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诗人之死(CD)莱蒙托夫抒情诗歌配乐朗诵专集/外国经典诗歌配乐朗诵系列》为“外国经典诗歌配乐朗诵系列”之一,精选俄国著名诗人莱蒙托夫的20首经典抒情诗歌,由著名朗诵艺术家徐涛和冯宪珍朗诵。他们深情并茂的诵读,再辅以动听的乐曲,不失为一张值得珍藏的光盘。聆听本碟,吟诵莱蒙托夫的诗歌,让我们可以洗涤精神的尘埃,刺伤情感的平庸,点燃神气的魅惑!吟他的诗让你涤洗精神的尘埃,刺伤情感的平庸,点燃神气的魅惑。诗歌是一首优美的歌曲,朗诵它,不禁令人进入另一个世界。闲暇之时,加上一杯茶,闭眼聆听也是一种享受。

音像制品

内容简介

《诗人之死(CD)莱蒙托夫抒情诗歌配乐朗诵专集/外国经典诗歌配乐朗诵系列》为“外国经典诗歌配乐朗诵系列”之一,精选俄国著名诗人莱蒙托夫的20首经典抒情诗歌,由著名朗诵艺术家徐涛和冯宪珍朗诵。他们深情并茂的诵读,再辅以动听的乐曲,不失为一张值得珍藏的光盘。聆听本碟,吟诵莱蒙托夫的诗歌,让我们可以洗涤精神的尘埃,刺伤情感的平庸,点燃神气的魅惑!吟他的诗让你涤洗精神的尘埃,刺伤情感的平庸,点燃神气的魅惑。诗歌是一首优美的歌曲,朗诵它,不禁令人进入另一个世界。闲暇之时,加上一杯茶,闭眼聆听也是一种享受。

著名朗诵艺术家:徐涛

著名朗诵艺术家:冯宪珍

曲目

01 致友人

02 高加索

03 致……

04 斯坦司

05 人间与天堂

06 心愿

07 人生的酒盏

08 天使

09 太阳

10 情歌

11 帆

12 诗人之死

13 囚邻

14 “当那苍黄色的麦浪在随风起伏”

15 祈祷

16 沉思

17 寂寞又忧愁

18 云

19 祖国

20 梦

·查看全部>>

诗歌

诗歌原文

诗人死了,这荣誉②的俘虏!

他受尽流言蜚语的中伤,

胸饮了铅弹,渴望着复仇,

垂下了高傲的头颅身亡!……

诗人的这颗心已无法忍受

那琐碎的凌辱带来的耻羞,

他挺身对抗上流社会的舆论了,

还是单枪匹马……被杀害了!

被杀害了!……而今谁要这嚎哭,

这空洞无用的恭维的合唱,

这嘟嘟嚷嚷的无力的剖白!

命运正作出它的宣判!

难道不正是你们这伙人

先磨灭他才气横溢的锋芒,

然后为了让自己取乐解闷,

把他强压心头的怒火扇旺?

好啦,你们可以高兴了……

他已受不了那最后的磨难;

熄灭了,这盏天才的明灯,

凋零了,这顶绚丽的花冠。

凶手①漠然地瞄准他放枪…,

此刻连搭救都没有希望:

那空虚的心平静地跳着,

他手中的枪竟没有抖颤。

有什么可怪?……命运把他

从远方抛向我们的祖邦,

让他来猎取高官厚禄,

如同千百个逃亡者那样。

他常放肆地蔑视和嘲笑

这个异国的语言和风尚。

他哪能珍惜我们的荣耀,

他怎知在这血腥的一瞬,

对准了谁举起手放枪……

他被杀害了——被坟墓夺走

像那位经他用妙笔赞美过的

不为人知但很可爱的诗人①,

就是那妒火难熄的牺牲品,

也像他在无情的手下殒命。

什么抛却适情逸趣和纯朴友谊,

他要跨进这窒熄幻想和激情的

妒贤忌能的上流社会的门坎?

既然他年轻时就已能洞悉人世,

为什么还同中伤他的小人握手言欢,

为什么听信虚情假意和巧语花言?

他们摘去他先前佩戴的花冠,

把满插月桂的荆冠给他戴上,

但一根根暗藏着的棘针,

把他好端端的前额刺伤;

那帮专好嘲笑的愚妄之徒,

以窃窃的恶语玷污他弥留的时光,

他死了——空怀着雪耻的遗愿,

着希望落空后的隐隐懊丧。

美妙的歌声从此沉寂了,

它再也不会到处传扬,

诗人的栖身之所阴森而狭小,

他的嘴角打上了封闭的印章。

你们这帮以卑鄙著称的

先人们不可一世的子孙,

把受命运奚落的残存的世族

用奴才的脚掌恣意蹂躏!

你们,蜂拥在皇座两侧的人,.

