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五十多部失传了两千多年的帛书,其中在两张不同形制、不同年代的帛(一种致密而轻薄的丝织品)上,用不同字体的朱丝栏墨形式,分别都抄有《德》和《道》这两篇文章,学者们根据这两部帛书成书年代的先后,将它们分别称为帛书《老子》甲本和帛书《老子》乙本,统称为帛书《老子》。考古和文本研究都已证明,它们下葬时就已是旧物或古董。

《道论》是作者肖钢对帛书《老子》中《道》篇的详细解译。肖钢证明,《道》篇与《德》篇是分别写作于两个不同时期的论文,是两篇独立而又主题密切相关的文章。

肖钢的《道论》

内容简介:

《道论》是作者肖钢对帛书《老子》中《道》篇的详细解译,也是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的破译报告,是历时三十年两次国家立项的实验验证。

《道论》揭示了“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冷爆炸理论,揭秘了《老子》超级学习法和超级养生法的核心原理。

作者简介:

旅美学者肖钢先生,198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长期从事从实验室到临床的生命科学研究。

基于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历时三十年深入研究道、医、佛、儒等中国传统文化,是生命潮生物反馈理论模型的提出者和建立者。

《道论》目录:

全书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

对本书为什么称为《道论》而不称为“道经”、书名中“破译”所指的四层内容、本书的分章法以及成书过程做了介绍。

第二部分:简报

对破译的主要内容分十个主题进行了提纲挈领的归纳,从老子介绍的一份实验指导书,到他通过这个可重复的实验对道的客观存在的发现,到对道的三个定义及八种属性的探讨,以及因此而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完成的六大发现和四大发明成果,展现了老子所创立的仿生学社会科学体系,全面解析帛书《老子》不仅是一部主题鲜明、概念清晰、逻辑严谨、论述有据、具有重大研究成果的科学著作,还是一座中文发展史上再也没能被超越的高峰。进而证明《道》是老子发现、证明、应用道的一篇的科学论文,是道的原理篇,并以丰富详实的证据说明了帛书《老子》的道不是《道德经》的道,它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不为人知的巨大科学成就,是老子发明的超级学习法和超级养生法的科学原理。

第三部分:帛书《老子》破译报告上部《道论》

《道论》共分为37章,每章均分为七个部分,依序展开破译过程,如下:

【帛书原文】:以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合订校定本为原文。

【中心思想】:概括本章的主题,指出承上启下的关系,让读者看到老子思想的清晰脉络及其圆融贯通的整体性。

【原文破译】:对照原文,逐句陈列白话译文,让读者的现代知识和意识,更容易穿越古今。

【破译要点】:指出本章的文眼、密匙和关键概念及重要注意事项,化解迷津,帮助读者走进老子的科学世界。

【破译注解】:引证《说文》、《康熙字典》、《汉典》,解析重点字词,践行老子的“言有宗,事有君”。

【版本比较】:引河上公的《老子道德经章句》、王弼的《道德经注》、唐玄宗的《道德真经》、严复的《评点老子》,与帛书《老子》逐句列表对照,以背景拖灰方式,标示各版本间赘言、赘句和文字变异,便于读者参照研究。

【重要提示】:指出帛书《老子》与《道德经》之间,由文字差异导致的文意畸变。

第四部分:帛书《老子》全文

《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合订校定本》全文

第五部分:帛书《老子》字目表

帛书《老子》全文约5400余字,其中,以不重复计算约使用了780个字。本字目表以字在书中出现的先后为序,对该字在全书中的使用频次计数,以便于学者做深入研究之备用。

第六部分:插页

本书共有12个插页,除引用的图片外,另有6篇与老子研究相关的短文。

第七部分:附赠光盘

1.《无为的真谛》:重在说明帛书《老子》中既有“无”(简体的无)字,也有“无”(繁体的无)字,“无(简体 的无)为”根本不是“无(繁体的无)为”。--片长约42分钟

2.《不言之教的秘密》:“不言之教”不是“以身作则,示范教人”,而是一项使自己脱胎换骨、生命升华的行为技术。--片长约29分钟

何晏的《道论》

何晏的玄学思想主要从他的两篇充满浓厚玄学思辨色彩的着作《道论》、《无名论》中体现出来。《道论》主要论述了“道”所具有的特性,《无名论》论述的则是圣人体道。《道论》云:

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故能昭音响而出气物,包形神而章光影;玄以之黑,素以之白,矩以之方,规以之圆。圆方得形而此无形,白黑得名而此无名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天地万物之所以能够成为“有”,依赖于“无”而生存;人间之事之所以能够成为事,凭借着“无”而成功。说起这个“无”,没有言语可以描述,没有名称可以称呼,视之而无形象,听之而无音声。也正因如此,所以它才能显出音响而引出器物,包含形神而彰明光彩。黑依赖它而成为黑,白依赖于它而成为白,方依赖于它而成为方,圆依赖于它而成为圆。它使方圆成形而己无形,它使白黑得名而己无名。

