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我国号称的四大药都,众说不一。有的资料讲到,我国的药都有安徽亳州、河北安国,江西樟树(2013年中国中药协会授予)、河南禹州,还有说,成都荷花池中药专业市场也是我国四大药都之一。不论我国的四大药都是谁,有一点不可质疑,这些地区的医药业都比较发达。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亳州,有“中华药都”之称,是“四大药都之首”。亳州自商汤建都到今,已有3700年的文明史,是汉代著名医学家华佗的故乡,由于一代名医的影响,带动了亳州医药的发展,到明、清时期亳州就是全国四大药都之一,清末,亳州已经成了药商云集,药栈林立,药号巨头密布,经销中药材两千多种的重要“药都”。

中华药都

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亳州,有“中华药都”之称,是“四大药都之首”。亳州自商汤建都到今,已有3700年的文明史,是汉代著名医

学家华佗的故乡,由于一代名医的影响,带动了亳州医药的发展,到明、清时期亳州就是全国四大药都之一,清末,亳州已经成了药商云集,药栈林立,药号巨头密布,经销中药材两千多种的重要“药都”。不难看出到清末亳州的药市已很繁荣。亳州的中药材种植亦是比较广泛的,清代文学家刘开有诗云:“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可见,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医药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以种植中草药为主,药业的发展,促进了药材业的发展。亳州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药材集散地,拥有我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药材已成为亳州四大经济支柱之一,建成“中国药材第一市”。

亳州自古就有“药都”之称,是全国闻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在中国《药典》上冠以“亳”字的就有“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四种,其中白芍占全国总产量的60%。全市中药材种植已达400多个品种,共有800多个中药材种植专业村,8个中药材种植基地,药材种植面积65万亩。亳州市已经形成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并于2007年被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授予“中国中药饮片出口基地”。全市共有中药材加工生产企业42家,其中39家通过GMP认证。亳州建有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好、档次最高的“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亳州中药产业正处在加快发展之中,形成了包括现代中药研发、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材提取物生产、中药保健品、中成药制造和综合配套服务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1995年,江泽民同志为亳州欣然命笔:“华佗故里,药材之乡”。

“十二五”期间,亳州药业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更加完备,中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00亿元以上,亳州将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基地。

“中华药都·养生亳州”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药立市,大力发展中药工业,加强政策扶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中药产业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保健酒、中药保健食品等七大主导产品,全市药业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截止2009年底,亳州共有药业生产企业54家,药业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家,中药材年交易额200亿元左右。2009年,全市药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同比增长42.8%;实现利税18605万元,同比增长32.9%;工业增加值81466万元,同比增长38.6%;我市中药进出口6279万美元,同比增长37.2%。2009年亳州市对韩出口2308万美元,占我国对韩出口总量的43%,成为我国对韩最大的中药材及饮片出口基地。我市已发展成为全国中药材贸易中心和区域性中药材加工制造中心。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皖北地区发展,明确提出“支持亳州中药产业化基地建设”,批准了《安徽省(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力争用10年时间,将中药产业培育成为安徽省重点产业和亳州市支柱产业之一,中药产业产值规模超过1000亿元;我市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和一大批医药企业,中医药产品特别是中药饮片在国内外市场占据较大份额,发展药业经济基础较好、前景广阔。随着世界各国对植物药日益重视、国家医药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国内医药行业持续较快增长,以中药为主体的我市药业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必将得到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药都

