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诺贝尔奖是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学奖就是其中之一。

2018年11月19日,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机构瑞典文学院表示,将请外部专家加入现有的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意图在2018年文学奖因性丑闻停发后重建公众的信任。

2019年3月5日,诺贝尔奖基金会表示,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将恢复颁发,一并选拔出2018年与2019年的两位得主。10月10日,瑞典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代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设立规则

规定

章程规定各国文学院院士、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文学史和语文教授、历年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才有权推荐候选人,本人申请不予考虑。推荐书每年1月1日前交瑞典文学院,11月1日前后公布选拔结果。授奖一般是因为某作家在整个创作方面的成就,有时也因为某一部作品的成就,如法国作家马·杜·加尔因长篇小说《蒂博一家》,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因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因长篇小说《福赛特家史》,南斯拉夫作家安德里奇因长篇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而获奖。

一百多年来,1914年、1918年、1935年、1940年至1943年因战争没有颁发,1904年、1917年、1966年、1974年奖金由二人平分。

遗嘱

根据创立者的个人遗嘱,诺贝尔文学奖金授予“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1900年经国王批准的基本章程中改为“如今来创作的”或“如今才显示出其意义的”作品,“文学作品”的概念扩展为“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即包括历史和哲学著作。文学奖金由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基金会统一管理,由瑞典文学院评议和决定获奖人选,因此,院内设置了专门机构,并建立了诺贝尔图书馆,收集各国文学作品、百科全书和报刊文章。

评选机构

诺贝尔奖的评选并非基于任何公认或众所周知的原则或标准,而只是基于诺贝尔个人生前的愿望和设想。其法律基准就是他于1895年11月27日签署的最后遗嘱。

诺贝尔遗嘱与奖金有关的部分摘要如下: “我其余的全部可变卖财产应按如下方式处置:资本——由我的执行人投资于安全可靠之证券——应成为一个基金,其盈利应以奖金形式每年分发给那些在过去一年中使人类受惠最大之人士。所说的盈利应均分为五份,分配如下:一份应授予在物理学领域里作出 最重要发现或发明之人士;一份应授予作出最重要化学发现或改进之人士;一份应授予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里作出最重要发现之人士;一份应授予在文学领域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杰出作品之人士;一份应授予为各民族间的兄弟情义、为取消和削减常备军、为召开和促成和平会议做了最多或最佳工作之人士。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应由瑞典科学院颁发;生理学或医学奖应由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学院颁发;文学奖应由斯德哥尔摩的学院颁发;和平卫士奖应由挪威国会选出的一个五人委员会颁发。我的明确愿望是:评奖不考虑候选人之国籍,不论是否斯堪的纳维亚人,最够资格者获奖。”

这部分遗嘱比较粗略,措辞也不那么严密,执行起来有许多实际困难。因此,《诺贝尔基金会章程》对遗嘱的相关部分进行了必要的阐释,补充了技术性的条款。章程于1900年6月29日由瑞典国王批准,此后根据执行情况进行了多次修改。

章程确认了遗嘱中的四个颁奖机构,认定“斯德哥尔摩的学院”就是指“瑞典学院”(Svenska Akademien,英译为Swedish Academy)。各颁奖机构分别制定有关专项细则,各自负责专项诺贝尔奖的评选和颁布,设立专项“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负责初选工作(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不另设初选机构),并选出委托人组成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会。由于许多重大成果并非在一年内就可以确认,遗嘱中规定的“过去一年中”的时间限制条件被适当放宽,在章程中被阐释为“最近的成就”或“最近才显示出重大意义的老成果”,但死者的生前成果不予考虑。对于文学奖,章程把“文学”定义为“不仅是纯文学”(诗歌、小说、剧本),“而且是因其形式和风格而具有文学价值的其它文字作品”。

评奖机构

1786年4月5日,瑞典 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仿照法兰西学院的模式,在首都斯德哥尔摩设立了“瑞典学院”。“瑞典学院”的正名既未挂“皇家”的头衔,也无“文学”的限定,比“瑞典皇家(科)学院”(The RoyalSwedish Academy)只少“皇家”(Royal)一词,因此经常被人混为一谈,以为文学奖和科学奖是一个机构颁发的。“

