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解手,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jiě shǒu,指分手、离别;排泄大小便;解决、处理。见《宋书·庾登之传》:“ 幼绪语人,吾虽得一县,负三十万钱, 庾冲远乃当送至新林,见缚束,犹未得解手。”

基本解释

1.[go to the toilet(或lavatory)]∶排泄大小便。

2.[part company]∶分手;别离。   解手天涯良独难。

3.[solve]∶解决。

4.[solution]∶解决的办法。   我教仁兄一着解手。

引证解释

1. 犹分手,离别。

唐·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两都相望,於别何有,解手背面,遂十一年。君出我入,如相避然。”

宋·范成大《送周直夫教授归永嘉》诗:“知心海内向来少,解手天涯良独难。”

2. 谓解决事情。

《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这恶物是老人化身来的,若把这恶物打死在这里,那老人也就死,恐不好解手,他的子孙也多了,必来报仇;我且留着他。”

3. 指解决事情的手段或办法。

《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我教仁兄一着解手,未知如何?”

4. 大小便。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叙了些寒温, 魏生 起身去解手。”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我以为他到外面解手,谁知一等他不回来,再等他也不回来,竟是‘溜之乎也’的去了。”

马南邨《燕山夜话·新的“三上文章”》:“只要有思索的机会,到处都可以运用思考,甚至于在厕所里解手,也是思索的好机会。”

其它相关

“解手”是世人皆知的常用通用俗语,意即大小便,或曰“上厕所”;雅称为“出恭” 或“内急”。

阅读一些湖广填四川文章时, 对“解手”一词的由来,多称是移民被捆绑上路,在漫漫长途上他们免不了要屙屎洒尿,内急时便会要求押解官差,解开被捆绑的双手后方便。

据说顾颉刚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在陪都重庆时,与友人闲聊时谈及“解手”时是这样解释的:俗谓溲溺为“解手”,初不明其义。及入四川,与人谈,乃知明末年,四川人未遭张献忠屠戮者仅得十之一二,膏沃之地尽化草莱。故清初政府强迫移民,先以湖广之民填四川,继以江西之民填湖广。当移民之际,悉系其手,牵之而行,若今日之拉壮丁然。被移者内急,辄请于解差曰“解手!”遂相承以解手作便溺之代称,流传外方,莫诘其义。犹学童应试,就厕时必须领出恭牌,亦遂称就厕为“出恭”也。“解手”的由来并非出自湖广填四川一地,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中也流行“解手”一词。其实“解手”一词早在元代就已出现。如《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中说:“叙了些寒温,魏生起身去解手。”可见“解手”的由来跟明清各地的移民没什么关联。

对“解手”一词的释义,则可追溯到先秦。

《战国策;赵策三》:“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知“解”是排解的意思。“排”、“释”、“解”都与排解同义。排泄大小便的意义就是从“排解”义引申来的。“解”的这一意义汉代文献中已见使用。如东汉王充《论衡·寒温》:“人中于寒,饮药行解,所苦稍衰。”这是说人身体受寒后吃药排便,痛苦就会缓解。后世一直沿用。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四《食牛报》:“昔年疾伤寒,旬馀不解。”这是说十多天排不出大便。

元无名氏《盆儿鬼》杂剧第三折:“俺可要起来小解了。”

《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小僧前日腹坏,至今未好,借解(厕所) 解。”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于路只推腹痛难忍,几遍要解。”

沈从文《会明》:“遇到半夜醒来,出帐篷解溲。”由此可知,语言中先有排便义的“解”至元代又有了“解手”的说法。那么“解”的后面因何又缀上了一个“手”呢? 汉语词汇有强烈的双音化要求,而“解”是个单音词,称说不便,需要双音化。解溲的“溲” 字读音与“手”字相似,而民间又有称“解溲”为“净手”之说的,如《全元散曲·红绣鞋》:“这事怎干休,唬得我摸盆儿推净手。”

《水浒传》第三十四回:“武松站住道:‘我要净手则个。’” “解手”一词以其通俗、简洁、符合双音化口语的要求,于是,“解手”一词作为口头语言便被广为使用。

“解手”一词另有一义是“携手”,如秦观诗:“不堪春解手,更为客停舟。”是指朋友相逢或离别而“携手”,等于现代的握手。“解手”作 “携手”用,在古代用之极少,当“解手”作为大小便专用口语后,用作 “携手”反倒成为歧义,作为作 “握手”义,也就弃置不用了。

民间传说

数百年来,很多家族代代相传自己的祖先是山西洪洞大槐树人。因为洪洞县移民的标志是脚小趾甲复形(即俗称的双指甲),至今在很多地区有脚小趾甲复形的人,所以他们自称洪洞人。洪洞移民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发生的事情。元朝末年,由于十几年的战乱,加上自然灾害和瘟疫流行,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北、河南、山东一带百姓,死亡相继,十室九空。然而兵乱及各种灾疫却很少波及山西。同邻省相比,山西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明朝开国后,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采取移民恳田的政策,将地狭人稠的山西农民迁移到地广人稀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家乡月明,故土难舍。谁不留恋生养自己的家乡?任凭官府怎样催逼,人们依然纹丝不动。官府无奈只好四处张贴广告,说是“不愿迁移者,速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里等待。”人们知道这个消息后,纷纷赶往古大槐树树下。晋北人来了,晋南、晋东南人也来了。第三天,古大槐树四周聚集了十几万人,他们拖家带口,熙熙攘攘,心中默默祈求上苍保佑。突然,一大队官兵急驰而来,团团围住了手无寸铁的百姓。数员武将簇拥着一个官员来到人群中间,大声宣布:“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这道命令好似晴天霹雳,人们惊呆了,但随即又省悟过来:受骗了。于是破口大骂的、呼儿唤女的、哭爹叫娘的声音连成一片。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并发给凭证。为防逃跑,每登记一个,官兵就让被迁者脱掉鞋袜,用刀子在脚小趾甲上拉一刀作为标志。从此以后,移民后裔的脚小趾甲便成复形了。

官兵强迫百姓登记后,为防止逃跑,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成一串,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何方何地,都云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就是这个道理。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就经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范成大 马南邨 出恭 内急 顾颉刚 洪洞大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