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蚕神在古代有蚕女、马头娘、马明王、马明菩萨、蚕花娘娘、蚕丝仙姑、蚕皇老太等多种称呼,是民间信奉的司蚕桑之神。中国是最早发明种桑饲蚕的国家。在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中,蚕桑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无论是古代统治阶级还是普通的中国劳动人民都对蚕神有着很高的敬意。

简介

自古以来,古代统治者一直对祭祀蚕神活动很重视。历朝历代皇宫内都设有先蚕坛,供皇后亲蚕时祭祀用。每当养蚕之前,须杀一头牛祭祀蚕神嫘祖,祭祀仪式十分隆重。中国民间的蚕神崇拜是蚕乡风俗中最重要的活动。除祭祀嫘祖外,各地所祭拜的蚕神“蚕母”、“蚕花娘娘”、“蚕三姑”、“蚕花五圣”、“青衣神”等蚕神者。浙江温州曾发现宋代的“蚕母”像。民间供奉蚕神的场所也不完全相同,有的建有专门的蚕神庙、蚕王殿,有的在佛寺的偏殿或所供养的菩萨旁塑个蚕神像,有的蚕农家在墙上嵌砌神龛供奉“蚕神纸马”。

有关蚕桑生产、祭祀蚕神的风俗习惯,有的来源于对蚕、桑的原始信仰和崇拜,有的出于祛除蚕桑病祟的迷信行为,有的反映了对蚕桑丰收的祈祷和丰收后的庆贺,有的关系着蚕桑生产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这些风俗很多都带有迷信色彩,其精华部分成为健康的文化遗产。

史籍记载

后汉书

官方祀典对蚕神也有着诸多记载。汉以前,蚕已被神化,称其神曰先蚕,意指始为蚕桑之人神。东汉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见《后汉书·礼仪志》注引《汉旧仪》;北齐改祀黄帝,北周又改祀黄帝元妃西陵氏(即缧祖),均见《隋书·礼仪志》。这些都是官方祀典中所记的蚕神,并未被百姓所接受。

山海经

民间祀奉的蚕神,则是蚕马神话演化而来的蚕女、马头娘。其远源是《山海经·海外北 经》所记的“欧丝”女子,该书谓:“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 这是蚕神的雏型,一开始即为女身;尚未与马相联系。之后,《荀子·赋篇》有赋五篇,其四《赋蚕》中有云:“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言蚕身柔婉而头似马。但《周礼·注疏》卷三十《夏官·马质》郑玄引《蚕书》解释:“蚕为龙精,月直大火,则浴其种, 是蚕与马同气。”贾公彦疏谓:“蚕与马同气者,以其俱取大火,是同气也。”后人据此将蚕与马相糅合,造出人身马首的蚕马神。最早记其事者,据称为三国吴张俨所作之《太古蚕马记》,一般学者疑是魏晋人所伪托。其事具载于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云:“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 居幽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既承此言,乃绝 *而去,径至父所。……(父)亟乘以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刍养。

马不肯食, 每见女出入,辄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 于是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父行,女与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蹙之曰:‘汝是畜生, 而欲取人为妇耶?招此屠剥,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 邻女走告其父。……后经数曰,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其茧 纶理厚大,异于常蚕。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桑者,丧也。由斯百 姓种之,今世所养是也。”

蚕马同本

此后,百姓据此为之塑像,奉为蚕神。宋戴埴《鼠璞》卷 下《蚕马同本》条云:唐《乘异集》载,蜀中寺观多塑女人披马皮,谓马头娘,以祈蚕。…… 俗谓蚕神为马明菩萨。

太平广记

卷四百七十九引《原化传拾遗》所记“蚕女”事,基本据干宝《搜神记》,但对之有所增益。云:“蚕女旧迹,今在(蜀)广汉,不知其姓氏。”并在故事 中增加蚕女之母,改《搜神记》之“女戏于马曰”为“母誓于众曰”; 且谓女化为蚕后,“父母悔恨,念之不已。忽见蚕女垂流云,驾此马,侍卫数十人, 自天而下。谓父母曰:‘太上以我孝能致身,心不忘义,授以九宫仙嫔之任,长生于天 矣,无复忆念也。’乃冲虚而去。”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卷六“蚕女”,全文抄 《原化传拾遗》,只个别字句稍异。中云:“今其(指蚕女)冢在(蜀)什邡、绵竹、 德阳三县界,每岁祈蚕者,四方云集,皆获灵应。蜀之风俗,诸观画塑玉女之像,披以 马皮,谓之马头娘,以祈蚕桑焉。旧时除四川有蚕神庙外,其他省区也有蚕神庙祀马头娘。