”是约定俗成的汉译,其基本任务其实并不限于文学,最初的重点甚至不在文学而在语言,主要是为了瑞典语言的“纯洁、活力和庄严”。

瑞典文学院限定由18名终身院士组成,最初都是古斯塔夫三世直接聘任的。院士各坐一把有编号的交椅,终生固定不变。去世院士的缺额由其他院士提名,秘密投票补选,然后经国王批准聘任,公布于众。由于以往的重点是语言,因此传统上的院士多为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文学家和作家只是少数,这种情况只到如今才有根本改变。根瑞典学院章程,院士中始终有一名法律界权威。

1896年,瑞典文学院接受了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任务,其功能才逐渐向文学方面倾斜,越来越多的文学家和作家被补选为院士,如今终于超过半数,作为“文学院”总算实至名归。

委员会

瑞典文学院选出3至5名院士(如今为五名)组成诺贝尔委员会(俗称“诺奖评委会”),任期3年,连选得连任。原则上也可以选入1名院外专家,但实际上极少实现。诺奖评委会只是文学院的评奖前期工作机构,评选和颁奖的决定权力仍然属于全体院士。

主要人员

瑞典文学院院士基本都是著名作家和学者,一般都精通四、五门外语 ,多数都能直接阅读英、法、德、西以及北欧原著,也有几人熟悉俄语。 因此,他们对其它民族文学的了解并不依赖于院士中该语种的专家,也不局限于瑞典文译本。

例如,马悦然是院士中唯一的汉学家,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的《灵山》就是由他翻译到瑞典,多年来他还一直极力推荐北岛和李锐,他也曾表示曹乃谦是有希望获诺奖的中国作家之一。这三个作家的作品均由他翻译成瑞典文。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瑞典文翻译者陈安娜就是马悦然的学生。

瑞典文学院是完全独立于政府的组织,也独立于任何政治和社会集团。每个院士当然都有自己的道义倾向以至政治倾向,但文学院作为整体一直避免形成干预政治的倾向。

1989年,瑞典文学院内因这类问题爆发了200年来最大的争议,以至有3名院士愤而辞职,其中还包括文学院前任常务秘书(1977年至1986年)兼诺奖评委会主席(1981年至1987)居连斯登教授,以及瑞典最著名的女作家、当时两名女院士之一艾克曼。

起因是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下令追杀《撒旦诗篇》作者、英籍印度裔作家萨尔曼· 鲁西迪而举世震惊,瑞典各文化团体尤其是作家纷纷发表抗议声明,瑞典文学院院士的基本道义倾向虽然是支持鲁西迪的,但是多数院士仍然以文学院不应干预政治为理由,拒绝了以文学院名义发表声明的提议。因此,3名异议院士公开宣布退出文学院,尽管文学院基于终身制的规定不予批准,他们也不再参加文学院的活动。

1996年,著名作家昂隆德教授也步他们的后尘,因类似原因退出文学院活动。此后,文学院开会时,14名院士只能面对4把无人就座的空交椅。原坐第二把交椅的院士去世,隆德大学的拉尔夫教授才坐上那把空了10年的交椅。因此,如今的诺贝尔文学奖是15名院士选出的。

评选流程

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奖提名人,团体提名和自我申请不被接受。文学奖的提名人资格是:

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

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各国作家协会主席。

每年9月,征求提名次年诺贝尔奖候选人的邀请发往世界各地,如今仅文学奖评委会每年都发出600多份邀请,寄给各国相关团体和被认为有资格提名的个人。提名人必须递交正式提名信,并附上候选人的相关资料(如原著或译本),于当年2月1日午夜前送达相应颁奖机构,逾期则列入下一年度的名单。

由于每项奖金至多只可由3名得主分享,因此每项被提名的成果也至多只能归3名候选人共有,每位提名人至多也只能提出3名候选人;文学奖至多两人分享,因此每人至多可提名两人。如今,每年收到的各项诺贝尔奖提名信分别都有数百封,文学奖提名信已高达350封以上。

各诺奖评委会于每年2月1日起开始评选工作,并于同年早秋向所属的颁奖机构提出有关推荐人选的书面报告,评委会只推荐一名候选人,由颁奖机构全体成员投票决定认可、改换或拒绝授奖。瑞典文学院从70年代起,逐渐改为如下的多步评选程序:

资格确认

评委会首先是将那些不够格的提名信清理出去(例如,曾盛传美国某华人团体如今已提名王蒙,如果真是团体提名,显然过不了这一关),然后将有效提名集中登记在“初选名单”上,在2月初提交文学院审核。由于有些候选人获多人分别提名,350封提名信一般可以归并为二百人左右的“长名单”。

初选

评委会根据各种判断淘汰大部分候选人,到4月份提出一份压缩到15至20人的“复选名单”(俗称“半长名单”),再次报文学院审批。有些落选者是因作品为科学论文,没有足够文学价值;有些人虽然是纯文学作家,但是没有达到必要的水准;有些人被提名的理由是非文学性的,如基于政治,意识形态或民族主义的理由。此外,基于以往的教训,首次获提名者如今一般也先遭淘汰,政府高官或前政府高官基本也难过关。在此阶段,评委会有时会就某些不熟悉的作品征求专家的意见,或为某些缺乏适当译本的作品安排紧急翻译。

复选

评委会到5月底提出一费体人的“决选名单”(俗称“短名单”),第三次报文学院审批。文学院可以在院会上修改名单,更换或添加人选。

决选

从6月份开始,全体院士的暑期作业就是阅读五名候选人的作品,由于多数是上一年度的最后落选者,因此一般只用读那一、二位新人的作品,以及“老候选人”最近一年的新作品。每位评委还需要分别写出自己的推荐报告。文学院于9月中旬复会,开始进行决选。有关“决选者”近况的调查,也将在这3个月内完成。颁奖机构有评奖的最后决定权,可以推翻评委会全体一致的推荐,并且不接受任何上诉。文学院从复会到公布评奖结果,只有少则2周多则4周的时间。每星期四晚上进行讨论、评议、表决,直到有一名候选人得票超过投票数的半数以上(至少需要8票)。如果经多次投票无人过半,有时会达成妥协评出两人分享(至今有4次),有时只好当年空缺,留到下一年再评。

颁奖公告

各颁奖机构一般在10月份评出并颁布当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最迟不得晚于10月15日。

文学奖的公布时间一般是在10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四,有时定在第二个星期四。颁奖公告只公布最后通过的颁奖决定,以及相关赞辞。所有的评议和表决纪录都予以保密,有效期50年。对于颁奖结果所引起的争议,各颁奖机构及其成员都不予置评.

每年12月10日为“诺贝尔日”,即诺贝尔祭辰,隆重的诺贝尔授奖大典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两地举行。和平奖得主由挪威国会主席在奥斯陆市政厅举行的仪式上授奖,其它奖得主由瑞典国王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仪式上授奖。

诺贝尔奖每个得主除了得到一张奖金的支票外,还得到一张奖状和一块塑有诺贝尔头像的金质奖章。如果获奖者拒绝领奖,或者在次年10月1日前未能按基金会的要求兑取奖金支票,奖金都将自动并入主基金。这样的事发生过三次,其中两次是文学奖得主,分别是苏联作家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和法国哲学大师让-保尔·萨特(1964年)。

历届获奖者

1901年苏利·普吕多姆(Sully Prudhomme)《孤独与沉思》 法国

1902年特奥多尔·蒙森(Christian Theodor Mommsen)《罗马风云》 德国

1903年比昂斯滕·比昂松(Bj rnstjerne Martinius Bj rnson)《挑战的手套》 挪威

1904年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Frédéric Mistral)《金岛》 法国

何塞·埃切加赖(José Echegaray y Eizaguirre)《伟大的牵线人》 西班牙

1905年亨利克·显克维支(Henryk Pius Sienkiewicz)《第三个女人》、《你往何处去》 波兰

1906年乔祖埃·卡尔杜齐(Giosuè Alessandro Carducci)《青春诗》 意大利

1907年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老虎!老虎!》 英国

1908年鲁道尔夫·欧肯(Rudolf Christoph Eucken)《精神生活漫笔》 德国

1909年西尔玛·拉格洛夫(Selma Ottilia Lovisa Lagerl f)《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瑞典

1910年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Paul Johann Ludwig von Heyse)《特雷庇姑娘》 德国

