的语言符号——姓名:起名字)

(2) 同本义 [give name to]

名,自命也。——《说文》

黄帝正名百物。——《礼记·祭法》

名之曰幽厉。——《孟子》

名公器也。——《庄子·天运》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 罗敷。——《乐府诗集》

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

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唐·柳宗元《游黄溪记》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名之者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遂以名其庵庐云。——明·宋濂《看松庵记》

自名“蟹壳青”。——《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名品(辨明品级)

(4) 称说;说出 [tell]

不能名其一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5) 又如:不可名状;莫名其妙;名状(形容描述)

(6) 出名,有名声 [lend one's name to an enterprise occasion]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7) 以私人名义占有 [own;possess]

不名一钱。——王充《论衡

(8) 通“明”。明白 [understand]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老子·四十七章》

词类活用

◎ 名 míng

〈名〉

(1) 名字;名称 [name]

请问名。——《仪礼·士昏礼》

记百名以上书于策。——《仪礼·聘礼》

慎器与名。——《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注:“爵号也。”

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周书·谥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皇上登极,铨部列公(袁可立)名,起废册中。——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2) 又如:名榜(名帖);名物(物品的名称及形状);名纸(名片);名象(泛指称谓、法制、器物等。名,指称;象,法象)

(3) 名门,名家 [influencial family]。如:名胤(名门的后裔);名迹(名家的手迹);名画(名家的图画);名书(名家的墨迹)

(4) 名人, 杰出的人 [notable]。如: 名彦(名人才士);名俊(俊杰,杰出的人);名场(名人聚会之所);名贤(名人贤士);名辈(名流)

(5) 名声,名誉,名望 [fame;reputation;renown]

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史记·滑稽列传》

名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6) 又如:名宿(有名誉、负众望的读书人);名实(声誉与真才。或指名称与实质);名体(声名与实才)。如:名父(指人父有名望);名分(名望和身分)

(7) 功业,功名 [fame and position]。如:名心(求功名之心);名品(名位品级);名级(名位品级);名烈(功业);名业(功名业绩)

(8) 名义 [titular]

名曰馆伴。(名义上是招待使者的官员。)——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9) 又如:名分(名义);名田(以私名占有田地);名色(名义)

(10) 对人在数列中位置的规定 [number]。如:第三名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诗·齐风·猗嗟》

◎ 名 míng

〈形〉

(1) 有名的,著名的;名贵的 [well-known;famous]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有仙则名。——唐· 刘禹锡《陋室铭》

(2) 又如:名姝(著名的美女);名宿(有名的老前辈);名素(一向有名望的人);名族(著名的家族;名字姓氏);名花(名贵的花。俗称美女、名妓为名花);名贵(著名而显贵的人;贵重难得的器物);名都(著名的都市)

(3) 大的 [big;great]

因名山升中于天。——《礼记·礼器》。注:“犹大也。”

环如因而赂一名都。——《战国策·秦策》。注:“大也。”

(4) 又如:名山(大山);名川(大河);名藩(重要的大藩镇);名器(大器)

◎ 名 míng

〈量〉

用于人的数量 [used in human number]。如:二十名工人;三十名学生

汉语字典

[①][míng]

[《广韵》武并切,平清,明。]

亦作“1”。

(1)人的名字。

(2)用作动词,名字叫做。

(3)指姓名。

(4)呼其名;称其名。

(5)谥号。

(6)谓授予谥号。

(7)事物的名称。

(8)名目;种类。

(9)文字。

(10)指姓氏。

(11)用作动词,问姓氏。

(12)命名;取名。

(13)引申为称;被叫做。

(14)形容;称说。

(15)号令。

(16)功业;功名。

(17)名声;名誉。

(18)闻名。

(19)指留名。

(20)著名的;名贵的。

(21)以……著名。

(22)名义。

(23)名分。

(24)指名号。

(25)谓以己名占有。

(26)独擅;专注。

(27)形成。

(28)指战国时诸子百家中的名家。

(29)形容眉宇开展。

(30)名刺,名片。

(31)大;广大。参见“名山”、“名鱼”。

(32)量词。指人。

(33)量词。指名次。

(34)通“命”。命令;传令。

(35)通“命”。性命;生命。

(36)通“明”。辨明。

(37)通“明”。光明的。

[②][míng]

[《集韵》忙经切,平青,明。]

