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黄鼬(学名:Mustela sibirica):是哺乳纲、鼬科的小型的食肉动物。俗名黄鼠狼。体长28-40厘米,尾长12-25厘米,体重210-1200克。雌性小于雄性1/2-1/3。头骨为狭长形,顶部较平。体形中等,身体细长。头细,颈较长。耳壳短而宽,稍突出于毛丛。尾长约为体长之半。冬季尾毛长而蓬松,夏秋毛绒稀薄,尾毛不散开。四肢较短,均具5趾,趾端爪尖锐,趾间有很小的皮膜。肛门腺发达。雄兽的阴茎骨基部膨大成结节状,端部呈钩状。周身皮毛棕黄或橙黄色。

栖息于平原、沼泽、河谷、村庄、城市和山区等地带。夜行性,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动物,每年3-4月发情交配。选择柴草垛下、堤岸洞穴、墓地、乱石堆、树洞等隐蔽处筑巢。雌兽妊娠期为33-37天。通常5月产仔,每胎产2-8仔。与很多鼬科动物一样,它们体内具有臭腺,可以排出臭气,在遇到威胁时,起到麻痹敌人的作用。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动物。

民间谚语说“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实际上黄鼬很少以鸡为食。黄鼬的皮毛适合制作水彩或油画的画笔,中国人称为狼毫。主要生活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泰国等地,中国西藏以及其他很多地区都有分布。

形态特征

黄鼠狼是食肉目中体型最小的一大类。头稍圆,颈长,体长而四肢短,能钻入鼠洞内捕杀老鼠。体细长;头小而扁平;颈长而柔韧;四肢短,每足5趾,趾上有尖锐弯曲的爪,背部毛色赤褐,嘴周围白色,胸腹部淡黄褐 色。其中最小的是伶鼬,体长10~15厘米,尾长3~4厘米,体重30~70克。体型较大的是黄鼬和艾鼬,体长30~50厘米,尾长15~20厘米,体重 0.5~1千克。鼬性活跃,胆大,善于捕获猎物,是典型的机会主义捕食者。鼬在夜间单独捕食,主要猎物为啮齿动物、鱼、蛙和鸟卵,有利于控制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因此,它们是对生态系统健康起到关键作用的类群。

臭腺

黄鼬具有肛腺,亦称肛周腺、臭腺,可释放出气雾状的臭液,以自卫。许多动物体内有臭腺,如放屁虫肛门附近,椿象和臭虫后足基部附近。臭腺能分泌具有恶臭的臭液或臭气,吓退敌害。臭腺最发达的动物当属美洲的臭鼬。当它遇到袭击时,会竖起尾巴射出臭液,这种臭液不但奇臭无比而且具有麻痹作用。

这种臭味是由肛门两侧的臭腺形成的,遇到危险时从肛门喷出。具有臭腺也是鼬科动物的一个特点。闻过这种臭气的人都会知道,很像臭鸡蛋味,臭得难闻,非捏鼻子不行。

臭鼬,曾与黄鼬等鼬属动物同归入鼬科,但现在它们单独一科——臭鼬科(Mephitidae)。分布在南北美洲大陆,有4属12种,有大的也有小的。它们放的这种臭气其实是琥珀色液体,由于尽量使劲地喷出,便形成了细雾。一旦冲入对方眼睛,又辣又疼、流泪不止。有时更厉害些,可以使对方暂时什么也看不见。

经过认真研究,确定这种气体的成分是一种叫丁硫醇的物质。一只臭鼬每天大约可产1毫升丁硫醇,存储于肛门腺,一旦需要,臭鼬用前脚倒立,眼睛瞄准,肛门冲着对方将臭气喷射出去,可以喷到4米左右的地方,可见力量之大。正因为如此,郊狼等迫于它的这种武器,从来也不袭击臭鼬。可臭鼬并不是为所欲为,常言道:强中更有强中手,照样有可以制服它的动物。如鹰、鹫等鸟类,可以从空中突然袭击,臭鼬一时也是无法招架,只能束手就擒。所以这些鸟类是臭鼬的天敌,护身法宝也起不了作用。

