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太谷学派产生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是我国儒家学派在民间的一个学术暗流,中国最后一个儒学学派。其活动期间自嘉庆、道光年间至本世纪抗日战争爆发时止,长达一个多世纪。

(上图为刘鹗逝世百年祭珍贵文献展展出的太谷学派创始人周太谷手迹条幅,两侧题满吴大澄、刘鹗等人款识)

学派概述

太谷学派广泛传布于江苏仪征、扬州、泰州、苏州一带,百余年间,盛行于江湖,全盛时徒众达万余人。这一学派仍以儒家学说为主,但又吸收了道、佛两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学说作了很多新的解释,可以说是传统儒家学派的总结,现代新儒学的开端。

创始人

太谷学派”始创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创始人为周太谷(1764年~1832年),安徽池州石隷人,星垣为其字,太谷为其号,别名崆峒子,后人遂以“太谷”冠其学派名。家道富庶,父早丧,母任其所好,少颖慧,喜读书,博览经史杂家,好游山水,足遍名山大川,广交异人,拜师寻友,然始终未悟真道。道光元年,游经庐山,见周敦颐镌石之“志伊尹之志,学颜渊之学”,方悟解“伊尹之志”是治国,“颜渊之学”是修身。回扬州后,遂专门传授“圣功”之道。当时从者如云,数以千计。

周太谷有陈一泉、韩仰瑜、汪全泰(字竹海)、张积中(字石琴)、李光炘(字龙川)五大弟子,其中张、李为传铎,即传学的弟子(《论语》:“天将夫子为木铎”)。道光十二年周太谷逝世,汪全泰、陈一泉、韩仰瑜将太谷遗著整理后,送交黄崖张积中保存后,即弃学为官。张又将《十三经或问》及其它遗篇汇集,而成《周氏遗书》,成为张积中、李光炘(周太谷又一弟子)讲学的底本。李光炘又有其代表作《李氏遗书》中不仅反映了其师周太谷的名言与思想,而且融摄儒、释、道、墨诸家学说,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变通、以人为本、实学实用等新思想。

太谷身世不详,只知道出生于地主家庭,少孤,出外游学,其父母听所之而不问。母死归家,将所以上田全部分给亲故贫困及佃耕者,只身复出讲学于四方。门下人色庞杂,从者甚众。后来在扬州被拘捕入狱,以瘐毙报,实则为人释出。最后归老于江苏仪征,安葬于南临大江,千亩葱翠竹海环抱的龙山。高足弟子有张积中、李光炘、陈一泉、韩仰瑜、汪竹海、等人。

南北二宗

北宗 领袖张积中。江苏仪征人,同治五年(1866)张积中讲学于山东长清,、肥城间的黄崖山,聚门弟子耕读避兵,并经营商业,已给群众生计。山东巡抚闫敬明标下贪功,诬为教匪上报剿灭。当时闫敬明并未下决心,而论功行赏的上谕已下时,为避免欺君,实行派兵围剿,张积中等不屈,举山自焚,死了两千余人,是为清末黄崖教案。

南宗领袖李光炘。江苏仪征人,主要讲学于长江三角洲一带。黄崖教案李光炘也受到重大牵连。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李光炘积极寻求应对策略,,主动采取多种调适方法,积极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不仅使太谷学派南宗渡过危机,而且起缵道统并发扬光大。李光炘死后,光绪壬寅(1902)年,李光炘的弟子黄葆年等,又组织学派于苏州讲学,开归群草堂。黄葆年死后其弟子李泰阶、黄寿朋继之,至抗日战争时止。