同“铭1”。

铭旌。

音韵参考

[上古音]:耕部明母,mieng

[广 韵]:武并切,下平14清,míng,梗开三平清明

[平水韵]:下平八庚

[唐 音]:*mi?ng

[国 语]:míng

[粤 语]:meng4ming4

[闽南语]:beng5,mia5

字形演变

字源演变: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日本韩国旧字形

英文翻译

◎ 名

a name

to describe

famous ; celebrated

fame

a given name

含义

1.(~儿)名字;名称:人名,书名,命名,报名,起个名儿。

2.名字叫做:这位女英雄姓刘名胡兰。

3.名义:你不该以出差为名,到处游山玩水。

4. 名声、名誉:出名,有名,世界闻名。

5.说出:莫名其妙,不可名状。

6.出名的;有名誉的:名医,名著,名画,名山大川。

7.量词,用于人:三百多名员工。

8.姓氏;姓氏,山东肥城、山西浑源有此姓,其他地方待查。

9.占有:一文不名,不名一钱。

历史起源

名是个人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实际上,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必然产物。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历史沿革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陈梦家《殷商卜辞综述》认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春秋鲁桓公六年(705)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 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五则”)。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随着儒学的兴起,对起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中对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条之外,还规定了“六不”。即(1)不以国(2)不以官(3)不以山川(4)不以隐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币

秦汉之后

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对“五类”、“六不”同样讲究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魏晋以后,一代代的学风、思潮、单从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

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献之,孙静之、桢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是。据正史载,南北朝带僧字的名有122人,昙者39人,佛者24人。

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儿名 (土),孙名钜、钩、鉴、铎(金),曾孙名渊、泠、潜、济、浚、澄(水),刚好是五行一个循环。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

有些双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佚之狐,之为虚字,不算。还有一个“不”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汉代程不识,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另外,汉人取名:(1)尚英武,雄浑劲健。像胜、武、勇、超、猛、固、彪、举等这很常用。

(2)见贤思齐、追慕圣人。如张禹,赵禹、邓禹、陶汤、张汤、赵汤、周昌、王昌、张尧、黄舜等就体现这一特色。

(3)求长生长寿。如万年、延寿、寿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见。

王莽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春秋》“讥二名”,《公羊传》:“二名非礼也”,可能单名多于双名的原因。西汉15帝,二人复名;东汉13帝全单名。

西汉至东晋,54帝,4个复名,单名94%,东汉以后,尤其两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时间佛名盛行:金刚、力士、文殊、目连、药王、般若、三宝随处可见,以带佛气。僧、佛、摩、梵、昙,直取佛名也很多。

唐宋后,取复名多起来,皇帝除外,因单名易于避讳。

另外,唐人追求雅,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命名很流行。

五代

因《尚书·太甲上》有“旁求俊彦”《伪孔传》有“美士曰彦”。故而,据正史载,五代共有87人以“彦”字命名。元代人以取蒙文名为时尚。

元末,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还不知,典出《孟子》:“士,诚小人也”之句。

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至今,从农村族谱中可看出这一现象。其字当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等。 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征,影响很大。

1744,乾隆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为: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垂维佑 钦绍念显扬

1920年,孔令贴又在这30个字后续了二十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清满贵族则喜欢用安、福、永、泰、保全、常荣、桂祥等吉利字命名。

而民间命名习惯约有以下数种:

①节令法:以生时节令,花卉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晓、冬梅、腊梅等。

②地名法:纪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沪生、渝生、杭宁。

③盼子盼财法:如来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来宝、来发。

④动物法:阿牛、阿鼠、小鱼、小狗、小龙、阿龙、小骏(马)、小凤、凤儿。

⑤体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加护身符的重量)。

⑥性变法:女当男养,亚男、冠男、家骏、家雄;男当女养,新妹、宝姬、秋月等。

⑦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根大、根亮(两)、根山(三);张益(一)张耳(二)张山散(三)等。

⑧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孙五代。

⑨综合的,如闰土(节令加五行)。

近代

民国年间尚洋名:玛丽、海伦、彼德、约翰、汤姆很多。

文革间尚红、建、卫、忠、青等字。

现 在的趋向:朦胧、洋名、多字名。

女子的名

古代女子大多都有姓无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出嫁则称某门某氏。

但也有例外,例如馆陶公主刘嫖、陈皇后陈阿娇、缇萦、李清照、陈圆圆等在当时拥有地位、权力和名誉的上流社会的女子才能拥有自己的名字,才有可能使她们的名字流传于世。

名与字

古代人有“名”有“字”,“名”又叫“本名”,旧说是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辈所取(当然亦有一说是出生后即可取名了);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 (不过三国乱世,思想反动,冠而取字并不是一定遵循,曹冲、孙亮都是未冠死去而皆有字),而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字。名,在夏朝之前已经有,而取字据说始于商朝,如推翻夏桀的商汤,原名履,又名天乙,字汤。还有名与字是有区别的,古人常自称其名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另名与字连称亦是对人尊称。名与字是有关系、关联的。有的是意义上的联系,有的是意义上的相辅,有的是意义上的相反。