分布范围

全世界共有鼬科动物22属59种,其中与黄鼬同为鼬属的种类为17种,分布于除大洋洲外的各大洲。栖息于河谷、土坡、灌木丛以及田间或树下的洞穴中,主要夜间活动。黄鼠狼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都有分布。

白鼬和伶鼬分布在北半球寒带地区,其冬毛和夏毛完全不同。夏毛棕黄色,冬季换成纯白色,是适于雪地景观的保护色。

中国有鼬科动物10属19种,其中鼬属7种:黄鼬、香鼬、纹鼬、黄腹鼬、艾鼬、伶鼬和白鼬。其中黄鼬遍布全国,数量最多。黄鼬适应性强,栖息于寒带针叶林、草原以至热带丛林,无论山区、平原或沼泽地以至村落居民点和城市,均能见其踪迹。

名称由来

我们通常说的“黄鼠狼”到底应该是什么动物?是谁开始使用“黄鼠狼”这个名字,并把它传播开来的呢?

通过检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复生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动物名称考》,查“黄鼬 Mustela sibirica”物种,有如下古代名称——鼪、黄鼠狼、鼠狼、地猴、艾猴。

两晋时期的著名学者郭璞,曾为《尔雅》《方言》《山海经》等多部书籍作注,他那个时候所提及的“鼪”,即指鼬或鼬鼠,通常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黄鼬。宋·邢昺《尔雅注疏》、南朝梁·顾野王《玉篇》中也提到了“鼪”。

而对“鼪”有怎样的解释呢?郭璞注到:“江东呼鼬鼠为鼪,能啖鼠,俗呼鼠狼。”也就是说,它是因为吃老鼠,而被叫做“鼠狼”的。那么,还要反推“鼬”是什么?回过头来,我们还得查我国第一部辞书——《尔雅》。

《尔雅·释兽》中有一个“寓属”,归纳了几种有鼠字部首的动物。很多后来的训诂学者(编者注:训诂,指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一般认为,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尔雅》前三篇叫《释诂》《释言》《释训》,“训诂”一词由此而来。),貌似大多认为“寓属”指的是猕猴、猴类或者灵长类,所谓“寄寓木上,故曰寓”。寄寓就是寄居、居住、栖息的意思。当然,这样解释也不算错,但对古人定义的这个概念,还是有些狭隘了。实际上,我们认为,寓属,就是一类善于攀援或者树栖的哺乳动物,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按照生态类型或习性给动物分类,相当于给鸟类分成游禽、涉禽、陆禽的概念。

《尔雅·释兽》中说得很清楚:“今鼬,似鼦,赤黄色,大尾,啖鼠。江东呼为鼪。音牲。”从简单的形态描述,不难想象,这里解释的物种,确实应为黄鼬。

而“黄鼠狼”这个名字的出现可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书中解释到:“鼬,一名黄鼠狼。又名鼪鼠。又名地猴。”

让黄鼠狼这个名字更广泛地传播的,恐怕是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可以说这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博物学”著作了。《中国古代动物名称考》中称《本草纲目》卷五一下(兽部),使用了“黄鼠狼”。

《本草纲目》对黄鼬还有很多介绍:“按《广雅》,鼠狼即鼬也。此物健于搏鼠及离畜,又能制蛇虺。”“鼬,处处有之,状似鼠而身长尾大,黄色带赤,其气极臊臭。”

从古籍中不难发现,我们的古人对黄鼬这个物种很早便认识得非常清楚。黄鼠狼,就是黄鼬。

栖息环境

黄鼬的拉丁学名中的种加词是 sibirica,暗示了它的发现地(模式标本产地)可能在西伯利亚。1773年,德国著名生物分类学家彼得·帕拉斯(Peter Simon Pallas, 1741-1811)将采自阿尔泰西部的标本命名为 Mustela sibirica,实际上这里并不是严格的西伯利亚。而分布于我国新疆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的黄鼬,均归为指名亚种。