西湖游志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十云:“北高峰,石磴数百级,…… 山半有马明王庙,春月,祈蚕者咸往焉。”在干宝《搜神记》后不久,南朝宋东 阳无疑之《齐谐记》又记另一蚕神,云:“正月半,有神降陈氏之宅,云是蚕室(疑为 “神”字——引者注),若能见祭,当令蚕桑百倍。”

续齐谐记

梁吴均《续齐谐记》和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更详,《续齐谐记》云:“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上南角(《荆楚岁时记》作宅东南角),举手招成。成即就之。妇人曰:‘此地是君家蚕室,我即是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于上祭我也,必当令君蚕桑百倍。’言绝失之。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后大得蚕。今正月半作白膏粥,自此始也。”这里没有记载其姓名,又出于吴县,当与蜀地之蚕马说异源, 是另一蚕神。其后,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宋陈元靓《岁时广记》、明陈耀文《天中记》等,均转录此文,但均未言塑像祭祀之事。

道教也崇奉蚕神,但称其为“玄名真人”所化。《太上说利益蚕王妙经》云:“有一真人名曰月净,……上白(灵宝)天尊曰:‘今见世间人民苦乐不均,衣无所得,将何救济?’天尊悯其所请,乃遣玄名真人化身为蚕蛾,口吐其丝,与人收什,教其经络机织,裁制为衣。”据此,蚕神不仅管蚕桑,还管机织成衣之事。

黄帝战胜蚩尤以后,为了庆祝战争的胜利,创作了一部名叫“枫鼓曲”的乐曲,据《绎史》卷五引《归藏》所云,该曲由“雷震惊”、“猛虎骇”、“灵夔吼”、“雕鹗争”等十章组成,高昂激扬,恢宏豪放,凯旋的战士们随着撼天动地的“枫鼓”之声,一边引亢高歌这首乐曲,一边作着种种象征杀敌制胜的搏击姿态的舞蹈动作。这时坐在大殿中央宝座上的黄帝,更是躇踌满志,欢快不已。

也就在这个万众庆功、皆大欢喜的时刻,只见一个身披马皮的美丽的姑娘,从天空徐徐降落,她手里拿着黄、白两绞蚕丝,黄的象金子,白的似白银,前来献给黄帝。这张马皮紧紧地粘附在姑娘身上,根本无法揭取下来,如果她把马皮两边的边沿拉拢一下,全然包住自己的身体,那么她立即就会变成一条长有马一样头的蚕,而且还能接连不断地从嘴里吐出细长的闪闪发亮的丝来。据《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在北方的荒野上,生长着三棵高百丈、光杆无枝的桑树,这位姑娘半跪着爬在一棵树上,不分昼夜地吐丝,于是人们便称这片荒野为欧丝之野。这位美丽的姑娘,何以披着马皮,化身为蚕,成为蚕神呢?

原来,在上古时期,有一个父、女两人和一匹公马的小家庭。一次,小姑娘的父亲外出远行,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可是,过了好长时间,他依然没有回来。姑娘感觉到寂寞,常常想念她的父亲,有一天,她开玩笑地向马棚里的公马说:马啊,你若能帮我把父亲迎接回来,我就嫁你做妻子。马一听这话,先是一跳,接着挣断缰绳,冲出马棚,飞驰而去。不知跑了多少天。这匹马来到姑娘父亲住的地方。姑姑娘的父亲一看是自己家的马,既惊奇,又高兴,他以为家里发生了什么事,马是跑来报信的,便马上翻身上马,直奔家中。回到家里,女儿告诉父亲,家里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故,只是想念父亲,马得知后便把父亲迎接回家。本来,女儿的父亲就很疼爱这匹马,现在听了女儿这番话,越发喜欢自家的马了。他拿来上等的饲料喂它,可是马只是盯着丰美的食物,不大肯吃,性情也不好,可是,它一见小姑娘走过来,便又呈现出另外一种模样,又跳又叫,神情异常,父亲看到这番光景,心里觉得很奇怪,便趁机问女儿说:“你告诉我,咱家的马为什么一见你就大跳大叫呢?”女儿只好原原本本地把那天和马开玩笑的话讲给父亲听,父亲听罢狠狠地把女儿痛斥一顿,并且不许她走出院子大门。

