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路德宗(Lutheranism)是以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团体之统称,因其教义核心为“因信称义”,故又称信义宗,它是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产物,由马丁·路德于1529年创立于德国,这一新的宗派的建立,标志着基督新教的诞生。目前信徒主要分布在北欧五国挪威瑞典丹麦冰岛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德国和美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共有427个独立的教会团体,信徒约6840万人。

信仰依据

1583年编成的《协同书》(the Book of Concord),包括三大新经《尼西亚信经》、《使徒信经》、《亚大纳西信经》,马丁·路德的《教义问答》、《施马尔卡尔德信条》,梅兰希顿(Melanchthon)的《奥格斯堡信纲》等。

主要特点

(一)“因信称义”,主张人们唯有对基督的真正信仰,才能成为义人,即无罪的、得救的、高尚的、得永生之人、凭遵守律法、道德戒律和外在善功并不能得救。人只有具备了纯正的信仰才能成为真正的基督徒,外在的善功只是纯正信仰的必然结果。

(二)强调圣经的最高权威,认为《圣经》是上帝的启示,因而是信仰的唯一源泉和准则,一切教义、礼仪和制度均要与之保持一致。

(三)坚持“平信徒皆为祭司”,即每个基督徒在教会中均具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都可以担任神职,故不应有任何特权。

(四)从“因信称义”的原则出发,不重视教会的形式和体制的统一,不同的教会制度如主教制公理制或长老制,在不同的路德宗教会团体中均存在。在北欧该宗拥有国教地位。

(五)实行洗礼和圣餐两项圣礼,突出布道和唱圣歌,实行婴儿受洗,认为圣餐礼是神圣的,表明基督真实“临在”于饼和葡萄酒之中。

历史发展

世界发展

路德宗在16世纪传入北欧诸国和西欧部分地区,至18世纪中叶开始传入北美。由于移民背景复杂,分散的路德宗教会始终没有联合起来。美国内战更加剧了南北教会的对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路德宗教会才开始着手合并。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在西方列强大肆进行殖民扩张的同时,路德宗也逐渐传播到亚、非、拉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二战结束后,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教会团体的分散和诸多的新问题,路德宗强调加强团结、统一认识,开展传教和提高教会的作用等新任务。为此,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1947年路德宗世界联盟(LWF)成立于瑞典,标志着路德宗在世界范围内的联合达到了新的阶段。此后,该联盟积极推动教会内外普世合一运动,关注社会与政治形势的变化。该组织在1957年的尼阿波利斯大会上突出了“自由、团结、改革、服务”的主题、针对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形势,调整了路德宗的传教方针,在传教会议上提出三项任务,即对亚非拉新兴的独立教会从财政上予以扶持,从工作上给予协作,派人培养当地的神职人员,各国的路德宗教会团体也着手解决本国存在的问题并开展活动。

德国地区

二战后,东西德大部分路德宗教会最初是统一的,均参加了“福音教会”,有着共同的领导机构,协同开展活动,因而教会成为冷战时期联结两个德国的特殊纽带,这就决定了德意志路德宗教会始终十分注意东西方关系的切身政治问题。各教会对待国家政治的态度虽存在分歧,但其基本立场是,一方面承认两个德国政府都是由上帝建立的,基督徒应服从国家政权,另一方面又主张应有条件地承认政府的行为和措施。有的教会团体甚至声称基督徒不应顺从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政府及其强迫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行为。因此,西德教会与东德和苏联曾因军队牧师、资助东德教会、无神论宣传、苏联的宗教政策等问题发生了一系列摩擦和争吵,关系逐渐恶化。1968年后,东西德路德宗教会基本上断绝了共同开展活动的关系。对于德国重新统一,路德宗教会一贯予以拥护。它还主张东西方应和平共处,停止发展核武器和实现裁军,但也有的教会认为核武器作为防御手段有其正义性。西德路德宗也曾针对该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贫富不均现象,提出公正分配生产资料和财富的主张。

北欧地区

瑞典、挪威和丹麦的路德宗教会拥有国教的地位,教会在立法、财政等方面受议会和政府的制约。其神学立场较保守、少变。但是,战后教会内外要求实现政教分离的呼声日益高涨。1953年瑞典颁布法律,扩大公民选择宗教信仰的自由,部分取消了对公共教育和政府公职的宗教信仰限制,瑞典政府和议会还在60年代初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政教关系。挪威政府和议会还在60年代初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政教关系也开始注意到扩大教会自主权的要求,但至今无显著成果。同一时期,北欧教会内还出现了提高妇女地位的呼声。1958年,瑞典议会通过法案,允许教会向妇女授圣职,1960年开始任命女牧师,但她们的权限与作用仍受限制,教会内对此事也意见不一,直至1979年始正式确认在教会中男女一律平等。