1911年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Polydore Marie Maeterlinck)《青鸟》、《花的智慧》 比利时

1912年盖哈特·霍普特曼(Gerhart Johann Hauptmann)《群鼠》 德国

1913年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吉檀枷利》、《飞鸟集》 印度

1914年未颁奖

1915年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约翰·克利斯朵夫》、《名人传》 法国

1916年魏尔纳·海顿斯坦姆(Gustaf Verner von Heidenstam)《朝圣年代》 瑞典

1917年卡尔·耶勒鲁普(Henrik Pontoppidan)《磨坊血案》 丹麦

亨瑞克·彭托皮丹(Karl Adolph Gjellerup)《天国》 丹麦

1918年未颁奖

1919年卡尔·弗里德里希·格奥尔格·施皮特勒(Carl Friedrich Spitteler)《奥林比亚的春天》 瑞士

1920年克努特·汉姆生(Knut Hamsun)《土地的成长》 挪威

1921年阿纳托尔·法郎士(Anatole France)《苔依丝》 法国

1922年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Jacinto Benavente y Martínez)《不吉利的姑娘》 西班牙

1923年威廉·勃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丽达与天鹅》、《凯尔特的薄雾》 爱尔兰

1924年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W adys aw Stanis aw Reymont)《福地》 波兰

1925年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皮格马利翁》、《圣女贞德》 爱尔兰

1926年格拉齐亚·黛莱达(Grazia Maria Deledda)《邪恶之路》 意大利

1927年亨利·柏格森(Henri-Louis Bergson)《创造进化论》 法国

1928年西格里德·温塞特(Sigrid Undset)《新娘—主人—十字架》 挪威

1929年保尔·托马斯·曼(Paul Thomas Mann)《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 德国

1930年辛克莱·刘易斯(Harry Sinclair Lewis)《大街》、《巴比特》 美国

1931年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Erik Axel Karlfeldt)《荒原和爱情》 瑞典

1932年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hy)《福尔赛世家》 英国

1933年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Ivan Alekseyevich Bunin)《耶利哥的玫瑰》、《米佳的爱》 俄国

1934年路伊吉·皮兰德娄(Luigi Pirandello)《寻找自我》、《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 意大利

1935年未颁奖

1936年尤金·奥尼尔(Eugene Gladstone O'Neill)《天边外》 美国

1937年罗杰·马丁·杜·加尔(Roger Martin du Gard)《蒂伯一家》 法国

1938年赛珍珠(Pearl Sydenstricker Buck)《大地》 美国

1939年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Frans Eemil Sillanp )《少女西丽亚》 芬兰

1940年到1943年未颁奖

1944年约翰内斯·威廉·扬森(Johannes Vilhelm Jensen)《漫长的旅行》 丹麦

1945年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Gabriela Mistral)《柔情》 智利

1946年赫尔曼·黑塞(Hermann Karl Hesse)《荒原狼》 德国

1947年安德烈·纪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田园交响曲》、《背德者》 法国

1948年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荒原》、《四个四重奏》 英国

1949年威廉·福克纳(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八月之光》、《我弥留之际》、《喧哗与骚动》 美国

1950年伯特兰·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哲学—数学—文学》 英国

1951年帕尔·费比安·拉格奎斯特(P r Fabian Lagerkvist)《大盗巴拉巴》 瑞典

1952年弗朗索瓦·莫里亚克(Fran ois Charles Mauriac)《给麻风病人的吻》、《爱的荒漠》 法国

1953年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不需要的战争》 英国

1954年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老人与海》 美国

1955年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司内斯(Halldór Kiljan Laxness)《冰岛之钟》 冰岛

1956年胡安·拉蒙·希梅内斯(Juan Ramón Jiménez Mantecón)《小毛驴和我》、《悲哀的咏叹调》 西班牙

1957年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局外人》、《鼠疫》 法国

1958年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Boris Leonidovich Pasternak)《日瓦戈医生》 苏联

1959年萨瓦多尔·夸西莫多(Salvatore Quasimodo)《水与土》 意大利

1960年圣琼·佩斯(Saint-John Perse)《蓝色恋歌》 法国

1961年伊沃·安德里奇(Ivo Andri )《桥·小姐》 南斯拉夫

1962年约翰·斯坦贝克(John Ernst Steinbeck)《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 美国

