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造办处,是清代制造皇家御用品的专门机构,于康熙年间成立,营运至一九二四年。造办处由皇帝特派的内务府大臣管理,先后设有六十多个专业作坊,与皇室的起居息息相关,除制造、修缮、收藏御用品外,还参与装修陈设、舆图(地图)绘制、兵工制造、贡品收发、罚没处置以及洋人管理等事宜,是宫中具有实权的特殊机构。

清代的造办体系分别设有两个机构,一个是位于紫禁城养心殿的专供宫中用度的“养心殿造办处”,另一个是设于内务府北侧的“内务府造办处”,又称“匠作处”。

由来

早期的宫廷规模不大,没有也不可能设置专门的造办机构。皇室用度以各地进贡为主,日常用品多为宫廷采办,重要的礼仪用度,往往指派专门的大臣督办,例如:秦兵马俑出土的不少文物上,均有"李斯督造"的字样,历史上包括管仲、范蠡等诸多重臣均有此经历。

以瓷器为例,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纪~十四世纪),基本不设官窑,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

随着国家及皇室规模的不断扩大,皇家用度需求也成几何数倍增,一方面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工艺自成一体;另一方面,地方贡品质量参差不齐,且日常开发官民混用,很多物器不合礼制;最重要的是,虽然国家的采办银两巨大,但由于投放的不确定性,地方产业无论在研发还是规模上都无法有效利用这些资金进行可持续发展,这就造成了供给相对于需求的滞后。

这种局面逐渐催生了皇家用度由“采办”向“造办”的过渡。例如,宋元两代,就逐渐开始设立官办产业,最著名的莫过于景德镇的官窑体系。

发展历程

最早的宫廷造办也划归工部执掌,清代设立内务府,即所有官家造办采办事宜均由内务府统一操办。

但是,随着国家规模的扩大,这种机制的敝端逐渐显现出来。

对民间而言,皇家、王室、官僚体系均属官家,官家的规模在一个朝代的开创时期并不明显,但随着和平时期的延续,这种规模的发展是惊人的。

例如,两宋战乱,人口不过两三千万人,元代的礼法不算森严,统一的造办尚可满足整个统治集团的需求。但是,到了明代后期,中国人口已达2亿,仅朱明皇室成员就已近五十余万,朝廷各级官员数量更是相当的惊人。

清代立国,为规避封王制度带来权力分散的敝端,将王公贝勒大部集中在京城,这就形成了一个庞大而集中的皇室系统。当皇室、王族、官宦集团的规模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原有的造办体系,无论从质量、规模还是发展等方面就都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所以,到了清代,造办体系分化为两个机构,一个是专供宫中用度的“养心殿造办处”,另一个是设于内务府北侧的“内务府造办处”,又称“匠作处”。

分支机构

位于紫禁城内的养心殿,后在圆明园设分支机构,康熙三十年间因宫中所需急增,又将隆宗门西慈宁宫的茶饭房改建为造办处,后又增加白虎殿后房百楹为造办处的工作房(见《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造办处卷》、《钦定内务府现行则例圆明园卷》。专门应承制造皇帝所需的各种器物、日用品、艺术品的机构。

当时内务府的人和太监戏称为“揍笨处”,意为这里全是顶尖的能工巧匠,本事不高,手脑不灵的工匠师不能到这里来当差的,来了也只有挨揍的份。

养心殿造办处集中了国家最优秀的艺术和技术人员,这里的工匠创造了当时中国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无数国宝级的工艺品都是出自他们之手。

职能分类

1、皇家需求的孤本创作,比如玉雕、金器、宫廷绘画等;

2、皇家用品的开发,例如大部分皇室用度,包括亲王所用补服、用品等均在养心殿造办处确定纹饰、型制

等,甚至制成样品,然后下发到相应的官办机构进行生产;