美国地区

美国路德宗在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个持续发展的“复兴”时期。教会及信徒数量有较大增长。教会团体也加快了联合的步伐。1960年~1962年,一些分散的小教会团体分别合并为美国路德宗(American Lutheran Church)和全美路德会(Lutheran Church in American)。较古老保守的美国密苏里州路德会(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也开始转变其僵硬态度,与其他路德宗教会和其他宗派开展对话,谋求合作。但由于基要派人士重新掌握了该会的领导权,致使路德宗内部的进一步联合趋于停滞。

6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新思潮和社会运动不断涌现,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及女权运动风起云涌,路德宗的信徒增长率开始停滞,甚至出现降低的势头。为此,它着手进行自我调整与改造。前述三个主要教会团体于1965年组成礼仪改革专门委员会,力图在保留福音传统的同时,对礼仪进行一些适度的改革。与此同时,它们在理论上强调了关心社会现实问题的重要性,以改变其不关心社会政治问题的旧形象,但这些活动遭到教会内部保守势力的反对。为吸收更多的信徒,它们还对传统的福音传道活动进行了反思,提出流动传教、跨教会传教等新方法,并且启用青年担任教会领导人,此利于吸收青年信徒。

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路德宗人数减少幅度趋缓,但并未停止。因为这一时期五旬节派对路德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吸引了部分信徒的兴趣,与此相联系,基要派势力有所抬头。这突出表现在路德宗密苏里会的转变中。它们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夺取了该教会的领导权,继续坚持“圣经无谬”论,反对妇女任圣职,排挤自由派人士,并退出了一些从事普世教会运动的机构及其活动。该教会逐渐成为美国路德宗的保守派的主要营垒,拥有信徒280万人,会刊《见证报告人》(Witness Reporter)。这些变化引起了其他路德宗教会团体的反思,它们采取了更为积极和灵活的方式促进联合。经过长期谈判,美国路德宗(ALC),全美路德宗(LCA)和福音路德教会联盟(AELC)于1987年5月合并为美国福音信义会(The Evangelicae Lutheran Church in America)。该会采用1978年完成的“路德宗礼仪书”(Lutheran Book of Worship),既保留了福音传统又作了一些适应现实的改革。它在美国拥有540万信徒。会刊《路德信友》(Lutheran)。此外各教会也十分注意讨论堕胎等生命伦理学和同性恋道德问题。

亚非拉地区

亚非拉地区的路德宗教会团体,在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运动的推动下,加速了本色化运动进程。如拉美地区路德宗教会,于1965年7月在利马召开第四次协商会议,会议强调本地区教会的自身团结,摆脱外来控制,争取社会平等,扩大传教等。

普世合一运动

70年代后,在路德宗世界联盟的领导下,国际路德宗在普世教会运动、传教和争取社会正义与世界和平方面表现十分活跃。在普世教会运动中它倡导“和解的多样性”(Reconciled diversity)即在承认和保护不同教派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对话,谋求联合。以此为基础,该联盟及一些国家的路德宗教会与天主教长老宗卫斯理宗安立甘宗浸礼宗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对话,就神学和社会问题交换看法,发表了许多有关文件,这种对话且有向基层教会发展的趋势,除此之外,还力图开展与世界其他宗教和意识形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对话。在传教方面,路德宗世界联盟极力呼吁其所属教会大力推进福音传教工作,鼓励各国各地区及基层的教会自治自理;同时号召它们加强传教工作的协调与合作。由于70、80年代路德宗在欧美的影响有所减退,而在亚非拉地区却有所增加,因而它对第三世界更加重视。

1977年,路德宗第六届大会在达累斯萨拉姆召开,这是该宗世界性大会首次在南半球国家举行,反映了第三世界教会地位的上升,也说明第三世界国家教会开始形成一个力量。

1987年,中、南部非洲和美国的一批黑人神职人员和教徒创立了“黑人路德宗国际会议”(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Black Lutherans),对路德宗的神学合一运动和非洲传统宗教等问题均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在社会问题上,路德宗大部分教会都采取了较为现实的态度和立场,主张本着“公正”的原则处理社会问题,反对战争和军备竞赛,要求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提倡“人权”,反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倡导维护生态环境;呼吁消除社会贫困。

1999年10月31日,路德宗世界联盟和天主教双方高级代表在德国奥格斯堡签署《成义教理联合声明》。

2006年7月23日,路德宗世界联盟、世界卫理公会协进会 (World Methodist Council)及罗马天主教在韩国举行的世界卫理公会大会上,签署了具历史意义的有关“因信称义联合声明”(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JDDJ)。此声明表达了确认在“因信称义”的圣经教导上的共识。

2009年1月19日,天主教教宗本笃十六世举行了传统性的大公接见活动,会见了前来罗马庆祝圣亨里克节日的路德派教会代表团。这项会晤是在第101届促进基督信徒合一祈祷周的开端举行的。

2010年12月16日上午,天主教教宗本笃十六世接见路德宗世界联盟主席穆尼伯·尤南牧师及其代表团。

路德宗流传已有460余年的历史。在基督新教各宗派中,它是最早建立的宗派;在神学理论上,对其他教派具有较大的影响;也是人数较多的宗派。其教会团体除少数持基要派观点外,多数持福音派神学思想,并注意吸收某些新的神学观点。它重视社会现实问题,注意在各国的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和施加影响。