扼杀自由、天才、荣耀的刽子手,

你们藏身在法律的荫庇下,

不准许法庭和真理开口……

但堕落的宠儿啊,还有一个神的法庭!

有一位严峻的法官等候着你们,

他听不进金钱叮当的响声,

他早就看穿了你们的勾当与祸心。

到那时你们想中伤也将是枉然,

恶意诽谤再也救不了你们,

你们即使倾尽全身的污血,

也洗不净诗人正义的血痕!

诗歌注释

① 1975年以前的版本有引自法国诗人罗特鲁的悲剧《温采斯拉》的几行题词:

复仇啊,国王,要复仇,

我俯伏在你的足前,

求你主持正义,把凶手惩办,

好让他的死刑在未来世代,

向后人昭示你的公正裁判,

好让恶徒们看到前车之鉴。

现已查明,这不是诗人所引,而是在流传过程中,好心人为避沙皇耳目而添加的。

② “荣誉”俄语是qeCn,不仅指名誉,还可以指人格与尊严,这里一语双关,内涵丰富。

① 指杀死普希金的法国保皇党人丹特士,法国七月革命后,他逃亡到俄国。

①指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之一连斯基,他在决斗中被奥涅金击苑毙。

创作背景

1837年2月10日,俄罗斯新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在与逃亡俄国的法国保皇党徒丹特士的决斗后死于非命。这场决斗实际上是上流社会对普希金的侮辱所酿成的恶果,官方舆论千方百计地掩盖诗人之死的真相。莱蒙托夫出于对伟大诗人的热爱和对沙皇尼古拉一世黑暗统治的义愤,写下了这首不朽名诗:痛揭诗人之死的谜,猛追凶手的宫中后台,在十二月党人失败后,头一个喊出了与沙皇抗争的人民心声。这首重量过千钧、锋利如匕首的悼亡诗,震动了整个俄罗斯,上流社会和沙皇尼古拉一世则恨之入骨。于是,莱蒙托夫从此连遭囚禁和流放,直至四年之后自己也和普希金一样,惨死于上流社会暗中设置的决斗圈套,也为歌唱自由而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了艺术美的政论诗。说它是政论诗,是因为作者借普希金之死用诗的形式猛烈抨击了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专制统治。说它充满艺术美,是因为诗人是用艺术的眼光对现实进行观照,用诗寻找到了光与火:从普希金的不幸遇害看出整个沙皇专制大厦即将倾颓的希望之光,从诗人内心喷射出了挞罚假恶丑的愤怒之火。诗人为寻找光与火所运用的意象丰美的一切艺术手段也都是美的。在这里,作为诗的灵魂的思想主题和作为诗的载体的艺术妍乡式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基本上按自然段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凋零了,这顶绚丽的花冠”)痛悼普希金之死,第二部分(从“凶手漠然地瞄准他放枪……”到“对准了谁举起手放枪……”)怒斥凶手,第三部分(从“他被杀害了——被坟墓夺走”至“他的嘴角打上了封闭的印章”)反思诗人之死的悲剧,第四部分(即诗人在听到上流社会百般为凶手开脱时忍无可忍而添写的最后16行)痛揭凶手后台,直捣沙皇宝座的两侧,从而彻底地揭开了诗人之死的谜底。读者不禁会惊讶,一首即兴的抒情诗,竞能从不同的视角,层层剥笋式地透视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悲剧命运,并把它与笼罩并妄图吞噬它的光芒的阴霾相联系,相映衬:一方面用锋利的诗剑拨开了这一时的乌云,另一方面用抒情的歌喉咏赞了永恒的太阳。无怪乎高尔基要称赞这首诗是“俄国诗中最有力的诗”了。也正由于它如此锋芒毕露,如此爱憎分明,才给它的作者招来了横祸,只是在经过了十九个年头之后才得以在国外刊物上发表。

