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1770-1843),德国著名诗人。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曾被世界遗忘了将近一个世纪。图宾根大学神学院毕业。当过家庭教师,爱上了雇主的妻子。小说《希波琳》(1797~1799)是以她为模特儿创作的。1798年后,因情场失意,身心交瘁,处于精神分裂状态,1802年徒步回到故乡。1804年在霍姆堡当图书管理员。1807年起精神完全错乱,生活不能自理。作品有诗歌《自由颂歌》、《人类颂歌》、《致德国人》、《为祖国而死》等。

人物生平

经历概述

约翰·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Johann Christian Friedrich Holderlin1770~1843),德国诗人,1770年 3月2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劳芬。父亲是当地修道院总管,在他出生后的第3年去世,母亲是牧师之女,1774年改嫁。荷尔德林先后在登肯多尔夫、毛尔布龙修道院学校学习。1788年进图宾根大学神学院,他曾阅读柏拉图、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研究卢梭、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等人的哲学思想,与谢林、黑格尔结为朋友。 他最喜爱的作家是卢梭。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激发了他和同学们的热情,曾组织诗社,写诗歌颂人权。

1793年于神学院毕业,资格担任神职。但他后来并未担任牧师职务,因为他接受的基督教教条同他潜心研究的希腊神话并不相容。他把希腊诸神看成是真实存在的力量。对他来说,诗人 的职责就是在神和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同年结识弗里德里希·席勒,他的那些诗歌如《许涪里翁》都发表在席勒的刊物《新塔莉亚》上,这些诗深受法国大革命精神的鼓舞,歌颂自由、人类、和谐、友谊和大自然。 1794年去耶拿,曾多次访问席勒,并听费希特的课。次年回到尼尔廷根。

1796年初他到法兰克福银行家贡塔尔德家当教师。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内,与女主人苏赛特·贡塔尔德之间发生了爱情。完成小说《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小说和诗中的狄奥提马,就是女主人苏赛特。1798年,与贡塔尔德发生争吵,被迫离开法兰克福,住在附近的洪堡,试图创办期刊《伊杜娜》(日耳曼神话中的青春女神),并创作悲剧《恩沛多克勒斯之死》。1798年2月12日,荷尔德林给他的兄弟写信:“我们生活的时代不是诗人氛围。”在写这封信的六个月之前,荷尔德林还曾在给他的朋友纽佛(Neuffer)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给予自己的唯一乐趣在于,偶尔在纸上写下发自一个热情的灵魂的几行字;但你知道,这种乐趣是转瞬即逝的。在我的职业里,人们获得的结果在本质上都太隐秘了,让人难以感受到它的力量。

1801年初荷尔德林去瑞士的豪普特维尔,第 3次做家庭教师,不久回到尼尔廷根。在这期间创作了一些挽歌和赞歌。同年去法国的波尔多,又做家庭教师。1802年回到斯图加特,精神失常。他翻译的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于1804年出版。同年友人辛克莱接他去洪堡从事图书馆工作。1806年进图宾根精神病院医治。后期住在木工齐默尔的家里。诗人施瓦普、乌兰德和凯尔纳于1826年出版了他的诗集。1843年 6月 7日逝世。

创作作品

《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是荷尔德林的一部书信体小说(第1卷1797,第2卷1799)。初稿片断曾在1794年登载于席勒主编的《新塔莉亚》上。小说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许佩里翁是一个希腊青年,生长在18世纪土耳其统治下的希腊,每当回忆起古代雅典的光荣,他就为祖国被侵略的耻辱而忧伤。他渴望与大自然融合,但感到对倏忽即逝的人们来说,不可能做到与一切生命之源的自然永久结合。他认识了狄奥提马,恢复了信心,并参加1770年反对土耳其的解放战争。在战争中看到士兵的抢劫烧杀行为。狄奥提马又不幸死去。他变得孤独、悲伤。在悼念她时,忽然听到她的声音,使他重又得到宁静。狄奥提马(即苏赛特)体现了荷尔德林对美的理想。小说第 2卷有著名的《许佩里翁的命运歌》和最后第 2封信中对德意志民族的批判。

荷尔德林未完成的悲剧《恩沛多克勒斯之死》有 3种残稿 (1796~1800),写公元前5世纪哲学家恩沛多克勒斯投身埃特纳火山口的传说。恩沛多克勒斯被驱逐出境,他的弟子揭露了祭司们的罪恶。市民召他回来,要把王冠献给他。他拒不接受,要投身火山口,以说明只有毁弃旧事物,才能使新事物诞生;只有通过革命,才能使民族和人类重生。第2、第3稿残存无几,或虽有提纲,未曾写出。第 3稿的构思变动很大,作者放弃了恩沛多克勒斯个人的悲剧罪责,指出他的自我牺牲是历史矛盾在他身上的体现,并预示着矛盾的解决。这样就使悲剧带上神话色彩。关于《恩沛多克勒斯之死》的哲学思想,他曾在洪堡时期写过《恩沛多克勒斯的基础》一文。这个时期他还写过一些理论著作。 荷尔德林翻译的索福克勒斯的两部悲剧《奥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的译本获得很高的评价,并且上演。

人物评价

席勒认为荷尔德林的诗过于内向、主观。19世纪的评论家仍停留在席勒的评价上。20世纪初很多重要的遗稿被发现。同时,时代的剧烈变动使人们对他的诗作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直到现代,他的诗作对人们的思想和感情还在产生着影响。他的作品语言新鲜、自然、真纯、简洁;诗中的比喻形象,含蓄,引人深思。 荷尔德林早期(图宾根时期)的诗受席勒的影响,以有韵的八行诗节为主。这些诗曾被称为“人类理想的颂歌”,它们的风格和布局,很象席勒的《欢乐颂》。每一颂歌以某一理想,如自由、友谊、博爱等为对象。它们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前后德国青年的热情以及对卢梭哲学思想的向往和对封建社会的反抗。

