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送区册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的一篇序。这篇序第一段写写山川险阻,官署荒凉,反衬第二段区生来访,有如空谷足音。第二段写区生,他不顾荒凉险阻,远自南海来到“天下之穷处”看望被贬的穷官,其识见气度已不寻常,又“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其学养、人品更不寻常。这篇序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引类恰切、比喻生动。

作品原文

送区册序

阳山 ,天下之穷处 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 。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 侔 剑戟,舟上 下 失势 ,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 尉 ,夹江荒茅篁竹 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 夷面 。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 。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 。愈待罪 于斯,且 半岁矣。

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 舟而来。升自宾阶 ,仪观甚伟,坐与之语,文义卓然。庄周云:“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然 而喜矣。”况如斯人者,岂易得哉。入吾室,闻诗、书仁义之说,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间 也。与之翳 嘉林,坐石矶 ,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 外 声利 ,而不厌乎贫贱也。岁之初吉 ,归拜其亲,酒壶既倾,序以识别 。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区(ōu)册:姓区,名册。本篇有“自南海挈舟而来”的话,应是南海(今广州境内)人。

2.阳山:广东阳山县。

3.穷处:极僻远的地方。

4.虞(yú):忧,患。

5.廉利:锐利。廉,棱角。

6.侔(móu):等同于。

7.上:逆流行舟。

8.下:顺流行舟。

9.失势:失去控制。

10.丞,县丞,是县令的副手。

11.尉:县尉,掌管县里治安的。

12.篁(huáng)竹:大竹。

13.鸟言:讲话像鸟儿叫一样,听不懂。

14.夷面:象蛮夷人一样的长相。

15.奉期约:守期限,执行规定。

16.无所为而至:没有什么目的来此。换句活说,不想来。

17.侍罪:等待处分。这是旧时代让贬官员自谦的说法。

18.且:将来。

19.挐(ná):牵引。

20.宾阶:西阶。古时引客上堂,宾走西阶,主人走东阶。

21.跫(qióng)然:脚步声。

22.其间:指诗书仁义之中。

23.翳(yì):隐蔽。

24.石矶(jī):水中或突出于水面的岩石。

25.遗:忘。

26.外:疏远。

27.声利:名利。

28.初吉:即正月初。

29.序以识别:写序来纪念分别。

白话译文

阳山是天下荒僻的地方。陆地有丘陵之险,虎豹之忧。江流汹涌湍急,横于江上的大石,陡直锋利如剑戟。船在江上行驶,上下颠簸难以控制,船破人溺的事故常常发生。县城里没有居民,官署里没有县丞和县尉。江的两岸,荒草竹林之间,住着十多家小吏,都是说话像鸟叫那样难懂,相貌与中原人不同。我刚到阳山时,言语不通,只好在地上写字,这样之后才可以把交纳租税的事情告诉当地人,要他们遵守约定。因此,宾客和随游的读书人,都生活枯寂无聊到了极点。我待罪在这里,将近半年了。

有个姓区的书生,向我表示愿意和我做朋友,从南海郡划船来到阳山。他从西阶上堂,仪表十分壮美。坐下来和他交谈,言辞思想都不一般。庄周说:“巡行于荒坟古墓间的人,听到别人的脚步声就觉得欢喜了。”何况像区生这样的人,难道是容易遇到的吗?他到我的屋里,听我谈《诗》《书》仁义的道理,非常高兴,好像有志于此。我和他一起在美好的林木下乘凉,坐在水边的岩石上,投鱼竿钓鱼,非常高兴,好象能摒弃名利,而不厌恶贫贱的生活了。正月,区生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喝完了壶里的酒,写了这篇序来记离别。

创作背景

唐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京畿各地遭逢大旱,春夏无雨,粮食十不收一;秋又早霜,晚秋多被冻死。京兆尹幸臣李实邀功取宠,隐报灾情,朝廷不仅不减免税赋,开仓赈灾.反而征缴愈急。百姓苦不堪言,只好拆房卖地以纳税钱,弃子逐妻以求口食。关中各县饿殍遍野,尸横沟壑,甚至人互相食。刚刚擢拜监察御史不到三个月的韩愈见此,食难下咽,忧心如焚,遂与同僚张署、李方叔向朝廷上书,直言天灾人饥状,要求减免税赋,放粮赈灾。结果得罪幸臣李实,三人均被贬出京师,韩愈被谪放到岭南的阳山县为令。这篇赠序是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春,韩愈谪居阳山时写给青年朋友区册的。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按传统赠序的写法,开头都要说送行的话。而这篇序文却劈头而来“阳山,天下之穷处也”,先声夺人,技巧独到。然后紧紧围绕“穷”字,用从高处向下鸟瞰的俯视角度“扫描”阳山如何荒僻贫穷,接着只用了八十五个字,分别从山、水、县城简陋与政事荒疏、文化落后等几个方面,叙述了阳山荒僻贫穷的概貌。先讲山,“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次讲水,“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气势一泻而下,使人驰骋想象。仿佛看到了阳山峰险崖陡,虎豹出没;江流滩高峡险,船翻人亡的惨景;城郊荒凉寂寥,县衙破败简陋;人们相貌诡秘,文化落后。

随后,韩愈写与区册相处的欣喜之情。对区册的到来作者引用了《庄子》“逃虚空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的话,既展现出作者贬徙阳山的孤独寂寞和恐惧;又表达了作者在这荒蛮之地,竟遇到如此文雅洒脱的读书人从天而降时的喜悦心情。作者那惊喜、振奋,如获珍宝的表情,栩栩如生地浮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同是阳山,这时使人感到,作者笔下的阳山再不是险恶丛生,惊心动魄的了,而是树木葱翠,百鸟和鸣,江水清悠,两岸如画,令人感到亲切愉快和心旷神怡了。

在前半篇中,韩愈到阳山之后的心情并未直接流露出来,但从篇首“天下”这夸大之辞中,从对阳山之“穷”的极力夸张渲染中。从段尾“待罪”这含有不满和讥讽意味的反语中,已使人深深感到韩愈贬到阳山后失意、落寞、孤寂的处境与心情,也更加衬托了区册来访对他的巨大安慰。

名家点评

明·林云铭《古文析义》:“文中历历如绘,真写生妙手也!”

清·刘大櫆论文偶记》:“昌黎阳山后文字,尤为高古简老。”

清·林纾《韩柳文研究法》:“盖身处烟瘴之区,与鸟言夷面之人为伍,一见斯文,自然称许过当,然仍节节有限制,此所以成大家之文。”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韩愈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职。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昌黎先生集》。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唐代 韩愈 林云铭 刘大櫆 论文偶记 林纾 唐宋八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