樟树的药业源远流长,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药材集散地,距今至少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誉。镇郊的阁皂山是一个天然药场,绵延200余里,草木丰茂,盛产各种药材,其中动、植物药材和矿物药材达百余种。早在东汉建安时期,道家张道陵、葛仙翁等即修炼于此。他们一面迷信说教驱邪,一面采药炼丹治病、传授炮制之法。后来葛氏之孙葛洪,总结行医经验,著成《时后备急方》,流传于世。唐宋时期,樟树药业日益发达,采药卖药者日增,药铺、药材行、分庄逐步兴起,并向外省扩张。明朝初年,这里建起一座三皇宫(即药王庙),每逢农历4月28日唐代名医孙思邈生日,就在庙侧设立交易场所,全国各路药商,多云集于此,进行贸易。明末清初,樟树中药铺已发展到200多家,同时,外省药商也来此设立药行,甚至还建有同乡会组织。这样渐渐变成了药材集散中心。至今境内仍有不少保存完好的炼丹井、洗药池、古寺、药庙等胜迹。樟树人采集、炮制中药材世代相传,掌握了许多秘传妙法,无论是炒、浸、泡、炙,还是烘、晒、切、藏,均有独到之处。优秀药工切的药片,“薄如纸,吹得起,断面齐,造型美”,色、香、形、味、效俱佳。樟树的药师、药工、药商走遍全国药材产地,采集、选购品质上乘的药材原料运回加工,使得樟树的药材品种齐全,质地精良。樟树因此成为全国中药材生产、加工、炮制和经营中心。 “药都”的形成,除因其地理条件优越、水路交通发达之外,与其盛产药材,精于药材的种植、炮制、经销和保管,更是密不可分的。阁皂山有天然药材200多种,中外闻名的江枳壳、面枳实,就是当地特产之一。樟树本地,对药材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药材必须纯净,饮片加工务其精细。如今历朝的“药王庙会”已发展成一年一度的全国药材交流大会。每年请柬一经发出,香港、新加坡以及全国各省、自治区、市的药界同仁蜂拥而来。届时的樟树,就成为药的世界、药的海洋。在药都东门外的宽阔坪场上,一片专门用以进行交易活动的富丽堂皇的建筑群拔地而起,总占地面积15000多平方米,可容纳万余人同时进行交易活动。

药都樟树,饮誉古今,名冠华夏。樟树药业历史悠久,跨朝越代有1800余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樟树药业始于汉、晋,成于唐、宋,盛于明、清,吴称"药摊",唐谓"药墟",宋号"药市",明为"药码头",清便有"南北川广药材总汇"之称,故自古则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传。

樟树药交会经历了近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成功举办了43届。

1958年10月经国家批准,解放后的第一次"樟树全国药材交流会"在原清江县樟树镇的清江饭店举行。到会代表100人,成交金额150万元。

1958年至1965年,共召开10次樟树全国药材交流会,累计到会代表5000多人,成交额达5亿多元。十年内乱,百业凋零,樟交会亦难于幸免,遭受了空前的冲击。停开了十六年。

1980年,樟树全国药材交流会中断16年之后又恢复举行,当年11月,樟树召开了第十一次全国药材交流会尽显当代药都风采。此次交流会中西合璧,以三类中药材、中成药、西药、药械为主进行交流。到会单位1041个,代表2673人,交流品种7000多种,成交金额12439万元。

1981年,第12次樟交会盛况空前,除台湾外,所有省、市、自治区及13个少数民族均有代表参加。

1982年清江县委、县政府决定新辟药材交易市场,以适应发展。新建以高10层的药都宾馆为主体,以及二万五千多平方米为辅助设施的建筑群体和可同时容纳5000人洽谈生意的交易大厅为第一药材交易市场。这个交易市场可接纳万余人参会,有摊位2000余个,大小展馆200多间。

1988年12月,清江撤县设市。市委决定撤消"樟树工作委员会",成立"樟树市药业管理局",担负起振兴药都樟树药市的日常工作和一年一次的全国药材交流会。

1989年,新建以药都大厦为主体用于药材交流的15000平方米的建筑群体,交易展馆200多间,摊位2000多个,可接纳8000人以上参会的第二交易场所。会期,第一交易市场与第二交易市场两场可连通为一整体,同时接纳2万人在场内进行洽谈生意和药材交易。

1989年第20次樟交会成交金额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显示出改革开放后樟树药市强大的生命力。自此以后,每年的药交会参会人数、交流品种、成交金额均直线上升,均全国三大药交会之首。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的阵阵春风,全国民族医药行业日新月异,樟交会更是年年创高。

1993年第24次药交会参会人数超过3万,成交金额逾13亿元,盛况空前。恢复"樟交会"的14年来,累计参会人数超18万人,成交金额92亿元以上,居全国三大药市(江西樟树、河北安国、河南百泉)之冠。

