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读图时代》是2011年1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彭亚非。

基本信息

关于读图时代的文章:

我看“读图时代”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风尚。

首先,进入“读图时代”是科技进步的表现,印刷业的发达,文化教育的普及,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数量激增,彩图更多;电影、电视、录像、网络中的图像、视频等就更多了。这在以前科技落后时期是不可想象的。当然,科技进步并不意味着全是优点,它是双刃剑。

其次,图片离不开语言文字。纯粹的美术作品还需要加个名字、小序或者简单介绍,更不用说平面媒体上的图片,往往起辅助作用。早期电影是无声电影,但卓别林的《大独裁者》等影片中仍需要文字的帮助。现代影视就更离不开语言文字了。

第三,图像的优点是生动形象,信息量大,但是,这些优点扩大后即是它的缺点。图像浅显易懂,加上配乐,解说,理解的难度大大降低了。读者,观众只需被动接受就可以了,而面对文字主动思索,进行再造想象的乐趣也消失了。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看了电视后观众头脑中是不是就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了?林黛玉之美只是陈晓旭之美吗?刘备摔阿斗究竟怎样摔的?文字变成了图像,导演选定了其中的一种方式,而其他的种种可能都被舍弃了,埋没了。因此,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读图上,很容易造成全民阅读水平的低下。

第四,尤其是电视和网络,现代人为之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的儿童是由电视“抱大”的,我们的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和聊天中不能自拔。算一算,假如我们每人每天平均坐在电视和网络前2小时,乘以365天再乘以13亿得数会是多少?而这些时间,原本是我们用来读书、和朋友聊天、与家人做游戏、出去旅游、锻炼身体的时间啊!再者,一个人天天与电视和网络为伴,恐怕会被冷冰冰的机器思维所主宰。这些年因为沉溺于网络中的色情、暴力、谎言所导致的悲剧还少吗?

第五,尽管有诸多弊端,我并不提倡因噎废食,完全摒弃“读图时代”。那将走入另一个错误极端。我会选择其精要部分,比如用电子邮件传情达意,看新闻报道,欣赏文化教育频道,尤其是《百家讲坛》栏目,那是我们难得的精神盛宴。

内容简介

《读图时代》内容简介:图像社会或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已经成为当今一种主导性的、全面覆盖性的文化景观,以及全球化时代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术理论热点,近些年在中国学术界引起了较为普遍的关注。本卷有意辑录新世纪以来围绕这一学术话题和理论问题所发表的重要论文,其基本内容包括对国外视觉文化理论的译介、阐释,对现代、后现代视觉文化景观的研究与论述,图像社会的出现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以文学话语为主导的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冲突、挑战,以及所引发的理论思考,对视觉文化的人文性质、人文意义和伴随着视觉文化的兴起、兴盛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作者简介

彭亚非,湖南岳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美学史中国古代文论与文学理论。主要著作有:《中国正统文学观念》(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论语〉选评》(香港三联书店、岳麓书社2006年版)、《华夏审美风尚史·第二卷·郁郁乎文》(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先秦审美观念研究》(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

作品目录

导言

图像学研究

图像意识的现象学

从形式美学到视觉文化

图像的阅读与批评

后形式主义、图像学与符号学

图像的审美价值考察

第四重证据:比较图像学的视觉说服力

图像与文学

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

图像增殖与文学的当前危机

文学与图像的对立与共生

“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

艺术何以会终结——关于视觉艺术本质主义的思考

互文与创造

视觉文化研究

影像的大众生产与意义解读

视觉文化的创世纪——新媒体艺术及其对影像文化的促动

多媒体视觉艺术的文化特征

反思“读图时代”语境下的视觉设计

货币与图像的意义——论后现代主义视觉艺术的审美观

囚禁与解放:视觉文化中的身体叙事

图像符号的意识形态操控

成形社会原因

成乔明在《艺术市场学论纲》中提出读图时代成形具有五大社会原因:

1、图片、影像要远比文字生动、有趣

2、电子屏幕化的阅读增强了读者的视觉和触觉体验

3、读图节省了人们的阅读时间

4、明星制的运用加速了文学的图像化

5、个性化的文学表现催生了多元视觉文学的泛滥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出版物 书籍 印刷业 文化教育 平面媒体 大独裁者 林黛玉 文化景观 后现代 彭亚非 中国美学史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正统文学观念 岳麓书社 语文出版社 符号学 审美价值 后现代主义 审美观 成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