学派主旨

太谷学派认为宇宙与生命的根源,皆大赤、深黑二汽。又皆有天命在躬,太和之气在性,为学要在蒙以养正(易 蒙卦),故自称圣功弟子。他们并非无神论者,也主张解决生死大事。其修持方法,并非出世的修真了道,而是通过立德立言立功。只要功德在人,或学术文章一技一艺为社会所益,命尽之日即还于太虚,常住两间,久存于人心,这就好像是我们所说的活在人们心中。我们所说是譬喻,他们则认为是真实。不管真实性如何,这种方法还是积极地,有利于社会的。其“立德、立言、立功”的大要,以教养为主。《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也是李光炘的弟子,他和黄葆年的分工就是一教一养。刘鹗主张开矿筑路,就是实现学派 教养天下的主旨。

名称演变

太谷学派初无其名,我国古代习惯以讲学内容或讲学地点来称呼。周太谷在扬州讲授“圣功”之学,太谷和其门弟子最初都自称“圣功弟子”。外界称“崆峒派”或“太谷派”;张积中授徒山东黄崖,故名“黄崖教”;李光炘在泰州讲学,人称“新泰州学派”;黄葆年在苏州设立“归群草堂”,从学者自称“入门”,苏州群众称之“黄门”。到1927年《东方杂志》发表卢冀野《太谷学派沿革及其思想》一文,被当时学术界所认可,就此被沿用,始有“太谷学派”之名。

“圣功”之意,出自于《周易·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说,宇宙与人都是秉赋自然界的生机而产生、发展和作用的。一般的人则是随此生机而生而没而转化。能够养得其正者,则可以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共明”,这就是所谓“圣功”。“圣功”也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明德”,与《论语,颜渊》, “视听言动”之“视听”作用。视听的作用在于认识客观存,所谓“视思明,听思听”。

学派历史

太谷学派产生于清代嘉道之际,延之民国年间,它以创始人周太谷而得名。当今的研究者认为,它是中国儒家的最后一个学派,在传授的方式和学术思想上又与儒家学派有所不同,它以儒家思想为主,杂糅佛、道二教的一些观点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学派。这个学派的“教天下”与“养天下”,对后来的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都具有启导作用。周太谷在家乡安徽石埭一带传徒,讲授时常杂有一些气功之类的养身术,弟子达数千人。官府恐危及朝廷,将他逮捕并准备处以死刑,后经狱卒相救,周太谷得免于难。

他隐迹江湖数年后于道光初年来到扬州,以行医为生,经常出入茶馆市肆,言行怪异,不流时俗,他的言行被扬州的有识之士关注。扬州书生汪全泰率先求道,成为周太谷在扬的第一个门徒,世称大竹先生。不久,颇有文名的七旬老翁许鹤汀也拜太谷为师,周太谷的名声大振,信徒日众,上至达官显贵,下有贩夫走卒、家庭妇女,影响颇广。道光十一年(1831年),仪征张积中和李光炘表弟兄俩从仪征来扬,与周太谷辩论三昼夜后,拜在周太谷门下,周太谷对他俩也极为器重,说“启予者炘也,助予者中也。”

第二年,周太谷病危,临终时嘱李光炘“传道于南”,张积中“还道于北”。兄弟二人尊奉师命,张积中在山东一带讲学,并从“民胞物与”,“不忍人之心”的仁爱思想出发,以黄崖山为中心,招集流民,依山筑寨,组成一个财产共有、教养兼施、君师合一的半封闭耕读社会,尝试建立一个互助、互爱、平等和谐的管教养卫联合体,门徒一时多达三千人,号称“北宗”。人们称张积中为黄崖夫子或黄崖先生。同治五年(1866年)张积中被诬为谋反,黄崖山遭官兵血洗,张积中及其门徒几乎全部遭难,史称“黄崖教案”。此后“北宗”的活动转入地下。

