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雪城》是现代作家梁晓声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86—1988年连载于《十月》杂志。

《雪城》讲述了一群经历了疯狂的上山下乡运动的知青们在返城后面临的来自精神、物质等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并描写了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历经的各种艰辛。

《雪城》 的主旨是深刻的,又具有悲壮的英雄主义色调和诗的品格。

2019年9月23日,《雪城》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简介

她,独身穿入另外的时空,却像凤凰浴火重生,给了她一种无比充实的生活,善良,帮助她一路走来,带给别人希望,于是,便在这个异世界,留下了一个见证的地方――雪城。

《雪城》以电视连续剧的形式通过大众媒体,走向了千家万户,尤其是刘欢激情演唱的主题歌更是传遍大江南北,使梁晓声的声誉达到了顶峰。

本书是“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也是梁晓声的长篇代表作之一。梁晓声的小说作品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些人称之为“北大荒小说”,代表作包括《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其中长篇《雪城》最为出色。

内容概要

A 市火车站女播音员声调优雅沉着地播送着113 次列车就要进站的消息。 113 次列车是专门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四十余万知青大返城临时增加的车次。A 市是运行中的第一大站,这里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名几天前抵达A 市的知青正期待着转乘知青“专列”兼程南下。站前有几千名接站的人。当113 次列车终于疲惫地驶进站台时,车窗口早已塞满了伸长脖子张望的脑袋,他们大声咒骂着为什么不放进接站的人。最后一个走下列车的叫姚玉慧,几天前,她还在兵团担任教导员的职务。这时广播里传来有车接她的消息。很快,她就钻进一辆豪华的汽车,在弟弟的陪伴下,回到家里。

姚玉慧的家是一幢别墅式的小楼。这是她的当市长的父亲为她创造的。回来的几天里,她备受家里人的关怀,特别是性情爽快的妹妹对她更是亲热。但她对家里人却是漠然的,她的思想常常回到曾生活过的北大荒,那里给她留下过不少值得回忆的东西,尤其是同她工作多年的营长,这位值得她尊敬的男人,是最懂得她的。为了感激这位营长,她特地为他织了一件毛衣。回来后,在省教育厅任人事处长的母亲告诉她,她今后的工作,父母会为她安排得满意的。她听从了母亲的话,尽量不去想工作,但有时会问自己:一个二十九岁的一无所长的其貌不扬的老姑娘,究竟适合做什么工作呢?她觉得自己像是无法推销出去的废品。她想呼吸到室外的空气,当她几天来第一次走出房间,终于感受到被雪滤过的清新空气。她望着冰封的松花江,忽然想起被这个城市吞没的二十几万返城知青,他们都在哪里呢?正在她凝神时,一阵鞭炮声响起,一个大杂院里正办结婚喜事。她不由得也凑了过去,有三个给新娘抬来花圈的人,也是她认识的返城知青。此刻这三个人正和新郎郭立强及他的亲属们对峙着,新娘也是她认识的,叫徐淑芳。她很诧异那三个人为什么给新郎新娘送来花圈。当其中一个穿黄大衣的青年向新郎要酒喝完后,三人同时掏出钱包默默地放在雪地上,而后大步走出了院子。这时,新房里传出“新娘割手腕”的喊声,新郎像豹子一样冲进屋里。姚玉慧跑回家叫来开车的郭师傅,把新娘送进市医院的急救室。当她从医院往家里走时,在黑暗中听到一个卖烟的熟悉声音,她向着那个穿兵团黄大衣的高身影定去,正在喊叫“卖烟”的刘大文见是姚玉慧,亲热地叫了一声“姚教导员”……

作品评价

这是一部纯粹的知青小说。相对于叶辛的《蹉跎岁月》的心酸,哭泣,呐喊,血泪,以及阵痛的控诉,梁晓声则赋予了更多的悲壮,更多的英雄意味。它带有宏观,总括的叙述,并延伸了人物命运的思考,相对于他其他的作品及其他的知青小说,它更放眼于现实的观照,将个人命运与时代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有位作家说过:“文艺到了最高境界,对人生世相必有深广的观照与彻底的了解”.是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将人生呈现于读者面前,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思考。

文章第一句“等待”便有了大气的感觉。都说梁晓声的语言是具有巴尔扎克意味的,此话一言不假。顺着这条思路,作家以倒述的方式穿插其中。主人公姚玉慧,徐淑芳等知青对于爱情,对于人生的思考,以及他们返城后面临的道路选择,及横亘在他们面前时代错位造成的鸿沟。许多人在这理想与现实之间不能坚持,失去方向,最终沦为社会的无助者。曾经的激情与理想主义在现实中灰飞烟灭,徒剩下悲壮。“沦落在庸常现实生活的理想主义者,他或他们若不能被锤锻成坚韧的现实主义者,那么他或他们将会以表面上看起来傲视生活的形式被生活所抛弃。”至今看来,这句话依然充满着理性的声音。只有自己去适应社会,才能被社会所接纳,才能创造出自己的价值。

主人公姚玉慧生长在一个高干家庭,19岁时去北大荒当知青。入党,提干,当教导员,这是她走过的知青之路。家庭的原因及个人的经历,她的性格有些自恋,并羞耻于谈恋爱。这使我想起了《禁欲时期的爱情》。她总是以教导者的身份来要求别人,压抑自己的情感。与营长的激情使她背上了沉重的心灵十字架。回到城里后对于角色的转变一时不能适应,父母给她安排的道路她难以听从,最终徘徊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她内心的苦楚只有她一个人品味,无从向别人提及,也无法提及。她于未来是惶惑的。