何晏在《道论》中首句即点明了“无”与“有”之间的关系。“有”之所以能为“有”,是依侍着“无”而生的;而“事”之所以能成“事”,则也是靠着“无”来完成的。他的这个说法显然来自老子。《老子》第一章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都在说明这个道理。不过这里的“有”并非指万物,而是指道的“有”性。而何晏的学说中,强调的是“无”,何晏将“无形”、“无名”之道视为万物存在的本体和根据,认为“圆方”、“白黑”之所以能完美地存在,是因为主宰它们的道具有“无形”、“无名”的特性才导致的。在道的“有”性上并未深究。因此何晏的哲学常被称为“贵无论”。何晏主张“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晋书·王衍传》综述何晏、王弼之玄学思想)。“无”为万物之本源,又潜藏于万物,还是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何晏的“无”并不是纯粹的“无”,而是万物之“有”内在的东西。他指出:“于有所有之中,当与无所有相从。”(《无名论》)用今天的话表达,“有所有”是个别,“无所有”是一般,一般寓于个别之中。所以在何晏的《道论》中,“有”仅指具体有名有形之事物。

而且何晏还认为,道是无法命名的,也没有具体形状、声音的。而关于道的无声无形,《老子》四十一章所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即是在阐述道的无形无声;关于无名观念,也是来自于老子,《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及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就是说明道的“无名”即不可言说性,所以何晏认为“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从上述分析可见何晏学说与老子学说的密切关系,何晏受老学的影响之深。

图书信息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6月1日)

丛书名: 杨国荣著作集

平装: 320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61767733, 7561767730

条形码: 9787561767733

尺寸: 22.8 x 15.2 x 2 cm

重量: 499 g

作者简介

杨国荣,1957年生于上海,浙江诸暨人。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理事、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等校的客座教授,美国比较哲学杂志Dao:A Jouran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编委。先后在牛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已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其中10部同时出版于海外;在《中国社会科学》、Philosophy:Eastand West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l50余篇,多种论著被译为英、德、韩等文在国外出版与发表。

内容简介

《道论》主要内容包括了:哲学总是一再地向开端回溯。这不仅表现在哲学的沉思每每以古希腊或先秦为历史之源,而且在于哲学往往以反思自身的方式,不断地追问何为哲学或哲学究竟是什么。无论是史的考察,抑或是理论的思与辨,都以不同的方式指向何为哲学的问题。历史地看,哲学的不同形态、不同进路,也常常相应于对哲学本身的不同理解。哲学究竟是什么?这一追问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展开,而形上之维无疑是其中重要的方面。然而,自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提出种种质疑后,冷落、蔑视、嘲弄、拒斥,便渐渐成为后者时常遭遇的厄运。随着形而上学渐遭疏离和拒斥,哲学究竟是什么也越来越成为问题,与此相应的现象之一,便是哲学与具体领域的知识开始呈现某种趋同之势。从历史的演进看,这种状况的出现当然与近代以来哲学研究本身渐趋职业化、专业化相关。哲学本质上是智慧之思,从事哲学思考的哲学家,首先是志于道的思想者。但是,一旦哲学成为某种职业或专业,那么哲学家也就容易由智慧的追求者,转化成仅仅从事某一层面、某一个方面思考的专家。职业化、专业化的工作涉及的主要是存在的特定领域、特定方面,专家的关注之点,也每每限于某一领域或方面,哲学的职业化与专业化以及哲学家的专家化,既将形而上的沉思推向了哲学的边缘并相应地悬置了对存在本身的追问,也在历史与逻辑双重意义上导致了哲学的知识化。

目录

自序

导论

第一章 形上之域与存在的具体性

一、存在之思与形上之域

二、形而上学的抽象形态

三、人与世界图景

四、存在之序

五、时间、过程与历史

第二章 存在的价值之维

一、是什么与意味着什么

二、价值和评价

三、价值、规范与世界的变革

第三章 认识、存在与智慧

一、认识的本体论前提

二、“知”(knowing)与“在”(being)

三、知识客观有效性的形上根据

四、知识、智慧与人之“在”

第四章 存在与方法

一、当然之则和必然之道

二、思维的秩序、行动的秩序与存在的秩序

三、理解与涵养

第五章 语言的形上内蕴

一、以名指实和以名喻道

二、解释世界与变革世界

三、语言与人

第六章 美的本体论意义

一、审美秩序

二、存在的完美

三、美与自由

四、美与真、善

第七章 道德与存在

一、规范、义务与伦理关系

二、道德主体

三、行为情景与存在境域

四、社会整合的道德前提

第八章 日常存在与终极关切

一、日常生活与日常存在

二、日常生活中的人

三、已然与自在

四、终极关切:存在的自觉

五、极高明而道中庸

第九章 形上视域中的自由

一、存在的统一之境

二、自由与自因

三、自由的价值内涵

附录哲学何为

后记

新版后记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