作品内容

论名

《老子》开章篇里有一句:名可名,非常名。如果不在原文里翻译,今天人们就有多种解读,但人们好像不太喜欢原文的意思,而是喜欢脱离原文去解读:引用时时常从名气上解读:认为名气要去传播,大了自然会更大,就会有带来更多的利益,实现想要的梦想。人们为什么会这样解读里呢?因为当今的人们生活在快餐时代,凡事讲究简单和快速,因此人们对这句话也简单地直观地解读,并捧为至上名言——放之四海皆准,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因此,有时候人们为了这个名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名,甚至不怕丢失生命。例如,娱乐圈的人们为了不让自己被人们遗忘,时不时地制造一些绯闻:谁和谁私约,谁和谁婚外情,谁曝露走光……又如,一些想未名的人们为了让人们知道自己,时不时地炒作一些新闻:史恒侠事件(芙蓉姐姐),罗玉凤事件(凤姐),郭美美事件(晒富)……还如,一些为了更出名的人们为了人们知道自己的厉害,时不时地做出一些罪闻:分裂祖国,毁谤政府,自杀袭击……

既然名可以让人们如此疯狂,那名的背后一定有人们误读的信息。究其原因有如下:一是名可以带来利益,二是名可以体现德行。利益于生前,一闪而过;德行于死后,经久不息。有人为了利益而放任自己,不分善恶是非而废掉自己;有人为了德行而禁锢自己,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困死自己。

其实有名于过程而非结果,是生命自然的释放。释放在自己的心怀,不以名而取利,不以名而立己。而是在自然规律下专心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把自己在自然时间和空间里发挥到极致,且不刻意去标榜自己的言行。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反问:冯伟雄,现在你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脸了。不否认,因为我认为写文章的人要凭心而说,凭心而写,所以时常会拿自己说事——那怕是坏事,只有这样才能做真实的自己,才不会有失于名的正道:名于无求,名于自然。因此,我想我是一个把名释放在自己心怀的人。

名可利人,也可害人。利人者,温馨久远;害人者,鼓噪一时。所以名要以《老子》言“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名于释怀和淡然,名于未来和历史。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武幷切《集韵》《韵会》弥幷切《正韵》眉兵切,音詺。《说文》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玉篇》号也。《广韵》名字也。《春秋·说题》名,成也。《左传·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又自呼名也。《礼·曲礼》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又呼人之名也。《礼·曲礼》国君不名卿老世妇。

又名誉也。《易·乾卦》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又《春秋·说题》名,大也。《书·武成》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疏》山川大,乃有名,名大互言之耳。

又名号也。《仪礼·士昏礼》请问名。《疏》问名,问姓氏也。名有二种,一是名字之名,一是名号之名。孔安国注尚书,以舜为名。郑君目录,以曾子为姓名,亦据子为名,皆是名号为名者也。今以姓氏为名,亦名号之类。《周语》有不贡,则修名。《注》名谓尊职贡之名号。

又号令也。《周语》言以信名。《注》信,审也。名,号令也。

又文字也。《仪礼·聘礼》不及百名书于方。《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疏》名者,卽今之文字也。《周礼·秋官·大行人》谕书名。《注》书名,书之字也,古曰名。

又《春秋·解题》名,功也。《周语》勤百姓以为己名。《注》功也。

又《释名》名,明也,明实事使分明也。

又《尔雅·释训》目上为名。《注》眉眼之闲。《说文》引《诗·齐风》作猗嗟 兮。

又姓。《广韵》左传楚大夫彭名之後,唐名初撰公侯政术十卷。

又与命通。《史记·天官书》免七命。《注》免星有七名。

又《张耳传》亾命游外黄。《注》脱名逃籍也。

又《集韵》忙经切,音冥。与铭同。志也。详金部铭字注。

又《集韵》弥正切,洺去声。与詺同。目诸物也。详言部詺字注。

又叶弥延切,音绵。《道藏歌》挺自嘉会,金书东华名。贤安密所戒,相期阳洛汧。

又叶莫阳切,音。《韩愈·曹成王辞》子父易封,三王守名。延延百载,以有成王。

又叶必仞切,音傧。《张华鲍元泰诔》烈考中丞,妙世显名。峩峩先生,诞资英俊。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汉字 名氏 名姓 名落孙山 不可名状 名噪一时 名过其实 名言 不名一文 姓名 游褒禅山记 虞初新志 不名一钱 论衡 柳敬亭传 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肥城 一文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