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苍梧郡,历史上共有两处:

一是楚战国时期设苍梧郡,郡治待定,其核心区位于今永州的苍梧山附近,辖地大致相当于西汉时期的桂阳郡与零陵郡。

二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郡治在广信县(位于现今广西梧州与广东封开一带,即西江与贺江交汇一带)。

先秦地名

苍梧郡的前身是苍梧古国,在距今五千年前后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已出现苍梧古国。有说在秦统一前,楚国就有洞庭、苍梧二郡(“郡”为秦始设)。统治范围未及岭南,苍梧郡地域大致在洞庭郡南、桂林郡北的地区,楚国的南大门--厉门(今龙虎关)就是苍梧郡的南部边界。苍梧郡,始置于楚悼王启用吴起南并百越(约公元前390年前后),秦灭楚后延续了一段时间,至秦并南越之地后合并洞庭郡苍梧郡为长沙郡,今湖南境域内的苍梧郡不复存在。

《战国策》苏秦为赵合纵,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

《里耶》秦简:“今洞庭兵输内史,及巴、南郡、苍梧输甲兵”。

楚苍梧

“苍梧”之名出现甚早。《逸周书·王会解》(卷7)云:“成周之会……禽人管,路人大竹,长沙鳖,其西鱼复鼓钟、钟、牛,蛮扬之翟,仓吾翡翠,翡翠者,所以取羽”。[晋]孔晁注曰:“仓吾亦蛮也,翠羽,其色青而黄也”。说明“仓吾”初为南方一部族名称,后当引申为仓吾族居住地名,又有“苍梧”或“苍梧之野”,多与舜葬地有关。《淮南子·修务训》(卷19)说,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礼记·檀弓上》(卷3):“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二妃未之从也”。《山海经·海内南经》(卷10)也云:“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其中“帝舜”、“帝丹朱”均为虞夏时人,而夏朝疆域南界尚未到达长江流域,故以上“苍梧”非指战国秦汉才开发的“江南九疑”。陈怀荃先生认为,尧舜之际的“苍梧之野”应在汉江以北的丹阳一带,当时仓吾部族首领贡纳的翠羽,被中原统治者视为珍品,因而被记载下来。由虞夏之际至周初,随着南裔之域的扩展,苍梧之名遂南移至巴、濮、邓、楚之间的“南土”,荆西群蛮散居的山林之地衍有此称。汉水中游的“沧浪之水”与此有关。

随着楚人南下不断扩大楚国的疆域,“苍梧”之名就变为楚国地名,其南移过程与楚人南下开发的进程相一致。据考古材料,春秋时期,楚人向南开发仅限于湘西北及古“洞庭”泽周边平原;五岭以北的九疑山及今衡阳以南还主要为越文化分布区。进入战国以后,湘水上游及邻近粤北、桂北地区,楚文化逐渐取代了越文化。广西恭城、平乐,广东清远、广宁等地均发现有战国楚墓群,出土器物与长沙楚墓以及河南、安徽楚墓的器物,有诸多相同之处。这正是战国时期,特别是吴起平“百越”时,楚地向南扩展的结果。《史记·楚世家》(卷40):“楚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于是南平百越”。《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86):“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这是楚国在成王征抚“夷越”之后,沿湘水进一步向南“开拓”的军事行动。楚悼王于公元前401至前381年在位,即战国中期。此时,“洞庭、苍梧”已是对“南楚”之地的泛称。《战国策·楚策一》(卷14)与《史记·苏秦列传》(卷69)都记“(楚)南有洞庭、苍梧”之语。结合里耶秦简看,战国晚期楚国当已设有洞庭、苍梧二郡。其中,楚苍梧郡在洞庭郡以南,位于楚国南界。此前李龙章先生认为,迄今为止,无任何有力证据能确证岭南在先秦属楚,故“楚国南界已越过南岭”说实难成立。据此,楚苍梧郡南界不会越过五岭。陈伟、周振鹤先生也分别从不同角度予以解释。

从传世文献看,楚苍梧郡与九疑山有关。《山海经·海内南经》(卷10)“苍梧之山”句下郭璞注曰:“即九疑山也”。《水经·湘水注》(卷38)亦载:“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流山,西流迳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野”。其中“九疑”当因山脉自然形态而取,较为固定,不易发生变化,故可作为确定楚苍梧郡腹地的重要参照物。