而另一主人公徐淑芳,在北大荒里成就了她坚韧的品格。在命运面前没有低下自己的头。于两个男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使她成熟。没有外在的依靠,她在无法预知的命运里前行。最终成为一名实业家。

还有吴茵,还有刘大文……

作品荣誉

2019年9月23日,《雪城》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作品鉴赏

《雪城》以壮阔动人的画面,表现了一代返城知青虽失落而没有幻灭的历程,虽历难而未曾衰朽的青春,他们在新的环境里的奋争与寻觅。

从社会着眼

小说写返城兵团战士,主要有两方面的笔墨:一是从社会着眼,写“伤痕”,表现“文革”浩劫的余波,突出时代的悲剧。作品以“十年浩劫”结束不久,二十万知青离开北大荒,一夜之间大返城的躁动时期为背景,生动地表现了“上山下乡”悲剧虽已过去,但历史遗留在生活里的悲剧,却不可能一夜之间自行结束。

雪落无声的寂然城市,陡然间变得不安起来。下自邻里千家,上至市府官员,都卷入了命运交迭、心灵冲撞的情感漩涡。衣食住行、职业出路、生活位置、存在与希望,一时间成了人人关心、户户忧虑的大问题。不可能期冀有一支回天之手,翻掌之间,即可把一切安排停当。这批返城知青曾经过长期泣血流汗的艰苦奋斗,而今不但没有见到自己所期待的业绩,相反,连他们自身的位置和价值也淡化若无,他们已没有当年的虔诚和狂热,又不具备足以在社会上立足的资本。他们像虚幻飘渺的幽灵,回荡盘桓在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这是历史酿造的一杯苦酒,也是他们生存选择的前提。《雪城》就以业已结束的悲剧的追忆为前导,展开正在上演的悲剧的描述,既暗示着两者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暗示了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发展。

时代的背景上

二是在时代的背景上,表现知青们在为生计奔波的逆境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作品凝重深沉地开掘了一代青年走出历史性的灾难之后,心灵中保留着的美好因素,着力于灵魂拯救、温暖、沟通和理解的描绘,并赋予人物以强烈的英雄气概和人格力量。他们相濡以沫、相嘘以实的互助精神,他们百折不挠、顽强进取的生活态度,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纯洁的信念和纯真的爱情不惜付出巨大的牺牲,他们所特有的斗争方式,他们嘲弄邪恶的目光,这一切中,都蕴藏着热烈和真诚,令人心热、令人崇敬。可以看出,集体高于个人,道德先于需要的群体意识和伦理原则深入他们的魂髓,成为他们一切行动的准则,造就了他们不可淹没的英雄气概。

为“金嗓子”刘大文举办的街头演唱会,荡气回肠、慑人心魄。这些为了各自的衣食住行的最低生存需要而奔波的人,身上竟迸发出如此感人的光辉。从小说的悲剧意识的审美特征看,作品中的悲剧冲突是在善与恶的对立、善与善的矛盾、恶与恶的碰撞中,交织成一个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的。正因为如此,即使调动多种判断手段,也难以概括出哪一个或者哪一类人物,是善或者恶的纯粹代表。善与恶、崇高与卑下、正义与邪恶、高洁与平庸、理智与迷狂奇妙而矛盾地灌注在每一个人物身上,在不同情境中,显现出相去甚远,甚至截然对立的形态。

作品中悲怆与欢乐两种情绪的迸发,也没有哪一种情绪上升到主导地位,或下降到从属的位置。两种情绪相互交替,相互渗透,相互包容,贯穿首尾。

在表现这些相互交织着的矛盾关系的多层次和立体化构成中,在悲怆和欢乐两种情绪的文汇点上,展示人、历史和国家最终要摆脱两难选择,从沉沦走向澄明,体现了对人类可臻完美的坚定信念,从而使作品的悲剧的审美价值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小说以史家的笔墨,在几组人物的感情纠葛中,多层次地描绘当代青年群像,教导员姚玉慧的性格与情感是在“感情与道德”、“现实与未来”交结点上展现的。她是一个高干子女,在兵团是一个“有路线觉悟”的优秀代表,下乡后很快被提拔为教导员。她处处约束自己,显示自己的政治风度。返城后,虽然家中富裕,不愁吃穿,然而却为长期待业而苦闷,痛苦地感到青春的失去,她更看不起家人的庸俗,痛恨不正之风,大胆地揭露母亲搞的假考试招工把戏。在她的深层意识中,苦闷、迷惘与热烈的向往相抗争,传统的习惯与无视传统的力量相抗争,忠诚与虚假相抗争,最终她将从旧的习惯势力羁绊中解脱出来,走向新的生活。其他人物,如徐淑芳、郭立强、姚守义、刘大文、严晓东等也都刻画得各具特点。

结构特点

在结构上,小说运用了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反复交迭辉映的方法,别具匠心地安排了一种“板块组合”,故事看去似乎分散,但题旨贯通。七十万字的小说,自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返城知青高洁的道德风貌和集体主义精神,与他们在现实中的软弱无力,曾一再形成鲜明的对照,作品对于前者的推崇和强化,对于同代人的无保留的肯定,使作品在历史与道德的评判中有失偏颇,进而影响到作品的生活内涵。又如,小说在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北部生活方面开辟了新的领域,但一些不无偏颇的议论,存在着大于或脱离形象的情况。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文学作品 小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