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辩论,它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辩论(赛)旨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

词语概念

基本信息

俄译:дебатировать

近义词:争论、争辩、争议。

基本解释

[argue;debate] 见解不同的人彼此阐述理由,辩驳争论。

例句:关于这桩事你可以常常来和我辩论。

引证解释

1. 辩难论说。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於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馀,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

新唐书·徐岱传》:“於学无所不通,辩论明锐,座人常屈。”

明沈自徵《鞭歌妓》第一折:“以功名显。”

2. 辩难论说之才。

孔平仲《孔氏谈苑·邢训》:“邢恕有文,然多不请而教人,士大夫谓之邢训。”

3. 辩驳争论。

《汉书·严助传》:“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

叶适《建康府教授惠君墓志铭》:“君夙悟幼成,与兄国子博士迪励志读书,至‘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辩论往往终夕不就睡。”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时建言诸臣摈斥殆尽,无敢救者。公(袁可立)独抗疏辩论:‘谏臣必非济私市恩,沽名卖直,若因其言过激槩弃不用,臣恐謇谔之士退而缄口持禄,将顺固宠之人进。’”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有个书生来拜,他极论鬼神之事。一个说:‘无’,一个说:‘有’,两下辩论多时。”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此种辩论,废时失业,实不如闲坐也。”

特点

1.辩论人员的双边性:辩论是双边活动,最少两人参加,单一方面只能是议论而已。

2.辩论观点的对立性:双方观点是对立的,或是或非,这样才有辩论的可能,否则就是谈判。

3.论证的严密性:只有合乎思维逻辑的辩论,才可能获胜,否则只能是诡辩。

4.追求真理的目的性:辩论目的是追求真理,取得共识。

优点

1.开阔学生思维,锻炼辩者的口头表达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搜索的能力,统筹分析的能力等。

2.让辩者开动脑筋,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发散思维。

3.加强辩论团体之间的默契、团结协助能力,增加友谊。

4.对辩论问题有一个新的看法,追求真理。

5.比较胆小的辩者在辩论中可以锻炼自己的勇气,在大众面前可以侃侃而谈。

组成

辩论的过程一般有开始、展开、终结这三个阶段,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不是一场完整的辩论。因此,一场完整的辩论一般应由论题、立论、驳论、结辩四个部分组成。

三要素

1.辩论中存在着持不同意见的双方或多方。有不同意见的双方或多方存在才能实现思想交锋。一个人不可能自己同自己辩论,一个人头脑中几种方案或做法的权衡和比较,那是思考或思辨而不是辩论。

2.辩论必须针对同类事物或同一问题,即存在着同一论题。如果各方谈论的论题不同,就不能实现有意义的辩论。例如,一个人说“法律是有阶级性的”,一个人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由于两人所认识的对象不同,因此两个观点不能构成辩论。只有当一个人说“法律是有阶级性的”,另一个人说“法律是没有阶级性的”这样两个判断才构成辩论。因为这两个判断所认识的对象相同,又是相互对立的思想,而这两个判断至多只能有一个为真,不可能都真。这样就有了谁是谁非的问题,就必然要引起辩论。

3.辩论的诸方有或多或少的共同认识或共同承认的前提,如思维的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和正确推理的方法等,以及如社会公理、科学规律等是非真伪标准和价值取向。没有这些共同承认的东西,辩论只会是一场混战,不可能得出结论。总之,辩论诸方有共同的话题,而又有不同意见。从哲学观点看,辩论的诸方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辩风

素辩(或称儒辩)

朴实无华的辩风,辩手往往内功较强。具有逻辑清晰,论据扎实、以理服人的优点。典型可见2001金钱是万恶之源/金钱不是万恶之源(第五届国际大专辩论会) 反方四辩胡渐彪的结辩。

花辩

具有观赏性的辩风,辩手语言活泼灵动,风格或谈吐幽默,或词章华美,此类辩手擅于带动现场观众的气氛。

雄辩

出现于1999年,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

法庭辩论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对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并且在第一审普通程序中,将开庭审理作为重心,除附条件的特殊情况外,一般都要公开审理。审判过程中,专门规定了一个阶段称之为“法庭辩论”,而该法第50条规定的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中,就有“进行辩论”的权利。由此可见,这里的辩论,专指“法庭辩论”。是双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在法庭上就有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驳和论证。

比赛技巧

攻击技巧

攻击,即在自由辩论中的主动进攻,主动发问。这在每个辩论队都是不可无的。然而,攻击能不能有效,又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1.攻击的准备

这在辩论战略方案确定、辩词定稿之后就应该着手准备了。一般而言,每位辩手应该根据自己所阐述的内容准备向对方发问的问题,可根据自由辩论时间的长短来准备问题,若是初次上场,则应该准备20个问题左右。如果是这样,四个辩手准备的问题就应该大约有80个,一般有足够的可能坚持到自由辩论结束。我们看到,在有的比赛中,有的队员有时间却没有问题可以问,这就是准备不足导致的。

准备提问的问题,应该从三个层面上进行准备。

一是 现象层面的问题,又称事实层面问题。这类问题极易引起听众的共鸣,提的好则很容易出彩、出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可故做新奇而偏离辩题,那是会产生负效果的。

二是 理论层面的问题,又称论据层面问题。即对本方论点给予引申,对对方的论据予以驳击的问题。这类问题,直问要提的尖锐,曲问要问得巧妙,反问要提的适时,逼问要问的机智,其效果就是让对方不好回答又无法回避。

