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辽西地区是指位于辽宁辽河以西与内蒙古河北接壤的辽宁西部地区。

狭义上辽西地区特指辽西走廊,即从今日的锦州城区到山海关城区之间的一条狭长地带,在交通不便的冷兵器时代因地势平坦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行政区划上包含了辽宁西部地区的五市。即锦州朝阳阜新、葫芦岛、和盘锦(辽河以西部分)。习惯上,作为与辽宁在历史上有着密切关系、并曾经在行政和经济上同属一个地区的内蒙古赤峰、河北承德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也可以从地理概念上属于辽西。

地区介绍

联系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作为人文上的辽西,正是中原文化与边疆塞外的联系点,中原与边塞的显著分界线就是今天的长城,它的起点就在丹东市境内的虎山长城

春秋战国以来,辽西地区就是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地带。这里曾经是中原汉族力量最先触及的少数民族地区,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燕、三国时期的乌桓、南北朝时期的前燕、后燕,都在辽西地区留下了历史足迹。今天的朝阳市,曾经是前燕、后燕的国都,称为龙城。直到最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清朝建立前,辽西地区仍然是汉族与游牧民族正面接触的区域,如明代的抗清斗争,大部分是发生在辽西的拉锯战。如松山(锦州)宁远(兴城)之战,袁崇焕、努尔哈赤曾经在这些地区争夺。

地区状况

辽西是一个沿海地区,锦州、葫芦岛、兴城是渤海湾地区的沿海城市,朝阳、阜新属于内陆。但是作为中华文明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的纽带,辽西地区在历史上很长时期,文化传播的路线是北京、承德、朝阳 一线,而不是山海关、兴城、锦州的沿海路线。作为辽宁最古老的古城,朝阳曾有柳城、龙城等都种称呼,位于朝阳城东南郊的柳城历史久远,战国时,燕置塞上五郡,柳城属辽西郡。至汉朝时,柳城已成为辽西郡西部都尉治所,后被三郡乌桓据为统治中心,曹操北伐乌桓曾挥师柳城,可见柳城在秦汉时期已成为辽东重镇。公元342年,前燕王在“柳城之北、龙山之西”建都为龙城, 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北燕立国88年期间,龙城为三燕都城达52年之久。隋唐时期,朝阳为营州,唐诗人高适写有《营州歌》。

辽西地区目前仍然处于辽宁的欠发达地区,自清代以来的汉族居民的大量涌入,农耕生产模式改变了这里长期的森林和水土资源,辽西地区本属于半干旱地区,加上水土的破坏,没有为农业生产提供一个有力的条件。

辽西地区资源丰富,很多城市属于矿产资源型城市,自从日本占领东北以来,已经开采多年,面临枯竭,阜新是典型之一。辽西丘陵也曾经如同长白山一样树木葱茏,辽西大河—大凌河,是辽宁西部最大河流。汉唐时称白狼水,辽称灵河,金改凌河。“河口三角洲规模大,汊流发育。”“白狼”,因西汉时大凌河上游的开发与白狼县的设置而得名的。辽朝时,将白狼水改称灵河;金朝又易灵为凌,称为凌河。元朝时又更名为大凌河,并沿用至今。据《元一统志》记载大凌河上游,又曾称为凌水。又据元朝至正九年(1349年)建州人安思道为兴中州撰《通济桥记》碑谓:“去城之东,和龙山下,有水曰凌江”,可知大凌河在元朝时还有“凌江”这一别称。明朝时,时政府于大凌河下游设大凌河千户所,隶广宁中屯卫。清朝接管明统治权后,于康熙八年(1669年)设立大凌河牧群营,至乾隆初年已成为清代东北三大牧场之一。

历史

据水文资料推断,古代大凌河流域水量充沛、低山丘陵植被覆盖率高,具有农牧皆宜的自然环境。可是,约自辽金时期,大凌河河水深度、流量已开始减少,河两岸水位明显下降,气候干旱的现象也日趋严重。据考察这是因为大凌河流域多为沙质土壤,天然植被对于保护土壤、贮存水份,改善气候具有特殊作用。辽金以来,随着历代统治者对大凌河流域掠夺性垦殖的加剧,遂使这里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伴随着滥伐林木、毁林开荒与超量放牧的进行,大凌河流域的草甸被破坏,低山丘陵的沙质土壤极易流失,岩石也不断引起风蚀沙化。明清以来,大凌河河水再度减少,水位继续下降。目前两岸中小支流甚至已干涸。辽西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振兴东北中,我们要发掘辽西的文化,为建设更美好的东北,提供更大的精神力量。

