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解颐,汉语词汇。

拼音:jiě yí

释义:开颜欢笑。

典出《汉书》卷八十一《匡衡传》。“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

词目

解颐

拼音

jiěyí

出处与详解

指开颜欢笑。

《汉书·匡衡传》:“无说《诗》, 匡 鼎 来; 匡 说《诗》,解人颐。”

唐 杜甫 《奉赠李八丈曛判官》诗:“讨论实解颐,操割纷应手。”

苏颋《陈仓别陇州司户李维深》:“京国自携手,同途欣解颐。”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诙谐本色》:“诙谐词语必须本地风光,方可解颐喷饭。”

田兰芳《皇清太学生信菴袁公(袁可立孙)墓志铭》:“(袁赋谌)年即艾,犹时时作婴儿嬉戏,以娱亲,亲一解颐,不啻百朋之锡也。”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拾遗》备考:“近忽于《扬州日报》封面,刊登“ 朱某 求婚广告”一则,语多兴趣,阅者靡不解颐。”

详细释义

典源

《汉书》卷八十一《匡衡传》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衡射策甲科,以不应令除为太常掌故,调补平原文学。学者多上书荐衡经明,当世少双,令为文学就官京师;后进皆欲从衡平原,衡不宜在远方。事下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问,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宣帝不甚用儒,遣衡归官。而皇太子见衡对,私善之。

三国魏·如淳注:「使人笑不能止也。」

译文

匡衡,字稚圭,柬海承县人。祖父世代务农,到匡衡时喜好读书,因家贫,匡衡当雇工获取报酬支付费用。匡衡的精力超过常人,许多儒者赞美说:“不要讲《诗》,匡衡就要来;匡衡来讲《诗》,使人开心大笑不已。”

  匡衡得中甲科,因为不中甲科条令,只被任命为太常掌故,后选任为平原郡文学。很多学者都上书推举匡衡精通经典,当世无双,应任命为文学,去京师为官;后学之辈都愿跟从匡衡到平原郡学习,匡衡不应该在远离京师的地方作官。皇上把这件事交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前往询问,匡衡用《诗经》大义回答,回答得十分深刻、精彩。萧望之上奏匡衡精通经学,讲说有师道传承,可供观览。宣帝不大任用儒者,便遣匡衡回原地。但是,皇太子看到匡衡的问对后,私下裹赏识他。

人物简介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下引同),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今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新兴镇的“太子堂'村即“太子少傅”之意。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操割 苏颋 喷饭 田兰芳 袁赋谌 娱亲 百朋 博士弟子 太子舍人 经学 奏书 光禄大夫 临沂 太子少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