1995年10月18日,26次樟树全国药材交流大会隆重开幕,在大会的主要交易场所药都宾馆、药都大厦的第一、第二交易市场内,来自全国各地及新加坡等国的一千八百多家医药集团、公司、药厂和药商共两万多人欢聚一堂,进行热情洋溢、公平友好的交易。在七千多个参展品种中,有一千多个新、特药。大会交易整整进行了六天,成交金额又突破15亿元,仍为全国三大药材交流会之首。

1998年,樟树第29次全国药材交流会到会代表集中,人数稳中有增,药厂、药商3千多家,人数逾3万人;交易活跃,参展的药材5000余种,其中成药1800余种,形成药材与成药并存,药品与药械共荣的局面;大会总成交额突破了16亿元。

1999年第30次至2001年第32次药交会的参会人数及成交金额都在以上几届药交会之间徘徊。

随着樟树药业的日益发展,樟树规划建设了一个档次高、规模大、硬件设施齐全的新中药材专业市场。新市场的一期工程紧临105国道布局,占地500亩。新市场于2002年基本完工。同年十月,新中药材专业市场成为了樟树第33次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 的主会场。新的场地、新的设施、新的面貌迎来更多的新、老朋友,这届樟交会更是商贾云集,显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参加大会的厂、商达3500余家,代表人数约3.5万人。场馆爆满,遍地药香。全国著名医药企业、医药批发企业、医药设备制造企业均纷纷参展,大显风采。市场中央建筑面积达八千平方米的"商务会展中心”更是主会场的闪亮点。“中心”一楼安排了160多个3×3平方米的国际标准展位,均被全国各地的参会厂商订购一空,大会在“中心”外设立的800余个药材营销摊位,也被各厂商和个私药商一订而光。整个会场交易活跃,参展品种8500余个,其中新特药占药材药品总数的36%,与往年持平,参会制药机械厂家和药械品种比往年有所增加,尤其是新兴的保健、强身药品大放异彩。这次樟交会成交额逾15.5亿元,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随着会展经济的发展,各地药交会展风起云涌,全国每年大约有近一百余次药交会在各大城市举办。这对缺乏地理优势的几大传统药交会是很大的挑战。

2003年的34届樟交会和2004年的35届樟交会面迎着压力,在艰难中固守着传统药交会的阵地。樟树市委、市政府锐意改革,使樟交会年年有创新,届届有突破,始终保持着欣欣向荣的面貌。

2005年,樟交会迎来了美好的春天,这一年樟交会首次由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办,樟树市人民政府承办,极大的提升了樟树药交会的规格,被称为樟树药交会转型的开始。当年的第36届药交会,是江西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加快推进全省医药产业快速崛起背景下举办的一次全国性药交盛会。通过省、市、市三级政府共同努力,统筹协调,做好有关工作。使这届樟交会商贾云集,盛况空前。 “层次更高、规模更大、人气更旺、效果更好”成为樟交会的显著特色。这届樟交会内容丰富,好戏连台。除传统意义上的组织药材(药品)大型交易会外,还举办了招商引资洽谈会,进行经济合作项目推介暨签约,本省各设区市都组团到会进行经贸洽谈,有30个招商引资项目。在会上洽谈和签约,合同资金在15亿元以上。同时还举办了中医药产业发展论坛,请国家工程院有关的院士来主讲,共同探讨樟树及全省医药产业发展问题,此外,还有专场文艺演出等大型相关活动。由省政府主办的樟树药交会能够充分挖掘潜力,不断提升展会品牌,促进我省中成药和生物制药业尽快做大做强,进而把樟树药交会办成弘扬药都、宣传江西;光大医药产业、扩大招商引资;打造成一流的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的全国药界盛会。

2006年的第37届樟交会,又写下了新的篇章。这一年樟交会邀请了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到樟树,千年药都奏响了时代的华章。《同一首歌》倾情奉献的“走进药都樟树”大型演唱晚会,演绎和传扬了药都文化,更为樟交会添光增色,使代表们感受了不尽的激情和精彩!这一大手笔,在樟交会历史上,在各地其它会展中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不仅提升了药都樟树的知名度,也使樟交会又创下了一个新的辉煌!