1963年乔治·塞菲里斯(Giorgos Seferis)《“画眉鸟”号》 希腊

1964年让·保罗·萨特(Jean-Paul Charles Aymard Sartre)《词语》 法国

1965年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Mikhail Aleksandrovich Sholokhov)《静静的顿河》 苏联

1966年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Shmuel Yosef Agnon)《行为之书》 以色列

奈莉·萨克斯(Nelly Sachs)《逃亡》 德国

1967年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Miguel ángel Asturias Rosales)《玉米人》、《总统先生》 危地马拉

1968年川端康成(Yasunari Kawabata)《雪国·千只鹤·古都》 日本

1969年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arclay Beckett)《等待戈多》 爱尔兰

1970年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Aleksandr Isayevich Solzhenitsyn)《癌病房》、《古拉格群岛》 苏联

1971年巴勃鲁·聂鲁达(Pablo Neruda)《情诗·哀诗·赞诗》 智利

1972年亨利希·伯尔(Heinrich Theodor B ll)《女士及众生相》 西德

1973年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 Victor Martindale White)《风暴眼》 澳大利亚

1974年埃温特·约翰逊(Eyvind Johnson)《乌洛夫的故事》 瑞典

哈里·埃德蒙·马丁逊(Harry Martinson)《露珠里的世界》 瑞典

1975年埃乌杰尼奥·蒙塔莱(Eugenio Montale)《生活之恶》 意大利

1976年索尔·贝娄(Saul Bellow)《赫索格》 美国

1977年阿莱克桑德雷·梅洛(Vicente Pío Aleixandre y Merlo)《天堂的影子》 西班牙

1978年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魔术师·原野王》 美国

1979年奥德修斯·埃里蒂斯(Odysseas Elytis)《英雄挽歌》 希腊

1980年切斯拉夫·米沃什(Czes aw Mi osz)《拆散的笔记簿》、《米沃什词典》 美国/波兰

1981年埃利亚斯·卡内蒂(Elias Canetti)《迷茫》 英国

1982年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哥伦比亚

1983年威廉·戈尔丁(William Gerald Golding)《蝇王》、《金字塔》 英国

1984年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Jaroslav Seifert)《紫罗兰》 捷克斯洛伐克

1985年克洛德·西蒙(Claude Simon)《弗兰德公路·农事诗》 法国

1986年沃莱·索因卡(Akinwande Wole Soyinka)《雄狮与宝石》 尼日利亚

1987年约瑟夫·布罗茨基(Iosif Aleksandrovich Brodsky)《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 美国

1988年纳吉布·马哈富兹(Naguib Mahfouz)《街魂》 埃及

1989年卡米洛·何塞·塞拉(Camilo José Cela y Trulock)《为亡灵弹奏》 西班牙

1990年奥克塔维奥·帕斯(Octavio Paz Lozano)《太阳石》 墨西哥

1991年内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七月的人民》 南非

1992年德里克·沃尔科特(Derek Alton Walcott)《西印度群岛》 圣卢西亚

1993年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天堂》、《宠儿》、《所罗门之歌》、《最蓝的眼睛》 美国

1994年大江健三郎(Kenzaburō ōe)《个人的体验》 日本

1995年谢默斯·希尼(Seamus Justin Heaney)《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通向黑暗之门》、《在外过冬》、《北方》、《野外作业》、《苦路岛》、《山楂灯》 爱尔兰

1996年维斯瓦娃·辛波丝卡(Maria Wis awa Anna Szymborska)《我们为此活着》、《向自己提出问题》、《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桥上的历史》、《结束与开始》 波兰

1997年达里奥·福(Dario Fo)《喜剧的神秘》、《我们不能也不愿意付钱》、《大胸魔鬼》 意大利

1998年若泽·萨拉马戈(José de Sousa Saramago)《里斯本围困史》、《修道院纪事》 葡萄牙

1999年君特·格拉斯(Günter Wilhelm Grass)《铁皮鼓》 德国

2000年高行健(Gao Xingjian)《灵山》 法国

2001年维·苏·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神秘的按摩师》、《米格尔街》、《大河湾》、《岛上的旗帜》、《超越信仰》、《神秘的新来者》 英国