父亲尽管很喜欢这匹马,但决不能让它做自己的女婿。为了避免这匹马长期作怪,父亲便用埋伏的弓箭把马射死在马棚里,然后剥下它的皮,晾晒在院子里。一天,父亲外出,小姑娘一边用脚踢着马皮,一边骂道:你这个畜牲,还想讨人家做你的妻子!现在剥下你的皮,真活该!话音刚落,那马皮忽然从地上跳跃起来,包裹起小姑娘的身躯朝门外跑去,在空中转了几圈之后,便消失在茫茫的原野上。事情发生后父亲到处寻找女儿,找啊找啊,几天后,才在一棵大树的枝叶间发现自己的女儿,不过,这时她已身裹马皮,成为一条蠕蠕而动的虫一样的生物,只见她慢慢地摇动着她那马一样的头,不时地从嘴里吐出一条条金光闪闪的组长的丝,并把丝缠绕在树枝上。后来人们就把这吐丝的生物叫做“蚕”,并把此树称为“桑”。这就是当今蚕的来源。小姑娘后来就做了蚕神。

黄帝打败蚩尤以后,蚕神来向黄帝奉献她所吐的丝,以庆贺战争的胜利。黄帝见到这美丽而稀罕的东西,称赞不已:好啊,这下天下老百姓又多了一种宝贝!蚕神见黄帝如此关怀天下人民,深受感动,她毫不迟疑地拉拢马皮,变成一条蚕,嘴里吐出黄、白两种丝来。这时黄帝也很受感动,立即派人把蚕送给元配妻子嫘祖。嫘祖是一切女性当中最尊贵的天后娘娘,既贤惠,又善良,她听说这件事后,亲手把蚕放到桑树上,每天精心看管养育。嫘祖一开始养蚕,人民也纷纷仿效,蚕种孳生繁衍,蚕儿越来越多,嫘祖与妇女们不断地用蚕丝织出又轻又软,如行云流水一样的绢子。这样一来,采桑、养蚕、织布这诗歌般的美丽欢快的劳动,就成为中国古代妇女们的专业。

中国民间

先蚕

汉以前,蚕已被 神化,称其神曰先蚕,意指始为蚕桑之人神,其姓名、来历有不同的说法。东汉时,所祀先蚕为“菀窳妇人,寓氏公主”。 《汉旧仪》曰:“春桑生而皇后亲秉于苑中,蚕室养蚕,千薄以上,祠以中牢羊豕,今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北齐时,改祀黄帝。北周时,又改祀神话中的黄帝元妃西陵氏(即嫘祖,或作累祖、傫祖)。以后历代皆以西陵氏为蚕神,中国民间蚕农也奉祀之。

嫘祖

一名“累祖”、“傫祖”。中国民间信仰中的蚕神,神话传说里黄帝的元妃。南北朝时北周奉为先蚕加以祭祀。湖州(今浙江吴兴)东岳宫曾有蚕神庙,奉祀嫘祖,香火极盛。在清代《豳风广义》一书中,载有祭蚕神、谢蚕神的图像,其中都供奉着西陵氏嫘祖。

马头娘

中国民间信仰中的蚕神。其形象多为一女人披马皮,或一女人骑马。最早当起源于古代对妇女发明和从事蚕桑的推崇以及古人认为蚕与马在形体上有相似之处的观念。魏晋以后,此故事广泛流传,逐渐形成祭祀“马头娘”的风俗。各地中国民间也有小庙专门奉祀,并有在蚕农家中奉祀的。其塑像也有女子骑马的。奉祀时有的地方蚕农在下室中即以粉茧、香花供奉马头娘。蚕事毕送之。