三是 价值层面的问题,又称社会效应层面问题。即把对方论点、立场引申,从价值层面、社会效应层面去延伸它的效应看其是否具备说服力,能否站得住。这类问题,一是能够扩大自由辩论的战场,给对方造成被动,同时也是争取听众、评委认同的重要侧面。当然,如果辩题立场对本方不利,就应该慎重使用,以免搬起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

这三类问题中,事实层面的问题可包括历史事件、现实事实、国别事实、数字事实等等;而理论层面的问题周围除了立场中的论据,也可以延伸达到公理、哲学的层面。

有了这三个层面的问题准备,就能够构成立体阵势,可以打自由辩论的立体战斗,让对方陷入立体包围之中的被动局势就很容易造成。我们看到在比赛中,不少辩论队只准备了一个层面的问题(大多是现象层面的问题),只在有趣上花时间,其结果是打击力不强,且问来问去总是流于肤浅的现象之争,有时则由事实引发事实而偏题,变成了一般的语言游戏、提问游戏去了,辩论的深度不容易看到,这就令人遗憾了。

2.攻击的组织

自由辩论中的有效攻击,应当体现出攻击的有序性,即看得出轮番上阵的脉络,而其基本,就是在场上要有主动权,处于控制场面的主动地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场上应该有“灵魂队员”,或者称为“主力辩手”、“主辩”。由哪个辩手来充当这个人物都可以,但是一般由三辩或一辩、二辩来充当。有时,四辩也是很好的充当此人物的角色。他的任务就是要不仅透彻地知道本方的立场,也要透彻地知道对方的立场,规定陈词一结束就能够发现对方的主要问题,从而有效的发起进攻。

灵魂队员的任务是:

(1)有冷静的把握整个自由辩论战斗局势的眼光,攻击务求有效。

(2)充当场上的指挥员。发问不在多,而在精。其发问不仅是对对方的攻击,也是对本方立论的揭示和强化。

(3)承担主动转移战场的任务。如在一个层面上问久了,则转向另一个层面发问;在一个层面处于被动,僵住了,则要转向另一个层面,开辟新的攻击点和战场。

(4)对对方提出的危及本方底线、事关要害的问题,能够有效的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化被动为主动。

(5)对本方误入对方圈套、远离本方、陷于被动之中的局面,要能够挽回并再发起攻击。

当然,其他队员要主动配合,主动呼应,才能形成整体的力量,这就需要队员之间的默契,形成“流动的整体意识”。

攻击的组织,其要点就在于形成整体的有序流变性。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鸡零狗碎。零碎的攻击谈不上组织,它或许也能够有鳞光耀金的效果,但是对于群体辩论而言,是不可能握有主动权的。

攻击的组织在上场前可以有如下的检查指标:一是有没有组织者,也就是有没有“灵魂队员”,其组织、应变能力如何?二是整个队伍与之有没有心悦诚服的默契和感应?三是整个队伍对特定的辩题的立场认识是否完全一致,有没有大的梗阻?四是准备了几个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对付、支撑多难的场面?能够支持多长时间?五是对于非常艰难的、苛刻的尖锐问题,本方研究到什么程度?有没有好的应对策略?六是自由辩论中将会出现的最为险难的局面,将会一种什么状况?本方应该怎么对付?把这六个问题都想清楚了,都有了解决的办法了,那么攻击的组织也有序了,主动了。

3.攻击的发问

攻击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设置两难。即设置两难的问题,无论答此或答彼都将陷入被动。但是一定要对准话题,不可以做无病呻吟。

(2)主动引申。即将对方的某个事实、某句话加以引申,造成本方主动、对方被动。

(3)以矛攻盾。即将对方论点和论据间的矛盾,这个辩手和那个辩手陈述中的矛盾、某个辩手陈词中的矛盾、答这个问题和答那个问题之间的矛盾或其他方面的矛盾予以披露,令其尴尬,陷其于难堪

(4)归谬发问。即将其论点或论据或其他问题引申归谬,陷其与左右被动,无力自救。

(5)简问深涵。即问题很简单,但涵义很深刻,与辩题密切相关。答准确很难,但是答不出来就很丢人,估摸回答却不准确,这也很容易陷入被动。

(6)撕隙抓漏。即将对方的一小道缝隙撕裂撕大,将其明显的漏洞失误给予揭发提问,令其难堪。

(7)熟事新提。人往往对于身边、自身很熟悉的事物却不经意,所谓熟视无睹,充耳不闻,或非常熟悉却只知道大概却不明白它的详细。一般对这类事情提问,也很容易让对方陷入被动。

(8)逼入死角。即把对方的问题逼入死角,再发问,令其难以逃脱。

(9)多方追问。即从几个方向、几个侧面、几个层次上同时问一类问题。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类问题必须对准一个核心,即辩论的主要立场和观点,以造成合围的阵势,使对方没有招架的能力,更没有回手的能力。

(10)夹击发问。即两个或多个人同时问同一类或一个问题,造成夹击态势,使对方顾此失彼。

(11)问题同异。即面对同一个问题,以不同的角度提问,使对方难以自圆其说,应接不暇。

(12)异题同问。抓住对方的不同问题、不同表述加以归纳,概总而问,从问题的深度与高度上使其无法把握,无力应答。

(13)反复逼问。对本方提出的对方非答不可的问题,对方闪避了,就可以反复逼问,但是一般不能超过三次,不可以无限发问,那样反会造成无题可问、或令听众厌烦的负面效果。

(14)辐射发问。即一个问题的提出时,同时威慑到对方四个辩手,犹如子母弹一般。这类问题,一般多在哲学或价值层面上发问。

(15)同义反复。即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或角度不同,或问语不同)发问。这类问题,多为辩论的主要立场、观点方面的问题。

