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说文解字(一)

说文解字:教 

                                                          

      古代“朴作教刑”(以棍棒作为教学的工具),用肉体的刑罚来督导学习,所谓“不打不成材”。这种“棍棒政策”的教育就很生动地表现在“教”字的字形上。

  古文字的“教”字,右边像人手持教鞭(或棍棒),左边一个“子”表示儿童,“子”上的两个叉代表算术的筹策(小木棍或草杆),所以“教”字的本义为督导儿童学习,引申为指导、培育、训诲等义。

说文解字:殷

       甲骨文、金文的“殷”字,像人手持一根针形的器具往一个腹部膨大的人身上刺扎之形,表示医治疾病之义。“殷”的本义为医治,引申为治理、定正之义。此外,“殷”还有盛大、众多、富足等义。

说文解字:县

       “县”是“悬”的本字。金文的“县”字,左边的木代表树或木杆,用一根绳子把一颗人头悬挂在树或木杆上,表示枭(xiāo)首示众的意思。小篆的“县”字形体略有变化,其左边为倒“首”,右边为“系”,也是悬挂人头之义。所以,“县”的本义为悬挂人头,枭首示众,引申为吊、悬、系(jì)挂之义。“县”字后来借用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故另造“悬”字来代替它的本义

 

说文解字“颐”

                                

       “颐”,是指人脸的颊、腮部位。金文的“颐”字,像脸的颊、腮部位之形;有的在腮部画有胡须;楷书则更加“页”旁,以表示“颐”在人的头面范围。“颐”字除指人面的颊、腮之外,还可用作保养之义,如颐养。

  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的傲慢神气。

说文解字“冉”

“冉”是“髯”的本字,即须髯的意思。古代须、髯有别,髯的本义是指颊毛,须则指下巴上的胡子。古文字的“冉”字,正像面部两颊旁边髯毛下垂的样子。“冉”字由髯毛下垂引申为柔弱、垂下之义。而冉冉连用,则有慢慢、渐渐之义。(http://www.69fw.com/hy/index_28.html)

说文解字“目”

“目”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的“目”字,是一只非常逼真的眼睛之形。它的本义即指眼睛,引申为动词,是以目视物,即看的意思。“目”又可以用来指鱼网的网孔(俗称“网眼”),引申为指条目、细目等。汉字中凡从“目”的字,都与眼睛及其作用有关,如看、眉、相、瞪、瞥等。

  

说文解字“民”

古代的奴隶主为了强迫奴隶劳动,防止他们造反,往往采取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或给他们戴上沉重的脚镣手铐,或用绳索套着他们的脖子,或砍(或锯)去他们的一只脚,或用锥子刺瞎他们的眼睛。甲骨文、金文的“民”字,正像以锥刺眼之形,其本义原指奴隶;引申为指被统治者,其中包括奴隶和平民;后来也泛指普通的群众、老百姓。

说文解字“望”

“望”本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的“望”字,是一个人站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土墩上翘首远看的形状;金文“望”字增加月形,表示“举头望明月”的意思。因此,“望”的本义为“仰观”、“远看”;而登高远望有等待之意,所以又可引申出“期望”、“希盼”等义。小篆以后,“望”字形体发生变化,原来代表眼睛的“臣”被“亡”(表示读音)所代替,“望”字即由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  

说文解字“相”

 

“相”字从木从目,是一个会意字,表示用眼细细观赏树木外形之义。“相”的本义是指观察事物的外表以判断其优劣,引申为指人或事物的外观形貌。此外,“相”字还有辅助之义,又用作官名,特指宰相。“相”又可读xiāng,是相共、交互之义,也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

说文解字“睡”

 

“睡”字从目从垂,是一个会意字,表示垂头闭目休息的意思。《说文解字》:“睡,坐寐也。”所以,“睡”的本义指坐着打瞌睡,又泛指睡觉、睡眠。

说文解字“盲”