地区归属

辽西地区在行政上可归纳为辽西五市。即锦州市、阜新市、朝阳市葫芦岛市盘锦市部分地区,以及县级兴城市。

历史文化上内蒙的赤峰和河北的承德、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也曾归入辽西地区。

称号

古生物的“庞贝古城”

热河生物群的地层在中国辽宁西部地区,化石丰富,历史悠久,它是研究热河生物群的经典地区。

1亿2千多万年前,今天辽宁西部地区是一个风景秀丽、气候温润、生命勃发的原始湖。水中鱼虾成群,水龟出没;空中古生物的叫声不绝于耳。天空中不时有鸟儿滑翔而过,湖岸上高大乔木形成一片片森林……霸王龙到湖边喝水时,忽然一声天崩地裂般的巨响,火山爆发了,大量有毒气体与几百万吨的火山灰自空中坠下,方圆数千公里内,成千上万的各类生物在弥漫的灰尘中挣扎,最后窒息而死。此地成了无数生灵的葬身墓地,一座被火山灰掩埋的“庞贝古城”。

对这里的生物来说,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但是,它们却为今天的古生物学家留下了触及那个时代脉搏的空间。这里的地质岩层,像是一本保存了上亿年的古书,真实地记录着发生在这里的每一段故事。

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季强博士介绍,我国北方中生代的热河生物群,是中亚一个独特的陆相生物群,已有八十几年的研究历史了。当时的主要特征是以三尾拟浮游、狼鳍鱼,还有东方叶肢介这样的化石为代表的。目前发现了有二十几个化石门类,其中人们最熟悉的就是长羽毛的恐龙。

正是这些1亿2千多万年前中生代白垩纪的各门类生物,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热河生物群”。很早以前,当地农民常常用一些有着草木鱼虫之类的板状岩石,堆垒围墙,砌猪圈用。

在20世纪初,因当时的辽宁省西部地区都归属于热河省,所以在北京大学任教的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教授,在他1923年撰写的《中国地质学》里,将这一带含狼鳍鱼的地层命名为“热河系”地层。

1928年,葛利普教授又把这个地层所含的动物化石命名为“热河动物群”。

1962年,中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顾知微院士发展和完善了美国学者葛利普教授的观点。他进一步把含有“狼鳍鱼”、“东方叶肢介”和“三尾拟蜉蝣”为代表的化石群,通称为“热河生物群”。

从美国学者葛利普教授开始,中国辽西地区就成为国内外地质古生物学家经常光顾的地方。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除了一些常见的鱼类等化石外,一直没有其他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被发现。

古鸟类化石绝无仅有

中生代古鸟类化石群在中国的发现,在古生物界刮起了强劲的"中国风"。全世界的古生物专家学者,都把目光从德国的索伦霍芬移向中国的辽西地区。

1990年9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的年轻古鱼类学者周忠和,在辽西朝阳一个叫波罗赤的小镇附近进行古鱼类考察时,意外地发现了3块鸟类化石。

随后几年,他们在这一地区又相继发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白垩纪早期的鸟类化石。经过研究,它们被称为“华夏鸟类群”,这一意外的发现,正式揭开了中国早期古鸟类化石调查研究的大幕。

白垩纪早期的鸟类化石,曾经一度是令古生物学家最感到遗憾的生物进化空白之一。在此之前,古生物界对于鸟类是如何从1亿5千万年前的祖先始祖鸟,演化到距今不到1亿年的较为进步的鸟类这一过程几乎是一无所知。而华夏鸟类群的发现和研究,打破了100多年来始祖鸟在鸟类起源研究领域一统天下的格局。这些不同种类的鸟类化石,在种类、数量和保存的精美程度等方面,远远超过了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地区。

就在华夏鸟类群带给古生物界的惊喜未已时,1994年,一个更大的惊喜接踵而来:当古鸟类专家侯连海教授看到一块化石标本时,也被它那种与始祖鸟十分相像的图形所震惊。

激动不已的侯连海教授将此鸟命名为“孔子鸟”,意指“祭祀孔子的鸟”,以此表明它的中国特色和久远的年代。经过研究后发现这个孔子鸟具有两重性,一个是它的原始形态保存得非常明显,比如它的前肢3个肢爪,甚至比始祖鸟还原始,它能爬树的结构更强烈。但它也有进步的一个方面,比如它的颚骨上,牙齿已经退化,带着而来的脚之翘就跟现实鸟类完全一致。

存在于1亿2千万年前的孔子鸟,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能够进行远程飞行的最早鸟类,它已经成为知名度仅次于始祖鸟的化石鸟类。这不仅归功于它特有的原始和进步特征的组合,而且还由于在短短的几年间,发现了成百上千件的化石标本,以及精美的保存。

