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回合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uí hé,指缭绕;环绕。泛指双方较量一次。出自唐朝李群玉《宿巫山庙》诗之二:“庙闭春山晓月光,波声回合树苍苍。” 唐朝李端《鼓吹曲辞·巫山高》:“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 金元好问《善应寺》诗之一:“平岗回合尽桑麻,百汊清泉两岸花。”

词语概念

基本信息

词目:回合

拼音:huí hé

注音:ㄏㄨㄟˊ ㄏㄜˊ

基本解释

(1) [round;bout]

(2) 两将交锋时一方用兵器攻击一次,另一方招架一次为一个“回合”

(3) 拳击比赛所划分的三分钟的一个周期

十个回合的一次拳击比赛

(4) [bout]∶摔跤比赛中的一次交锋

(5) [rally]∶排球、网球比赛中双方争夺一分的往返击球

引证解释

1.缭绕;环绕。

唐朝李群玉《宿巫山庙》诗之二:“庙闭春山晓月光,波声回合树苍苍。”

唐朝李端《鼓吹曲辞·巫山高》:“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

元好问《善应寺》诗之一:“平岗回合尽桑麻,百汊清泉两岸花。”

2. 旧小说称两武将交锋一次为一个回合。

《西游记》第五五回:“交锋三五回合,不知是甚兵器。”

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二回:“纳林布禄忙拔刀对敌,战了三五回合,不是努尔哈赤的对手。正惶急间,旁边走过了布占泰,是乌拉部贝勒的兄弟,见纳林布禄刀法散乱,忙向前敌住,纳林布禄才一歇手,猛听得大喝一声,布占泰已被努尔哈赤活擒了去。”

3. 现泛指双方较量一次。

王士美 《铁旋风》第一部六:“经过这个回合的斗争,老支书巴雅尔才终于看清楚了朗布的一些眉目。”

4. 亦作“廻合”,环绕;迂回曲折。

南朝 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诗:“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南唐张泌《寄人》诗:“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

明朝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五》:“其峡回合甚窅,葢鸡足南峡之山所洩馀波也。”

5. 指道教修炼所达到的周身脉络循环流畅的境界。

屠隆《彩毫记·访道仙翁》:“从此去潜修密鍊,回合葆灵根。”6. 聚合;汇合

唐朝刘希夷《公子行》:“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

唐朝李端《巫山高》诗:“回合云藏月,霏微雨带风。”

明朝何景明《武关》诗:“微茫一线路,廻合万重山。”7、中国象棋术语。

对局中,双方各走一着,称为一个回合。

象棋术语指古代交战时的一来一往。合是交、交战的意思。8、其他体育活动。

两将交锋时一方用兵器攻击一次,另一方招架一次为一个“回合”

拳击比赛所划分的三分钟的一个周期,打三分钟是一个回合,休息一分钟。

摔跤比赛中的一次交锋

排球、网球比赛中双方争夺一分的往返击球

9、游戏。敌我双方发动一次攻击称之为一回合,如梦幻西游,问道,大话西游,梦幻诛仙,仙剑奇侠传3D回合等。

车战形式

主要战争形式

古代社会,无论东西方,都存在一个以车战为主要战争形式的时期,在中国是商朝至西汉初期。春秋尤以车战为主,如《左传﹒隐公四年》有:“秋,诸侯复伐郑……诸侯之师败郑徒兵。”沈钦韩《春秋左传补注》云:仅败其徒兵,足见郑虽败,未受大创。如果车战败了,那就是大败了。又如《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即只言车数,而不言人数。依上可见,车战之重要。

按《司马法》所说:车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步卒就是前面所说到的“徒兵”。所谓的甲士三人,就是战车上左面的“射”,用弓箭,作远程攻击;中间的“御”,战车是一车四马,中间两匹为服,左右两边的称“骖”,或“騑”,御就是驾驶员;右面的“车右”,执戈盾,作近战防御,备制非常。

甲士三人中,“射”“御”都是经过贵族教育的,周朝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是贵族的课程;而“车右”更是选孔武有力、忠诚果敢的勇士担任,如《左传?宣公二年》:“秋七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提弥明死之。”里面的“其右”就是指“车右”,《公羊传》于此处则说:“赵盾之车右提弥明者,国之力士也。”这也再次说明战车为什么重要。因为这“甲士三人”都是贵族精 英和无敌勇士。而战车后面的徒兵,主要是所谓"国人"。

甲士三人的位置一般是固定的,但有特殊情况,那就是君主、主将坐在车上的时候。当此时,主将居中,御者居左,车右位置不变。由于主将在该车上,所以车右更是勇士中的勇士;而御者是偏在一侧驾马的,更得技术超群。所以《左传》中介绍战争时,几乎都要说明主将的御者和车右,如《左传·桓公三年》:“三年春,曲沃武公伐翼,次于泾庭。韩万御戎,梁弘为右。”《左传·闵公元年》:“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大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左传·闵公二年》:“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穆公……渠孔御戎,子伯为右,黄夷前驱,孔婴齐殿。及狄人战于荧泽。”“大子帅师……狐突御戎,先友为右;梁余子养御罕夷,先丹木为右。羊舌大夫为尉。”

车战开始

车战开始时,战车驶向对方,两方开始交战:先是远程,射者对攻;战车靠近后,车右用戈矛交战;然后战车擦身而过,驶向远方,再是弓箭对射。这个过程成为“合”。合就是交、交战的意思,如《左传·成公二年》的“鞌之战”中,御者解张说:“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吾折以御,左轮殷红。”车右郑丘缓也说:“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现 在日本说交战,还是用“合战”,最著名的“源平合战”,大家都听说过。战车驶远之后,各自必须再兜过头来,准备第二次对攻。这个战车掉头的过程,就是“回”。然后两车再驶近而“合”。一个“回”,必有一个“合”。战争就这样不停的“回”“合”“回”“合”的继续下去。直到有一方败北,在“合”之后,不再“回”,直接驾车而逃。

因为逃跑的一方是“合”完逃跑的,所以不用减速,直接冲出战场,因而有一定的速度优势;而胜利的一方,在“合”完之后,必须要减速再来一个“回”,才能发现对方的逃跑,从而再加速追逐,这就存在一个距离劣势和一个速度劣势,一般很难追上。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出现“鞌之战”中“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的情况。也因为这个原因,古代车战很难活捉对方的主将。当然也有例外,或出现偶发情况,比如《左传?桓公三年》载,晋国武公跟翼侯作战,翼侯逃跑,结果“骖絓乃止”,就是逃跑途中,御者不注意,驾车的四匹马中靠边上的马被树枝挂住了,没跑掉,被活捉了。由此也可见,在车战中,御者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的原因还有一个:古代车轨是统一的,《左传·隐公元年》说:“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用“同轨”来代称天下,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在车战时,战车必须循着前一次的车辙而行,否则就会发生战车对撞、或者“回”的时候“合”不到一块儿的情况。当逃跑的时候,就不用再循着前一次的车辙印了,故而《左传·庄公十年》“齐晋长勺之战”的时候,曹刿“下视其辙”,根据“视其辙乱”,就能判断出齐师战败了。

西汉武帝以后,由于作战的对象由中原内部变为北方匈奴,作战的决定力量也由车战而变为骑战,“回”“合”的壮烈情况渐渐不再出现。但“回合”一次来说明作战中的一次交锋,却一直流传至 今。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李群玉 李端 元好问 李群玉 元好问 对敌 惶急 环绕 徐弘祖 屠隆 汇合 刘希夷 何景明 沈钦韩 车右 孔武有力 伏甲 徒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