蚕姑

晋地中国民间信仰中的蚕神。其起源于谐音讹传。曲沃县西 北关原有“残苦庙”。旧地方志载,春秋时介之推从晋公子重耳出亡,追赶者所逼甚急,介之推以其子林伐死。后重耳入晋为晋文公,推妻并林妻来此寻找介之推,但介之推已焚死于绵山。二人闻讯,异常悲痛,投井而死。当地人为她们立庙,名“残苦庙”。后因“残苦”与“蚕姑”谐音,讹为“蚕姑庙”庙里所供奉的也变成蚕姑,职司蚕事。

青衣神

蜀地民间信仰中的蚕神,即蜀地先王蚕丛氏。蚕丛,文献载其为古代蜀王。传说他曾服青衣教人蚕桑,肇兴蚕织,死后被尊为青衣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载:“传蚕丛氏初为蜀侯,后称蜀王,常服青衣,巡行郊野,教民蚕事。乡人感其德,因为立祠祀之。祠庙遍于西土,罔不灵验,俗概呼之曰青衣神。”

蚕花五神

又称“蚕皇”、“五花蚕神”。其形象三眼六臂,头待夫子盔,上两手高举过头,一手托日,一手托月;中两手一手抓丝,一抓茧;下两手合于腹部,捧一摞蚕茧。五花蚕神无具体祭日,只有逢年过节、蚕月大忙时香火旺盛。端午后采茧结束,各家都举行一次“谢蚕神”活动。

相关传说

太古的时候,有一位父亲出外征战,家里只留下一个女儿。女儿养了一匹公马。一天女儿思念父亲,就开玩笑地对那匹马说:“如果你能帮我把父亲接回来,我就嫁给你。"那马听了这话,真的跑到父亲那里,把父亲接了回来。为了感谢那匹马,父亲精心地照顾那匹马,谁知马却不吃食。每次看到姑娘出入都非常兴奋,高声长嘶。父亲感到非常奇怪,偷偷地责问女儿。女儿就把先前对马说的戏言告诉了父亲。 于是父亲杀了那匹马,将马皮挂在院子中。

父亲再次出征,女儿就和邻居家的女孩在院子里玩。女孩用脚踢马皮,并且还说:“你是畜生,怎么能娶人当媳妇呢?你被杀死剥皮,不是自找的吗?”话还没说完,只见马皮腾空而起,卷着姑娘不见了。 过了几天,姑娘和马皮都化成了蚕,在树上吐丝。乡亲们便把这种树叫做“桑”,桑者,丧也,是说姑娘是在桑树下献身的。父亲知道了,十分伤心。 一天,蚕女乘流云驾此马,从天而降,对父亲说:“天帝封我为女仙,位在九宫仙嫔之列,在天界过得很自在,请不必为女儿担心。”说罢,升天而去。于是各地纷纷盖起蚕神庙,塑一女子之像,身披马皮,俗称“马头娘 ”,祈祷蚕桑,十分灵验。

衍生风俗

在古代,蚕神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中国劳动人民为了向蚕神表示敬仰,并表达蚕农对来年丰收的美好希冀,所以蚕农们对蚕神进行祭祀,并衍生出许多风俗。

接蚕花

嘉兴、桐乡、海盐、海宁等地解放前盛行的一种古老赕神仪式,都于 春季在农户家中举行。其仪式皆由赞神歌手(赞神歌手俗称烧纸歌手,有的学者谓应称为骚子歌手)主持。在整个仪式中有一道“接蚕花”节目,由歌手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杆秤、一块红手帕、一张蚕花马幛(蚕神祃)和插在黄纸上的两朵红白纸花(枝上有柏树叶)交给该家的女主人,同时诵唱“蚕花歌”。歌词云:称心如意,万年余粮;蚕花马、蚕花纸,头蚕势、二年势,好得势;采取好茧子,踏得好细丝,卖得好银子,造介几埭新房子等等。女主人恭敬地将各物收藏,称“接蚕花”。待收茧缫丝,举行“谢蚕花”祭祀之后,将蚕花纸、蚕花马幛祭祀焚化。“接蚕花”活动在海盐甪里一带,每年农历年初二家家举行,用彩纸做成小花,中间缀以元宝,供奉灶间,腊月二十三日送灶时与灶神像同时焚烧。