他对未来社会的歌颂,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他的哲学思想的不妥协性,是他后期的小说、悲剧和诗歌的重要主题。荷尔德林的诗,有古典颂歌体诗(即“哦德体”)、挽歌体诗和自由节奏诗。他的颂歌体诗使用两种格律:阿尔凯奥斯诗律和阿斯克勒庇阿德斯诗律。这两种格律有人比之于音乐的大调与小调之分。阿尔凯奥斯诗律如《致命运女神》; 阿斯克勒庇阿德斯诗律如 《海得尔堡》。荷尔德林颂歌体诗中的德语与古典诗律结合成浑然一体,它们兼有形式节奏的完美性和思想感情的深刻性。

荷尔德林1800年后创作的挽歌体诗和自由节奏诗有着令人神往的美。这些瑰丽的无韵诗篇以诗句的节奏为特色。挽歌是按照古典格律以双行诗句构成的长诗,音调和谐,格律严谨。如《梅农为狄奥提马而哀叹》、《漫游者》、《返回家乡》、《斯图加特》、《面包和葡萄酒》等以及六音步诗(荷马史诗格律)《爱琴海群岛》。晚期的自由节奏诗表达了诗人对德意志民族和人类历史的关怀和信念,被称为“祖国赞歌”他曾经以希腊文化为典范,憧憬着古代神与人的交往。后又由怀念日耳曼的过去转向民族的未来。他在诗篇中把基督塑造为古代英雄和天神的最后一个伟大形象,预言民族与社会的得救,自然与艺术的交融。因而有人把这部作品比喻为崇高的交响音乐。“祖国赞歌”。包括《和平的节日》、《给大地母亲》、《在多瑙河源头》、《漫游》、《莱茵河》、 《独一无二的一个》、 《帕特莫斯》、《怀念》、《伊斯特尔》、《记忆》。研究者不断地在探讨这些诗篇的意义,它们是荷尔德林创作的顶峰。

哲学家海德格尔在1934/1935年的冬季学期专门开了一个学期的荷尔德林研讨课,后来又陆续写了一些以荷尔德林为主题的纪念文章。这些文章结集出版,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海德格尔之所以选择荷尔德林作为他阐释哲学思想的参照系,诚然有其历史背景,这一背景在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所著的《海德格尔传》(商务印书馆,1999年)中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从思想上来讲,海德格尔之所以选择荷尔德林作为他的阐释对象,是因为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是最纯粹的诗人,他受诗的天命的召唤,直写诗的本质,他既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思想家:“荷尔德林今后,这就是说,从来日想入曾经,是个诗人,因为他吟咏过了吟咏之本质。他可以这样做,因为他同时是歌唱家和思想家。荷尔德林的《长成恩培多克勒斯的根基》,《消逝中的形成》,《论宗教》以及《俄狄普斯王》、《安提戈涅》两译著中包含的深义,谁要是稍微加以思考而说了,他就是一位思想家,而这个思想家又超出了这个名称许多,尤其是当他如此思考着同时又是一位歌唱家而且甚至是思考着吟咏出来的歌唱家。荷尔德林是否如此‘同时’不仅是一位哲学家,而且甚至更多,而且惟一无二。”(海德格尔:“哲学的本质”,载于《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辑》,上卷,第330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在“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一文中,海德格尔更为明确地阐释了他之选择荷尔德林作为诗与思的对话的原因:“为了揭示诗的本质,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荷尔德林的作品?为什么不选择荷马或者索福克勒斯,不选择维吉尔或者但丁,不选择莎士比亚或者歌德呢?按说在这些诗人的作品中,同样也体现出诗的本质,甚至比在荷尔德林过早地蓦然中断了的创作中更为丰富地体现出来了。……我之所以选择了荷尔德林,并不是因为他的作品作为林林总总的诗歌作品中的一种,体现了诗的普遍本质,而仅仅是因为荷尔德林的诗蕴含着诗的规定性而特地诗化了诗的本质。在我们看来,荷尔德林在一种别具一格的意义上乃是诗人的诗人。所以我们把他置于决断的关口上。”(《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第36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海德格尔的目的并不是要阐述文学作品,揭示诗歌这种文学形式的本质,理解某首诗歌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而是要进行一场诗与思的对话,是要从哲学上显现存在的意义。因此海德格尔阐释的方式与一般人进行文学上的阐释方式完全不同,海德格尔特意从荷尔德林的诗歌中摘出5段诗句。这5段诗句的前4段分别阐述了诗、语言、人、思与存在之间的至情至性、至亲至近的关系,最后,落实到第5段诗句:“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荷尔德林的作品表达了自己使祖国摆脱专制主义的理想,他对古希腊的不倦的追求是对德国现状的批评。他主张对一代新人进行教育,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他的作品多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古典主义的内涵,同时又注重主观感情的抒发,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反映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荷尔德林用他的作品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诗人在他生前以及19世纪未被重视,死后几乎被遗忘了近一百年,到20世纪初被重新发现,他作品的价值重新被认识。 并在欧洲建立了声誉。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人物 行业人物 图宾根大学 图书管理员 生活不能自理 图宾根大学 斯宾诺莎 黑格尔 希腊诸神 索福克勒斯 奥狄浦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