李光炘主要在扬州、泰州等地讲学。同治二年(1863年),在江都宜陵建龙川草堂,门人日众,号为“南宗”,太谷学派进入全盛时期。李光炘著名的弟子有蒋文田、黄葆年和刘鹗。“黄崖教案”后,蒋文田去继承“北宗”;李光炘逝世后,刘鹗主要从事实业,以兴办实业来养“圣功”之学。黄葆年则成为太谷学派“南宗”传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黄葆年被推为山长,在苏州兴办归群学堂,人称“黄门”。“黄门”在全盛时门徒多达万余,这在晚清、民国期间的学术流派中是仅有的。由于太谷学派的第二代传人李光炘讲学于泰州多年,黄葆年、蒋文田又是泰州人,所以有人称太谷学派为“新泰州学派”,以别于明代的“泰州学派”。

民国二年(1913年)后,黄葆年、蒋文田在苏州共同讲学,从此南北合宗。黄葆年去世后,太谷学派逐渐衰微。太谷学派在苏州讲学40余年,造就了一批学术人才,1949年太谷学派解体。周太谷对儒家经典有独到的见解,常“发往圣所未发,释先儒所莫释”。在宇宙观方面,他认为“乾,阳气也;坤,阴气也;屯,二气交于下也;蒙,二气凝于上也。需讼者,运寒暑也;师比者,建畿国而分井邑也。”又称“夫大赤之气,运日生而不坠,深黑之气,载出海而不泄。”把阴阳之气具体为能“运日星”的“大赤之气”和能“载山海”的“深黑之气”,而日、月、风、雨、雷、电、星则是两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周太谷把“诚”注入生命之学,发展了传统的生命之学。周太谷年青时曾游学四方,分别拜精道学的韩子愈、通佛学的陈少华为师,这样他就谙熟佛、道两教,所以在他的学说中也就带有佛、道的思想。

李光炘认为,儒、佛、道的学问各有所长,他们之间是相互兼补的,而太谷学派则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融进了佛、道两家之长,“老者,孝也,忠也。佛者,弟也,恕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圣之说诗,佛门作偈,道门咏歌,其义一也,多风人之旨”。太谷学派一开始就带有宗教色彩,到太谷传人时宗教色彩渐浓,到黄葆年的“黄门”时则已有宗教化的倾向。“心息相通”是道家练气之术的入门要诀,周太谷讲学时常带有的气功之类的养身之道,经过张积中、李光炘、黄葆年等人的发挥,演化成“心息相依”,被当成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成为太谷学派的精华所在。

周太谷说,“人之始生也,知视动而视动之心已放矣,知言听,而言乎之心亦放矣。欲求其放心者,必得非礼勿视动。非礼勿言听。言近乎听,言认则不闻;视近乎动,动无往则不睹。厥后已放心之复其初也。”“言认”是不说话,“无妄动”是不做无谓的动作,这样就可以使人的心转“复其初”,这就是“心息相依”。张积中把“心息相依”与人的道得修养联系了起来,说“慎动则息依于心,沉思则心依于息。人能心息相依,则言自谨而行自慎。”“以心省察其息,以息涵养其心,故瞬有存息有养。”黄葆年不仅把“心息相依”作为养身之道,还作为门下弟子修习“圣功”的准则,并对“千经万卷”作了更详细的阐述。他认为“心不明不能依息,心不纯不能从心。龙川夫子有曰:心依息便是居仁,息从心便是由义。心不明,息昏之也。息不定,心乱之也,故心息相依可包罗千经万卷,千经万卷皆是心息相依注脚,识得心息相依,读书可,不读书亦可,否则多读书愈加黑矣。庄子仙心,心息相依,只在仁为己任。”并说“心息相依是格物。”太谷学派在讲授形式、入学的规矩都带有很深的宗教色彩。

学派自称其传为“羲、文、周、孔、周”。后一周虽说可能是周太谷,但书中颇推崇周敦颐,可能为其渊源所致的民间暗流。

太谷学派的遗书主要有《周氏遗书》《张氏遗书》《李氏遗书》及《语录》等百余种,均未刊。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抗日战争 太谷 安徽池州 张积中 石琴 长江三角洲 光绪 老残游记 黄葆年 东方杂志 卢冀野 洋务运动 安徽 达官显贵 江都 蒋文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