本诗的有力,主要不是逻辑的力量,不是靠三段论式的抽象思维模式获得,而是感情的力量,是形象思维所赋予的惊心动魄的功能。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用形象思维的,他不是证明真理,而是展示真理。”既然是展示,就要靠读者自己去领悟,诗人并不给读者作充分的说理,而是往往在展示的同时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给诗造成了空白美。例如,诗一开头,就说“诗人死了,这荣誉的俘虏!”显然作者是在暗示读者,诗人的死,和他成了荣誉的俘虏是密切相关的。但是荣誉一词的涵义却是多元的,对它的理解可以有弹性。一方面,可以指人民的荣誉,祖国的荣誉,就是说,他是为了人民的、祖国的荣誉(对手是法国逃亡者)而中弹身亡的,他是祖国利益的殉情者。但另一方面,本诗的悲愤情调又向读者充分地暗示:诗人是为了自身的荣誉,即捍卫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才中了上流社会毒设的决斗奸计的,他是骗局的受害者。这层涵义更具揭露性、反叛性和悲剧性,对全诗的主题起着画龙点睛的鲔作用,但只有靠读者审美活动去开掘。莱蒙托夫在痛悼诗人之死时对上流社会的凶残与虚伪是通过浪漫主义的反衬笔法来揭露的,含蓄而深刻。如他在第一部分中把诗人的死和一些人的哭、捧、装并列在一起;把磨灭诗人的才华与扇旺诗人的怒火并列在一起,便使得凶手及其支持者们毒设圈套的真面目不点自破。此外,在第三部分反思诗人之死的悲剧性质时,莱蒙托夫也成功地运用了揭示矛盾的心理分析法:普希金一方面早就洞悉人世,另一方面在被害前又i 善恶不辨。这样,上流社会虚伪的可恨和对上流社会轻信的可悲便交融在一起了。全诗充满了悲愤的情调,悲的是伟大的民族诗人之死,愤的是: 把诗人置于死地的尼古拉一世的黑暗统治。诗人悲与愤的交加来自爱与恨的交织。爱与恨,是贯穿莱蒙托夫全部作品的感情电源的正极和负极。对俄罗斯的爱,对天才的爱,对自由的爱,对荣誉的爱,萌生了俄罗斯失去天才的悲哀;而对沙皇的恨,对奴役的恨,对专制制度的恨,对上流社会的f恨,则激发起对造成普希金不幸早逝的种种根源的愤怒。正如有爱才有恨,有恨才有爱一样,有了悲才会有愤,有了愤才会有悲。有悲而无愤,就会悲悲切切,而有悲且愤,就能化悲痛为复仇的力量,唱出向刽子手讨还血债的人民心声和时代强音:

你们即使倾尽全身的污血,

也洗不净诗人正义的血痕!

作者简介

米哈依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1814-1841),俄罗斯诗人。1825年十二月党人遭到沙皇尼古拉一世镇压后,他的诗歌像一把火,燃明了整个黑暗王国,照亮了当代人和后世子孙们的心灵。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1814年10月2日,诗人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退休军官家里。三岁丧母,长年在外祖母的地主庄园里生活,受到优越的教育,通晓德、英、法三国外语。在这里他目睹了地主虐待农奴的人间不平,养成了孤僻自傲的性格和耽于幻想的癖好。

1827年末,莱蒙托夫随外祖母从塔尔汗迁居莫斯科,1928年人莫斯科大学附设贵族寄宿中学读书,并开始写诗。1830年秋,人莫斯科大学,但因参与了驱逐反动教授的学潮,于1832年1 1月不得不辍学。又迁到彼得堡,人彼得堡近卫军士官学校。在贵族寄宿中学和莫斯科大学学习的四五年,诗人写下了近300首抒情诗、16首长诗和3个剧本。莱蒙托夫的创作可分成两个时期:青少年时期(1828-1836)和成熟时期(1837-1841)。事实上,早在第一时期内,就有不少作品,如抒情诗《帆》、长诗《贵族奥尔沙》(1835-1836)、诗剧《假面舞会》(1835-1836)等,都已达到成熟的水准。他最主要的代表作长诗《恶魔》也是第一时期就已开始不断创作的。1837年1月27日,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奠基人普希金在决斗中遭杀害,沙皇当局和上流社会的狰狞面目震惊、震怒了莱蒙托夫。他奋笔疾书,写下了“俄国诗歌中最有力的诗(高尔基语)”《诗人之死》这一不朽名i 篇。诗人把自己公开摆在沙皇当局和上流社会的敌对位置上,一方面赢: 得了人民的爱戴,另一方面却遭到了沙皇政府的逮捕和放逐。沙皇妄图: 借高加索山民之手结果诗人,把他派往镇压山民的前线参战。在高加索,他写下了以古讽今的著名长诗《卡拉希尼科夫之歌》,歌颂了不畏强暴,挺身维护正义与尊严的高尚精神。1838年4月,经过外祖母的奔走和诗人茹科夫斯基的斡旋,莱蒙托夫重返彼得堡原部队。1840年2月,因所写《一月一日》触怒了上流社会,被迫与法国公使的儿子巴兰特决斗,后又遭逮捕并被流放到高加索。

1840年4月出版了长篇小说《当代英雄》。该书以出色的心理分析,塑造了19世纪30年代的新的“多余人”形象,同时褒贬了他身上兼有的先进性和致命弱点。1 841年2月回彼得堡,最后完成了寄寓深刻叛逆思想的长诗《恶魔》(1829-1841)。回高加索后,与受上流社会唆使的马尔特诺夫发生冲突,1841年7月27日在决斗中被害。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出版物 书籍 莱蒙托夫 冯宪珍 莱蒙托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