“盲”字是一个会意兼形声的字,从亡从目,亡即无,表示眼中无眸(MOU)的意思。此外,亡又代表这个字的读音。《说文解字》:“盲,目无牟(即眸)子。”目中无眸子就看不见东西,是为瞎,所以“盲”的本义为瞎,为失明。

说文解字“取”

 

古代两军作战,战胜一方的将士是以割取敌人的首级或俘虏的耳朵来记功的。甲骨文的“取”字,像一只手拿着一只被割下来的耳朵,表示割取耳朵的意思,引申为捕获、索取、收受、采用等义。

说文解字“爪”

“爪”字的本义为覆手持物,其实也就是“抓”的本字。甲骨文“爪”字,像一只向下伸出的手而特别突出手指的部分;金文的“爪”字则更在指端添上指甲,所以“爪”字的本义也指人的手指,又是指甲和趾甲的通称,后来引申为指动物的脚——爪子。

说文解字“手”

手是人体上肢的一部分,一般指腕以下能够持物的部分。古文字的“手”字,正像一只人手的形状,上面的分支代表五个手指,下面是手臂。在汉字中,凡从手的字都与手或手势(扌)的动作有关,如打、拍、扶、拿等。

说文解字“俘”

甲骨文、金文的“俘”字,从爪从子,像以手逮人之形;或从彳,表示驱人行走之意。“俘”的本义为虏获,即在战争中掳获人口;又指俘虏,即在战争中被掳掠的人口。

                                          趣谈“瓜”字

 

瓜是一个象形字。“瓜”字中,两撇表示藤,中间竖钩表示瓜,捺表示叶。你们看古人造字多精妙。

“葫芦科植物的统称”就是“瓜”的本义

“形状像瓜”,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像瓜形的,比如,“瓜皮帽”是帽子的一种;“瓜皮船”是船的一种。

“像切瓜一样”,瓜的命运是要被切分的,由此引申出此义。人们用“瓜分”表示分割或分配。又指若干强国联合起来分割弱小或不发达国家的土地。

“傻瓜”,表示不聪明,这一词来自古代的“瓜子族”,春秋时期生活在瓜州(甘肃敦煌一带)姜姓人被称为“瓜子族”,他们十分勤劳,受人雇佣时总是一刻不停地干活,可是有些人把他们这种老实的习俗看作“傻”,于是就有了“傻瓜”了。

指事 用象征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来表示某个词。比如,“刃”,在刀口上加一点,表示这里最锋利,这就是刀刃。

                                              考“赖”

《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有的注家,释“赖”为“懒”,二字只差一个竖心的偏旁,可以说“形近而误”。另外,丰收了,粮食多了,衣食无忧,自然不必为肚子操劳,很多人变得“懒”了。似乎也很符合实际。这一说法也被收入现代最权威的词典《辞海》。但是,我仍然觉得,这是值得商榷的。  

  凶岁与富岁相反,暴与赖也是相反的。懒应该与勤相反。怎么与暴相反呢?暴应该与善相反,怎么与懒相反呢?在《四书集注》中,朱熹注:“富岁,丰年也。赖,藉也。丰年衣食饶足,故有所顾藉而为善;凶年衣食不足,故有以陷溺其心而为暴。”富岁,收获多,衣食足,就多行善事。凶岁,收获少,衣食不足,善良的心被埋没了,所以为暴。朱熹的解释,正是暴与善相反。将“赖”解释为“懒”,除此之外,未见其他典籍有这一解释的。在训诂上有没有根据呢?在思想上能不能说通呢?  