但其实,黄鼬的主要分布区要比西伯利亚更靠南:欧亚大陆中东部的北纬45°~60°之间,以及中国中东部和南部地区都是它们的分布区。

黄鼬利用的生境也极为多样,几乎除了新疆的沙漠地区以及青藏高原的贫瘠荒凉地区之外,它们可以生活在祖国的各个角落,包括原始森林、次生林、草原、平原和山地地区,当然还少不了村庄、耕地附近,乃至城市的角落。但数量最多的地区,也是我国最为富庶的地方,例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等;其次,是秦岭、四川盆地和东南沿海丘陵地区;而其他省区的数量则明显较少。

繁殖方式

黄鼬一般属于夜行性,特别是冬季喜欢在晨昏活动,但其他时候也会在白天活动,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的话,白天活动也很频繁。据《中国动物志 兽纲 第八卷 食肉目》记载,5~6月间,哺育幼鼬期,母鼬白天活动更频繁。6~7月间,幼鼬出巢,由母鼬带领,昼夜活动。

黄鼬每年2~4月发情,雄性可与数只雌性交配。妊娠期因不同地区,而时间各有长短,譬如在原苏联为28~30天,在我国辽宁为33~40天,在江苏则为40天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多在5月产仔,每年5~6只,少则2~3只,多则11~13只。

为其正名

“黄鼠狼给鸡拜年”,正常而非常态

黄鼬并非只生活在远离城市、乡村的人口稀少的区域,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北京城市中,以及其他很多城市里,我们也能见到黄鼬的身影;在几十年前这些地区尚处于未开发阶段时存在的黄鼬种群可能更大,甚至会时常“闯入”人类的势力范围,并与家养动物发生“亲密接触”。

与黄鼬关系最密切的笼养动物莫过于家鸡。黄鼬能杀死、吃掉包括家鸡、鸽子、鹦鹉在内的家养鸟类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在全国各地都广泛存在。而且,黄鼬对笼养动物的侵害不但发生在鸡舍、鸽舍中,在动物园、繁育中心等单位也时有出现。

曾几何时,在北京动物园,“黄鼠狼给鸡拜年”的事情就经常发生。除了性情剽悍的几种马鸡,(编者注:马鸡性情有多剽悍?可参见吴海峰、张劲硕撰写的《厉害了,鸡原来是靠着这“五德”成为了生肖》一文),其他几种雉鸡基本都曾有过个体被黄鼬侵犯案例,尤其是它们的卵。黄鼬还经常偷吃喂给其他动物的鸡蛋。在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也曾有过黄鼬吃掉黄腹角雉雏鸟的情况。而在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曾经也发生过疑似黄鼬捕食体型较小、体质较弱的受助猛禽的案例。当然,随着人们采用主动堵漏的办法,这些现象现在已大为好转。

那么,为什么黄鼬会经常出没于鸡舍和动物园等地呢?要知道在野外遇到野生的朱鹮、斑尾榛鸡,并成功抓住可以自由活动、且活动能力较强的成体是多么的困难(但也不是不可能,例如生病或体质较差的个体),但抓住活动能力较差的雏鸟或卵就相对容易多了;而在笼养条件下,笼舍位置相对固定,鸟类密度较野外更大,且大多从小被束缚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活动范围较小、活动能力较差,因此如果不是自己有能力反抗甚至反攻的话,恐怕难以躲过黄鼬的尖牙厉爪。

家鸡不但是人类的食物,更是生活在鸡舍周遭的黄鼬的重要食物。成群的肥美多汁的家鸡中总有一两只相对弱小,它们在人类的庇护之下几乎丧失了野外生存必备的技能,加之笼舍空间有限,更使得它们没有太多的反抗余地,限制了家鸡的逃窜。因此,如果没有人、狗或鹅的及时出现,鸡群中死伤一两只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所以说,“黄鼠狼给鸡拜年”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为什么说是非常态呢?