(16)近题遥问。即看似很近的事,用远视点来透视和提问。对方遥答往往答不得,近答又很难接上,陷入了难以捉摸、无从下手的窘境。

(17)击情提问。即用心理调控的手段,直击对方情绪层,使其激动,引发情绪连动,从而淹没对方的理智。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够进行人身攻击与情绪对情绪,更不可陷入无理纠缠甚至胡搅蛮缠,那就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18)布陷发问。也就是布置一个陷阱,让对方来钻,或想方设法将之套进去。其更高技巧就是连环套。

(19)长抽短吊。即忽然提这样的问题忽然又提那样的问题,不离辩题却又忽东忽西,以思维的快捷与急智来取得主动。

(20)答中之问。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对方答问时发现问题(包括陈词阶段发现的问题)予以提问,另一种是在自己回答对方问题时的反问。

4.攻击的风格

由于自由辩论如疾风迅雷,所以不同场次、不同队伍的辩论风格也不尽相同。没有形成风格的队伍即使辩胜,也只是初级层次的。因此,有风格意识并力争形成自己的辩论风格,是一支辩论队有追求、有实力的表现。它其实是一支队伍整体人格的呈现。

攻击的风格,一般而言有情绪型、理智型、稳健型三种。

情绪型的队伍往往只在趣事、情绪化的层面上实施攻击。它也能够引发一些活跃的效果,但是也易于耽于情绪、就事论事,甚至会误入漫骂的泥淖,使辩论流于表面,层次不高,缺乏应有的深度。

理智型的队伍往往执著于理辩的层面,这容易体现思辩与深度,但是又会失之于辩论的活泼不足,弱化了应有的观赏性。

稳健型的队伍因为其理智和稳健,也因为其稳健而注意到了应有的活泼,是兼取了前二者之长的。显然,自由辩论的风格当以稳健为上,从比赛的实践看,稳健型风格的辩论队不仅易于取胜,且留给观众、评委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5.攻击的节奏

应以张弛有度、疾徐有致为佳。一味快疾或一味徐缓都有缺陷,前者易流于狂躁,后者易流于沉闷。

防守技巧

辩论中的自由辩论阶段,就是由进攻和防守两个方面组成的,因此,不仅要有进攻的准备,还要有防守的准备。只会进攻不一定能够取胜,只会防守当然有就更容易陷入被动了。该防守就防守,该进攻就进攻,能攻能守的队伍才能游刃有余。防守中,应该注意的技巧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盯人技巧。即各人盯住各人的对象防守。一般就是一辩盯一辩,二辩盯二辩,……。即一辩回答一辩的问题,二辩回答二辩的问题,……。这样各人就会有关注是具体目标,就不会出现好回答的问题就抢着回答,难回答的问题就你推我让的。当然,在分工之后又讲合作,最难回答的问题,就由“灵魂队员”补救了。

2.长项技巧。即根据各人的长项来分工,首先确认辩手各人的长项,如长于说理,长于说史,长于记忆,长于辨析,等等,则承担相应的问题来防守,这也不至于出现混乱局面或冷场。

3.合围技巧。假如对方有一位非常突出的辩手,不仅对方整个局面靠其支撑,且对本方威胁很大甚至本方队员对其有畏惧感,一对一的战术是不太可能奏效的。那就采取合围技巧,即以全对的四个人的力量来围击、合击,从四个人不同的侧面对准他的问题,以守为攻,一般都会有效。只要他顶不住了,那对方的阵脚就会乱了,自然就会垮了。但是要注意的是,有实力甚至实力更强大的队员靠一两个回合是难以制伏的,因此要有韧劲,不可太急切,争取5、6个回合使其难于招架,提不出更尖锐的问题,内在的进攻力度大大减弱,才能有取胜的基础。

4.夹击技巧。就是对有的问题,有的队员采用二人夹击的方式来对待。

5.高压技巧。一般在辩论赛中,由于参赛队的实力比较接近,所以在自由辩论中容易出现同位推顶的情况,这一方面容易浪费时间,另一方面不容易取胜。破解的办法是采用高位迫压防守。如对方提出的是现象问题,就将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上来回答;如对方提出的是现实问题,那就从历史的角度来回答;如对方提出的是具体问题、微观问题,就以全景认识、宏观认识来回答,以此类推。若此,对对方的问题以高位下罩的方式和统照下盖的方式使对方感到自己的思维位势稍逊一筹,从而内心产生动摇,攻击力也就随之动摇而弱化了。

6.指误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指出对方所问问题在逻辑上、理论上、事实上、价值上、立场上、表达上和常识上的毛病,使之陷入尴尬局面。

7.归谬技巧。即对有的问题不做正面回答,而是将之做概纳引申归谬,直指其终端的谬,陷其于被动的境地。

8.反问技巧。即从反方向上反问其问题的悖常性、悖题性、悖理性、悖逻辑性、从而化被动而为主动。

9.幽默技巧。即面对自己从容回答智有宽余的问题,适时幽对方一默,效果一定是绝佳的了。

10.短答技巧。对于一字、一词、一个成语、一个句子就能够答清,且能够反陷对方于被动的问题,就应该果断而适时的使用。

11.启导技巧。对于那些喜欢滔滔不绝有演讲欲而又容易动情、不易冷静理智的辩手,表现欲特盛的辩手,语词啰嗦繁复的辩手,在回答问题时不妨巧妙启发他的教导意识,任由其滔滔不绝地讲,其直接效果是消耗了对方的规定时间。

12.揭弊技巧。在回答问题时,巧妙合理地揭示其弊端。如同一个人陈词与发问中的弊病与矛盾,前一个问题与后一个问题的矛盾,两个或数个人问题中的矛盾等等。揭示其弊端与矛盾,使其问题本身站不住脚,防守便转为攻击,目的自然也就达到了。

