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隆子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位于山南市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东段;北与朗县加查县接壤,南与门隅、东与珞瑜、西与措美县相连,西南与错那县、偏北方与曲松县、西北与山南市乃东区、东北与米林县相邻。其地理位置为东经91°53′—93°06′,北纬28°07′—28°52′,总面积10566平方千米,实际控制面积8165平方千米。

截止2018年,隆子县下辖2个镇、9个乡。截至2017年末,隆子县总人口为35858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9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18.5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099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486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6:74:20。

2019年2月6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隆子县退出贫困县。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隆子,藏语意为“万事顺利,实力雄厚”、“须弥山顶”。古称“涅”。

建置沿革

隆子之地,据考,早有藏民族先民居住,繁衍生息。

隆子,意为须弥山顶(佛教用语),全称“玉杰隆子”,古称“涅”,唐代曾写聂。

吐蕃时期属约如的涅东代(千户所之意),设千户长,藏语称为“东本”。

元朝时期,隶属扎由瓦万户(今译主巴万户),扎由瓦万户由隆子地区的加玉和拉竹组建。

明朝隶属着由万户。噶厦政府时期曾把隆子宗列为山南6个一等宗之一,宗本由五品官担任。

民主改革前的历任宗本均由西藏地方政府委派,负责管理本宗的事务。隆子宗直属洛喀(山南)基巧管辖。

西藏和平解放后,1956年8月成立隆子宗办事处,由山南分工委委派领导。

1959年5月,隆子宗和加玉西卡合并为隆子县,属山南专区领导。

1972年,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松巴乡宗学村迁到新巴。县府现驻隆子镇。

2016年2月,山南撤地设市,隆子县属于山南市管辖。

行政区划

截止2018年,隆子县下辖2个镇、9个乡。隆子县人民政府驻隆子镇

统计用区划代码名称
540529100000隆子镇
540529101000日当镇
540529200000列麦乡
540529201000热荣乡
540529202000三安曲林乡
540529203000准巴乡
540529204000雪萨乡
540529205000扎日乡
540529206000玉麦乡
540529207000加玉乡
540529208000斗玉珞巴民族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隆子县位于西藏南部,山南地区中偏北,喜马拉雅山东段北麓;北与朗县、加查县接壤,南与门隅、东与珞瑜、西与措美县相连,西南与错那、偏北方与曲松县、西北与乃东县、东北与米林县相邻。介于东经91°53′—93°06′,北纬28°07′—28°52′之间,总面积10566平方千米,实际控制面积816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隆子县属喜玛拉雅山北麓的藏南谷地。由于受第三纪喜玛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地势连绵起伏,山岭河流纵横交错。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境内有海拔6000米的崇山峻岭,亦有倾斜而下至3000米的山川峡谷。最低点为扎日乡庄那村和三林乡斗玉村,海拔3000米。南部主要山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大"弧形"处,海拔一般都在5000米以上,冰碛可见,冰塔林立,终年积雪。雄曲中上游山原区,海拔一般在3900米至4300米之间,河滩较为宽阔,谷地与高山相对高差一般在300—800米之间,由台阶地相连形成。并有辽阔的桑佐塘、拉贡、麦木江东草场。色曲、河曲、雄曲下游高山峡谷区,海拔一般在3000—3600米之间。该区域河流深切,多呈“V”型河谷,冲沟发育,冲沟与支流有大小不等的冲积扇。

气候特征

隆子县属高原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5°C,年降水量为297.41毫米,年无霜期为238.3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005.9小时。

水系水文

隆子县河流均属雄曲河水系,其主要支流有色曲、洛曲、玉麦曲。在高山峡谷中长期流水的支流有41条,其中积水面积达1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5条。县境内有大小湖泊65个,总面积33平方千米,其中最大的新德列湖为760余亩,其次为内宗错420余亩。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隆子县地下水储量达0.5亿立方米以上,水利资源可开发利用量为10万千瓦。