在华情况

来中国的路德宗因国籍不同而差会名称各异,中文都称信义会。在华传教区主要在鄂、湘、豫。在上海由1905年(清光绪31年)传入的北美信义会(E.L.A)和挪威路德会(简称N.M.S)合成一个信义会,该会在南昌路38号有1所礼拜堂。

中国基督教信义会 

从欧美传来的路德宗教会有近20个差会。信义宗教派(Lutheran Church)很早就已经在武汉地区活动。1913年(民国2年),就有4个信义宗差会在汉口近郊滠口联合设立滠口信义神学院,并出版《信义神学志》与《信义报》,在全国有一定影响。1920年(民国9年)部分信义宗差会在中国组成联合组织“中华信义会”,成立“中华信义会总部”。到了解放战争后期,有16个差会属于信义宗的教派加入了“中华信义会”,其中在河南、湖北的有5个。“中华信义会”下属主要联合事业有滠口信义神学院、中华信义会书报部、信义书局与信义大楼。信义会在武汉的信徒崇拜聚会活动始于1947年,该年7月6日河南豫中信义会一批信徒来到武汉,先后在信义大楼、青年会、海军“黄宫舞厅”活动,由以美差会为背景的“豫鄂”、“豫中”两会合办,牧师为郭绍汾。不久,武昌设立了该会小教堂。在汉口黎黄陂路与洞庭街交界处的信义大楼,共6层,建筑面积达7 000多平方米,是由信义宗的美国、丹麦、瑞典、挪威、芬兰等8个差会捐资于1924年建成的。该楼为过汉之中西教士提供寄寓,也常租给官僚大亨居住。建国后,武汉基督教界开展三自爱国运动,中华信义会于1951年1月在汉口召开会议,宣布割断与西方差会的一切关系,改名为“中国基督教信义会”,将原来16个以差会为背景的总会统一起来,按照地域划分教区。“中国基督教信义会”的全国总会设在汉口,负责人为喻筠、陈建勋。

中华福音道路德会

1913年(民国2年)9月,美国密苏里州路德会(The 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传教士牧师雅仁德(Rev.Arndt)夫妇来到汉口,为福音道路德会在华传教之始。雅仁德首先在汉口海寿里租房传教。1926年之前武汉曾设有7个教堂。该会初来武汉时,曾先后采用信义会与路德会之名,但为避免与鄂北的挪威路德会相混淆,1927年后改名“美国福音道路德会”。1942年又改名为“中华福音道路德会”。以后该会又陆续向沔阳、宜昌、沙市、恩施与四川万县等地发展,抗日战争后又发展到重庆、昆明等地,但它的重点活动地区为湖北及四川东部,它的总会一直设在汉口。1927年大革命时,该会所办之路德中学坚持与学生运动相敌对的立场,受学生冲击,是当时武汉基督教中唯—被停止宗教活动的教派。1934年该会坚持要在所办小学里向儿童讲授宗教课,拒绝向中国政府立案,因而所办7所小学都被封闭。30年代,他们在所办的双周刊《路德教见证》中常常宣传反苏、反共、反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该会总会在武汉解放前一直由美教士任主席,解放后虽由中国牧师李牧群接任(在重庆),但与西差会割断关系之前,仍由西教士以代主席身份在汉控制一切。武汉设联合区会,武汉解放后区会负责人为魏天年、魏章荣等人。 1949年,美国传教士陆续回国,途径香港并开展福音和救济的工作,组成了日后的“美国路德会香港分会”(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 Hong Kong Mission)。起初,传教士在调景岭搭建临时帐篷,举行聚会,服事附近的难民;继而开办圣经学院,培训圣工人员。1950年,租用九龙大埔道232号,创办第一所堂会,举行国粤语聚会。1953年,该会开办第一所中学。自60年代起,该会陆续开办多间中、小学及幼稚园,向学生提供基督化的全人教育,另一方面,学校亦成为福音的基地,堂会及布道所以校舍为堂址,积极进行学生福音工作。自50年代协助难民开始,该会一直致力发展社会福利工作。至1977年,香港路德会社会服务处成立。同年,该会由宣教区发展为本地独立教会,并注册为“香港路德会”(Lutheran Church-Hong Kong Synod),与美国路德会建立伙伴教会关系。该会会友逾八千人,有堂会34间,布道所八间;中小学及幼稚园40余间,教员千余人,学生2万多人;并有社会服务单位40多个;另设有支援机构九间。

