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学衡》是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一些教授办的刊物,1922年1月,《学衡》杂志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主编是英语系教授吴宓,“学衡杂志社”那块白底黑字的招牌,就是挂在他寓所的门前。重要同人有英文系主任梅光迪和生物系主任胡先骕等人。

刊物的宗旨,据《学衡杂志简章》称,是“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简章》还声称:“本杂志于国学则立以切实之工夫,为精确之研究,然后整理而条析之,明其源流,着其旨要,以见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可见这是一本以极鲜明的态度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刊物。

杂志简介

五四运动以後出版的宣传中国旧文化的学术性刊物。1922年1月在南京创刊。主办人为南京东南大学教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 暨南大学、东吴大学教授马宗霍(承堃)等﹐由上海中华书局发行。初为月刊﹐第61期起改为双月刊。1933年出至第79期停刊。该刊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攻击“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模仿西人﹐仅得糟粕”﹔攻击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是诡辩家﹑模仿家﹑功名之士﹑政客。以《学衡》为中心﹐在思想文化界形成的一个宣传复古主义﹑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派别﹐当时被称为“学衡派”。

时代背景

1912年民国成立,儒家思想一时失去统治地位,欧美各种新文化思潮涌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各种西方近世文化流端风靡一时,学衡派兴起而刊行《学衡》杂志,“树立了一面旗帜分明的大旗,担负起中流砥柱的重责大任”。

创刊宗旨

1922年1月,《学衡》在南京创刊。该刊以研究学术,整理国故为宗旨的刊物,梅光迪、吴宓、胡先骕等学贯中西的新派文人担任主编。

《学衡》创刊号发表了简章说:本杂志的宗旨是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

办刊概况

缘起

早在国外,1910年代中后期留美中国学生群体当中,以对中国文化、文言文及白话文的意见分歧,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以梅光迪胡先骕等人为代表,认同、捍卫中国文化,及文言文;一派以胡适等人为代表,认为西方文化高于中国文化,主张全盘西化,意图打倒文言文,推行白话文。这些留洋学生回国后在国内形成两派,维护中国文化派以南京大学为中心,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人先后来到南高、东大。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胡先骕则在《南高日刊》上发表《中国文学改良论》,白话文和文言文文学之争日益成为导火线。1920年胡适出版白话文诗集《尝试集》,随后胡先骕撰《评〈尝试集〉》,但“历投南北各日报及各文学杂志”,无一为之刊登,胡先骕遂和梅光迪等人商量自办刊物,得到刘伯明的支持,随后吴宓、柳翼谋(柳诒徵)等人也加入。1921年10月,学衡杂志社成立。1922年1月,《学衡》杂志创刊。

《学衡》杂志虽因文学评论而起,却非纯粹文学方面的刊物,虽和陈独秀、胡适、鲁迅等进行所谓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常持不同主张,却并非论战刊物,而是综合的学术刊物。

杂志历史

《学衡》杂志以位于南京鼓楼北二条巷二十四号的吴宓寓宅作为办公之所,第一次会议公推吴宓为“集稿员”柳翼谋为《发刊辞》执笔人。按梅光迪“脱尽俗气”的主张,不设社长、总编辑、撰述员等名目,发表于《学衡》第三期上的《学衡杂志简章》中则署“本杂志总编辑兼干事吴宓”。

1921年11月,《学衡》第一期完稿,1922年1月,《学衡》杂志正式出版。《学衡》为月刊,至1926年底停刊,出刊60期。1928年复刊,改为双月刊,1930年停办一年又零星出刊,至1933年7月停刊,又出19期,共79期。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出版物 报纸 马宗霍 学衡派 梅光迪 胡先骕 南京大学 吴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