土地资源

隆子县境域面积10566平方千米,实际控制面积8165平方千米,有耕地4.4万亩,林地面积为502.26万亩,草场600万亩。

矿产资源

隆子县矿产资源有沙金、铁、锰、锑、铝、锌、石棉、水晶等。

植物资源

隆子县植物资源有虫草、贝母、知母、黄芪、大黄、党参、三七、三颗针、雪莲、红景天、天麻、当归、秦艽等。

动物资源

隆子县动物资源有牦牛、黄牛、犏牛、山羊、绵羊、驴、马、骡等牲畜。还有豹、棕熊、小熊猫、松鼠、藏马鸡、雪鸡、鼯鼠、林麝、塔兔、草狐、猞猁、盘羊、岩羊、金雕、鹫、枭、杜鹃、喜鹊、岩鸽、斑鸠、旱獭、野牛、马鹿、雀鹰等。

人口

截至2017年末,隆子县总人口为35858人,城镇人口3558人;按国民经济统计农牧民户数为10290户32300人。

经济

综述

2017年,隆子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99亿元,同比增长2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18.5万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8.0996亿元,同比增长28.6%;第三产业增加值2.2486亿元,同比增长6.5%(上述增速均为可比价),三次产业比例为6:74:20,保持着“二三一”的结构。

固定资产投资

2017年,隆子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共计123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1937亿元,同比增长161.1%,其中国家投资16.7428亿元,招商引资完成3.2741亿元,民间投资176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78.5%、236.1%、-76.4%。

财税收支

2017年,隆子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071万元,同比增长3%,财政八项支出7.8181亿元,同比增长21.9%;税收收入完成1.44亿元,同比下降0.7%。

人民生活

截至2017年末,隆子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536元,同比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597元,同比增长9.7%。

第一产业

2017年,隆子县隆子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了1.167亿元,同比增长8.7%,增加值达到了6418.5万元,同比增长4.1%。

种植业

2017年,隆子县耕地面积3269公顷,总播种面积3365.93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73.48公顷。其中青稞面积1789.22公顷,小麦面积320.25公顷,油菜作物面积523.69公顷,蔬菜类面积126.22公顷,青饲料面积242.55公顷。2016年粮经饲的比例为73:20:7。全县粮食产量达18910吨,同比增加711吨,增长3.9%;油菜籽产量1060吨,同比减少127吨。

畜牧业

截至2017年末,隆子县牲畜存栏头数16.266万头(只、匹),较上年减少7706头(只、匹),其中大牲畜、羊、猪存栏数分别为57869头、10.2639万只、2152头。牲畜出栏达64098头,出栏率36%。肉类产量3101吨,增长1.2%,奶类产量8026吨,增长6.5%。

第二产业

2017年,隆子县完成工业总产值7.86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了7.71亿元,同比增长16.4%;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1429万元,同比增长7.1%。

第三产业

国内经济

2017年,隆子县完成社会消费零售总额1.2823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按行业分零售业完成9407万元,同比增长14.9%,占消费总额的73.3%;住宿业完成607万元,同比增长0.5%,占消费总额的4.7%;餐饮业完成2809万元,同比增长11.3%,占消费总额的21.9%。按区域分城镇消费完成10388万元,同比增长13.7%;农村消费完成2435万元,同比增长11.8%。

邮电通信

2017年,隆子县邮政业务量达192万元。固定电话3300多部,移动电话用户数2.2万多部,互联网用户数达2940户。

金融业

截至2017年末,隆子县金融存款余额14.1984亿元,同比下降5.7%,年末各项贷款余额3.9205亿元,同比增长13.3%。

交通

截至2017年末,隆子县公路通车里程为1114.52千米,乡镇及行政村通达率100%,已通油路的共有6个乡镇。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7年末,隆子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6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乡镇完小8所,教学点13所,双语幼儿园24所。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共有3944人,其中:初中在校生1433人,小学在校生2511人,幼儿园在校生954人;二是初中适龄少年毛入学率达101.4%,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农牧区学前两年毛入学率达83.5%,城镇三年毛入学率达100%;三是全县共有教职工446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88人,小学专任教师197人,教学点教师10人,幼儿园教师22人,教研室教研员13人。

