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吴敏树,中国柈湖文派的创始人。诗文经史造诣日益深厚,著述丰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史文学财富。“湖南两百年文章之盛,首推曾吴”(清·郭嵩焘语)。曾,指的是曾国藩,吴,便是吴敏树。

人物生平

吴敏树(1805—1873),字本深,巴陵铜柈湖(今岳阳县友爱乡)人,因有书斋建于故里南屏山,遂自号南屏,学者称南屏先生。他自幼才智超群,见者惊叹以为非常人。8岁入塾,拜乡儒秦石畲为师,受读《五经》、《四书》、《左传》、《国语》、《战国策》及《史记》、《汉书》等传记史书。秦石畲通晓古今,推崇秦汉以来的古诗文,认为“俗师教人以八股为正业,而他艺皆名为杂学,此大谬也,人文无自而起矣!”吴敏树在这位良师的指导下,嗜好古文,“为文章力求岸异,刮去世俗之见”。1832年(道光十二年),29岁的吴敏树乡试中举,1844年,朝廷挑选举人任官吏,吴敏树受命到浏阳县任教谕,因厌恶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涯,年余则称病告退。从此谢绝声华,不求仕进,家居诵弦,潜心于诗、古文之学,终成大器,成为中国木半 湖文派的创始人。

吴敏树高洁自持,既不爱攀高枝,也不喜钱财。咸丰、同治年间,曾国藩、左宗棠兵权在握,声名显赫,凡士之有志名业者,莫不走军垒,依倚取通显。吴敏树与左本是同榜举人,与曾交往尤笃,但他从未向曾、左有所求请。咸丰初,曾国藩以侍郎名义办湘军,与太平天国为敌,湘军攻下岳州府后,曾国藩特邀吴敏树在岳阳楼殷勤道故,询问兵事,请他出任幕僚,吴当即以“兵谋非我所习”而辞别。曾国藩曾向吴提出请求:“吾一旦不幸,志墓当以属尔”,但曾国藩在同治十一年死去后,吴并没有为他撰写墓志铭。曾国藩曾举荐他任两广盐运使,这是当时不少官僚政客垂涎欲滴的“肥差”,一届三年任期下来,至少可攫取白银10万两,还算是“清廉之官”,但吴敏树一笑了之:“我们吴家人不当盐贩子”。

对经史文学,吴敏树情有独钟。小时候,他揣摩过明代归有光的文章,后又特地找来《归震川集》,将其中写得比较好的文句抄录成册。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进京参加会试,他所选录的《归震川文别抄》及其所写序言,为瑞安举人项传霖借去,送达户部郎中梅曾亮(梅是桐城派姚鼐“四大弟子”之一,当时正在京倡导古文义法,名声很大),梅阅后,亲自接见吴并常与吴一起切磋古文,一时间,吴敏树擅长古文的美名盛传于北京,许多名公大人“多相求识”。实际上,吴敏树并不喜欢归氏古文。他认为古文典范是《五经》和司马迁文,韩愈学司马迁而得其奇,欧阳修学韩愈文而得其逸。他自己是学欧阳修的,并强调兼取各家之所长,反对以一家作为标准来限制自己。因而,他不愿自属“归体”,也不愿自居于桐城派之列。曾国藩在《欧阳生文集序》中叙述桐城文派时,把他划入桐城派,他不以为然,写出《与筱岑论文派》,申明自己的文章有自己的风格和特征,不屑苟同于其他派别。他见当时一些桐城派作家以摇曳取媚于权贵,非常不满,曾编纂《史记别抄》以纠正这一颓风。

1868年(同治七年),吴敏树乘船沿江而下,游庐山、石钟山、大小孤山和杭州西湖等江南名胜后到达南京。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亲迎至府,尊为上客,曾的帅府幕僚,众多名流及才智之士,都争先与吴建交。曾国藩在题为《赠吴南屏》的诗中叹曰:“黄金可成河可塞,惟有好怀不易开”。大江南北的著名诗人,和诗者达300余人,海内传为“邰唱和诗”,金陵的诗会极盛一时。

吴敏树在家建有“听雨楼”,与其弟吴云松一起潜心研习文章,吟诗作赋,磨练文锋。他有时独骑毛驴,缓步行吟于洞庭湖畔,遇到相识的父老乡亲便系驴饮酒,并自谱小词为赠;有时则辗转于家乡的新墙河、大云山、相思山以及湘南的南岳等名胜之间,让文笔得山水之助。他在弟弟去世后,又同堂弟吴士迈入居君山,在吴的“九江楼”前构筑“鹤茗堂”、“北渚亭”,常从家里驾舟载书,行90里到此博研诸学,勤奋写作,即使在兵荒马乱之时,他以书自随,依然诵读之声不绝,著书立业不废。他还与本地同辈翰林毛贵铭、晚辈举人杜贵墀结为至交,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并互相酬唱。

文学成就

经过长年累月的刻苦磨砺 ,吴敏树的诗文经史造诣日益深厚,著述丰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史文学财富。文学方面有《书谢御史》、《石君砚铭》、《梅伯言先生诔辞》、《答李香州书》、《序意赠西垣》、《新修吕仙亭记》、《先考行状》、《吴云台哀辞》、《亡弟云松事状》、《说钓》、《柈湖文录》、《木半 湖诗录》、《柈湖诗稿》、《钓者风》、《湖上客谈年语》、《东游草》、《鹤茗词钞》。经史方面有《周易注义补象》、《春秋三传义求》、《诗国风原指》、《大学考异别钞》、《中庸考异别钞》、《孝经章句》、《论语考义发》和《孟子考义发》。撰修同治《巴陵县志》。这些诗文造句矜慎,意味醇深,雄而有韵,淡而能厚,出自桐城学派,却又自成一格,独树木半湖文派。他的文章被曾国藩称为“字字如履危石而下,落纸乃迟重绝伦”。

遵守孝道

吴敏树还是一个十分孝顺仁爱的人。父母死时,他坚持古代丧制,居丧斋食,庐墓终丧,枯瘦如柴。1836年(道光十六年),其弟半圃不幸病逝,年才30岁,遗有寡妻幼子。他抚育孤儿寡妇,比自己的亲生子女还周到,每年清明节必到弟弟的坟前去吊祭,常常痛哭不止。家中丰厚的财富,全委托他的长侄昌烈、昌煜等去办理,不问其盈亏。本身自奉俭约,凡朋友亲戚邻居有难,便尽力帮助周济,不问偿还,深得亲友乡邻的尊重与拥戴。

抱病赴任

1872年(同治十一年),湖南省通志局聘请吴敏树主持编修《湖南通志》,续修《沅湘耆旧诗文集》。当时吴已年过花甲,且疾病缠身,但为了造福桑梓,惠及后代,他毅然抱病赴任,待名贤旧交集于长沙,修志之事略具端倪后,始归家养病。次年5月,吴敏树见疾病久治不愈,自度终不起,屡念编修之事中辍,又决定再赴长沙履任。行前,家人都执意劝阻,吴敏树以笑答之:“有是命焉,虽殁于外,何伤乎”。他扶病强起,辞别群从子弟后,又去省通志局,此一去再未回家,1873年(同治12年)8月在省通志局谢世,终年69。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人物 历史人物 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