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聃国,是姬载的封地,国都在今山东省定陶县冉堌镇一带。姬载(季载聃季载冉季载),位列国公,是周武王同母十兄弟之一。史料记载中,身世含糊。聃国灭国之说,原因说法很多,都未能有有效考据。

简介

姬载又作聃季载冉季载。为周朝诸侯国聃国(国都在今山东省定陶县冉堌镇一带)开国君主,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冉姓得姓始祖

《左传》《国语》作“耼季”、《史记》作“冄季载”。《左传·定公四年》云:“聃季为司空”,没有交代聃季的后世。

《史记·管蔡世家》称:“冄季载,其后世无所见”。《国语·周语》“聃由郑姬”韦昭注:“聃,姬姓,文王之子耼季之国。”《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聃国:西周国名,姬姓。在今河南平舆县北。一说在春秋之那处,即今湖北荆门市东南那口。……春秋为蔡所灭。”

聃季封地

聃季封于“春秋之那处”与聃季在周王室的地位、周初的封建制度不符,显然有误。“那处”比楚国还要偏远、荒凉,而聃季位列三公,不论是他本人,还是他的儿子,都不可能被封在这类地区,而应当在经济较为发达、且距国都较近的地区,即所谓“畿内”。再说,灭沈(即《大辞典》所谓“聃国”)时,蔡附于晋,与楚交恶,楚国也不可能让蔡深入境内,灭掉自己的与国或附庸。聃国究竟封于何处,史学界争议颇多。有人说封于今安徽临泉县古城子,有的说封于今河南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还有说封于今河南固始。然而这些都值得怀疑。持以上诸说者,是把沈、渖、聃混为一谈,所据是它们古音相同或相近。

位列公国

《左传》僖公二年(前658)“冬,楚人伐郑,斗章囚郑聃伯。”此事发生在富辰说周襄王之前,是此前聃已为郑之封国。从“郑聃伯”可以看出,聃亡于郑,并被封与郑国公族,为伯爵,这说明聃国的城池、地盘很大,而不像沈、渖(潘)等国是子爵小国。这与聃季的地位是相符的。《国语·楚语上》:椒举对楚王说:“天子之贵也,唯其以公侯为官正(韦昭注:正,长也),而以伯子男为师旅。”聃季任周王朝的司空,是三公之一,百官之长,其封爵当然应该是公,所以聃国应该是公国,只有这样,才与聃季的地位相符。

一种说法,聃国在今天宝鸡金台一带。处于周王室的西陲重地。平王东迁后,季载后裔,另封沈国之地,于上蔡平舆沈丘一带。

灭亡说法

春秋初灭亡

《国语·周语中》富辰谏襄王以狄女为后时说:“昔鄢之亡也由仲任,密须由伯姞,郐由叔妘,耼由郑姬,息由陈妫,邓由楚曼,罗由季姬,卢由荆妫,是皆外利离亲者也。”关于“耼(之亡也)由郑姬”,韦昭注:“耼,姬姓,文王之子耼季之国。郑姬,郑女,为耼夫人。同姓相娶,犹鲁昭公娶于吴,亦其嬻姓,所以亡也。”说的就是耼为姬姓,而娶了同为姬姓的郑国女子(郑姬),亵渎了同姓不婚的原则,导致了封国的灭亡。这里虽然没有说明聃国被谁所灭、灭于何时以及具体原因,但是富辰谏襄王事在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则聃的灭亡肯定在此之前。具体时间虽已不可考,但从富辰所列举的这些由于婚姻关系不当而导致亡国的时间看,鄢、郐均为郑武公所灭(灭郐在公元前769年,灭鄢年代不详,据《国语》韦昭注,其时代应该相近),密须为文王所灭,息为楚所灭(前680年),楚灭卢不可考。除密须灭亡在商朝末年外,其他均在春秋早期。聃国的灭亡也应在此时。何浩考此“郑姬”为郑桓公女,即郑武公妹,事当可信。这也能够说明为什么聃国灭亡的事件在《春秋》经、传中均无记载(《左传》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当郑武公子庄公二十二年)。另外从这些封国被灭以后就再也没有复国,可证聃也没有复国。所以关于聃国的种种说法,都是毫无根据的猜测,忽略了《国语》这一条记载所包含的重要信息。

被郑国所灭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僖公二十四年,引江永《春秋地理考实》,谓聃在开封境,与郑为邻,“或是也(可能是)”;又引沈家本《史记琐言》、朱绪曾《开卷有益斋读书续志》,谓聃国约于鲁桓公或庄公时亡于郑国。说聃在开封、亡于郑国,均确凿可信。如果是在平舆或更远的临泉、固始,则中间还隔着许、陈、蔡等国,郑不可能越国以袭远,劳师而无功。若在开封,则邻近郑国(今河南新郑),郑灭之可以得其地。