广州中华信义会

1867年,德国信义宗教士来华传道,当时名叫巴陵会,初在广州油栏门设立礼拜堂进行宗教活动,又设信义神学院,选择“各方青年俊秀”培养成巴陵会教士。由于活动场地的限制,该会必须另设新址。由传教士韩士伯、何必力在下芳村购置土地建立新堂(即德国教堂处)。1882年教堂建成,广州中华信义总会也设在这里。它是德国信义宗在广东传道的大本营,信义神学院也设在这里,因为这里是德国教士在广州的总会,下芳村地区的老百姓叫它为德国教堂。广州中华信义会的传教地区,不限于广州,而是面向广东全省各个县,省内北部和东北部的县份,都有它的活动影子。信义会对客籍居民集中的地方尤其重视,先后向惠州、花县、清远、英德韶州、始兴、南雄、江西赣南地区,还有顺德、中山、新会、从化增城等地区派出传教士。在这些地区建立分会,设立教堂。据1936年统计,广州中华信义会名下有10个公会,69个区会,中西职员73人,华人牧师7人,四人牧师11人,男教师40人,女教师10人,神学院有学生25人。除了直接的宗教活动以外,还配合传道活动办了一些中小学,其中广州的中德中学和韶州的德华女子中学颇有名气。此外,在各地办了一些由教会控制的小学。抗战期间,教会的影响继续扩大,它通过传道、赈济、救灾、慈善事业等扩大宣传。到1946年广州信义会的徒众有了很大的增加,在粤赣两省有教徒一万余人,成为一个很有影响的教会。抗战期间,广州中华信义会曾被一些单位占用,作过孤儿院。1945年,德、日法西斯战败投降。因德国教堂是德国牧师募资修建的,抗战期间又有部分德国人居住在教堂范围内,故被当时国民党政府当局认作敌伪财产,在1946年初被国民党政府的粤、桂、闽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及中央信托局联合查封。有的房屋被国民党政府士兵占作营房,有的被当地政府挪作官署,有的田产被农民夺回,有的房子被拆掉。事情发生后,广州中华信义会总干事蓝体恩连续发信上诉于国民党政府行政院,竭力申辩广州中华信义会产业并非德国产业,不属于敌伪财产。他说:“信义会的经费来源多属自筹自给”,“一般由中外教友捐资”。他把美国的教会也扯进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信义会的日常经费支出“则由世界信义宗大会,及美国信义会拨款……救济”。蓝体恩甚至运动参与接收敌伪财产的美国代表葛雷出面支持。葛雷出具的信义会产业并非敌伪财产的证明上说:中华信义会产业,“并非德国产业”,以后“管业权属信义会,德国人不得过问。”葛雷以一纸证明,判定信义会产权归属。由于葛雷的干涉,逼使敌伪产业处理局不得不对查封一事再下令“暂缓执行”。以后国民党政府又下令取消查封。

台湾地区

1950年代,即有四国(美国、挪威、丹麦、芬兰)八差会一起合作,后因政策不同,有三国四差会仍在台湾信义会内,其余四差会各自独立发展,渐次成立新的总会。在台湾的信义会教会,共有六个总会:台湾信义会、中华基督教信义会、中国信义会、中华福音信义会、台湾信义会、中华福音道路德会。

除了上述六个总会外,礼贤会台北堂由香港礼贤会在1975年来台设立,后因1980年代香港礼贤会面临经济危机,因此原亦设有之堂会机构如永和布道所、台北礼贤学舍、台北普济诊所等,后来发展就大受影响,而陆续停办。

大陆时期原名为“遵道会”。 来台后原属台湾信义会“新(竹)苗(栗)区信义会”,1958年独立成立总会,向台湾当局登记,正式名为“中华基督教信义会”(The Chinese Lutheran Brethren Church,简称CLBC)。CLBC是由“北美路德信友教会”(The Church of the Lutheran Brethren of North America)(以下简称母会)于1900年由五个路德宗教会合组而成。设立之初的异象就是向中国人传福音。因此在1902年差派齐郝伦牧师及师母抵达湖北枣阳开始宣教事工,1905至1910年又有华伦女士、文达道牧师夫妇、安达伦牧师夫妇等相继抵华,1910年在河南省桐柏县,1911年在平氏设立宣教总站,集中力量在湖北省、河南省接壤的边境传福音设教会,办学校及一些医疗工作,所以又叫"豫(河南)鄂(湖北)边区信义会"。

1930年在河南省唐河设立传福音总站,1933年安德牧师夫妇(Rev E. C. Anadahl)步伍其父安达伦牧师后尘来华,安牧师夫妇在河南工作6年后旋即于1939年回美,因正值日军侵华,接着是内战。1954年再来台湾,1979年正式退休回美。

遵道会宣教士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齐师母(1902)、罗美珍小姐(1906)、王德龢牧师外号王老虎(Rev P. M. Valder 1919)、饶利亚小姐(1917)、聂和慈牧师(Rev A.E. Nyhus 1928)等均来华。华人教会领袖有张渭滨,涂常五牧师等。直到1949年差会共差派34位宣教士来华。

中华基督教信义会虽属信义宗教会,除了强调四个“惟独'也即:"惟独圣经,惟独基督,惟独信心,惟独恩典",主张政教分离外,也有几项和其他信义宗教会稍异之处。 其中有:

一、笃信圣经是上帝的话和三大信经(使徒信经亚他那修信经尼西亚信经)及奥格斯堡信纲为信仰根基。

二、强调信徒个人重生得救经验,也即不在意传统家世。

三、不注重崇拜仪式,比如讲台在中间,而一般信义宗教会讲台在右边,牧师不必穿特别服装。

四、平信徒也可以参与圣工事奉,如:主日讲道、分享等,也即平信徒祭司。

五、根据圣经教导,不强调但也不排斥灵恩。

六、注重教会自立、自养:为落实此政策,差会规定七年内补助款逐年减少,至七年完全自立。因为这一项早期在台湾蒙召献身的传道人尤其有家室者,因早期台湾经济落后、信徒不知爱传道人、或信徒收入不高,只够本身维持家用,奉献不够传道人基本生活所需,相当辛苦,有外出兼职、也有教会利用开办幼儿园以增收入。如:新竹胜利堂、桃园永生堂、龟山布道所等,但教会还是先后完成了自立、自养,传道人子女也有多人献身传道如骆月眉、骆玫玲等。

七、注重宣教,开拓教会。当教会人力、物力够时,就开拓新事工。如:胜利堂开拓得胜堂。

八、注重本色化地方教会,因此没有一间教会使用”北美路德信友教会“××分会的名称,就是由别的教会转入本会者像双和教会、复兴堂、新生堂也仍然保留原名,以免建造在别人根基上(罗十五20)

中华基督教信义会来台工作的动机,是由于1950年美国世界展望会主办男声合唱团,前来远东作福音演唱,团员中一位Joe Erickson先生,看到台湾接受福音人数之众多受感之后在美国Fergus Falls所召开海外宣教年会中,提出向台湾传福音的呼吁,这项呼吁当即获得本会母会信徒,特别是过去大陆时期,与本会具有密切关系人士的良好反应,进一步认为有向台湾外省籍同胞,恢复传福音之必要。此一建议当即获得海外宣教委员会之同意,乃于1951年差派原在豫鄂工作多年的聂和慈牧师夫妇(Rev A.E. Nyhus)前来新竹开拓工作,1952年购下南大路214号双栋日式房屋(现改编为南大路430号),稍加修葺,正式成立教会,聂牧师夫妇工作一段时间 后,业于1964年退休返美。

1948年随外国同工前往美国的湖北籍原遵道会涂常五牧师,也于1952年夏偕同另一位前在大陆工作的饶莉亚小姐,同时前来新竹,即在军眷区展开访问工作,并与原大陆本会少数信徒接触联系。涂牧师为来台后信义宗第一位中国牧师,在信义宗人士中,颇受尊敬,而被选为台湾信义会第一任监督,那时信义宗并没有这么众多的会别,涂牧师已于1961年11月12日安息,饶莉亚小姐亦退休返美。

1954年母会又差派原在河南省传道多年的安德牧师夫妇(Rev E. C. Anadahl)来台,加上本会奉献传道的青年,业已纷纷受完圣经书院或神学之造就,而投入传福音之行列,本会工作得由新竹南大路扩展到新竹以东的埔顶, 因而建立了埔顶布道所,即胜利堂、恩桥堂,逐渐推展竹东、芎林。向南到苗栗,竹南、龙港,直到通霄,向北在桃园也有了工作。安德牧师1961年退休。安师母仍留本会负责总会妇女部,及儿童部工作。安师母也于1977年4月正式退休,为本会妇女儿童部的干事戴玉珍教士接替。

最初在大陆传道的另一位宣教士王德龢牧师(Rev P. M. Valder)亦于1952年来台,在台北市新生南路二段,创立新生礼拜堂,仍以向军眷传福音为主。王奥笃牧师夫妇(Rev Otto Valder)协助同工,1958年王奥笃牧师加入本会,王老牧师退休,新生礼拜堂亦同时加入本会,王奥笃牧师夫妇曾在桃园大湳新 社区做开荒工作。王奥笃牧师在台北桃园区工作后,迁来新竹,曾任中华信义神学院教师、副院长、院长等职,1987年退休回美,王得龢牧师已于1966年在美安息。

齐复生(Rev Christofferson)牧师夫妇,1957年9月抵台,先于台北学习中国语文,后往苗栗通霄服事,再至台北,于1970年五月,全家回美。

本会在台早期另一工作,是在军医院向伤员传福音,经长老会牧师介绍,本会宣教士与原在中华妇女祈祷会派在竹东军医院工作的李耀功弟兄认识,经过长期合作后,李弟兄乃正式加入本会,虽然李弟兄没有受过神学教育。但因其在福音工作上的热诚和蒙召清楚,乃破格于1959年按立为南大路信义堂牧师,李牧师偕李师母在信义堂同心合意兴旺福音,使南大路达成自立自养。李牧师文学造诣甚高,其所主编之「七日粮」周刊已连续出版25年之久,为甚受欢迎之属灵刊物,李牧师已于1971年4月已经退休,从事文字工作。李牧师息劳归回天家后,本会另一圣工,是与挪威差会(中国信义会,中华福音信义会),芬兰差会(台湾信义会),合作开办中华信义神学院,造就青年服事教会。