13.激怒技巧。即是答问时巧激其怒,使之心理由理智层进入情绪层,无法冷静,无从自控,就可望令其自己乱自己心绪。但是切忌不可使用人身攻击,这是犯禁行为。

14.评价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对其问题予以评价,指其目的,断其归路。

15.闪避技巧。即对那些一两句话难以答清的问题,采用合理闪避的方式,其基点是不离开辩题的立场。

16.反复技巧。即以同义反复的方式回答。也就是意思一样,但语言不同。

17.类比技巧。即面对对方的问题,不做正面拦截,而是用同类比较的方式,把问题抛回给对方。

18.陷阱技巧。既在答问中巧设陷阱让对方来钻,然后在下一个回合中予以指驳,使对方露馅。

19.联动技巧。即本方二人以上联动,回答问题时一唱一和,此唱彼和,你呼我应,以整体的优势对之。

20.侧击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从侧面引出相关问题,反请对方来回答。

21.连环技巧。即在答问中故设连环,环环相扣,将对方的问题定格在某一环中,将其扣死。

22.组接技巧。即将对方自己的立场或陈词、反问、答问中的语言予以组合回答,即让对方自己打自己嘴巴。

23.名言技巧。即恰到好处的巧借名言、警语、格言、民谚、诗歌、歌词、流行语等来回答。当然也可以改头换面,重组搭配来回答。

24.错接技巧。即有意错接问题,反让对方判断,以之主动防守。

25.引申技巧。即将问题引申开来,揭示其实质与要害,再一口咬破,直断其喉。

反客为主技巧

反客为主的原意是: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在辩论赛中,被动是赛场上常见的劣势,也往往是败北的先兆。辩论中的反客为主,通俗地说,就是在辩论中变被动为主动。下面,本文试以技法理论结合对实际辩例的分析,向大家介绍几种反客为主的技巧。

(一)借力打力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

例如,在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中,有这么一个回合:

正方: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辩友!(热烈掌声)

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

这里,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证反治其身,是因为他有一系列并没有表现在口头上的、重新解释字词的理论作为坚强的后盾:辩题中的"知",不仅仅是"知道"的"知".更应该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知";守法并不难,作为一个行为过程,杀人也不难,但是要懂得保持人的理性,克制内心滋生出恶毒的杀人欲望,却是很难。这样,正方宽广、高位定义的"知难"和"行易"借反方狭隘、低位定义的"知易"和"行难…的攻击之力,有效地回击了反方,使反方构建在"知"和"行"表浅层面上的立论框架崩溃了。

(二)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

例如.在《知难行易》的论辩中曾出现过如下一例:

反方:古人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辩例。反方的例证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有些牵强附会: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正方敏锐地发现了对方论据的片面性,果断地从"孙悟空"这一面着手,以"悟"就是"知"反诘对方,使对方提出关于"孙大圣"的引证成为抱薪救火、惹火烧身。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论辩理论中属于强攻,它要求辩手勇于接招,勇于反击,因而它也是一种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说服力极强的论辩技巧。诚然,实际临场上雄辩滔滔,风云变幻,不是随时都有"孙行者""孙悟空"这样现成的材料可供使用的,也就是说,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辩手对对方当时的观点和我方立场进行精当的归纳或演绎。

比如,在关于"治贫比治愚更重要"的论辩中,正方有这样一段陈词:"…对方辩友以迫切性来衡量重要性,那我倒要告诉您,我现在肚子饿得很,十万火急地需要食物来充饥,但我还是要辩下去,因为我意识到论辩比充饥更重要。"话音一落,掌声四起。这时反方从容辩道:"对方辩友,我认为’有饭不吃’和’无饭可吃’是两码事……"反方的答辩激起了更热烈的掌声。正方以"有饭不吃"来论证贫困不足以畏惧和治愚的相对重要性,反方立即从己方观点中归纳出"无饭可吃"的旨要,鲜明地比较出了两者本质上的天差地别,有效地扼制了对方偷换概念的倾向。

(三)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例如,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的论辩中: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愚公搬家解决了困难,保护了资源,节省了人力、财力,这究竟有什么不应该?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家又怎么搬?……可见,搬家姑且可以考虑,也得在移完山之后再搬呀!

神话故事都是夸大其事以显其理的,其精要不在本身而在寓意,因而正方绝对不能让反方迂旋于就事论事之上,否则,反方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方法论"必占上手。从上面的辩词来看,反方的就事论事,理据充分,根基扎实,正方先顺势肯定"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既而均人"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这一条件,自然而然地导出"家又怎么搬"的诘问,最后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后搬家"的结论。如此一系列理论环环相扣。节节贯穿,以势不可当的攻击力把对方的就事论事打得落花流水,真可谓精彩绝伦!

(四)正本清源

所谓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人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例如,在"跳槽是否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论辩中,有这样一节辩词:

正方:张勇,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就是从江苏跳槽到陕西,对方辩友还说他没有为陕西人民作出贡献,真叫人心寒啊!(掌声)

反方:请问到体工队可能是跳槽去的吗?这恰恰是我们这里提倡的合理流动啊!(掌声)对方辨友戴着跳槽眼镜看问题,当然天下乌鸦一般黑,所有的流动都是跳槽了。(掌声)

正方举张勇为例,他从江苏到陕西后,获得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空间,这是事实。反方马上指出对方具体例证引用失误:张勇到体工队,不可能是通过"跳槽"这种不规范的人才流动方式去的,而恰恰是在"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下"合理流动"去的,可信度高、说服力强、震撼力大,收到了较为明显的反客为主的效果。

(五)釜底抽薪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例如,在"思想道德应该适应(超越)市场经济"的论辩中,有如下一轮交锋:

反方:…我问雷锋精神到底是无私奉献精神还是等价交换精神?