至于楚苍梧郡范围,与楚国在湘西南、湘南等地所设县邑有关。据《战国策》记载,楚怀王与范蜎对话中范蜎有“南塞厉门而郡江东”之句,而厉门就是今湖南江永县与广西恭城县交界之处的龙虎关,为楚国的南部边界。据《楚辞·涉江》,楚国在沅水上游支流辰水流域设有辰阳,在沅水上游支流溆水流域设有溆浦;据包山楚简,楚国在沅水上游支流潕水流域设有鄦阳。此外,《楚辞·离骚》记有“朝发轫于苍梧,夕余至乎县圃”,其中“苍梧”很可能与沅水上游的这些楚县邑有关。

雪峰山以东为湘资流域。楚国在湘水上游支流耒水流域设有壨(耒)阳君;鄂君启舟节铭文中的“郴”也在湘水上游的这一流域;又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湘水上游与耒水交汇处设有庞,与长沙同称“楚之粟”地;另据颜世铉先生考证,包山楚简地名中的酃昜位于湘南衡阳以东。以上县邑或封邑使楚国控制了漯水(耒水)河谷这一南下通道,由此南下,穿越五岭山口,经溱水河谷,出湟溪关,可达南越腹地;楚国还在九疑山附近设有临武君、九疑塞,控制着溱水上游关口以及从湘水上游支流舂陵水至五岭以南湟水(即粤北连江)、阳山关的交通孔道;此外,据鄂君启舟节铭文,楚国在湘水与离水分水岭的交通孔道,设有洮(右从邑)阳,与西汉马王堆帛画地图所记桃(洮)阳当指一地。由此邑经离水河谷南下,是楚人从湘水流域通往“南海”地区的又一条交通要道。鄂君舟节铭文注明此地免税,对鄂君启的经商活动十分有利。可见,战国中晚期,楚国已在湘资沅中上游设有辰阳、溆浦、鄦阳、壨(耒)阳、酃昜、郴、庞、临武、洮(右从邑)阳(邑)等楚县邑或封邑,多分布于重要的交通孔道位置,说明楚国主要通过在五岭关口以北的战略要地设立少量军事要塞、税关或封邑的办法,来对这一地区实施有效管辖。

结合其它方志看,古人多认为楚苍梧郡范围包括九疑山及周边地区,即今湖南宁远、兰山、江华、临武、绥宁,广西全州、桂林,广东连州和韶州等地。

至于楚苍梧郡治所,据徐少华、李海勇先生考订,其地位于今湘南九疑山附近、江华县桥头铺镇一带的老屋地城址。

从地形看,湘、资、沅上游地区多为山区,地形复杂;从人口分布看,这些地区多为蛮、越聚居地,即《楚辞》“南夷”之地,当地楚人应占少数,据此估计,“苍梧”地名的南移与蛮、越等族迁移至此有着密切联系;从城市分布形态看,以上楚县邑或封邑之间都相隔较远,相互之间多被五岭余脉阻挡,不易联系,很难形成像长沙(临湘)、临沅、元(沅)陵那样的中心城邑。由此推断,楚国对苍梧郡的控制比对洞庭、黔中郡的控制更为松散,其管辖格局呈现若干县邑、封邑组成的点线式网络分布形态。楚国这样做,可以对蛮、越族聚居地实行离散型控制,防止秦军从楚国西境侵袭,从而有效地管辖这片地域广大、民族混杂的地区;此外,还可尽量发掘山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并加强与“南海”地区、滇国等地的交通、商业联系,以便为江汉楚国腹地聚集财富。正因战国晚期楚国对苍梧郡辖地形成了这种松散型控制,此后秦国才能在此基础上重设苍梧郡,并修筑灵渠,最终使秦军顺利地平定南越。可见,楚苍梧郡为秦开发五岭、南越奠定了基础。

秦苍梧郡

在开发南越方面,秦人比楚人向南扩张得更远。公元前214年前后,秦朝出兵进攻南越。据《淮南子·人间训》,其行军路线有五,“乃使尉屠雎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驽。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以上这几处军事要塞均位于五岭的交通孔道,与楚国对苍梧郡的控制十分相似。将以上要塞连成一线,则为此前楚越分界线。秦朝为方便军队通行,还启“新道”,以便顺利进入南越。里耶秦简所见“苍梧”(郡)正是用来为秦军南下做好准备,同时也说明秦朝加强了对湘资流域及五岭一带的控制。