差会同工方面白谦德牧师(Rev Charles Baicheledes,已安息)于1963年末来台习国语后去苗栗、龙港、后龙、通霄、竹南等地协助教会,尔后调桃园开拓仁爱堂事工,同时在中华信义神学院担任董事、院长、教师等工作对该院行政、教学、财产,成立财团法人等事工,贡献甚大,在台事奉26年余,于1991年全家回美。

陶恩生牧师(Rev Reubentsanja Tharson)全家于1965年来台习国语后,一直从事神学教育工作,在中华信义神学院曾任院长、教务长、教师,陶牧师对希腊文造诣甚深,担任希腊文及圣经神学教师,为“信神”发展与及同工同学,南北奔波探访教会,主持神学主日及献身研讨会,夜间延伸制教师等。陶牧师在台服事23年于1991年退休返美。

差会在台另一项工作是向客家人传福音,罗威信牧师(Rev. Joel Nordtvedt)一家于1981年来台习客语为了了解客家人文化、传统生活,乃居于湖口、杨梅等客庄。学习客语,杨梅教会顺利建立,证明此宣教策略之正确性,罗牧师并在“信神'推展基层宣教课程任主任职,卓有成效,罗牧师为专心客家福音事工已辞去主任。1999年竹东客家宣教神学院成立,罗牧师被聘请为第一任院长。

邱福生牧师(Rev. Michael Kittelson)一家于1987作来台习客语,会唱客语圣诗,及弹中山琴,与客家人有良好交通,对开拓客家庄工作甚有负担,仍以客语事奉为主。

来台差会同工陈义圣牧师(Rev. Ethan Christofferson)于1990年10月抵台习客语,他是早期来台宣教士齐复生牧师的长公子,照中国伦理应随父姓齐,不料客语老师给取姓「陈」, 老一辈信徒很不以为然,以后嫌更正麻烦,就姓了「陈」,陈牧师是第二代宣教士,对我华人福音事工的心志和奉献令人感动和感佩。陈牧师在美修读博士学 位,2007年8月返回台湾,继续服事。

其他外国宣教士尚有林天恩牧师(Rev. Andrew Larsen)及彭玉琴师母,林师母是邱牧师姐姐的女儿。林牧师2005年底到达台湾,仍在芎林学习客家语及文化,并计划开始客家实习事工后,投入工作。

至于本地教会,原由王德龢老牧师独自捐资购地建堂的新生礼拜堂(即现新生堂),属财团法人台北市中国布道会,1958年因王奥笃牧师加入本会,新生礼拜堂亦同时加入本会。1990年因当时位于新生南路2段59号之土地,被台北市政府征收,改建成大安公园,赔偿款在苏福履牧师及陶恩生牧师处理下购得基隆路2段110号三楼作为礼拜堂,且购得三处宿舍、停车场。苏牧师已在1997年12月31日正式退休,该堂传道人胡华佗教师,已于1997年11月30日按立牧师圣职接续苏牧师牧养工作。

位于中和市的双和教会原属贵格会,原该堂李鸿志牧师因退休赴美,1980年将该堂交本会牧养,以年长信徒者居多。其中于泽健长老由双和地区同工会按立牧师,后因对海外宣教有负担离职,现由桑林来有教士及王太和教师配搭事奉。

复兴堂原是一间独立自养、自传的教会,由石云生牧师及师母,从五个家庭开始聚会,从事社区福音工作,现已增长至40多个家庭,该堂于1995年正式申请加入本会,与同工信徒有美好的交通,石牧师2005年退休, 现由朱彦俊牧师接续牧养。

桃园永生堂为向当时农校教职员及军眷传福音而设立,历任牧者有侯振武牧师、王奥笃牧师(差会)、宋天宇牧师、陈镛戛牧师、苏福履牧师、章以专牧师等,现任牧师巫士?有多年牧养残障者之经验,且有教导恩赐,年富力强,曾任总会两任监督。

仁爱堂原由白谦德牧师开拓,沈美珍教师协助,有多位神学生前往事奉,白牧师退休回美,聘得刚自美国留学回台之张宪民牧师及师母牧养。张牧师伉俪英语造诣甚深,藉英文班作为传福音工具甚有成效,张牧师对青年事工甚有负担,已连任总会青年部事工多年,每年青少年夏令会均造就不少教会青少年,该堂由总会贷款购得教堂,惟必须澄清者,该堂向总会建堂所贷款项是出售长安布道所土地的钱,2003年该堂已经全数归还总会,以利其他教会建堂之需。2005年张牧师离职后,2006年开始由朱杏萍姊妹为实习神学生协助教会事工,并由杨梅福恩堂黎万丰牧师协理会务。

