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宛陵乃宣城,古名也,在三国时也叫丹阳,宛陵,东临苏浙,地近沪杭,为安徽之东南门户。风景宜人、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宛陵历史上经历过几次大的浩劫:元末的战乱使宣城凋敝,宣笔工匠避走临近的湖州并带来的湖笔的兴起;太平天国时期清军与太平军的反复拉锯,导致宛陵平原圩区的人口锐减(如宣州人口由110万降至25万、广德人口由30万降至5000,导致目前宣州、广德、郎溪、宁国四县人口的70%-80%均为湖北、河南、江北移民),山区人口亦收到移民冲击(如泾县、旌德和太平三县的湖北移民定居点,在历史上多次发生土客冲突的恶性事件),相当数量的土著迁往附近的徽州、湖州、常州等地区,亦造成严重的人口流失。除此之外,大量古建筑毁于一旦 ,经济遭受重创,文脉从平原圩区逐渐转向土著较多的山区地带,宣州等地区的本土文化几乎被移民文化反客为主;抗日战争初期日本对宣城县城持续3天的大轰炸并引发了大火,导致宛陵县城古建筑除了几个塔、几座牌坊外基本付之一炬。宛陵的梅姓有“宣城梅花遍地开”的美誉,自宋梅尧臣始,先后涌现梅鼎祚、梅膺祚、梅朗中、梅清、梅文鼎、梅光迪等大家,其中在清朝时出了个很著名的数学家梅文鼎,他为中国的数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了乾隆的赏识,他把以前的数学书籍结合自己的知识编著成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弟文鼐,堂弟文鼏,子以燕,孙毂成,玕成、曾孙玢、钫等十多位都通晓数学,形成了祖孙四代“宣城数学派”。

简介

秦置爰陵县,属鄣郡。西汉置宛陵县和宣城县,属丹阳郡。西晋属宣城郡。隋初合并宛陵、宣城及东晋时侨置的当涂、逡遒县为宣城县。自西汉置丹阳郡起直至清末,宣城(宛陵)县均为郡、州、路、府驻地,隶属关系一直未变。民国期间一度属芜湖道和安徽省直辖,后又属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区,并为专员公署驻地。解放后属宣城专区并为专员公署驻地。1952年后属芜湖专(地)区。1970年湾、西河、三元等地划归芜湖县管辖。1980年后地区改名搬迁,宣城县复为宣城地区行政公署驻地。1987年8月撤县,设立宣州市。2000年6月国务院批准宣城地区撤地设市后,2000年12月撤销宣州市,设立宣州区,为宣城市政府驻地。

宛陵史志

东汉置。汉顺帝刘保永和四年(139)至汉桓帝刘志建和元年(147)在丹阳郡南部置宛陵郡。以境内有宛陵县而为郡名。区域包括今安徽芜湖市、铜陵市、池州市、宣城一带。

晋咸宁六年(280)三月,三国时期吴国未代皇帝孙皓(242~283年))降晋,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中国。咸宁六年四月,司马炎改年号为太康,为了削减吴国旧势力的影响,缩小了原以吴国都城建邺(今南京市)为中心的丹阳郡范围,在其南部地区置宛陵郡(注:《沈志》太康元年,《晋书·地理下》作太康二年),隶属扬州。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区),领11个县,全为吴丹阳郡旧县。

宛陵郡咸和四年(329年),改属豫州。义熙九年(413),仍属扬州。原治宛陵,兴宁初(约363年),改治芜湖,不久,还宛陵。兴宁二年,治赭圻(今安徽繁昌县芦南乡东南5公里的赭圻山中,遗址位于群山合抱的带状冲地,现存被山洪冲断的夯土城墙高4.5米,宽7米.初建于东晋兴宁二年(364年),为东晋权臣桓温所筑),后因火灾改驻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城关镇)。

南朝时期的宋朝初期,宛陵郡属扬州。大明元年(457),改属南豫州。三年(459)属王畿。五年(461),改属南豫州。次年(462),撤销淮南郡,并入宛陵郡 ,改治于湖(今当涂县城)。八年(468),复立淮南郡于于湖,宛陵郡仍回宛陵,并属扬州。泰始二年(466),改属东豫州。三年(467),复入扬州。五年(469),复入南豫州,兼州治。旋罢南豫州,复扬州。七年(471),仍立南豫州于历阳,宛陵郡属之。