据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博士介绍,如果你熟悉鸟类研究的历史,你会发现鸟类化石,尤其是中生代鸟类化石是非常稀少的。比如说始祖鸟在19世纪中叶被发现,但在随后将近150年的时间内,只是发现了7块标本和1根羽毛。而在中国辽宁西部,在一个叫四合屯的地方,那里沉积了数以千计的孔子鸟化石,这也是一种原始的中生代的鸟类。我们在这里发掘的时候,曾经在十几平方米的地方发现了将近10只鸟。

白垩纪公园

如果说鸟类化石是辽西化石宝库的经典藏品,那么大量珍贵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化石则是这一宝库中的新秀。

这里有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早期哺乳动物张和兽的骨架,它是世界上第一具完整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兽类的骨架;有亚洲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中生代蛙类化石,它距今至少1亿2000多万年,为研究蛙类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辽西地区距今1亿2千多万年前的热河生物群被世人称为中国的“白垩纪公园”。其化石分布范围最广,埋藏数量最大,化石保存最精美,所发现的古生物种类之多,特别是其中的带“羽毛”的恐龙、被子植物和白垩纪早期鸟类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古生物界的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热河生物群,实际上是以中国的辽西地区为重点,包括东亚和东北亚地区在内的,中生代晚期的一个独具特色的生物群。这个生物群生存于1亿2000多万年前,也就是侏罗纪结束之后的白垩纪早期。在1亿2000万年前,辽西地区的火山活动是十分频繁的。大量的火山活动,大量的火山灰有毒物质和有毒的气体,杀死了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包括湖里的、河里的鱼虾龟等。在河里的生物遗体,迅速被火山灰埋到了湖底,形成一个缺氧的还原环境。加上火山灰非常的细,所以当它们形成化石的时候,就可以把化石身上长的每一根毛,或者羽毛这些细微的结构保存下来。这也就是为什么辽西的化石会如此大量的保存,保存得如此精美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被西方人称中国的辽西,是中生代生物的“庞贝城”的主要原因。

侯连海教授介绍说,1998年,我们在四合屯发掘的时候,特别注意到孔子鸟的埋藏方向都是一致的,可见灾害来自一个方向,而所有的动物都想避开这个灾害,但结果还是被火山灰埋下了。正是这种特异埋藏,使不少鸟类和恐龙等脊椎动物,除骨骼等硬体部分完整保存外,它们还完整地保存了羽毛、皮肤印痕等结构,一些恐龙甚至还保存了胃部食物残留物及胃石、卵等。所以只有在中国辽西这种独特的环境背景下,化石才得以完整精美地保存下来。

北票的化石采集大军

辽西地区北票市是一个典型的煤矿城市。康熙年间,清朝政府向辽西地区的四个小镇发放了煤炭开采许可证,但真正使北票这座小城市名声大振的却是"中华龙鸟"的出世。

在北票市以南30多公里的一片丘陵地带中,有个普通的小山村四合屯。这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此地的老乡们耕种瘠薄的土地,过着简朴的生活。但自从在四合屯的这个山沟里,发掘出了轰动世界的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尾羽龙、北票龙和中国鸟龙等珍稀化石后,这个闻所未闻的小山村便成了当今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一个古生物化石圣地。

对于当地的农民来说,这些石块就像埋藏在山中的金矿,是他们改善生活的一条捷径。现在,当地农民对产出各种化石的岩层了如指掌。由于常年的挖掘,他们都积累了不少经验,其熟练和准确程度,常常令从事化石发掘的专业人员也感到惊讶。

“摸鸟板”就是村民们津津乐道的一项技巧。“鸟板”实际上是只有4毫米厚的黑色页岩层,因富含鸟化石而得名。由于岩层很薄,鸟化石保存在里面,在挖掘时骨骼并没有露出来。只是在岩层表面显示出凸凹不平的痕迹,这些痕迹起伏很小,不仔细看很容易错过。但是,村民们挖得多了,已经达到了“有没有鸟,不用看,一摸就知道”的熟练地步。大量的古鸟化石就是这样被老乡们“摸”出来的。

“中华龙鸟”等珍稀化石的出土,使四合屯这个贫困的小山村出了名。同时,也使村民们意识到自己的田间地头原来还是个聚宝盆。在金钱的驱动下,近几年来,辽西地区群众性的挖掘活动规模越来越大。他们一边挖,一边“修”,形成了一条龙的化石采集大军。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行政区划 城市 辽河 辽西走廊 山海关 锦州 朝阳 阜新 赤峰 承德 秦皇岛市 山海关区 虎山长城 汉族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 前燕 渤海湾 辽西郡 乌桓 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