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李白替前任女朋友写分手信(图)

  刘黎平(除署名外)

  

  情史:李白婚姻史上有两次倒插门

  

  关于李白老师的婚姻状况,他的铁哥们魏颢有明晰的记录,第一桩婚姻娶的是在湖北安陆,娶的是大唐帝国前任丞相许圉师的孙女,婚姻状况:幸福。生有一子一女,长女叫平阳,次子叫伯禽。婚姻性质:上门女婿。这是李白老师自个招认的,他在给裴长史的信中承认:许相国家“招”他上门。

  

  大概在李白老师四十岁的时,许师奶不幸离他而去。这个时候,李白已经搬迁到山东,在这里又找了一个姓刘的美眉,两人的关系维持得很辛苦,后分手。

  

  过了这一劫,又找了一个山东姑娘,连姓氏都弄不明白,史上只记载:“鲁地妇人”,二人好像只是停留在同居阶段,还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取得很可爱:玻璃(颇黎)。

  

  到李白老师五十多岁时,进入第四段感情,娶了大唐帝国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李老师也承认这段婚姻是宗家“招”他的,也是倒插门。

  

  宗师奶是个好太太,对老公李白有再造之恩。李白老师诗写得好,政治眼光却不敢恭维,六十岁的人半点也不淡定,一脚踏进叛军的阵营,结果深陷大狱,杜甫曾经描述过当时的惨状:“世人皆欲杀”,是宗师奶上下奔波,动用宗家一切的关系,把李白从死罪的深水里打捞了上来,李白对太太无比地感恩:“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把宗师奶比作三国时候披头散发,赤脚踩着大雪去请曹操赦免老公的蔡文姬。

  

  说了这四段感情史,只有第二段与刘姓妹子的历史是最模糊的,第三段虽然连人家姑娘的姓名都没留下,但至少留下了二人感情的结晶:李玻璃。而和刘氏的过程,似乎什么都没留下,在李白的生涯中轻淡如烟。

  

  真的如此吗?不,往事并不如烟,殊不知,对李白老师精神上打击最大的,刺激最剧烈的,就在这一段。#p#分页标题#e#

  

  情伤:提起第二任李白什么话都骂得出来

  

  李白在第一人夫人许太去世之后,进入人生的第一个低谷时期,老婆不在了,在老丈人家应该是没法待下去了,可怜的是两个孩子,李奶爸带着他们该去何方呢?

  

  去山东吧,因为山东有位武林高手叫裴旻,是天下第一剑客,李白想跟他学剑法,“学剑来山东”,于是拖儿带女来了东鲁。热心的朋友们替李家公子和千金找了个新妈妈,姓刘,也是南陵的望族。

  

  骂前女友“淫昏”

  

  李白老师除了跟旻大师学剑,还照样过云游生活,一忽儿登泰山,一忽儿去浙江,社交活动搞得很热闹,家里的女人却闲着。

  

  刘家姑娘觉得自己不应该是给李白老师当保姆的,于是跟李白分手,李白的哥们魏颢,在《李翰林集序》里是这么概括李白与刘氏的感情经历的:“又合于刘,刘诀。”刘氏主动提出分手。

  

  对这段感情挫折,李白老师很介意很在意,可以说恨得牙痒痒。一则估计是自尊心很受打击,二则估计是刘姑娘没责任感,扔了两个孩子不管。

  

  因此,李白对这位刘姑娘说狠话了,在《雪馋诗赠友人》这首诗里,写诗说她“猖狂”、“淫昏”,什么难听的话都骂出来了,还把她比作吕后、妲己、秦始皇他老妈,反正历史上哪个女人最坏,就拿哪个来比喻刘姑娘。

  

  这是一场很不愉快、也很没风度的分手,估计是刘姑娘在人前说了李白老师很多坏话,才引起李白反弹的。郭沫若老师也是这么猜测的。

  

  到李白四十二岁那一年,时来运转,唐玄宗召他进京,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呢,我们的李白老师惦记着这个伤害过他的女人,于是写诗《南陵别儿童入京》,有这么四句曰:“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p#分页标题#e#

  

  骂她是朱买臣那位见识短浅的老婆,姓刘的,你瞧瞧,我如今出息了,你后悔了吧!这个“仰天大笑”有部分就是针对刘家姑娘的。

  

  然而,李白对她真的只有恨吗?

