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高近村,位于贵州省黎平县茅贡乡东部,与流芳村相邻。距离乡驻地5公里,黎榕公路从中而过,区域面积6.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8.5亩,1个自然村寨,设3个村民小组,全村110多户,人口570多人,农民人均收入1435元。

简介

高近村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有人在此繁衍生息。最早是杨姓到止落户,在明朝末期杨姓的两个始祖从中潮镇佳所迁到高近居住,杨姓占全村总人口的90%左右,吴姓是在民国期间从地扪村搬迁到高近居住,全村都是侗族。原来杨姓的始祖搬迁到这里居住认为是高山峻岭,他们就起名为“高峻”,后在解放初期改写为“高近”。村中具有代表性的、被誉为侗族民间三件宝的是“风雨桥”,“古戏楼”和“鼓楼”。高近村有1条小溪从门前而过,后山古木成荫。寨脚有一座在清朝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修建的当时名为迎龙桥。迎龙桥以青石板为桥的层面,两块青石板长5.5米,宽1.2米,厚20公分,桥上楼亭为木质结构,共16根柱子,每根柱子落地处都有石雕鼓盘作为基脚,雕刻有狮子等,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重修有碑文为证。1980年高近村民众自发捐款捐物再次重修此桥,高近原来用青石板架的桥共有8座,最长的6米,最短的5米,宽都在1米以上,厚在20公分左右,现保持完好的有6座。高近花桥造型古朴而美观,是侗族人民传统建筑中魂宝,它以其独特的造型享誉海内外,1998年中国邮政曾以该桥为图案发行一枚纪念邮票,名为"田间风雨桥"。

高近村的后龙山还有其后龙山始祖在其山顶安放有一个大雕刻狮子,其用意是阵守村寨保平安,后来在1952年被他人破坏。高近村原来最兴盛时间是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全寨的道路和重要道路都是青石板,后在1985年搞晒谷坪和修水库要用石板为原料,石板被毁坏较多。1982年拆去晒谷坪的青石板后又用来铺砌寨上的道路,到2000年全寨的青石班道路又重新恢复原貌。

高近村的侗族古戏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高近村人民对历史建筑物十分珍惜热爱,他们有村规民约来教育子孙一代传一代。200多年来花桥戏台保存完好,还保存有最古老,最完整的侗族民居,鼓楼、花桥、戏楼等建筑,古戏楼包括三部分,主戏台、厢房和看戏场。主戏台建造精美,雄伟壮观,主要作为戏人演唱侗戏和其他民族戏之用;厢房布置在主戏台左右两侧,在封建社会是属于达官贵人观席;主戏台正下方场地全部用鹅卵石镶成的各种图案,是属当时平民百姓观戏之处。戏台旁边同时建有一座鼓楼。整个建筑与高近花桥遥首相望,衬托出浓郁而古朴的侗族建筑的风采,1956年高近古戏台重新修整,由于戏台的主要柱子结构没有遭到破坏,维修后的戏台至今仍保持原样,并以其历史悠久而名传国内外,很多国内外的专家,游客经常到此观赏和考察。一些专家认为,高近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使人觉得应当细细品味。法国电视台的导演和摄影师到高近后,由于受风景和风情的感染,不舍离去,只得破例让他们在高近住上一夜。

文化底蕴

高近村四周都弥漫着深厚的文艺氛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清朝期间都建有侗戏表演队伍,吹芦笙,放牛打架的习俗,民族节日主要是农历的"六月六"和十月立冬后的平安节, 以及春节。每逢节日他们都穿着美丽的民族盛装,走进鼓楼,男女青年唱着行歌坐月歌,全村人都来观看。"平安节"放牛打架吹芦笙庆祝丰收。过春节演侗戏互相请客吃酒,一个寨与一个寨互相走亲戚、忆相思、采歌堂和放鞭炮等民族文化娱乐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真是好不热闹。

高近村从清朝以来都组建有侗戏班子,戏班子的演员(当地人叫他们为戏师傅)经常到附近村寨演出,民国时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侗戏师杨献高、吴生义。吴生义还经常到外地教侗戏,当侗戏师傅。1982年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后,高近村的杨文荣就组织当地的群众成立桂戏班子,并请广西省的杨国杰来教桂戏。1983年-1990年每年都组团到本乡附近的地扪、流芳、路团和企寨一带演出,还到岩洞镇的岩洞、铜关、孟彦镇、八柳,德凤镇的黎平寨、黎平所和榕江宰麻、高洞和忠诚等地演出侗戏和桂戏,所到之处都受到群众欢迎,当时戏班演出具有代表人物有杨国君、杨文光、杨应琪、吴振基、杨通香、杨应香、杨培枝、杨培桃等演员。

民族建筑

在民族建筑方面,高近村人才辈出,当地木匠师傅能建筑古戏台、花桥、鼓楼、 四合天井楼。民族建筑师现代的有吴振林、杨应琪、杨应琪是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侗族建筑师,他在黎平建有多座花桥、鼓楼,到外地建有锦屏花桥长138米,榕江车江建有高38米的鼓楼、州政府凯里椭圆形花桥式的体育馆建有长640米的长廊和从江县城建一座21层高的鼓楼。

杨应琪2001年荣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授予"园林古建筑技术名师"称号。杨文荣同志热爱本民族的风情,曾经组织群众成立戏班子,捐款捐物维修戏台,人称寨老。他1986--1994年先后任县第三届和第四届政协委员,1986年曾到重庆参加学习陇稻沟养鱼和农业生产技术,他在当地试验陇稻沟养鱼成功。1988年被州政协评为"智力支边先进代表",荣获荣誉证书一本和奖金,1993年荣获黎平县第四届优秀政协委员并获得荣誉征书一本和奖金。在民族剌绣方面同样有继承人,侗族妇女大部份都会编织花带,有的还会绣花鞋、背小孩的背带和侗族裙子。代表人物有杨应秀、杨通香等人。

文化教育

高近村人民重视教育,他们学文化、凡是做公益事业都刻碑为纪念,歌颂公德流芳千古,从国民时1936年前后时间就办起了私塾,本村的儿童少年就到私塾读书,培养有文化的杨通儒、杨本贤、杨献高、吴生义等人,解放后政府很重视教育,在本村办起初小,高年级的学生到寨头民小读书。2001年九月份为集中人力物力办学和为提高教学质量以及高年级学生就近上学,经高近村民建议,乡政府决定把高近初小合并到流芳村办成完全小学。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培养了大批人才,现中青年人90%的读完小学。

现在7-12周岁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13-15周岁少年入初中的入学率90%。15岁以上的青年有的还读完高中。有的读到中专、大专、有的参加了教育工作、行政工作及其他工作,有的学到知识外出打工当了工厂的技术人员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农副产品

高近村农副产品主要以生产水稻、利用稻田养鱼。水稻保证自足外,还向社 会销售,该村还盛产冬瓜,一般冬瓜每个在12公斤以上,2004年有一个冬瓜达到46公斤重,他们种植冬瓜肉质厚、质量好,冬瓜销售在当地远近闻名。该村还重视保护森林的覆盖率,村寨周围全部绿化。寨上卫生整洁,空气清新,环境宜人。是一个美丽的村庄。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行政区划 村庄 贵州 流芳村 耕地面积 公分 高近古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