卫生事业

截至2017年末,隆子县医疗机构个数共有12个,其中县级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11个,卫生技术人员101人,执业(助理)医师36人,每千人实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为1.3人,每千人实有床位为2.2张。

劳动就业

2017年,隆子县共从业人员2337人,其中:在岗职工(包括正式干部职工、公益性、临时工等)2326人,其他从业人员(援藏、专招生)11人。从业人员累计工资总额为22471.1万元,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22369.3万元,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为8012元。

社会保障

2017年,隆子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597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256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1552人;职业年金参保1552人;失业保险参保1050人;工伤保险参保2007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参保人数共计20681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32507人。

社会福利

2017年,隆子县城镇居民最低保障86户101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24户1827人;五保供养人数共计263人,其中集中供养155人、分散供养108人。

历史文化

待客礼俗

敬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音讯往来、送别远行等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优良的、用丝绸做料的哈达。哈达长短不一,长者一二丈,短者三五尺。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当然也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隆重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时候用。哈达是在元朝时传入西藏的,萨迦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回西藏时,带了第一条哈达回来。当时的哈达,两边是万里长城的图案,上面还有“吉祥如意”字样,故可以说哈达是从内地传入西藏的。后来,人们对哈达又附会上宗教解释,说它是仙女的飘带。

敬酒茶

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逢年过节到藏族家里做客,主人便应敬酒。请喝青稞酒。是农区的一项习俗。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西藏几乎男女老少都能喝青稞酒。

鞠躬

对长辈或受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四十五度,帽子拿在手上低放近地。对一般人或平辈,鞠躬只表示礼貌,帽子放在胸前,头略低。有时也合掌与鞠躬并用,对尊敬者合掌要对头,弯腰点头,回礼动作也相同。

磕头

磕头也是西藏常见的礼节,一般是朝觐佛像、佛塔和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者磕头的。磕头可分为磕长头、磕短和磕响头三种。磕长头时两手合掌举过头,自顶、到额、至胸,拱揖三次,再匍伏在地,双手直伸,平放在地上,然后,再起立如前所做。磕响头时还有一种磕头方法,先合掌连拱三揖,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

服饰文化

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早在前1世纪前后,西藏高原土著部落的服饰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及以毛皮制衣的特征。 2008年6月7日,藏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乐器

弹弦乐器

1.扎木聂

即六弦琴,据传有七百年历史,是民间歌舞堆谐、囊玛的主要伴奏乐器。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地。据藏文史书《红史》载,扎木聂于唐代从内地传入。藏语“扎木”是声音,“聂”为悦耳好听之意,“扎木聂”意为声音悦耳的琴。曾译称扎年、木聂、占木聂、扎木年。根据藏文古代文献《西藏王统纪》记载,松赞干布赐宴时曾有艺人演奏乐器,可判断扎木年是于唐代从内地传入西藏的,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2.扬琴

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音量宏大,刚柔并济。音色明亮,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表现力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为琴书、说唱和戏曲伴奏,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经常充当“钢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拉弦乐器

1.牛角胡

藏族弓拉弦鸣乐器。藏语因方言不同又称必庸、必央、巴汪、日阿杂、则则、扎尼等。汉族称弦子、牛角胡或胡琴。历史较为悠久,形制与汉族二胡基本相同,发音明亮、音色优美,常用于独奏和为歌舞、戏剧、说唱伴奏。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省区。尤以川、藏、滇三省区交界的巴塘、芒康和德钦一带最为盛行。