正方:…对方辨友这里错误地理解了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就是说,所有的交换都要等价,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交换,雷锋还没有想到交换,当然雷锋精神谈不上等价了。(全场掌声)

既然谈不上等价,那么自然不可能是等价精神,反方应该立即打蛇随棍上,指出这一点,并将问题展开深入

反方:那我还要请问对方辩友,我们的思想道德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是求利的精神?

正方:为人民服务难道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吗?(掌声)

正方的回答其实很不恰当,而此时反方的知识储备或者应变能力严重不足,如果反方问一句“难道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人民服务是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么”,则立刻将正方推至风口浪尖,迫使其选择回避。

第一回合中,反方有"请君入瓮"之意,有备而来。显然,如果以定势思维被动答问,就难以处理反方预设的"二难":选择前者,则刚好证明了反方"思想道德应该超越市场经济"的观点;选择后者,则有背事实,更是谬之千里。但是,正方辩手却跳出了反方"非此即彼"的框框设定,反过来单刀直入,从两个预设选项抽出"等价交换",以倒树寻根之势彻彻底底地推翻了它作为预设选项的正确性,语气从容,语锋犀利,其应变之灵活、技法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辩场上的实际情况十分复杂,要想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一些反客为主的技巧还仅仅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反客为主还需要仰仗于非常到位的即兴发挥,而这一点却是无章可循的。

(六)攻其要害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双方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例子或表达上争论不休,结果,看上去辩得很热闹,实际上已离题万里。这是辩论的大忌。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在对方一辩、二辩陈词后,迅速地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从而抓住这一问题,一 攻到底,以便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如“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的要害是 :在不温饱的状况下,是否能谈道德?在辩论中只有始终抓住这个要害问题,才能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在辩论中,人们常常有“避实就虚”的说法,偶尔使用这种技巧是必要的。比如,当对方提出一个我们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假如强不知以为知,勉强去回答,不但会失分 ,甚至可能闹笑话。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另外找对方的弱点攻过去。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避虚就实”,“避轻就重”,即善于在基本的、 关键的问题上打硬仗。如果对方一提问题,我方立即回避,势必会给评委和听众留下不好的印象,以为我方不敢正视对方的问题。此外,如果我方对对方提出的基本立论和概念打击不力,也是很失分的。善于敏锐地抓住对方要害,猛攻下去,务求必胜,乃是辩论的重要技巧。

(七)利用矛盾

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 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 马上抓住,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我方。比如,在与剑桥队辩论时 ,剑桥队的三辩认为法律不是道德,二辩则认为法律是基本的道德。这两种见解显然是相互矛盾的,我方乘机扩大对方两位辩手之间的观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窘境。又如对方一辩起先把“温饱”看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后来在我方的凌厉攻势下,又大谈“饥寒”状态 ,这就是与先前的见解发生了矛盾,我方“以己之矛,攻己之盾”,使对方于急切之中,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八)引蛇出洞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胶着状态:当对方死死守住其立论,不管我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时,如果仍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打击对方,在评委和听众的心目中造成轰动效应。 在我方和悉尼队辩论“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时,对方死守着“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只能是医学问题”的见解,不为所动。于是,我方采取了“引蛇出洞” 的战术,我方二辩突然发问:“请问对方,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对方四位辩手面面相觑,为不致于在场上失分太多,对方一辩站起来乱答一通,我方立即予以纠正,指出此次的口号是“时不我待,行动起来”,这就等于在对方的阵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从而瓦解了对方的坚固的阵线。

(九)李代桃僵

当我们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比如,“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这一辩题就是很难辩的,因为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从常识上看,是很难把这两个问题然分开的。因此,按照我方预先的设想,如果让我方来辩正方的话,我们就会引入“社会影 响”这一新概念,从而肯定艾滋病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不是“社会问题”,并严格地确定“社会影响”的含义,这样,对方就很难攻进来。后来,我们在抽签中得到了辩题的反方,即“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完全否认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也会于理太悖,因此,我们在辩论中引入了“医学途径”这一概念,强调要用“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去解决艾滋病,而在这一工程中,“医学途径”则是必要的部分之一。这样一来,我方的周旋余地就大了,对方得花很大力气纠缠在我方提出的新概念上,其攻击力就大大地弱化了。 “李代桃僵”这一战术之意义就在于引入一个新概念与对方周旋,从而确保我方立论中 的某些关键概念隐在后面,不直接受到对方的攻击。

辩论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施展的技巧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技巧。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使知识积累和辩论技巧珠联璧合,才可能在辩论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十)缓兵之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如下情况:当消防队接到求救电话时,常会用慢条斯理的口气来回答,这种和缓的语气,是为了稳定说话者的情绪,以便对方能正确地说明情况。又如,两口子争吵,一方气急败坏,一方不焦不躁,结果后者反而占了上风。再如,政治思想工作者常常采用“冷处理”的方法,缓慢地处理棘手的问题。这些情况都表明,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慢”也是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好办法。论辩也是如此,在某些特定的论辩局势下,快攻速战是不利的,缓进慢动反而能制胜。

例如,1940年,丘吉尔在张伯伦内阁中担任海军大臣,由于他力主对德国宣战而受到人们的尊重。当时,舆论欢迎丘吉尔取代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认为自己是最恰当的人选。但丘吉尔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采取了“以慢制胜”的策略。他多次公开表示在战争爆发的非常时期,他将准备在任何人领导下为自己的祖国服务。