龟山布道所原由章以专牧师所设立之信义幼儿园转型为教会──牧恩堂,现任传道人郑富美教士,热心爱主,在信徒同心合意里必得大复兴,2007年因原有房舍不敷使用,暂时租得金锋街6号为教堂,并已经在金锋街10号购得新堂。

杨梅福恩堂是宣教士学习客语后,成功的建立的一间以使用客语宣教的教会,牧人以宣教士为主,曾政忠牧师曾任短暂牧养,传道人为该教会信徒,黎万丰担任全职传道人。2006年教会重新建堂完成,举行献堂感恩礼拜。

新竹区,信义堂是本会第一间教会,早于总会设立前五年就设立教会,信徒以从大陆来台之军公教人员,及眷属为主要对象,首任牧师为聂和慈,以后有涂常五牧师、饶利亚小姐、安德牧师,第四任牧师李耀功完成自立、自养,前任牧师都有在大陆宣教的丰富经验,李耀功牧师,并未接受正统神学教育,因其事主忠心,乃破例按牧,李牧师退休后徐新民牧师成为该堂第五任牧师,自1971年按牧,在该堂达30年之久,至2011年退休。徐牧师任内,完成新建教堂,在其鼓励资助下,决志献身事奉,获就读神学院之信徒,有18人之多,其中,有赴日本及香港宣教者。徐师母亦为传道人,推动祷告网,设立小组,逐家探访。徐牧师退休后仍任圣礼牧师,现任传道人为郑志仁教师及师母韦菊影。

胜利堂已三次改建,历任传道人,除聂和慈牧师、安德牧师及师母,华人教师为赵栋臣、张齐堂、毛大卫等,毛牧师工作最久,约21年,现已去美定居,由梁敬贤牧师接任。原妇女部同工,戴玉珍教士,亦在该堂工作,包瑞珠教士也曾在该堂工作,另有卓忠敬牧师、张伟珉教师、叶美惠教士、骆月媚教士、骆玫玲教士等。梁牧师曾去美进修,得博士学位,在此期间,该堂聘龚可珍弟兄任传道, 龚弟兄在按立牧师后,该堂正值建堂期间,辞职去美进修,该堂长老部,乃仍聘梁敬贤任该堂主任牧师,该堂尚有吴大明牧师,锺嘉华牧师,林佳颖教师、邱品 尧教师、王继玲教士、周仲平教士、陈美汛教士、陈囿余教士等,戴玉珍教士,虽已届龄退休,因事工实际需要,仍一部份时间在该堂配搭事奉。

得胜堂,原为胜利堂之分堂,无固定传道人,由胜利堂长执同工,分担讲坛,及牧养,自李启诚牧师应聘后,积极推动家庭小组,人人布道团,经常往农村传福 音。因聚会人数渐增,堂所渐不敷使用,遂于1997年将主日聚会地点迁至中华信义神学院礼堂,2005年神学院推动扩建,得胜堂亦配合成为神学院合作教会,一同发展。

厚赐堂,原由本会宣教士聂和慈牧师会同李耀功牧师开拓,安德牧师继任,并由美籍军中牧师耿厚赐捐款兴建,该堂取名厚赐,意在纪念这位奉献建堂的牧师, 中文意义也颇佳,历任传道人,为李耀功、田雅各、王新成、赵光胜、宋天宇等,该堂献身之姊妹吴秀君教士,在其任内,将该堂原为平房之教堂,改建为五楼之新堂,吴教士婚后离职,乃聘请出身于竹东之曾政忠牧师, 自1998年1月起,担任总会监督。

芎林恩霖堂,原为安德牧师及李耀功牧师会同设立,早期传道人为周继贤弟兄,已离世,该堂原为向军中野战医院传福音,野战医院流动性大,本主日聚会人数很多,下主日因军队移防,也许所剩无几,正积极向本地宣教中,陈镛戛(马可)牧师任内改建新堂,陈牧师离职,聘印尼华侨沈美珍教士牧会,沈教士去桃园,由侯振武牧师接任,侯牧师退休,由徐晓蝶教士接任,徐教士去世,则由胜利堂长执信徒职员协助圣工,后陈新凤教士任职数年后离职,该堂乃聘请叶辅宏 传道牧养,现已按立牧职。该堂为客庄,附近有科学园区眷属住宅,及大华技术学院等,是一个向客家人及科学园区传福音的据点。现正筹建新堂中。

竹南救恩堂,由聂和慈牧师及赵栋臣牧师开拓并建堂,1964年赵牧师全家去台北新生堂,由原新生堂传道徐新民弟兄前来接任,为能接触中学生,徐弟兄曾在竹南高中任职三年。1971年徐弟兄受聘往新竹信义堂牧会,该堂乃聘刘燧牧师,刘牧师离职乃请王家兴弟兄,王弟兄离职,则由美籍桑罗门牧师接任,桑 牧师有宣教之负担及热心,但因其对圣礼看法与本会不同,乃离职,由信神毕业之陈林荫教士接续。陈教士离职后,由新竹胜利堂以福音移民方式接续工作,并且更名为竹南胜利堂,由黄博雅教士负责牧养工作。