2009年樟树第40届全国药交会开幕式暨“中医中药中国行”江西樟树站启动仪式在樟树市药都广场隆重举行,这是此次“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在江西境内开展过程中被选定的唯一一个县级市站点。“中医中药中国行樟树站”系列活动包括启动仪式,科普宣传,专家义诊,健康大讲堂,社区、乡村医生培训等6大方面11项内容,成为了此届樟交会一个闪光的亮点。

2011年第42届樟交会期间,由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医药企业还共同组建了“医药品牌高端俱乐部”,以“新医改下OTC的未来”,举办了“中国医药品牌高峰论坛”。公司、药房、连锁药店200余为代表到会,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积极探讨医药领域推动品牌建设,谋求行业发展的道路,对促进医药企业严格自律,规范医药行业有序竞争,提升医药行业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使樟交会的学术板块的活动更为丰富更具实效。

多年来,樟交会坚持着每年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举办。樟树的数十家医药生产、流通企业和保健品生产、营销企业及中药材加工和经营企业,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樟交会相关工作和活动,使樟交会的规模、人气长盛不衰,樟交会也成为了医药会展的“常青树”。

樟树全国药交会在各方药界同仁的参与和支持下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这其中凝聚着各级领导的重视与关爱,展示了药都人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创业精神;更体现了全国各地药界朋友的热情支持和参与。

2013年更是樟树历史性的一年,第44届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由国家商务部支持。中国中医药协会正式授予樟树“中国药都”。

中华药城

素有“中华药城”之称的河南禹州,也是我国医药发祥地之一。禹州具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采集、加工历史,以加工精良、遵古炮制著称于世。历史上就有“药不到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之说。自春秋战国以来,神医扁鹊、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等都曾在禹行医采药、著书立说。在他们的直接影响下,禹州的医药业也得到大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禹州的药市逐步形成,伴随着药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明朝时期,禹州就成为全国四大药材集散地之一。1996年,禹州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定为全国十七个中药材专业市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定点药材专业市场。为进一步发展中药材市场,充分发挥禹州独特的药业优势,禹州市委决定在市药城路东侧、商贸大世界北侧新建一座占地300亩的禹州“中华药城”。该药城包括一个占地30亩,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的交易大厅,是一所大型现代化中医专业市场。

东方药城

安国药业源远流长。安国市古称祁州,中药材交易已有千年历史,始于北宋,盛于明清。传统的中药材加工技艺精湛,曾以“祁州四绝”名扬天下,赢得了“草到安国方成药,药到祁州始生香”的美誉。安国的东方药城,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市场面积60万平方米,上市品种2000多种,年成交额38.8亿元,药材吞吐量10万吨。立体化、多元化的种植模式,不仅使安国在50万亩耕地上连续十六年夺取粮棉果大丰收,更以药材年产量占全省65%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一夜秋风度,十里药香飘。放眼花开落,疑似置琼瑶。”形象描述了六大药材规模种植区的怡人景色。特色经济产业化,制药企业规模化,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的医药产品带着药都人民的挚爱走向世界。截止目前,已吸引40多家埠外医药单位、厂家以及国外客商设立了门店或经营部,中药材贸易已辐射全国30个省、市、及自治区及韩国、日本、东南亚、香港、澳门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6月,东方药城又与韩国最大的中药材市场“汉城汉药商街”缔结姊妹市场。

西北药都

甘肃省陇西素来以"药都"之称闻名全国,有“天下药仓,西北药都”之称,其中药材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 阳春三月,陇西县的田间地头、农贸市场,到处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一筐筐优质中药材种苗,一张张堆满笑容的面孔,一阵高过一阵的讲价声,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千年药乡