黄鼬的主要食物不是家鸡

作为一种进化了千百万年的鼬科动物,它的演化史、自然史,它的生物学、生态学上的属性,决定了黄鼬的主要食物是啮齿动物,而不是家鸡。

这方面,早已耄耋之年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兽类学家盛和林先生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做了大量工作研究黄鼬。

我们今天比较容易检索到的是盛先生在1983年第3期《大自然》杂志撰写的一篇科普文章《黄鼬功大过小》。他写到:“我们曾在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湖北、河南、吉林、黑龙江、内蒙、山西、河北等主要产区解剖过4978只黄鼬的胃,发现它们主要吃老鼠、蛙类和昆虫,也吃些蛇、蜥蜴、小杂鱼,甚至蜗牛、蚂蟥、蚯蚓等无脊椎动物。在食物严重缺乏时,个别的也以带甜味的芦苇根和薯块充饥。在解剖中,仅发现两个胃有家禽,一个胃内有幼家兔。”

为什么盛和林先生对4978只黄鼬的解剖研究中却“仅发现两个胃有家禽”呢?该研究取得的样品虽然来自我国从南到北的很多省份,但在文章中并没有说明样品具体的采集地,是城市?农村?还是未被人类开发,甚至人类不曾涉足的地方?是在距离鸡舍多远的距离内?鸡舍是简陋的,还是牢固的?要知道,在这些地区,家鸡的密度存在很大差异,这也许将对研究结果产生直接影响。

另外,且不论样本来自全国各地,即使是生活在同一个鸡舍周围的黄鼬,也很有可能会因为个体差异(包括个性、体质等)而导致对闯入鸡舍捕食家鸡这一行为的表现有所不同,用一句俗语来说,就是“撑死胆儿大的,饿死胆儿小的”;更何况,虽然我们经常能听到黄鼬进入鸡舍捕杀家鸡的案例,但我们并不知道在周围环境中究竟存在多少黄鼬,更不知道在黄鼬的整个分布区分布着多少只黄鼬,因此很难给整个黄鼬家族的所有个体扣上一顶相同的帽子——黄鼬以家鸡为主食。更何况黄鼬分布范围广大,不同的环境中食物差别明显,甚至也会随季节的变化有所不同,因此黄鼬对食物的选择或许也存在差异。

黄鼠狼是人类的朋友,而非敌人

盛和林教授负责撰写了《中国动物志 兽纲 第八卷 食肉目》中的“黄鼬”部分,先生用较长的篇幅分析黄鼬的食性。毫无疑问,就这个物种而言,黄鼬的主要食物是啮齿动物,而不是家鸡。但同时,他也指出:“某些黄鼬可能经常盗食家鸡,甚至一次咬死多只,成为特殊的有害个体。”

其实黄鼠狼爱吃的是鼠。它还是一个捕鼠能手呢。据统计,一只黄鼠狼一年能消灭三四百只鼠类。一旦老鼠被它咬住,几口就可下肚。如果寻找鼠窝,它可以掘开鼠洞,整窝消灭。以每年每只鼠吃掉1公斤粮食计算,一只黄鼠狼可以从鼠口里夺回三四百公斤粮食。所以黄鼠狼决不是什么偷鸡贼,而是人类的好朋友。

我们切记,不要因为黄鼠狼“给鸡拜年”,就彻底否定黄鼠狼的“功劳”。对动物的评价,万万不可强加入人们的主观态度。之于自然界,每一个物种都是有益的,没有所谓的害虫、害兽之分。

保护级别

黄鼠狼已被《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收入“囊中”。本来,由于栖息地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适合生存的环境不断减少。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自然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