2002年凯尔泰斯·伊姆雷(Imre Kertész)《无形的命运》、《英国旗》、《船夫日记》、《惨败》 匈牙利

2003年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耻》、《彼得堡的大师》 南非

2004年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Elfriede Jelinek)《利莎的影子》、《钢琴教师》 奥地利

2005年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看房者》、《生日晚会》、《归家》 英国

2006年奥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

2007年多丽丝·莱辛(Doris May Lessing)《金色笔记》、《幸存者回忆录》、《黑暗前的夏天》 英国

2008年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战争》、《逃之书》、《墨西哥之梦》、《非洲人》、《诉讼笔录》 法国/毛里求斯

2009年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河水奔流》、《行走界线》、《狐狸那时已是猎人》、《呼吸秋千》、《心兽》 德国

2010年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Jorge Mario Pedro Vargas Llosa)《绿房子》、《世界末日之战》《城市与狗》、《酒吧长谈》、《谁是杀人犯》 西班牙/秘鲁

2011年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G sta Transtr mer)《17首诗》、《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见黑暗》、《为生者和死者》、《悲哀贡多拉》 瑞典

2012年莫言(Mo Yan)《红高粱》、《酒国》、《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 中国

2013年爱丽丝·门罗(Alice Ann Munro)《逃离》、《快乐影子之舞》、《爱的进程》、《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 加拿大

2014年帕特里克·莫迪亚诺(Jean Patrick Modiano)《星形广场》、《暗店街》、《青春咖啡馆》 法国

2015年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ovna Alexievich)《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最后的见证:失去童年的孩子们》、《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 白俄罗斯

2016年鲍勃·迪伦(Bob Dylan)《随风飘荡》 美国

2017年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英国

2018年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书中人物旅行记》、《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和《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波兰

2019年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剧本《冒犯观众》、小说《守门员对点球的焦虑》 奥地利

中国获奖者

莫言获奖

北 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莫言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丑闻事件

事件回顾

2017年底,瑞典《每日新闻》最先爆出18名女性指控瑞典文学院院士卡塔琳娜·佛洛斯登松(Katarina Frostenson)的丈夫阿尔诺(Jean-Claude Arnault)性骚扰和性侵的消息,不端行为发生在1996年至2017年间。英国《卫报》称,早在1996年就有年轻的女艺术家向瑞典学院举报阿尔诺性侵,但举报信长期被忽略。2018年4月,更有瑞典媒体爆出,阿尔诺2006年在一场宴会上竟企图对瑞典女王储维多利亚行为不轨,被王储助理当场制止。“德国之声”新闻网称,阿尔诺曾威胁多名女受害人,扬言要动用人脉做出不利她们的举措。瑞典学院此前专门请律师调查阿尔诺与该学院的关系以及他的生平作为。结果显示,从1996年起,阿尔诺涉嫌7次对外泄露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名单。

事件处置

2018年5月4日,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由于深陷性丑闻风波,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将不会在2018年颁发诺贝尔文学奖,保留到2019年一起颁发。

2018年6月12日,瑞典检方对性侵丑闻事件的让-克劳德·阿尔诺(瑞典文学院院士卡塔琳娜·佛洛斯登松的丈夫)正式提起诉讼,或将面临6年刑期。

2018年7月2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百余名瑞典作家、演员和其他文化工作者成立了一个新学院。该学院在10月份颁布2018年的文学奖得主,以此来抵消此前诺贝尔文学奖和瑞典学院的丑闻所带来的影响。

2018年11月19日,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机构瑞典文学院表示,将请外部专家加入现有的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意图在2018年文学奖因性丑闻停发后重建公众的信任。

2019年3月5日,诺贝尔奖基金会表示,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将恢复颁发,一并选拔出2018年与2019年的两位得主。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社会 奖项 诺贝尔奖 瑞典 遗嘱 诺贝尔基金会 彼得·汉德克 瑞典 蒂博一家 高尔斯华绥 古斯塔夫三世 瑞典学院 诺贝尔委员会 马悦然 曹乃谦 撒旦诗篇 隆德 意识形态 奥斯陆市政厅 亨利克·显克维支 乔祖埃·卡尔杜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