蚕花水会

旧时市境不少地方在水上举行社会性的民俗活动,如濮院陡门水会、新塍水会等都很有名。其中桐乡芝村水会以蚕神祭祀为主要内容,称为蚕花胜会。旧时芝村乡有一规模宏大的龙船庙(又名龙蚕庙),前殿祀四大天王,后殿祀“马鸣王菩萨”,这马头娘是一端坐的女子,旁立一匹马,当地说是宋代敕封的“马鸣大士”,清代加封“先蚕圣母”,是桐乡、崇德一带蚕农信奉的蚕神。每年清明,各村联合在水上举行祭祀盛会。迎会从清明日开始,当天早上,由主持的村坊将马鸣王神像由庙中移至船上,各村参加迎会的船只齐集进行朝拜。每村都在船上表演拿手节目:龙灯船,赛灯;台阁船,由少年儿童彩扮表演;标竿船,由表演者爬上竖在船上十多米高的粗毛竹上演惊险动作;打拳船,在船上表演拳术;拜香船,由儿童捧“香凳”边跳边唱“拜香调”。在附近更开阔的河面上还进行“摇快船”比赛。赛会常举行三至七天,游人如织,船满河面,沿河数里设满茶棚、酒肆、货摊,鼓乐喧天,热闹非凡。古老的祭神仪式逐渐演化为群众性的文娱和经济交流活动。

踏白船

清明节赛船习俗遍及各县,嘉兴称踏白船,海盐称出跳船,平湖称摇快船,均为划船比赛。海宁赛船,选手兼在船上作武术表演。清光绪《嘉兴府志》谓:“清明,王店市河及荐泾有摇快船之戏”。近代则以市区三塔、郊区油车港、南汇及嘉善天凝庄的踏白船为最有名。过去市区三塔运河上每年一次的踏白船活动极为盛大。乡村划船能手组成赛船队(每船10—16人),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插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赛手亦着同色服装列船河中,一声开赛,多船齐发,飞速向前,以速度最快者为优胜。踏白船古代主要为祭祀蚕神,当地传说农历三月十六日为蚕花娘娘生日,故踏白船于是日举行。嘉兴三塔的踏白船,届时先集中茶禅寺前祀蚕神,比赛结束后亦在庙前谢神聚餐,每当踏白船时,运河塘上观者如堵,气氛热烈,为一年地方盛节。踏白船活动历数世纪不衰,演变为生产活动和体育活动。养蚕时桑叶常须由远地购回,运输刻不容缓,举行划船比赛有训练划船技术和提高船行速度之意,在清明节前举行,是作为一种养蚕准备来检查,兼有文体活动意义。有人认为,踏白船也是一种军事训练。宋代踏白为水军番号,岳飞曾统该军;明末吴日生在长白荡举兵抗清,用踏白船训练义军。这些均可备一说,其渊源恐均系由祀蚕神衍变扩大而来。

蚕花生日

多数蚕农以农历腊月十二为蚕花生日,亦即蚕花娘娘(马头娘)生日。旧时习惯在这一天祭祀蚕神,近代多已不举行仪式,桐乡一带则例于此日做茧圆吃,寓纪念之意。古代多于腊月中瞏蚕种,蚕农定腊月十二为蚕生日,当是指从此日起蚕事肇始(海宁有些地方则以农历正月初九为“蚕日”)。

请蚕花

请蚕花是桐乡乌镇一带流传的习俗。当蚕蚁孵出后,蚕农备香烛供奉蚕神像(神祃),蚕娘头插红绿纸的彩花,将剪碎的灯芯和野蔷薇花细末撒蚕种纸上,再把蚕种纸挽在秤杆上,用鹅毛将蚕蚁和灯芯、野花末一起掸往蚕匾中。采用秤杆、灯芯等物收蚁,谐合“称心如意”成语,寓吉祥之意。

