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赫尔岑(1812年~1870年)(Alexander Herzen),俄国哲学家、作家、革命家。赫尔岑被称为俄国社会主义之父。

在信仰上,赫尔岑是农业民粹主义(agrarian populism)或农业集体主义(agrarian populism)、唯农(民)论(Agrarianism)的倡导者。

生平介绍

成长经历

1812年4月6日,赫尔岑出生于莫斯科古老而富裕的官僚贵族雅可夫列夫家,1870年1月21日卒于巴黎。他是私生子,所以不能继承父姓,但他的父亲十分爱他,给他取赫尔岑为姓,德语意为“心”,并使其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时代受十二月党人思想影响,立志走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道路。1829年秋进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数理科学习。学习期间,他和朋友奥加辽夫一起组织政治小组,研究社会政治问题,宣传空想社会主义和共和政体思想。《世界历史名词》(第一版)收录了“赫尔岑—奥加廖夫小组(Herzen-Ogarev Circle)”一词,将其定义为“1831-1834年莫斯科大学的革命学生赫尔岑、奥加廖夫等在十二月党人运动的影响下成立的组织,研究各种政治学说。”

1833年大学毕业后,曾计划出版宣传革命思想的刊物,因1834年被捕入狱未实现。1835年,他以“对社会有极大危险的自由思想者”的罪名被流放。在长达6年的流放期间,他目睹外省官场的腐败和广大劳动者的苦难生活,进一步加深了对农奴制罪恶的认识。

1842年回到莫斯科,立即重新投入战斗。努力研究哲学、历史和自然科学,写了《科学上的一知半解》和《自然科学研究通信》等哲学著作,认为自然界的事物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它的存在是无限的。意识是自然界派生的,思维的规律是被意识到的存在的规律。宣传辩证法和唯物主义,鼓吹“社会革命的必要性”,很快和当时在彼得堡的别林斯基齐名,成了俄国进步思想界领袖。他的主要作品有《谁之罪》和《往事与随想》,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俄罗斯人的思想和生活。屠格涅夫曾评价:“赫尔岑在刻画他所遇到的人物的性格方面是没有敌手的”。

文学创作

赫尔岑于30年代末被流放时开始文学创作。早期中篇小说《一个年轻人的札记》带自传性质。40年代中后期,他在别林斯基主编的《现代人》杂志上接连发表3部小说。长篇《谁之罪?》写3个男女主人公来自3个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是俄罗斯的优秀分子,最后却都陷入同样的“灾祸和不幸”。《谁之罪?》小说没有正面回答。但作者通过3人的不同身世、经历和社会关系的具体描写,清楚地表明铸成主人公们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度。另两部都是中篇小说,《克鲁波夫医生》和《偷东西的喜鹊》。这3部中长篇小说显示了赫尔岑卓越的艺术才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立场鲜明却又不给人以说教之感。作品的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比较完美的艺术技巧,使他成为19世纪中叶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之一。

政治主张

1847年初,赫尔岑携家到欧洲,大部分时间住在英国和法国,成了政治流亡者。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使赫尔岑思想上发生危机。他对西欧的社会主义运动感到失望,转而寄希望于日益高涨的俄国农民斗争,错误地认为俄国可以在保留宗法制的情况下通过农民村社实现社会主义,这又为后来的民粹主义奠定了基础。但即使在思想最矛盾甚至悲观失望的时候,他也没有停止过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

1853年他在伦敦建立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后又和奥加辽夫一起在那里出版《北极星》和《警钟》期刊,登载揭露沙皇专制制度的文学作品和各种文章、资料,宣传打倒地主、解放农民的民主思想。这些刊物当时被大量秘密运回俄国,促进了解放运动的发展。到了1870年,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领导下第一国际的积极活动,他又在工人阶级身上看到未来社会的希望。

在流亡期间,赫尔岑还写了一部包括日记、书信、随笔、政论和杂感的长篇回忆录《 往事与随想 》。作者自称它是“历史在偶然出现于其道路上的一个人身上的反映”。全书共7卷,记述了从十二月党人起义到巴黎公社前夕的半个世纪里俄国和西欧的社会生活及革命事件,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把重大社会事件同作家个人的生活道路、思想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而贯穿其中的主要线索,是他一生对革命真理的不倦探索和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这是一部独特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广,文笔也生动活泼。

个人成就

由于各种条件的局限,赫尔岑一生未能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但是无论作为革命家、哲学家或文学家,他的作用都是巨大的。列宁在评价赫尔岑时,一方面指出他的错误和弱点,另一方面一再肯定他“是通过向群众发表自由的俄罗斯言论,举起伟大旗帜来反对沙皇专制制度这个蠹贼的第一人”,称赞他是“在俄国革命的准备上起了伟大作用的作家”。

生平掠影

最好的教育

■父亲很爱这位亲生的“养子”,给予他最好的教育

赫尔岑(1812年—1870年)出生在莫斯科一个大贵族家庭,但他却是其父和一位德国女性的私生子,故一直以“养子”的身份生活在自己家中,甚至无法继承父亲的姓氏“雅科夫列夫”,他的姓“赫尔岑”是父亲为他生造出来的,据说来自德语的“心”(Herz)一词。

这种既尊贵又屈辱的处境,对于赫尔岑的敏感天性和叛逆性格的形成或许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不过,赫尔岑的父亲很爱这位亲生的“养子”,赫尔岑因而也得到了当时最好的家庭教育。1829年,赫尔岑进入莫斯科大学数理系学习,在接受严谨的科学方法训练的同时,也受到了当时崇尚自由的校园和社会氛围的熏陶。以他为中心形成的“赫尔岑小组”,显示了他作为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的个性魅力和政治感召力。早在上大学之前的1827年,他就与好友奥加廖夫在麻雀山上面向整个莫斯科发出誓言,将为社会的平等和正义奉献一生。