西汉初年的张家山汉简记有“苍梧守”,与秦苍梧郡有关。

御史书以廿七年二月壬辰到南郡守府,……初视事,苍梧守灶、尉徒唯谓隼:利乡反,新黔首往击

苍梧守已劾论□□□□□□□鬌及吏卒不救援义等去北者(《奏谳书》)

此处“苍梧守”当指秦苍梧郡守。按:《奏谳书》虽为汉初文书,但以上简文则为秦始皇二十七、八年事,为汉初人追述。值得注意的是,《奏谳书》中的“廿七年”(前220年)与里耶秦简所见苍梧“输甲兵”之事发生在同一年。可知张家山汉简和里耶秦简中的“苍梧”都指秦苍梧郡。

张家山汉简除记有“苍梧守”外,还记有“苍梧县”,也与秦苍梧郡有关。

隼视狱留,以问狱史氏,氏曰:苍梧县反者,御者恒令南郡复。(《奏谳书》)

李学勤先生认为,此处“苍梧县”应指南郡辖县;陈伟先生认为应理解成苍梧郡属县。结合前引“苍梧守”含义看,陈伟先生一说可信。

关于秦苍梧郡辖境及治所,秦简无明确记载,只能根据汉初的材料来作有限的倒推:

1、苍梧郡受南郡节制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记有“苍梧县反者,御史恒令南郡复”,由此推断秦苍梧郡受南郡节制,南郡所行使的职权相当于后来的荆州。

2、苍梧郡南与南越接壤,西为黔中郡,北为洞庭郡,东邻九江郡

如前文推断,秦苍梧郡西界与沅澧中下游的洞庭郡以及沅水上游的蛮、越聚居地相接,以资水为界。秦苍梧郡东境与九江郡相邻。

3、秦苍梧郡为楚故地,南以五岭为限,五岭以南为南海、桂林、象郡

据张家山汉简《奏谳书》,“苍梧县”属“所取荆新地”,说明《奏谳书》中发生叛乱的苍梧郡属县应为秦朝新获得的楚国旧疆。因战国晚期楚国南界未能越过五岭,故秦苍梧郡大部分辖境也当在五岭以北。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平津侯主父列传》所载,秦始皇33年(前214年)发生了“略取陆梁地”,新设桂林等郡一事。其中“陆梁地”,《正义》云:“岭南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曰陆梁。”由此可证,秦始皇27年(前220年)已存在的苍梧郡,位于五岭以南新设的桂林郡(前214年)以北或东北方向。

关于秦苍梧郡属县,陈伟先生据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找出一个“攸”县,徐少华先生考订楚秦汉攸县故城均可能位于今攸县网岭镇里旺村、杨家洲村的小山塘或杨家洲遗址。

至于秦苍梧郡南部的秦县设置及分布情况,史籍缺乏详细记载。综合历代各种地理志书看,除攸县外,这一地区还分布有湘南、耒阳、郴、零陵、阴山、衡山、桂阳等秦县,分述如下:

(1)、湘南:据《大清一统志》卷276载,“湘南故城,在湘潭县西六十里。秦置湘南县”。今湘潭市、湘潭、湘乡等县地。

(2)、耒阳:据《读史方舆纪要》卷80载,“秦置耒阳县,属长沙郡”。《元和郡县图志》卷29江南道五衡州“耒阳县”条:“耒阳县,本秦县,因耒水在县东为名。”今耒阳、常宁县地。

(3)、郴:据《史记·项羽本纪》(卷7)载,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王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方舆纪要》卷82载:“秦置郴县,汉为桂阳郡治。”《大清一统志》卷288载:郴州,“春秋战国属楚,秦为长沙郡之郴县”。今郴州市和郴县、桂阳县地。