做茧圆

蚕事伊始或蚕罢,蚕农多用米粉做有馅或无馅团子和小圆子称为茧圆,作为祭蚕神的供品,近代则逐渐成为一种饮食习惯,或用于馈赠亲友。海盐过去做茧圆谢神多在蚕三眠以后。清代海盐诗人黄燮清有诗句:“蚕眠桑老红闺静,灯火三更作茧圆”,见《长水竹枝词》。(注:蚕三眠后作小粉圆,祀马头神,名曰“茧圆”。)在桐乡,则在腊月十二日时做茧圆。清濮院诗人陈梓作《茧圆歌》说:“今年生日粉茧大,来岁山头十万颗。”桐乡有些农户清明节还做生粉团子,形似茧子,馈赠亲邻,喻“越生越多”。海宁也是在清明节作茧圆,有青白两种,青者代表桑叶,白者代表茧子,称为“吃青还白”(食桑吐丝)。解放后,做茧圆习俗渐变,农户售茧那天,常于集镇上买回甜、肉包子,回家分食,称吃蚕花包子,渐成习俗。

谢蚕花

蚕茧丰收后,蚕农以酒食祭谢蚕神,祭毕全家聚餐,享用祭祀用的鱼肉,称为吃蚕花饭。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谢蚕花,姑娘们在水边作“豁蚕花水”游戏。

演蚕花戏

海宁、桐乡、海盐等地很多村庄,在每年清明节前后或收茧后,必演蚕花戏祭神。多由全村集资雇请羊皮戏艺人来村演皮影戏,老幼聚集观看。演完整本羊皮戏后必加演一段《马鸣王菩萨》,皮影戏纸幕上出现一个女子骑在马上奔驰,艺人则伴唱《马鸣王菩萨》,这首民歌包含古老的蚕桑神话和传说。演毕,蚕农向艺人讨取做纸幕的绵纸称“蚕花纸”,用以糊蚕匾,谓可致丰收。演戏点灯的灯芯,艺人分赠蚕农,称“蚕花灯芯”,谓置于蚕室,可保蚕事顺利。

祛蚕祟

祛蚕崇活动贯穿养蚕的全过程。第一蚕室要打扫干净,用手蘸石灰水在窗户上打 几个指头向外的白手印,用石灰水在门前画一张弓,弓背向外,搭上三支向外待发的箭,这样蚕祟就不敢从门窗进入。第二,蚕室内挂一张空蚕匾,匾中斜贴一张正方形的红纸,从田里拔一棵带根的蚕豆苗和一把麦苗以红纸包束,再以麻绳系一把无柄的镰刀,将此三物一起挂在蚕室内。蚕上山后,将此三物放在山棚上,用以辟邪驱祟。第三,中国民间认为陈年老黄历和古书残卷有辟邪驱祟的功效,用旧黄历、旧书糊蚕匾,能保护幼蚕安全生长。第四,有的人家前一年养蚕有些不利,今年求丰收。男主人要在黎明前赤身裸体偷偷杀一只小羊,把羊血洒在蚕室里四周墙脚。第五,蚕农认为桃枝祛祟威力最大,在整个蚕事活动中,都用它辟邪祛祟。第六,俗说“蚕为忧虫”,容易遭灾患病,一旦瘟疫蔓延,蚕花很快全部死亡,给养蚕人带来无限忧患。传说中致蚕生病的魔怪蚕祟叫“青娘”,它躲在螺蛳壳内。每年清明家家吃螺丝,要用针挑,俗叫“挑青”,把吃剩的空壳放在屋面上,使蚕祟无处躲藏。

蚕猫

每年蚕月之前,蚕室打扫干净,堵好鼠洞后的第一件事是“请蚕猫”。蚕户喜欢到庙会上去请蚕猫,认为庙会上的蚕猫受神感应,更灵验,不仅能逼鼠,还能辟许多恶气。泥塑彩绘的蚕猫放在墙角僻静处;纸印的五色蚕猫除贴在墙上,还糊在蚕匾底下。苏南蚕农在蚕房中张贴的“蚕猫”以驱鼠避害。

日本神话

蚕神 (Oshirasama)

现在仍残留在日本东北地方一带的一种信仰。有的地方叫蚕神,有的地方叫蚕佛。由盲巫女主祭,用桑木裹上布片作为神的形体。一般民俗把它当做蚕神。实际上,过去人们可能曾把它作为家庭及农业的守护神。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人物 虚拟人物 神话形象 先蚕坛 养蚕 蚕神嫘祖 后汉书 续齐谐记 岁时广记 天中记 祀先蚕 汉旧仪 累祖 豳风广义 蚕丛氏 光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