  

  反省:写诗歌替前任女朋友辩解

  

  作为大唐帝国最高级别的文化人,李白毕竟还是有些反省精神的,反省就是文化的精髓之一。

  

  对于此次分手,李白也反省过自己的生活态度,一首名为《赠内》的诗这样描述他们的夫妻生活:“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嫁与李白妇,何如太常妻”。说得好听,李白是醉仙,说得难听,是酒鬼。一个女人嫁了个酗酒的男人,无论怎样都是她的不幸,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烂醉如泥,哪里还有时间跟女人恩爱相守。

  

  解释一下“何如太常妻”这句,东汉的周泽任朝廷的太常,他是朵奇葩,工作用力过猛,根本不问家里人死活,老婆可怜巴巴地来办公室找他,他居然勃然大怒,将老婆扭送司法机关,说她干扰工作。

  

  李白觉得这样反省还不够深刻,于是以前任女朋友的口气,写了一封分手信,名曰《去妇辞》。在这首诗里,那些难听的谩骂没有了,只有女方的哀怨愤怒和无奈,越是写得真切,就越见男方的体贴。

  

  女方每天晚上守着空枕想着男方,哭得“枕席生流泉”,最好的青春,最美好的容颜,男方没有去欣赏,等到男方归来如何呢?“及此见君归,君归妾已老。”不在最美的时候守候,这就是不珍惜不尊重女方的青春和美。

  

  “岁华逐霜霰,贱妾何能久。”岁月像霜雪一样摧折我,这样的日子里还能熬多久,赶紧地趁着自己还不是太老,再找个相爱的人去厮守吧。

  

  李白对刘氏恨得牙痒痒的,然而,他在替女方写的分手信里,却也将女方同样恨得牙痒痒的心态写得栩栩如生:“回头语小姑,莫嫁如兄夫。”回头看看老公的妹妹,大家都是女人,于是嫂子很真诚也很气愤地提醒小姑子一句:“以后吸取嫂子的教训,嫁人千万不要嫁给像你哥哥这样德行的男人。”#p#分页标题#e#

  

  李白在这里,完全将自己替换成女方,每替她说一句,每替她哭一声,就是鞭挞自己一次,反省自己一次。

  

  失恋后的李白,一面是愤怒,责备,一面却是自责,愧疚。前者是最原始的状态,而后者则是前者的转换,升华,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问题,自己才能得到解脱。设定自己“有罪”,才不会觉得自己无辜,才会减轻痛苦。

  

  所谓的好聚好散,其实只是一句体面话,我们知道,李白更知道。

  

  博主书讯:《历史,你也懂的》,花城出版社出版,五一后上架,京东当当各大网站有售

  

  历史典籍

  

  唐裴度为中书令,忽报失印。度不语。已而报仍于故处得之,度亦无喜色。会有问公者,公曰:“中书失印,不过胥吏等盗印文书耳,急之则投诸水火,缓之则复还故处。”人咸服其量。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

  

  胥吏:办理文书的小官吏。

  

  咸:都。

  

  裴度是唐代中期的重量级人物,当上了中书令,即中书省的长官,其实也就是宰相。

  

  中书省这个机构,是负责执行皇帝诏书和军国政令的,功能有多么重要,可想而知。偏偏有一天,能行使这个功能的零件——中书省的官印,不见了。

  

  事关重大,大家都急,裴度却不表态,似乎在等待官印自己回来。没多久,官印还真的自己“跑”回来了,有人报告说:官印仍然好好地待在它原来的地方。裴度也不见得有什么高兴的。

  

  有人问裴公,何以如此淡定?裴大人解释:“官印丢失,原因无非是几个小办事员想偷去盖印,干点自己的私活,如果逼急了,他们说不定把这宝贝给扔到火里水里。要是放缓一点处理,他们就会偷偷地放回原来的地方。”#p#分页标题#e#

  

  大家都夸裴度大度,而大度来自于大智,大智就是准确的判断和选择。裴度对比了此事的两种消极后果。第一种是盗印者为私人利益给文件盖章,给中书省的名誉和唐王朝的利益,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第二种是,如果在下落不明的情况下立即进行追查和缉拿,那么,消极作用就会被无限放大,官印被毁坏,职能部门丧失最重要的智能部件。

  

  不过度介入

  

  反有助于控制事态

  

  第二种的消极作用远大于第一种。印章保全比盗印者是谁更重要。

  

  在这个判断的基础上,裴度做出选择:不过度介入,暂时无作为,平静地等待事态回到正常的层面上来。这样一来,虽然一时抓不到盗印者,却无形中控制了盗印者的行为,引导他将官印放回原地。

  

  有时候,对事态不做过度介入,反而更能控制事态。从这点来看,裴度可说是大唐史上了不起的神探,神探不只是弄清真相,还要能全程控制事态的发展。

  

  孟子:读古人书就是纵向扩大社交圈

  

  百家经典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章句下》

  