南朝时期的齐朝,宛陵郡初属南豫州。建元二年(480),改属扬州。永明二年(484),改属南豫州。

南朝时期的梁朝初期,宛陵郡改属扬州。承圣元年(552),改属南豫州。

中大通四年(532)正月,梁武帝封嫡皇孙萧大器为宛陵郡王。

南朝时期的陈朝,改南豫州为宣州,宛陵郡隶属宣州。

开皇九年(589),隋平南朝的陈,统一中国。改南豫州为宣州,废宛陵郡,治宛陵(宛陵故城)。大业三年(607)四月宣州改宛陵郡。

隋大业十三年(617),杜伏威 (598~624) (注:隋末农民起义首领)据历阳(今和县历阳镇)称总管,控制江南地区

唐武德三年(620),杜伏威进占丹阳(今南京), 并建国称吴。不久,降唐。唐高祖李渊改隋朝的宛陵郡为唐朝的宣州,治宛陵。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 地方行政区划实行道、府(州)、县三级管理。天宝元年(742),改二级府(州)为郡,实行道、郡、县三级管理。宣州为宛陵郡。至德二载(757)十二月,仍废郡为府(州),实行道、府(州)、县三级管理。废宛陵郡。

宛陵与历史名人

真正让宛陵闻名的是谢眺和李白,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便是当时的江左名郡,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骚客来此,著名诗人范晔、谢脁、杜牧曾做过宛陵太守,白居易曾在宛陵读书致仕,李白曾多次游历宛陵。而在这其中,给宛陵抹上浓墨重彩的就有两位:谢脁与李白。

谢脁字玄辉,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他出身于当时的高门华族、文学世家——陈郡谢氏,是东晋名相谢安的后代。他少年早慧,文名显赫,步入仕途后也较得意,似乎没有多少牢骚和哀怨。然而在魏晋南北朝那样一个动荡衰败、朝代迭更的年代,人的生命格外脆弱,伴君如伴虎,谢脁又出身于名门望族,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他由京官出任宛陵太守,正是政治上受排挤而造成的一次跌宕。他的心情是极端痛苦和矛盾的。一方面,他心怀魏阙、眷恋着朝廷;另一方面,他又想着远离尘嚣、畏祸全身。当他来到宛陵时,他被这里的青山秀水深深地吸引了,想在这山明水秀的宛陵过一番亦官亦隐的生活:"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之宛陵出新林浦向板桥》)。谢脁到任不久,便在陵阳山郡衙附近建"高斋",作为他"披衣就清盥,凭轩方秉笔"((高斋视事》)之所,过着" 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始之宛陵郡》)的亦官亦隐的生活。他曾多次登临郡北敬亭山和郡南响山,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清丽诗篇,因而他又有"谢宛陵" 之美誉。

谢脁把生活的乐趣都寄托在宛陵山水之中,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游山玩水,以寄其林下优游之乐,如:

"天明开秀崿,澜光媚碧堤。风荡飘莺乱,云行芳树低。暮春春服美,游驾凌丹梯。升峤既小鲁,登峦且怅齐。王孙尚游行,蕙草正萋萋"。(《登山曲》)

"飒飒满池荷,翛翛荫窗竹。檐隙自周流,房栊闲且肃。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冬日晚郡事隙》)

在谢脁的视野当中,宛陵的清嘉山水,一一可为诗料,不假外求了。山间之风云、天空之日月、园中之竹树,他都写得情韵悠悠、富有生趣。在宛陵山水中,他获得了一份安逸与宁静。

谢脁殁后二百五十年,诗人李白来至宛陵,李白也是朝廷的放逐之臣。他以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被放还出翰林,到天宝十二载来游宛陵时,恰为去朝十年之期。对朝政和个人前途的极度失望,以及灵魂的惊惧,精神的疲惫都亟待慰藉和平抚。这种眼前需求与其爱好自然的夙昔怀抱交互为用,使他叫到宛陵就把身心投向了此间的名山秀水。宛陵山水的佳胜处,在李白诗中被表现到了极致,如:

"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何谢新安水,千寻见底清。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却笑严湍上,于今独擅名。"(《题宛溪馆》)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无事令人幽,停淖向徐景。"(《入清溪行山中》)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是一个山水迷。当他一想到谢脁的清丽的山水诗,和谢脁对山水的一片恋情,便觉得他与谢脁有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宛陵山水,则成为他跨越时空、思接千载,与这位数百年前的诗人相交游的契机。对于谢脁曾登临过的地方,及此地所遗留的有关谢脁纪念物,李白也倍加热爱,如"谢公亭"、"谢脁楼"、"谢公青山",还有谢脁数次登览的敬亭山,他都怀有非常深的感情,他不仅常在此流连忘返,而且多有吟咏: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谢公亭》)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谢脁北楼》)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登高素秋月,下望青山郭。俯视鸳鸯群,饮啄自鸣跃。"(是《游敬亭寄崔侍御》)