陇西历史千年名城,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集种植储存于一身。 品种:陇西周边地理条优越,野生家种药材多达300余种,且皆品质优良,多属国内医药行业及药厂首选用药,如党参、黄芪、当归、板蓝根、甘草、柴胡均属于行业大有量大宗品种,且大部分为药食两用,用量之大可想而知,产量均占全国总产量的70%-80%,且储存交易方便。 储存:陇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边缘与秦岭支脉丘陵地带之间,为典型的黄土梁峁与河谷地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处中纬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年平均降水量445.8毫米,蒸发量144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292小时。城区年平均气温7.7,年平均无霜期146天,绝对无霜期仅有97天。由于受东亚大气环流和青藏高原外围特殊地形的影响,降水量年际差异大。北山为温和干旱区,南山为温寒半湿润区。陇西周边常年气温低,多属温和半干旱区,利于中药材储藏,只要仓储设施通风条件好,存放的中药材就不会发霉生虫,而且存放成本很低。 陇西周边药材仓库林立,年常规静态仓储量50万吨以上,雄据西北。仓储量居西北地区之首。 交易:陇西药市之名全国药商皆耳熟能详,久居全国十大药市之一,陇西文峰仓库群林立,以仓储形式为主的交易市场,在全国独树一帜。 林立的仓库、提供了大量的货位,得天独厚的仓储环境优势,保证了药材仓储的质量,优质的仓储确保了仓储界独一无二地位,业界有“药到陇西最全,储在陇西才优”的共同认知,在陇西常年储存着全国各地的各品种药材达四五百种之多,众药商常年居住于此!齐全的药材品种,便捷优质的仓储,吸引着全国药商及全国各大药厂常年往来、居住于此。给当地及外来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现货交易的方式是一手钱一手货交易的方式,确保了交易的安全,吸引了众多的药商到此交易。 交通运输:周边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东达古都西安,西临省会兰州,陇海铁路纵贯东西,宝兰二线横跨境内,定陇公路建成使用,连霍高速穿境而过,多条国、省公路与铁路在“旱码头”文峰镇交汇,成为连结周边数十个市州县的交通枢纽。县内运输公司众多,惠森物流四海物流中天物流,更有多条专钱往来与全国十大药市。 更有国内多家知名企业进住,普尔康、效灵、千金、一方等。神威、奇正藏药等据传也即将入住。 陇西我们翘首以待你的明天会更好更辉煌 陇西做为甘肃省十二五规划,打造全省一盘棋的重点经济开发龙头县,以发展陇药为重点,围绕陇药多元化开发,发展方向将更宽更广。我们的陇西明天将更辉煌,更灿烂。

药交会

亳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地级市,辖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和谯城区,国土面积8374平方公里,人口576万。这里自古就有“南北通衢,中州锁钥”的美誉,如今京九铁路、徐阜铁路穿境而过,南洛高速和商阜高速全线贯通,G105、G311国道和S202、S203、S224等多条省道四通八达,农村公路网如织如密,内河航运直达沪杭,承南启北、东进西出的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亳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涡阳、蒙城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行走在这块古老的大地上,一如穿行在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时光隧道,让您时刻感受到这个城市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曾经的辉煌。自“商都于亳”始,这里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道家鼻祖老子、一代圣哲庄子、魏武帝曹操、神医华佗、悯农诗人李绅、捻军领袖张乐行等,都是这块蕴才积盛之地的骄子。苏轼、欧阳修、王安石等许多文学大家都曾在此为官交游, 给亳州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亳州市是华佗故里,全国闻名的“中华药都”,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明清时期就成为中国“四大药都”之首。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10,中药饮片年产量约占全国的1/3,中药材年成交额和出口量约占全国的1/4,已初步形成集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科研、会展、旅游、养生保健等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全市药材种植面积近百万亩,药材种植专业村800多个;现有药品药材生产企业42家,中药饮片产量约占全国的1/4;建有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好、功能最全的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日上市药材品种达2600多种,年交易额逾100亿元;连续26年举办了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连续7年举办了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在国内外中医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医药产业已经成为亳州加快发展、顽强崛起的支柱产业和强大动力。

河南辉县(市),有600年百泉药交会的历史优势,又有传统的生产、加工优势,这里每年举办“药交会”。百泉药材交流大会,源于百泉一个古老的庙会,庙会距今1000余年,隋代庙会始兴,唐代已很盛行,年长日久,逐步形成全国性药材交流大会。后停办几年,1980年恢复。百泉与江西樟树、河北安国组织的全国性药材交流大会,并称中国三大药材交流大会。到2005年,辉县药贸业发展规划与主要目标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药贸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组建百泉药贸集团,发展规模化经营,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利用山区盛产野生中药材的资源优势,以当地药材、采集、种植、加工等优势,大力扩大药材种植。在此基础上,建立中药材研究开发中心,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工艺技术,开发具有优势特色的中成药。充分利用药交会,把辉县建成全国规模最大、辐射面广、吸引力强的医药配送中心,逐步发展医药连锁店。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安徽 华佗 亳州 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