  享用了好吃的鸡蛋,不一定要知道生蛋的母鸡是谁,但孟子似乎不主张这样,孟子是个讲情义的人,他很尊重那些为人们提供了美好精神食粮的先贤,觉得在享用了产品之后,一定要了解和尊敬产品的生产者。

  

  你看孟老师怎么说:吟咏着前人写的诗歌,阅读着古人写的著作,却不去了解他们,这样行吗?当然不行,因此,一定要了解古人当时的行动和事迹,研究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这就是穿越时空,往上追溯和古代的圣贤交朋友。

  

  这条理论总结起来就是“知人论世”。换到现在,就是了解所谓作品的时代背景,熟悉作者生活的时代环境,有助于更深地解读其作品。朱熹对这条有解释:“不可以不知其为人之实,是以又考其行也。”不能不知道作者为人的实际情况,据此考察作者的行为事迹。#p#分页标题#e#

  

  穿越式的纵向读书方法,神交古人,让人不孤单,读《庄子》就和庄子交朋友,读唐诗就和唐朝交朋友,读宋词就和宋朝交朋友,读《荷马史诗》就和古希腊交朋友,不只是朋友遍天下,而且还朋友遍古代,加起来就是朋友遍古今。这等于纵向扩大了社交圈,而很多智慧就是从这种纵向社交圈产生的。

  

  陶渊明:功名富贵不如“偷菜种菜”

  

  诗词歌赋

  

  野外罕人事,

  

  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

  

  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

  

  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

  

  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

  

  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

  

  零落同草莽。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

  

  穷巷:偏僻的巷子。轮鞅:车马。墟曲:乡野。霰(xiàn):小雪粒。披:拨开。

  

  人的生活态度问题,其实也是选择生活空间的问题。选择一个不同的物理空间,就会产生一种不同的精神空间,从而导致一种不同的生活姿态。在中国古代,有庙堂的空间,选择这个空间,就是一种进取的士大夫的生活姿态;有山林的空间,选择这个空间,就是一种隐逸的高士的生活姿态。这两个空间很难有交集,更不可能重叠,“山中宰相”的境界不是容易达到的。古人选择其中一个,就必须得压缩另一个空间。

  

  潜心农事远离杂念

  

  我们就用空间选择的概念来看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二这首诗。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空间的彼消此长。一个空间是“农事”,“桑麻”;一个空间是“人事”和“尘世”。这两个空间,一个是蓬勃生长的,一个是日渐压缩的。#p#分页标题#e#

  

  我们看那个日渐压缩的空间。郊野穷巷,马车不到,人迹罕至,人事空间在压缩,而人的精神也在从过去的舞台上退出来:关上柴门,在幽静的房子里断绝一切尘世的杂念,与过去在官场时的观念、思想告别。

  

  随着人事空间的缩小,是大自然空间和农事空间的扩张。生机蓬勃的“桑麻”处于一种不断膨胀发展的状态:“日已长”。陶渊明辛辛苦苦开垦的农业空间也处于日益开拓的状态:“我土日以广”。人的精神也随之发生变化,像大地上的庄稼一样朴素自然,你看,乡亲们在乡野小道上,拨开茂盛的野草,相互之间交谈的,只有张三家的豆子,李四家的禾苗,无非就是农事,没有“杂言”。心里忧虑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怕霜雪冻坏了农作物,零落得如同草莽一般。

  

  在什么样的空间,就讲什么样的话题,在长满庄稼的空间,语言像大地和农作物一样朴实。

  

  陶渊明构筑了一个“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的农业空间,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偷菜种菜”的空间,压缩了追求功名利禄的世俗空间。

  

  陶渊明选择这么一个空间,从文字上来看,充满田园牧歌式的情调,惬意而舒心,然而,在诗意的文字背后,确实也透露出可怕的贫寒,陶渊明家的“桑麻”虽然日益生长,可是他却免不了会忍饥挨饿,甚至上门乞讨。

  

  选择生活空间和生存空间,需要勇气,陶渊明选择大地山林和田园庄稼,也选择了贫穷,他却没有退缩和后悔,那么,他就是幸福的。现在社会关于生活空间的选择,也是多元的,这些空间有时候无所谓好坏上下之分,喜欢就好,随意就好,像陶渊明那样坚守就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李白替前任女朋友写分手信  前任  前任词条  李白  李白词条  女朋友  女朋友词条  分手  分手词条  
野史

 战斗力令人胆颤的古代军队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诞生了无数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他们的诞生往往伴随着一个强悍的时代或英雄的时代,军队的气质往往代表着民族的气质,秦汉质朴厚重,勇于进取,唐朝...(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