风云人物

■在19世纪40年代的莫斯科

他是最显赫的风云人物之一。1834年,“赫尔岑小组”的大多数成员被逮捕,赫尔岑在审查之后被流放,先后在彼尔姆、维亚特卡、弗拉基米尔和诺夫哥罗德等地被监禁,或在当地的衙门当差。在断断续续近十年的流放生活中,赫尔岑阅读了大量哲学和思想著作,深受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同时,对俄国民间生活的深入了解,更强化了他的反抗精神,他也因此具有了更为坚定、清晰的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1842年,结束流放生活的赫尔岑回到莫斯科,在莫斯科的这几年(1842年—1847年),是他一生思想生活中最重要的时段,流放时期积累起的见闻和思考,反抗的精神和坚定的理想,在19世纪40年代莫斯科热烈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找到了喷发口。在关于黑格尔哲学的辩论中,在对现存制度合理性的质疑中,在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论争中,处处可以听见他的声音,他和别林斯基、格拉诺夫斯基、霍米亚科夫等人,被视为40年代中期俄国社会思潮高涨时期最显赫的风云人物。

在这一时期,他先后发表了《科学中的一知半解》和《自然研究书简》两篇哲学论文。他同时从事文学创作,连续发表了三部中长篇小说,即《谁之罪》(1845年)、《克鲁波夫医生》(1847年)和《偷东西的喜鹊》(1848年),其共同主题是对社会不公正、不合理之原因的探究,即“思想小说”和“问题小说”,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俄国式社会主义

■他的“俄国式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847年,为了获得一个自由的政治活动空间和思想传播场所,赫尔岑以给妻子治病为由离开俄国来到西欧,从此开始了他长达20余年的流亡生涯。赫尔岑来到巴黎的时候,恰逢欧洲大革命前夕,蓬勃高涨的革命形势使赫尔岑对欧洲和俄国的未来产生了乐观的憧憬。但与此同时,他也对西欧社会中的资产阶级及其道德和作为进行了抨击,这使他与大多数俄国西方派之间的裂痕进一步扩大了。法国革命之后,赫尔岑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所作所为极为不满,认为是对广大人民利益的出卖,他的失望和对欧洲命运的担忧也由之而来,《寄自彼岸》一书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这一时期的情绪。

1850年,赫尔岑拒绝了沙皇尼古拉一世要他回国的命令,从此成为一位政治流亡者,不久他就加入瑞士国籍。19世纪50年代初,为了摆脱“家庭噩梦”(夫妻的感情危机,母亲和儿子在海难中丧生),赫尔岑迁居伦敦,并开始了《往事与沉思》(又译《往事与随想》)的写作。与此同时,赫尔岑还写了《论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一书,向欧洲读者介绍了俄国人民及其反抗奴役的历史,介绍了俄国那些维护人民利益的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尤其是文学家们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大约就是在写作此书的前后,赫尔岑的“俄国式社会主义”理论开始成熟,在他看来,俄国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相对而言不太发达,社会主义思想比较容易为人民所接受,俄国由来已久的村社制度实际上就可以被看成是“社会主义的萌芽”,只要能在俄国消灭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社会主义理想就完全有可能在俄国实现。赫尔岑的这一学说在俄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稍后出现的民粹派运动的理论先声,后来无疑也影响到了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

人生价值

作为俄国思想家的赫尔岑,其一生是具有某种典型意义的。为了捍卫真理,他成为了本阶级的叛逆,最后被迫流亡国外,但仍然念念不忘“精神上的回归”。他的沉思和写作,他创办的《北极星》、《警钟》和“俄国印刷所”,目的均在于此。他写作长篇回忆录《往事与沉思》,就是为了真实地记录“历史在一个人身上的反映”,既是为了回忆个人的精神成长过程,也是为了论证历史发展的合理性。甚至连他自己立场上的不断“摇摆”,也都成了19世纪中后期俄国思想脉搏跳动的记录—他曾是一个地道的西方派,到了西方之后却倡导起具有斯拉夫派色彩的“俄国式社会主义”来。

能将他的一生联结为一个整体的,能说明其所有行为之逻辑性的,就是别林斯基很早就在赫尔岑身上发现并推崇的那种“思想的力量”。高尔基说过,赫尔岑一个人“就代表整整一个领域,就代表一个思想饱和到惊人地步的国度”。

名人名言

1.要坚持真理-不论在哪里也不要动摇。

2.因为真理是灿烂的,只要有一个罅隙,就能照亮整个田野。

3.不读书的人就不能算是一个完人。

4.我们不懂,我们又怎么能懂? 也有人热泪涔涔,却不是为了个人的不幸。

5.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6.流行都是好的。那么,流行感冒也是好的吗?

7.如果缺乏努力和意志,如果不肯牺牲和劳动,你自己就会一事无成。

8.书,这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这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这是准备休息的哨兵向前来代替他的岗位的哨兵的命令。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人物 行业人物 十二月党人 辩证法 谁之罪 封建农奴制度 现实主义文学 宗法制 农民村 民粹主义 恩格斯 往事与随想 光明未来 历史唯物主义 诺夫哥罗德 德国古典哲学 社会理想 社会文化环境 黑格尔哲学 霍米亚科夫 社会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