3、先进科技的研发,康熙时,养心殿造办处不仅集中了国家最优秀的工匠,还引进了大批西洋艺术家,著名

的如朗士宁等人就承以宫廷画家的身份参与过这样的研发工作。砝琅彩、正黄瓷、三釉瓷(正红、正黄、

影青)、皇家琉璃器等很多传世的工艺颠峰之作,均是在养心殿创造出来的。

内务府

朝廷的内务府下设有造办处,位于内务府北侧,据记载:造办处在最鼎盛时,下设42个作坊,每个作坊都荟萃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这些能工巧匠囊括了朝廷几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吃的、穿的,到用的,甚至于休闲和摆设的应有尽有。当时民间把这个造办处叫做“百工坊”。

内务府造办处的职能也有三大类

1、皇家小批量用器的生产,这些作品由于使用数量有限,规模不大,往往是在养心殿造办处设计研发完成,皇帝批复后,交内务府就近生产。

2、非制式器的开发。古代皇家用品分为制式器和非制式器两种,制式器以龙为例,皇帝用五爪金龙,亲王用四爪行龙,民间就只能用无爪龙(爪隐于云水之中),这些都必须严格地与《车服制》对应,错则重罪;相对而非制式器的题材就广泛很多,花鸟虫鱼,山水奇物,均在其中,这些用器可谓官民通用,很多可以从民间采办,但需精良者,则由内务府开发。

3、日常的采办与督造生产。但是,遇到大型皇家礼仪用度时,一般则由皇帝指派重臣,协养心殿造办处督办,内务府配合。例如:同治大婚瓷就是当时的“辅政王”兼“内阁总理大臣”恭亲王奕?亲自操办。

礼仪制度

在封建社会,各阶层的用度有着严格的规范。养心殿造办处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为这些礼仪规范提供有形的物化依据。

清代立国之初,自视得水德眷属,故对人类生活必备的普通之物,寄予礼制理念。皇帝卤簿中有即水瓶一项。 奉恩公以上出行装备里也明确规定需有茶壶,是封爵的仪仗之一,供“入八分”爵位使用,民间称“王府瓷”,“不入八分”的公侯用度称“一品宫瓷”。

“八分”就是八份。清朝入关之前,每战有所虏获,均分为八份,每个旗的有资格的贵族按各自等级参与战利品的分配。后来,这些人的身份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贵族的一种等级,称“入八分”。 也就是说:八分是爱新觉罗家庭内对分配与待遇的规定。终清之世,宗室之待遇,有所谓“八分”。恩礼所被,以八分为最优。

宗人府事例封爵载:天命年间,立八和硕贝勒,共事议政,各置官属。凡朝会、燕飨,皆异其礼,赐赉必均及,是为八分。

立国以后,在爵位礼制中,又明确了八种不同的礼制标准,以显示特权使用者的“入八分“宗室地位,这八件标准制式分别是:亮红顶(红宝石顶)、紫缰、朱轮、门钉、茶壶、团龙褂、家将(着装:王府头等护卫戴孔雀翎、其余各府戴蓝翎)、东珠(帽饰)。

这八种器物,均由养心殿造办处制作。

茶搭子

以瓷器为例,养心殿造办处开发和督造的瓷器品类,按用途划分,主要包括:

1、皇帝后妃专用的制式皇家瓷

2、亲王贝勒专用的制式王府瓷,供“入八分公使用”(清朝宗室贵族的等级,自亲王以下、辅国公以上,共8个等级的贵族统称“入八分公”)

3、朝廷重臣所用的一品宫瓷,供“不入八分公使用”(“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辅国、奉国、奉恩将军等爵,统称“不入八分公”)。

皇子策封为储君时,有太子瓷,亲政时有“大婚/亲政瓷",亲政以后则使用统一的皇家龙瓷;

亲王贝勒接受封爵时的重要象征则是接领由皇帝赐予的八件礼器。

不入八分公的身份象征则是“一品宫瓷”。

由于一品宫瓷器既具有入八分的功能特征(茶具),又不受八分血统的约束,因此,逐渐成为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礼器。不仅“不入八分公”有专门的宫瓷,对于很多立有大功的非宗室重臣,皇帝所赐予的一项重要荣誉就是“准用一品宫瓷”。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修缮 八世纪 内务府 慈宁宫 宫廷绘画 恭亲王 公侯 爱新觉罗 宗人府 紫缰 亲王 辅国公 不入八分公 不入八分辅国公 奉恩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