当时,张伯伦和保守党其他领袖决定推举拥护绥靖政策的哈利法克斯勋爵作为首相候选人。然而主战的英国民众公认在政坛上只有丘吉尔才具备领导这场战争的才能。在讨论首相人选的会议上,张伯伦问:“丘吉尔先生是否同意参加哈利法克斯领导的政府?”能言善辩的丘吉尔却一言不发,足足沉默了两分钟之久。哈利法克斯和其他人明白,沉默意味着反对。一旦丘吉尔拒绝入阁,新政府就会被愤怒的民众推翻。哈利法克斯只好首先打破沉默,说自己不宜组织政府。丘吉尔的等待终于换来了英国国王授权他组织新政府。

再举一例,在某商店里,一位顾客气势汹汹找上门来,喋喋不休地说:“这双鞋鞋跟太高了,样式也不好……”商店营业员一声不吭,耐心地听他把话说完,一直没打断他。等这位顾客不再说了,营业员才冷静地说:“您的意见很直爽,我很欣赏您的个性。这样吧,我到里面去,再另行挑选一双,好让您称心。”“如果您不满意的话,我愿再为您服务。”这位顾客的不满情绪发泄完了,也觉得自己有些太过分了,又见营业员是如此耐心地回答自己的问题,也很不好意思。结果他来了个180°的大转弯,称赞营业员给他新换的实际上并无太大差别的鞋,说:“嘿,这双鞋好,就像是为我订做的一样。”营业员以慢对快,以冷对热,让顾客把怒气宣泄出来,达到了心理平衡,化解了这一场纠纷。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概括出在论辩中要正确使用“以慢制胜”法,至少要注意以下三点:

其一,以慢待机 后发制人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在时机不成熟时仓促行事,往往达不到目的。论辩也是如此,“慢”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必须的。“以慢制胜”法实际上是论辩中的缓兵之计,缓兵之计是延缓对方进兵的谋略。当论辩局势不宜速战速决,或时机尚不成熟时,应避免针尖对麦芒式的直接交锋,而应拖延时间等待战机的到来。一旦时机成熟,就可后发制人,战胜论敌。如第一例中,丘吉尔在时机不成熟时,不急于成功,以慢待机。在讨论首相人选的关键时刻,以沉默表示反对,最终赢得了胜利。

其二,以慢施谋 以弱克强

“以慢制胜”法适用于以劣势对优势、以弱小对强大的论辩局势。它是弱小的一方为了战胜貌似强大的一方而采取的一种谋略手段。“慢”中有计谋,缓动要巧妙。这里的“慢”并非反应迟钝,不擅言辞的同义语,而是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的雄辩家定计施谋的法宝之一。如第一例中,丘吉尔面对张伯伦的追问,装聋作哑,拖延时间,实际上是假痴不癫的缓兵之计。在这一种韧性的相持中,张伯伦一方终于沉不住气了,丘吉尔以慢施谋终于取得了胜利。

其三,以慢制怒 以冷对热

“慢”在论辩中还是一种很好的“制怒”之术。论辩中唇枪舌剑,自控力较差的人很容易激动。在这种情况下,要说服过分激动的人,宜用慢动作、慢语调来应付。以慢制怒,以冷对热,才能使其“降温减压”。只有对方心平气和了,你讲的道理他才能顺利接受。如第二例中的营业员,就是以冷静的态度、和缓的语气,平息了对方的怒气,化解了矛盾。

总之,论辩中的“快”与“慢”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兵贵神速,“快”当然好。可是,有时“慢”也有“慢”的妙处。“慢”可待机,“慢”可施谋,“慢” 可制怒。“慢”是一种韧性的战术,“慢”是一场持久战,“慢”是舌战中的缓兵之计。缓动慢进花的时间虽长,绕的弯子虽大,然而在许多时候,它却往往是取得胜利的捷径。

其他技巧

1.节奏把握

2.避锋折锐

3.时间把握

4.打乱阵脚

5.直击底线。

这些,仅是一般的技巧。由于辩论如战争,场上情况千变万化,有的或许有用,有的却不一定有用。根据具体赛势,熟能生巧,就会有响应的技巧创生。有道是,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那当然是高境界了。面对于新辩手,了解一些一般技巧。应该不会是多余的事情。

比赛流程

简介

现在国际上最知名的辩论赛是国际大专辩论赛(2007年正式更名为“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国际大专辩论赛从1993年首届举行至今。每两年举行一届。轮流在新加坡和北京举行。其前身为自1986年开始举办的亚洲大专辩论赛。为华语辩论的最高舞台之一。

国际大专辩论赛就其举办之处致力于推广和发扬辩论艺术和中文文化。历届以来,大赛赛制也不断发展完善。令比赛更具有观赏性和竞争性。比赛中辩手精彩的辩词、理论功底以及临场应变和团队配合往往成为人们念念不忘的经典。

2005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比赛制

1.正方任意辩手开篇陈词三分钟

2.反方任意辩手开篇陈词三分钟

3.正方任意未发言辩手论述三分钟

4.反方任意未发言辩手论述三分钟

5.正方任意未发言辩手选择对方任意两名辩手攻辩3分钟

6.反方任意未发言辩手选择对方任意两名辩手攻辩3分钟

7.正方未发言辩手选择对方未发言的两名辩手攻辩3分钟

8.反方未发言辩手选择对方未发言的两名辩手攻辩3分钟

9.自由辩论双方各累计时四分钟

10.总结陈词,双方各三分钟,由反方开始。

11.双方不管结果如何,上下场都要互相握手。

可参考比赛流程

(一)本届辩论赛分预赛、复赛、半决赛和决赛四轮比赛。通过比赛选出优胜队参加下一轮比赛。比赛采用投票表决的办法。所有比赛时间相同,具体程序如下:

1.主席致开场词,介绍该场参赛队员、评判团成员和比赛规则。

2.开篇立论开始,正反两方一辩依次进行,时间各二分三十秒。

3.攻辩时间6分钟,每队各3分钟。

4.攻辩小结,每队各一分三十秒

5.自由辩论8分钟,每队各4分钟。

6.反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3分钟。

7.正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3分钟。

8.评判团进行评判,工作人员计分作统分工作。

9.请本场的评判代表分析赛情。

10.主席宣布本场比赛各队的得分情况及最后结果。

11.本场比赛结束,退场。

注:每位辩手发言时间剩30秒时,将有一次笛声提示,当辩论时间用完时,有两次笛声提示,辩手应立刻停止发言。

(二)攻辩规则及自由辩论规则

1、攻辩

①质询者控制质询时间,可以提出与题目有关的合理而清晰的问题,并可以随时停止被质询者之回答。

②攻辩时间内,质询者应询问问题,不得自行申论或就质询所获之结果进行引申,否则视为违规。

质询者自行申论或引申发言时,答辩者有权要求其停止。

③答辩者应回答质询者所提之任何问题,但问题明显不合理时,被质询者得说明理由,拒绝回答。

④答辩者可以要求质询者重述其质询,但不得恶意为之,否则视为违规。

⑤答辩者不得对质询者提出询问,否则视为违规。

⑥答辩者提出反质询时,质询者得要求其停止,并拒绝回答

2、自由辩论

①自由辩论时间总共为8分钟,每队各4分钟。

②自由辩论必须交替进行。当自由辩论开始时,先由正方任何一名队员起立发言。完毕后,反方的任何一位队员应立即发言,双方依次轮流发言,直到双方时间用完为止。

③在自由辩论时间里,每一位辩手的发言次序、次数和时间均不受限制。

④当一队的发言时间剩30秒钟时,将有一声笛声提示,当该队的发言时间用完时,会有两声笛声提示,该队应立即停止发言。

⑤如果一队的发言时间已经用尽,另一队还有剩余时间,则该队的辩手可以继续发言,直到该队的时间用完为止。

⑥自由辩论是检验一个队整体配合能力以及每一位辩手实力的重要阶段。辩手应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简洁明了地加强自己的论点,机智有力地反驳对方的论点,如果流于空洞无物的攻击或有意回避对方的质询及发言观点,或者出现语误、空场等情形,都将影响该队的成绩。

注:1、各队辩手辩论中可将资料集中在自制卡片上,发言时以备参考,但不能宣读事先已拟好的稿件或展示预先准备好的图表或字板,在自由辩论时队员可以相互提供发言线索。

注:上述赛制为诸多赛制中一种,实际操作中有大量不同赛制存在。

1993-2003届辩题

1993年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部分)

初 赛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剑桥大学) --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复旦大学

半决赛 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悉尼大学) -- 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复旦大学)

决 赛 人性本善(台湾大学) -- 人性本恶(复旦大学)

1995年二届国际大专辩论会

初赛一 女性比男性更需要关怀(波恩大学) -- 男性比女性更需要关怀(辅仁大学)

初赛二 治愚比治贫更重要(新加坡国立大学) -- 治贫比治愚更重要(新南威尔士大学)

初赛三 愚公应该移山(韩国外国语大学) -- 愚公应该搬家(南京大学

初赛四 信息高速路对发展中国家有利(南加州大学) -- 信息高速路对发展中国家不利(香港中文大学

半决赛 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可以统一(辅仁大学) -- 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不能统一(新南威尔士大学)

半决赛 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南京大学) -- 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香港中文大学)

决 赛 知难行易(南京大学) -- 知易行难(辅仁大学)

1997年三届国际大专辩论会

初赛一 各国政府应该全面禁烟(首都师范大学) -- 各国政府不应该全面禁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初赛二 复制人类,利多于弊(韩国外国语大学) -- 复制人类,弊多于利(加拿大西门菲沙大学)

初赛三 IQ诚可贵,EQ价更高(韩国外国语大学) -- EQ诚可贵,IQ价更高(马来亚大学)

初赛四 艺术商品化利大于弊(香港大学) -- 艺术商品化弊大于利(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半决赛 国际网络应该受管制(首都师范大学) -- 国际网络不应该受管制(加拿大西门菲沙大学)

半决赛 先天遗传比后天环境重要(马来亚大学) -- 后天环境比先天遗传重要(香港大学)

决 赛 真理越辩越明(首都师范大学) -- 真理不会越辩越明(马来亚大学)

1999年第四届国际大专辩论会

A组

初赛一:

网络使人们更亲近(马来亚大学

网络使人们更疏远(澳门大学

初赛二:

成功的作品应该拍续集(耶鲁大学

成功的作品不应该拍续集(台湾大学)

初赛三:

电脑必将取代书本(香港大学)

电脑不会取代书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初赛四:

足球比赛引进电脑裁判利大于弊(西安交通大学

足球比赛引进电脑裁判弊大于利(新南威尔士大学)

半决赛一:

都市化有利于人类发展(马来亚大学)

都市化不利于人类发展(耶鲁大学)

半决赛二:

发展知识经济自然科学比社会科学更重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发展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重要(西安交通大学)

总决赛:

美是客观存在(马来亚大学)

美是主观感受(西安交通大学)

B组

初赛一:

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那不勒斯大学)