皖南山水的清幽,使李白倘佯其间,他的游踪遍及宛陵、青阳、泾县、当涂、南陵、秋浦等地,这是他游历时期最长的一处。同时宛陵山水之清,与其心境之清相表里,造成了李白山水诗以"清"取胜的一个独特创作时期。

谢脁和李白,两位同眷恋宛陵山水的诗人,在这里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处和灵魂的归宿地。而宛陵的青山秀水,一经谢脁和李白的品题,便平添了许多诗意,使皖南的山水产生了无穷的魅力。正是:诗歌犹待江山助,江山还得诗歌名也。

这里有江南诗山敬亭山,这里有地下神宫太极洞,这里有李白诗中桃花潭。享誉中外的宣纸和宣笔、和宣木瓜。

宛陵自公元前109年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和州、府城,相沿二千年而不辍,范哗和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和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众多人文遗迹,优美自然风光,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宛陵”赞辞,更因谢眺和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宛陵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宛陵交通

宛陵地处皖南山区与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东连天目、南倚黄山、西靠九华、域内襟山带水、风景绝佳。敬亭和柏视、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戈江和水阳江两水相依;南漪湖和太平湖、青龙湖三湖星罗棋布;清原峰和板桥、扬子鳄诸自然保护区,不仅珍禽异兽和奇花异草夺人眼目,更以巧自天然风光独揽胜境。从古至今以地利之便、交通畅达、商品集散、成为江南通都大邑。

宛陵文韵

宛陵人文胜迹遍布、临风怀古,谢眺楼和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的敬亭山,自从南齐谢眺以采,先后有300多位诗人墨客登临此山赋诗作画,留下诗文有600多篇,为名符其实的江南诗山;时下存敬亭山麓的厂教寺双塔,以其对唐塔风格继承与革新,为全国仅存,所以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大文学家冯梦龙发现并称为“天下四绝”之一太极洞,以其中空博大气象成为溶洞奇观;黄山北坡之下江村,古称金鳌、村中聚秀湖、狮山古庙和江氏宗祠等古迹文气盎然,江淹和江泽涵、江绍原等名流硕儒皆从此村走出;泾县桃花潭不但因夹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为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竹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名扬海内外,其精华却在碧如琼浆和绝无污染的一潭清波。

宛陵地理

宛陵地灵而人杰。“宛陵梅” 自宋以来,名人辈出,宋诗开山祖梅尧臣、宋名臣梅询、明戏剧家梅鼎祚、名宦梅守德、清数学大家梅文鼎、近代学贯中西梅光迪,使之有宛陵梅花遍地开一说;泾县吴自始祖吴文举迁居泾县茂林以采,历代仕子如林,仅近代就有父子书法家吴玉如和吴小如,学者兄弟吴半农和吴组缃,书画家吴作人,此外尚有吴葆萼和吴茂荪、吴则虞等一批学者名流。

宛陵物产丰饶,南湖银鱼和水阳河蟹、水东蜜枣、广德毛竹板栗、宁国山核桃,以及以敬亭绿雪和涌溪火青为首的绿茶系列,皆属地方士特名产,而其中尤以宣纸宣笔和旌德三麻、绩溪蚕丝、徽墨、唐代 “宣州红线毯”、宋代“宛陵诸葛笔”、明代“宛陵木瓜”、“宛陵雪梨”扬名华夏。时下“水东琥珀枣”和“敬亭绿雪茶”、“郎溪瑞草魁”、“宁国黄花云尖”、“泾县红星宣纸”,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名气。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宛陵正以其博大胸襟和广远情怀,承接南来北往过客,书写声蜚遐迩华章。

这里有“江南诗山”敬亭山,这里有“地下神宫”太极洞,这里有李白诗中的桃花潭,享誉中外的宣纸、宣笔和宣木瓜。

宛陵,东临苏浙,地近沪杭,为安徽之东南门户。自公元前109年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年而不辍,范哗、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宛陵”的赞辞,更因谢眺、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宛陵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宛陵胜景