因同姓通婚亡国

韩非子·说难》:“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己亲,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我怀疑这里的胡国似应为聃国之误。一是聃、胡古字形相近,韩非在手头没有资料时很有可能误写;二是韩非所说的胡国与聃国一样,都是因同姓通婚而亡国,但富辰周襄王时只说了聃国而没有举胡国为例;三是韩非所说的郑灭胡与灭聃极为类似,都是先同姓通婚,然后出兵灭国。不管郑灭谁在先,剩下的一国知道郑有灭同姓通婚之国的先例,就不会因为娶了郑姬而懈怠,反倒会更加警惕,郑国也就难以再次得手;四是姬姓胡国很小,郑武公想灭掉它很容易,不必拿自己的女儿做诱饵。而聃是聃季的封国,爵位高,地盘大,人口多,具有强大的国力,所以必须使出种种卑鄙手段,以骗取对方的信任,然后才能保证偷袭成功;五是姬姓胡国一直到春秋末年仍然存在。《左传》哀公六年(前489)“(齐人)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赖”。杨伯峻注“胡姬”曰:“胡国女,姬姓,景公妾。”胡姬的父母之邦胡国,即《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故胡城,在豫州郾城县界。”这充分说明姬姓胡国并没有被郑国所灭,只是国小事少,不常见于经传而已。《左传》定公十五年(前495)楚所灭之胡国是归姓,在今安徽阜阳,即《史记集解杜预说的“汝阴县西北胡城。”比姬姓胡国灭亡早。姬姓胡国于战国初灭于魏(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诸侯称雄形势图(公元前350年)》标注在魏国境内)。

灭亡早于左传

但说聃国在鲁桓、庄时灭,似有误。因为:其一,聃季是周武王兄弟中较有威望的贵族和高官,他的后裔被灭,《左传》应有记载;其二,聃亡于同姓通婚,违反了同姓不婚的礼制,所以亡国,值得大书特书;其三,郑灭聃属于同姓相残,《左传》绝不会漏而不书的,何况是名门望族的封国。由此可见,郑灭聃应在郑国东迁之后、《左传》记事之前,也就是武公时代,正是郑国发展最快的时期。据《国语·郑语》,桓公东迁,先是寄居在虢、郐等十邑,然后以经商的名义扎下根来。桓公本打算下一步即据为己有,但因为不久就与周幽王同死于郦山之乱,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武公继位后,遵照其父的既定国策,采用离间君臣、突然袭击等手段,毫不留情地吞并了虢、郐二国及其属邑,从而迅速壮大起来,成了春秋第一霸主。《史记·郑世家》在记载这一段历史时,说是虢、郐二君为了巴结时任周司徒的郑桓公而甘愿献出十邑,但没说具体是哪十座城。虞翻注:“十邑谓虢、郐、鄢、蔽、补、丹、依、弢、历、莘也。”这就非常奇怪了:虢、郐二君再怎么想讨好周王室的司徒,总不至于把自己的国都也献出去吧?所以《史记》的说法很不可靠。事实应该如《国语》所说,是郑国使用了鹊巢鸠占的手段取得了虢、郐等十邑。聃国的被灭,也应该在郑武公时代,紧随着郑取虢、郐十邑以后。此时郑国羽翼丰满,立即使用联姻的方式,消灭了同姓的聃国。由于早于《左传》记事之年,所以聃国的灭亡在《左传》中没有留下任何记录。

韩非所说不一定可靠

从郑武公说“胡,兄弟之国也”来看,这里的“郑姬”更可能是武公之妹,即何浩所考之郑桓公女。战国策士的说辞,常常是注重事理而忽视细节,不大考究所引史实的真实性,甚至不惜篡改、伪造历史以迁就自己的观点,最典型的是《唐雎不辱使命》。韩非是战国策士中的佼佼者,当然熟悉这些手段,所以引用战国诸子的文章,应当特别谨慎地甄别其史料的真伪。

相关评价

综上所述,聃国是周武王同母弟聃季的封地,为公国,在今河南开封市境内,其传承世系已不可考。东周初年,郑国东迁后,郑武公吞并了附近的虢、郐二国十邑,成为大国,聃国国君并未干涉。郑武公将其妹郑姬嫁给聃国末代国君,又施苦肉计,杀掉了建议攻伐聃国的大夫关其思,使聃国国君放松警惕,然后一举灭掉聃国,封给了自己的公室贵族。这就是聃国的大致历史。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国家 姬载 国都 定陶县 冉堌镇 季载 聃季载 冉季载 周武王 姬载 聃季载 冉季载 诸侯国 国都 定陶县 冉堌镇 十子 冉姓 得姓 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