2.根卡

根卡,是藏族弓拉弦鸣乐器。历史悠久,来源于古代波斯,最早只用于古典歌舞“囊玛”的伴奏,未在民间流行。20世纪50年代改革制成高、中、低音系列根卡。音色富有浓厚的高原风味,已用于独奏、重奏、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深受藏族人民喜爱,流行于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等地。

吹管乐器

1.藏式唢呐

藏族唢呐,藏语称“嘉令”,形制与唢呐近似,是藏族人民常用的双簧竖吹乐器。发音低沉,音色浑厚。过去只用于演奏宗教音乐,现也用于器乐合奏或歌舞伴奏。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省藏族聚居地区。藏族唢呐杆身木制,呈圆推形,上面开有8个(前7后1)音孔,音孔间镶有金属环饰。杆身上端装有铜质浸子,侵子上套有气牌和唢呐哨,杆身下端安着铜质唢呐碗。唢呐哨用芦苇制成,上口是扁平状的双簧哨片,下口为圆形哨座,套于侵子上。气牌为两块圆形薄钢片,分上下套在侵子上,中间夹有椎形装饰物,上片是在吹奏时用以托住嘴唇,下片用来压紧杆身。藏族唢呐虽与汉族地区的唢呐构造一样,但杆身和唢呐碗都较粗大,全长约60厘米。通体装饰精细,外资美观。在铜唢呐碗上雕刻或镶嵌有对称的环形图案和花卉纹饰,并设有拴系飘带的铜环。整个唢呐犹如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有欣赏和收藏价值。

2.蟒筒

宗教仪式吹奏乐器,藏语叫热阿冻。形制有大有小,长的3米余,短的1米余。由三节组成,从上至下由小到大,下端有一喇叭口。顶部吹口,形如拉管号嘴。管身有木制或铜制,多处装饰环圈。无音孔,能发基音,8度音,5度音。音量洪大,闷浊、低沉。

打击乐器

1.柄鼓

柄鼓是西藏宗教寺院的主要乐器之一,与钹和其它寺院乐器合作配合,应用于各种宗教依仪轨活动和神舞羌姆的伴奏。柄鼓和钹也是藏戏的唯一两件伴奏乐器。柄鼓两面蒙皮,可用坐式和站式两种形式演奏。坐者敲击时,长长的柄鼓放置于地上,左手扶柄,右手操弓形鼓锤击打。柄鼓是西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早期是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教具,现在寺院和民间的大柄鼓是从小柄衍变而来。

2.多吉尺布

多吉尺布是佛教密宗乐,多吉尺布由两部分构成,上半截是金刚杵,下半截是铃,分别代表智慧和方便。多吉尺布声音悦耳,主要使用于佛教密宗修习,公修和桶经等活动中。多吉尺布还要和打玛如、冈林等配合一起演奏,使用于“绝”(断行法)的修行活动中。

藏刀文化

加玉藏刀有3个规格、4个品种、6种花纹,雕刻的图案有领袖、飞禽、水果、花等,材料品种有金、银、铜,用象牙、鹿角、木头等作装饰。携带方便、坚固耐用、美观大方。

风景名胜

三安曲林寺

位于隆子县驻地东北、三安曲林乡政府所在地。

寺庙建在乡政府北侧的山脊上,海拔3250米。三安曲林寺创建于明武宗正德十年(1515年),创始人名白嘎布(贡布地区活隆地方人),属藏传佛教帕竹噶举主巴支派(由林热巴和藏巴嘉热等发展传出)。在白玛嘎布之后,该寺尚有七代-转世传承。据史书记载,三安曲林寺在白玛嘎布时期最为兴盛,当时的寺庙面积约为现在寺庙的4倍,僧侣人数亦达千余人。该寺尊奉后藏江孜的热隆寺及曲水的主贡嘏寺为其祖寺,尊奉主巴噶举派的创始人林热·白玛多吉为其祖师。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山南市 朗县 加查县 门隅 措美县 错那县 曲松县 乃东区 米林县 隆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