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99+条结果
审美对象又称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相对。凡客观上与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事物总称为审美对象。审美对象有丰富的内涵,既有空间对象、时间对象、综合对象,也有动态对象、静态对象,既有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也有人体本身。按其产生的条件和性质可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按其状态和给人的感受可分为优美、崇高(壮美)、悲剧、喜剧等。现实中各种美可以互相渗透和转化。审美对象必须具有形状、颜色、音响、质地等审美属性,能为人的审美感官所感知,引起审美活动。同时,审美对象又是相对于审美主体而言的,离开了审美主体,它也就失去了对象的意义。概括介绍亦称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相对。指能使人产生审美愉快的事...
更新于: --
审美主体(aesthetic subject)是指审美关系构成要素。与“审美客体相对。认识、欣赏、评判审美对象和创造美的社会的人。一般认为,主要由四种人组成,即创作者、欣赏者、表演者和评论者。由于年龄、心理、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差异,不同的审美主体有不同的审美需要,面对同一审美对象时,会作出不同的审美判断。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应适合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心理特征的审美主体的水平和审美需要。艺术家作为审美主体,其审美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影响着他创作的发展倾向及其艺术品的价值。形成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进程中,主体在对对象的直观中意识到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获得情感的愉悦,这时审美主体才真正形成。审美...
更新于: --
审美艺术教程是由蒋国忠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图书,本书提出“审美艺术的新理念;主张普通高校的艺术课程要从审美的高度审视艺术教育,使学生在艺术的审美实践中把握审美的规律,获取事半功倍的审美效果。全书用四章的篇幅概述美和审美,以及审美范畴和审美学派,为读者提供审美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另用六章的篇幅,重点论述艺术美的创造与审美问题;除了专章介绍艺术创造的本质与特征之外,其余五章分别阐述实用造型表情语言综合等五种艺术类型的审美特征以及各种艺术样式的审美知识。内容简介全书既有一定的审美理论高度,又有艺术审美的丰富信息,主旨明确,特色鲜明;见解中肯,条贯清晰;语言简...
更新于: --
审美经验通常又被称为“审美趣味趣味能力趣味判断“审美判断等。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感受、知觉审美对象(自然、艺术作品和其他人类审美产品)时所产生的愉快的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及深刻内蕴)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结果。审美经验永远也不可能离开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特征,而总是在直接感受审美对象的外形、色彩、线条和质地等过程中完成的。概述人们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时,直接感受到的一种特殊的愉快经验。审美,希腊文原意是通过感官的知觉。它原则上包括对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的经验,如对美、丑、崇高、滑稽等各种审美对象的经验。自20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研究的基...
更新于: --
审美心理定势(aesthetic mental set)是指审美心理现象。在审美活动中,个体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审美对象的知觉及审美心理体验的倾向性。个体的审美需要、价值观、情绪和习惯等都是其形成根源。以价值定向为准所形成的审美心理定势能使审美对象产生偶像化和美化,并进一步辐射开来,由具有吸引力的某一点或几点扩散到对象的全部,甚至通过形态转化到与审美对象相关的其他人、事、物上。正文审美心理过程是指个体审美心理活动的阶段。(1)审美期望阶段,审美主体产生获得审美享受的愿望的阶段。西方美学家D.w.格特沙克称之为留心.闵斯特伯格称之为留心加注意。包含着审美经验、审美态度和审美注意,是实现...
更新于: --
审美距离(英语:Aesthetic Distance),又称心理距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间的远近关系,包括心理距离和时空距离。心理距离是指两者在心理上的远近关系,涉及知识经验、观念、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距离。时空距离是物理学意义上的距离,指两者之间现实的远近关系。两种距离相互渗透影响。瑞士著名美学家、心理学家E·布劳提出,心理距离是审美活动的基本前提,审美个体必须和审美客体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才能欣赏美和创造美。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指超越实际人生,忘掉实用功利,用一种纯客观的态度审视审美客体。距离太近,个体容易考虑审美的功利目的,实用功利压倒审美享受,不能进行真正的审美活动。距离太远,则...
更新于: --
审美高尚趣味是健康、文明、高雅的审美趣味。英国休谟提出高尚的趣味需以理性为指导,要用高明的见识抑止偏见,使审美趣味合乎趣味的普遍原则。法国伏尔泰提出审美趣味有好坏之分,并从鉴赏力角度把高尚的趣味称做精微的鉴赏趣味,认为它是能够从瑕中见瑜和瑜中见瑕的一种敏锐的感受力,凡是能辨别出实在的美的,便是的趣味,反之则是的趣味,审美高尚趣味表现在审美取向、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艺术追求两个方面,是审美主体、创作主体在审美体验、创作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合乎美的规律和人性本质特征的思想品格、性格气质、审美情趣、艺术趣味和鉴赏能力、艺术修养,表现了人类高尚、文明、美好、纯洁等美的高尚...
更新于: --
审美客体(aesthetic Object)是指审美关系构成要素。与“审美主体相对。能与主体构成一定审美关系,从而引起主体审美活动的客观存在。在审美活动过程中,一切被审美主体审视感知、体验的,具有审美属性的自然、社会、艺术作品、科学现象等都可成为审美客体。从形态方面讲,包括崇高、优美、悲剧以及喜剧等。在哲学意义上,它是审美活动这一矛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方,客观事物一旦成为审美客体,便寄寓着审美主体的思想、情感、性格、理想等,成为了审美主体内在品质的形象体现。基本介绍审美客体又称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对应,指能引起人的美感的客观对象。如秀丽的山川、繁茂的森木,在它们被人欣赏时即为审美客体。审美客...
更新于: --
审美心理过程(process of aesthetic activity)是指个体审美心理活动的阶段。1,审美期望阶段,2,审美实现阶段,3,审美弥散阶段。正文(1)审美期望阶段,审美主体产生获得审美享受的愿望的阶段。西方美学家D.w.格特沙克称之为留心.闵斯特伯格称之为留心加注意。包含着审美经验、审美态度和审美注意,是实现审美活动的必要前提。(2)审美实现阶段,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进行审美信息交流的阶段。包括三个心理层次,即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是审美活动中的主要心理活动。这三个心理层次的发展,是由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对应的审美运动规律决定的,表现为三个心理层次的系统性综合运...
更新于: --
审美心理平衡是通过自我调节协调审美主客体矛盾和主体心理诸要素矛盾所达到的相对、暂时的统一和谐状态。精神分析美学提出快乐原则,认为人有通过审美克服心理不平衡的动机,而心理平衡则是快乐的基础。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认为人有追求心理平衡的趋向,审美反应是生理力追求平衡状态时所造成的一种心理上的对应性经验,平衡是自我实现者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审美心理平衡是审美心理结构系统通过自我调节,协调自己与对象以及自己心理诸要素之间的矛盾,以保持有序、守恒和内在和谐的心理机制。正文当人受到对象刺激,大脑神经系统便由抑制状态转为兴奋状态,心理活动便由平静松弛转为激烈紧张,主客体之间便因发生联系而出现了矛盾,主体知、意...
更新于: --
没有更多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