(4)、零陵:《汉书·艺文志》(卷30)所载“纵横十二家”中有《秦零陵令信》一篇,“难秦丞相李斯”,可证秦始皇时已置零陵县,亦为万人以上的县。今永州市地。

(5)、阴山、衡山、桂阳三县:据[明]崇祯《长沙府志》卷1载:“秦伐楚,初置长沙郡,置九县”。其中包括有其它志书所未记载的阴山、衡山、桂阳三县。

此外,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初帛画地图上记有不少汉、越边界地带的县名,有营浦、舂陵、泠道、南平、龁道、桃阳、观阳、桂阳等八县(其中舂陵、龁道、观阳三县不见《汉书·地理志》),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交界地带。据同时出土的考古材料记载,墓主下葬于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可知西汉前期已有此八县之设。由于墓主生前所处年代距秦不远,故推断,以上八县多可追溯至秦朝,与里耶秦简中的“苍梧”(郡)有关。

汉苍梧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郡治在 广信县(现今广西梧州与广东封开一带,即西江与贺江交汇一带),汉朝将南越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为了便于监督各郡官吏,汉朝又设立13个常驻监察机构,称为“十三部”,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的交趾部,专门负责纠核岭南九郡。东汉末,交趾部改为交州,除监察权外,还拥有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和浦郡、荆州贵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较秦代增置3个县:揭阳、中宿(今清远)和增城。

苍梧郡领十县: 广信、谢沐、高要、封阳、临贺、端溪、冯乘、富川、荔浦、猛陵。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广西都庞岭、大瑶山以东,广东肇庆罗定以西,湖南江永、江华以南,广西藤县、广东信宜以北。

广信:县域原广东省封川县全境,今广西梧州,苍梧戎圩部分、京南长发狮寨。

封阳:县治今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县域广西贺州南部铺门信都,广东封开北部开建部分,怀集县西北部,广西苍梧东北东安部分。原广东省开建县全境和今广东省怀集县之梁村、岗坪以及广西苍梧的石桥、沙头和信都、铺门、仁义均属封阳县管辖

临贺:县治今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贺县中部,昭平大部

富川:县治今广西钟山。县域今广西钟山、富川中部西部南部

冯乘:县治今深平城,即今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连山脚村。县域包括今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东部。

谢沐:县治今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县域相当于现江永县西南部、恭城县东北部及富川县北方小部分。

猛陵:县治猛陵,即今广西苍梧县人和镇孟陵村,今广西苍梧人和、岭脚等地,藤县、岑溪大部,平南县部分,昭平马江、木格等地

荔浦:今广西荔浦。

端溪:今广东德庆。县域今的德庆、郁南、罗定、云浮、信宜5县市及高州县的马贵、古丁、深镇

高要:今广东高要。县域相当于今高要、肇庆市区、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东部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地域内置8县,四会县隶属南海郡;广信、谢沐、高要、封阳、端溪5县隶属苍梧郡;高凉县、临允县隶合浦郡;统属交州。王莽改苍梧为 新广。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增置鄣平县。

三国吴分苍梧东北之临贺、谢沐、冯乘、富川、封阳诸县置临贺郡,以合浦郡临允县来属苍梧郡。

晋分荔浦县入始安郡,领十二县:广信、端溪、高要、建陵、新宁、猛陵、鄣平、农城、元溪、临允、都罗、武城。东晋、南朝时辖境日益缩小。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广信、端溪、元溪、高要、新宁、临允6县隶苍梧郡;谢沐、封阳隶临贺郡;统属广州。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广信县、高要县隶苍梧郡,统属广州。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479年),设置高要、广信、封兴、武化、端溪、晋化、都城、乐城、悦城、夫阮、安遂、宾江、文招、南兴、新兴、临允、甘东、单牒、龙潭、抚纳、博林、威平、新招、化蒙、化穆、四会、怀集、化注、平兴、初宁、招兴、建宁、崇化、熙穆、崇德、谢沐、开建、永固38县,分隶南海、苍梧、晋康、新宁、绥建、宋隆(原宋熙)、临庆7郡,分属广州、湘州。梁置 成州。隋开皇九年(589年)废,置 封州。大业中改为苍梧郡,治封川县,领四县:封川、都城、苍梧、封阳。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梧州。领苍梧、豪静、开江三县。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苍梧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故。宋曰梧州苍梧郡,元废。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苍梧 历史 元鼎 苍梧古国 洞庭 厉门 龙虎关 逸周书 谢沐 封阳 端溪 荔浦 肇庆 罗定 藤县 信宜 临贺郡 合浦郡 始安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