宛陵人文胜迹遍布。临风怀古,谢眺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的敬亭山,自南齐谢眺以采,先后300多位诗人墨客登临此山赋诗作画,留下诗文600多篇,为名符其实的“江南诗山”;现存敬亭山麓的厂教寺双塔,以其对唐塔风格的继承与革新,成为全国仅存,因而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大文学家冯梦龙发现并称为“天下四绝”之一的太极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气象成为溶洞奇观;黄山北坡之下的江村,古称金鳌,村中聚秀湖、狮山古庙、江氏宗祠等古迹文气盎然,江淹、江泽涵、江绍原等名流硕儒皆从此村走出;泾县桃花潭不但因夹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竹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名扬海内外,其精华却在碧如琼浆、绝无污染的一潭清波。

宛陵地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东连天目,南倚黄山,西靠九华,域内襟山带水,风景绝佳。敬亭.柏视、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戈江、水阳江两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龙湖三湖星罗棋布;清原峰、板桥、扬子鳄诸自然保护区,不仅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夺人眼目,更以巧自天然的风光独揽胜境。

宛陵地灵而人杰。“宛陵梅”自宋以来,名人辈出,“宋诗开山祖”梅尧臣,宋名臣梅询,明戏剧家梅鼎祚,名宦梅守德,清数学大家梅文鼎,近代学贯中西的梅光迪,使之有“宛陵梅花遍地开”一说;“泾县吴”自始祖吴文举迁居泾县茂林以采,历代仕子如林,仅近代就有父子书法家吴玉如、吴小如,学者兄弟吴半农、吴组缃,书画家吴作人,此外尚有吴葆萼、吴茂荪、吴则虞等一批学者名流。

宛陵物产丰饶。南湖银鱼、水阳河蟹、水东蜜枣、广德毛竹板栗、宁国山核桃,以及以敬亭绿雪、涌溪火青为首的绿茶系列,皆属地方士特名产,而其中尤以宣纸宣笔、旌德三麻、唐代“宣州红线毯”、宋代“宛陵诸葛笔”、明代“宛陵木瓜”、“宛陵雪梨”扬名华夏。如今“水东琥珀枣”、“敬亭绿雪茶”、“郎溪瑞草魁”、 “宁国黄花云尖”、“泾县红星宣纸”,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名气。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宛陵,正以其博大胸襟、广远情怀,承接南来北往过客,书写声蜚遐迩华章。

宛陵名人录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宛陵(今安徽宣州)人。宛陵古名宛陵,故世称梅宛陵。少时应进士不第。历任州县官属。中年后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都官员外郎。论诗注重政治内容,对宋初以来的靡丽文风表示不满。在写作技巧上重视细致常任谇为:"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当下,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见《六一诗话》)所作颇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盖欲以矫靡丽之习,但有时不免流于板滞。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甚受陆游、刘克庄等人的推崇。有《宛陵先生文集》。

大慧宗杲禅师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并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於临安府明庆院开堂。

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为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复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於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谥普觉。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著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蕴闻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 ○、《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众等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见於《语录》卷一○的《颂古》编为第二卷,见於《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为第三卷,见於《语录》卷一二的赞编为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为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於卷末。

宛陵杂陈

宛陵寓居上沈大夫二首

作者:赵嘏 朝代:唐 体裁:七律 类型:

满耳歌谣满眼山,宛陵城郭翠微间。

人情已觉春长在,溪户仍将水共闲。

晓色入楼红蔼蔼,夜声寻砌碧潺潺。

幽云高鸟俱无事,晚伴西峰醉客还。

溪树参差绿可攀,谢家云水满东山。

能忘天上他年贵,来结林中一日闲。

醉叩玉盘歌袅袅,暖鸣幽涧鸟关关。

觥筹不尽须归去,路在春风缥缈间。

宛陵群英集

宛陵群英集,元代汪泽民、张师愚作品。本书辑录上自宋初下至元代录宛陵(今安徽宛陵)古今体诗一千三百九十三首。后来本书失佚,清初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得诗七百四十六首,作者一百二十九人,厘为十二卷。其中有王圭等七十余人,载于《宛陵旧志·文苑传》,其遗篇往往得见。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行政区划 城市 宣城 江北 宛陵县 建邺 宣城 繁昌县 姑孰 于湖 淮南郡 历阳 历阳镇 江南地区 太守 皖南山区 南漪湖 敬亭山 水阳 广德毛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