青春偶像崇拜弊大于利(艾因夏母斯大学)

初赛二:

应先成家后立业(京都外国语大学)

应先立业后成家(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

决赛:

爱情是自私的(京都外国语大学)

爱情是无私的(艾因夏母斯大学)

2001年第五届国际大专辩论会

初赛一 人类将(不会)毁于科技(新加坡国立大学Vs悉尼大学)

初赛二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能够(不能)并行(香港大学Vs武汉大学

初赛三 全球化利于/不利于发展中国家(温莎大学Vs东吴大学)

初赛四 信息传播发展会(不会)打击本土文化

半决赛一 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不可取的)(新加坡国立大学Vs武汉大学)

半决赛二 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可以(不可以)两全(温莎大学Vs马来亚大学)

决赛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武汉大学Vs马来亚大学)

2003年第六届国际大专辩论会

A组初赛第一场

正方: 中山大学 网络是虚幻的

反方:弗莱堡大学网络不是虚幻的

比分: 正方878分,反方805分

正方中山大学胜

优秀辩手:弗莱堡大学4号辩手蔡葵

A组初赛第二场

正方: 新加坡国立大学 家庭比事业更重要

反方: 澳门大学 事业比家庭更重要

比分: 正方869分,反方868分

正方新加坡国立大学胜

优秀辩手:新加坡国立大学2号辩手陈晓欢

A组初赛第三场

正方:香港浸会大学“代沟”的主要责任在长辈

反方: 马来亚大学 “代沟”的主要责任在晚辈

比分: 正方843分,反方871分

反方马来亚大学胜

优秀辩手:马来亚大学2号辩手陈锦添

A组初赛第四场

正方:墨尔本大学广告有利于大众消费

反方: 世新大学 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

比分: 正方851分,反方891分

反方世新大学胜

优秀辩手:世新大学3号辩手黄执中

A组半决赛第一场

正方: 中山大学 爱比被爱更幸福

反方: 新加坡国立大学 被爱比爱更幸福

比分: 正方913分,反方884分

正方中山大学胜

优秀辩手:新加坡国立大学2号辩手陈晓欢

A组半决赛第二场

正方: 马来亚大学 科技的发展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反方: 世新大学 科技的发展会抑制人的全面发展

比分: 正方883分,反方897分

反方世新大学胜

优秀辩手:世新大学3号辩手黄执中

A组决赛

正方: 中山大学 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反方: 世新大学 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比分: 正方931分,反方930分

正方中山大学胜,获得2003国际大专辩论会冠军

本届最佳辩手:台湾世新大学辩手黄执中

B组

初赛一 存钱(花钱)比花钱(存钱)划算

初赛二 现代社会应该(不应该)鼓励男主外,女主内

决赛 现代社会女人(男人)更累

表演赛夫妻之间应该(不应该)有隐私

附历届国际大专辩论会赛果:

1993年 新加坡举行 冠军 复旦大学

1995年 北京举行 冠军 南京大学

1997年 新加坡举行 冠军 马来亚大学

1999年 北京举行 冠军 西安交通大学

2001年 新加坡举行 冠军 马来亚大学

2003年 北京举行 冠军 中山大学

2005年 新加坡举行 冠军电子科技大学

2007年 北京举行 冠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0年 新加坡举行 冠军 武汉大学

图为05年冠军电子科技大学的决赛辩手

一辩: 李婕达 女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二年级

二辩: 张 都 男 光电信息学院三年级(当场最佳辩手)

三辩: 张 翼 女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年级

四辩: 徐 纯 男 电子工程学院三年级

相关典故

《资治通鉴》

赵王封弟弟赵胜为平原君。 平原君好养士, 门下的食客常有几千人。 其中有个公孙龙, 善于做“坚白同异”的辩论考证, 平原君尊他为座上宾。 孔穿从鲁国来到赵国, 与公孙龙辩论“奴婢有三个耳朵”的观点, 公孙龙辩解十分精微, 孔穿无以对答, 一会就告辞了。 第二天他再见平原君, 平原君问:“昨天公孙龙的一份论述头头是道, 先生觉得如何?” 回答说:“是的, 他几乎能让奴婢真的长出三只耳朵来。 说起来虽然如此, 实际上是困难的。 我想再请教您: 现在论证三个耳朵十分困难, 又非事实;论证两个耳朵十分容易而且属事实, 不知道您将选择容易真实的, 还是选择困难虚假的?” 平原君也哑口无言。 第二天, 平原君对公孙龙说:“您不要再和孔穿辩论了, 他的道理胜过言辞, 而您的言辞胜过道理, 最后肯定占不了上风。”

邹衍路过赵国, 平原君让他和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的观点。 邹衍说:“不行。 所谓辩论, 应该区别不同类型, 不相侵害; 排列不同概念, 不相混淆; 抒发自己的意旨和一般概念, 表明自己的观点, 让别人理解, 而不是困惑迷惘。 如此, 辩论的胜者能坚持自己的立场, 不胜者也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 这样的辩论是可以进行的。 如果用繁文缛节作为凭据, 用巧言饰词来互相诋毁, 用华丽词藻来偷换概念, 吸引别人使之不得要领, 就会妨害治学的根本道理。 那种纠缠不休, 咄咄逼人, 总要别人认输才肯住口的作法, 有害君子风度, 我邹衍是绝不参加的。” 在座的人听罢都齐声叫好。 从此, 公孙龙便受到了冷落。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彼此 说明 事物 见解 矛盾 共同 意见 思维能力 阐述 新唐书 孔平仲 邢恕 叶适 孔贞运 袁可立 二刻拍案惊奇 思辨 胡渐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