苗栗福音堂,由聂和慈牧师及张正中弟兄开拓,张齐堂牧师任内,购地准备建堂,张牧师调胜利堂工作,由田雅各牧师接任,并建堂,后由毛大卫牧师、萧化弟兄、苏福履牧师等事奉,1973年苏牧师调台北新生堂,由杨凯荣牧师继任。杨牧师退休后,由刘春雄教师继续牧养三年,离职后多年没有全职同工到职,由执事信徒努力维持,至2006年聘请傅悠绮教士为全职传道人。

通霄遵道堂,为纪念本会在大陆时间"遵道会"所命名,也是聂和慈牧师在中国大陆及台湾宣教所设立之最后一间教会,后由齐复生牧师接续工作,同时聘请戴玉珍教士为同工,后戴教士调龙港,由陈庭训弟兄、骆南河、张云骅长老、侯振武牧师、吴义宽长老支撑工作,主日崇拜从未间断,由杨凯荣牧师兼任圣礼牧师,现张长老之子天 造夫妇,蒙召奉献,继续工作,并于2006年按立牧职。

本会在苗栗县曾有“湾瓦”、“后龙”、“龙港”及新竹县“横山”、“九钻头”、“内湾”、“关东桥”。桃园县“山顶村”、“大浦”、“富冈”等,均有布道工作,惜种种因素,未能继续发展。

1997年本会庆祝总会40周年,而且自该年开始,正式独立于差会。

组织设置

路德宗世界联盟(The 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引,或译为“世界路德宗联盟”、“世界信义会联合会”。

美国福音信义会(The Evangelicae Lutheran Church in America)

台湾教会

总会英文名成立时间负责地区
台湾信义会Taiwan Lutheran Church(简称TLC)1954年主要在基隆、台北、台中、嘉义、台南、高雄等城市工作
中华基督教信义会The Chinese Lutheran Brethren Church(简称CLBC)1958年先在桃竹苗地区,后向台北工作
中国信义会The Lutheran Church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简称LCROC)1960年(挪威差会)在台北宜兰、桃园工作
中华福音信义会China Lutheran Gospel Church(简称CLGC)1973年(挪威差会)在台中工作
台湾信义会the Lutheran Church of Taiwan(简称LCT)1977年(芬兰差会)先后在屏东,后在高雄、台北、新竹工作。设有“沐恩之家”,从事福音戒毒;“信义广播心”,从事福音广播事工。恒春基督教医院亦有其创建,后改由路加传道会管理
中华福音道路德会China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简称CELC)1951年美国密苏里州路德会差会创建,在嘉义成立“协同中学”,为少数基督教中学之一。

教会文化

路德印章(Luther Seal)为路德宗会徽。该印章是马丁路德在威登堡大学任教时设计的。表现在这印章中的第一个图像,就是那黑色的十字架,这十字架放在一颗红色的心里面,是要信徒记住:“我们得救是因相信钉十字架的基督。”“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十字架虽是黑色的,是致人于死的,是使人痛苦的,但它并不改变心的颜色,也不破坏自然,也就是说,它不是叫人死,乃是叫人活。因为义人必因信得救。所谓信,就是相信耶稣。但这颗心是放在一朵白色玫瑰的中心,表明信心产生喜乐、安慰和平安。玫瑰系白色而非红色,因为白色是诸天使和天上诸灵的理想颜色。其次,这朵玫瑰是安置在一天蓝色的底上,表明这种属灵的信心的喜乐只是那未来喜乐的信物和开端;那未来的喜乐虽尚未显露,但借着盼望可以预见和把握。在蓝底的周围镶着一道金色的圆圈,表明这种天上的福乐是无止境的,并且比一切的富乐和财宝更为宝贵,因为金子是最好且最宝贵的金属,主基督会赐给信徒永生的恩典。引

左图为1580年于德国德累斯顿印刷的《协同书》(Book of Concord)首版扉页。英译为CONCORDIA. YHWH。基督徒复述毫无异议的信条,亦即是奥格斯堡信纲中的选民、王子和财产以及神学家、教义和信仰。此外,新增了某些文章详尽解释“建立在神的话语里是唯一的信仰准则”。马丁路德祝福的死亡是争论的主题。 引

著名成员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家

梅兰希顿(Philip Melanchthon,1497~1560),宗教改革家。

梅兰克吞(P.Melanchton,1497~1560),德国教育家,创立拉丁中学。

斯图漠(J.Sturm,1507~1589),德国教育家,创办文法中学。

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oebel,1782~1852),德国教育家,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著名巴洛克时期音乐家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马丁·路德 信义宗 德意志 宗教改革 北欧五国 挪威 瑞典 丹麦 冰岛 芬兰 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德国 亚大纳西信经 平信徒 主教制 公理制 北欧 西欧 美国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