  一、先说训诂  

  赖,多数典籍中出现的都是在“依赖”这种意义上使用的。此外,还有“赢”的意义。如《国语·齐语》:管仲回答齐桓公时说到商人,“相语以利,相示以赖,相陈以知贾。”注:“赖,赢也。”对于商人来说,讨论的是利润的事,展示的是赚钱的本事。赢是正当赚钱。在这里,不可能相互展示“懒”。经商要赢,也不能靠懒。  

  也有“利”的意义,如《战国策·宋卫·秦攻卫之蒲》:“秦攻卫之蒲。胡衍谓樗里疾曰:"公之伐蒲,以为秦乎?以为魏乎?为魏则善,为秦则不赖矣。’”注:“姚本:赖,利也。”从“为魏则善,为秦则不赖”来看,为魏与为秦,效果是相反的,一为善,一为不赖。不赖应该就是不善。那么,赖,相当于善。利是有利的意思。善指有好处。赖,利,与善相通。  

  《吕氏春秋·离俗》:“故如石户之农、北人无择、卞随、务光者,其视天下若六合之外,人之所不能察;其视富贵也,苟可得已,则必不之赖。”高注:“不之赖,不赖之也。赖,利也,一曰善也。”陈奇猷认为赖与利、厉同音。“赢亦利也。”(参见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卷十九《离俗》注)高诱认为:赖可以释为利,或者善。  

  《说文解字》贝部:“赖,赢也。”“赢,有余贾利也。”赖、赢、利,有相通之处。高诱注与朱熹注,都有“善”字。善与上三字也有相通之处。在训诂上,赖,可以释为赢、利、善。在其他典籍中没有发现“懒”的意思。  

  二、再说思想  

  孟子的思想上承《管子》,下启王充。最早应从《管子》一书说起。《管子》曰:“仓禀实,民知礼节;衣食足,民知荣辱。”这就是说丰收年景,民知礼节,知荣辱。这都是“善”的表现,而不是懒。  

  再看王充《论衡·治期篇》的内容。他说:“传曰:"仓禀实,民知礼节;衣食足,民知荣辱。’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谷足食多,礼义之心生,礼丰义重,平安之基立矣。故饥岁之春,不食亲戚;穰岁之秋,召及四邻。不食亲戚,恶行也;召及四邻,善义也。为善恶之行,不在人质性,在于岁之饥穰。由此言之,礼义之行,在谷足也。”王充虽然没有引孟子的话,同样从《管子》那里得到这一思想。王充的说法与孟子的语言完全一致。孟子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王充说:“为善恶之行,不在人质性,在于岁之饥穰。”王充讲的“人质性”,就是孟子讲的“天之降才”。他们都认为善恶不是天生的本质,而是物质条件对人性的深刻影响。王充讲,丰收了,“礼义之心生,礼丰义重”,“穰岁之秋,召及四邻。”“召及四邻,善义也。”这一切说法,只能解释为“善”。哪有“懒”的影子?王充比孟子说得更明白、更清楚一些,让后人不可能产生什么误解,也无法曲解。其他所有典籍中也没有释“赖”为“懒”的。仅仅以“形近而误”猜测出来,于文字训诂并无实据,于思想流传也无旁证。(周桂钿)

说文解字“字”

“字”的构形,上部一个宝盖头(宀)代表房子,下面一个“子”字表示婴儿。婴儿在屋内,表示生育之义,引申为养育、滋生、孳乳等义。古人把最早产生的独体象形字称为“文”,而把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而成的合体字叫做“字”。因为合体字是由独体的字孳乳衍生出来的,所以称“字”。后世“文”、“字”不分,多以“字”来作为文字的通称。

说文解字“儿”

古文字的“儿”字,像一个婴儿的形状:身小头大,囟(xìn)门尚未闭合。《说文解字》:“儿,孺子也……像小儿头囟未合。”所以,“儿”的本义即指儿童。在古时,男称儿,女称婴,但笼统而言皆称儿。

说文解字“羊”

 

羊是一种家畜,自古以来称为六畜之一,有山羊、绵羊、羚羊等。“羊”字是一个象形字,但和牛一样,它所像的不是羊的整体形象,而是局部特征。甲骨文和金文的“羊”字,是简化了的羊头形象,而羊头形象又特别突出了弯卷的羊角,使人一见便知是羊而不是别的动物。这种以局部替代整体的造型方法,是汉字象形的主要方式之一。

说文解字“养”

 

甲骨文、金文的“养”字本是一个会意字,像手执鞭杖赶羊之形,表示放养羊群,意思与“牧”字同;小篆变为从羊从食,羊又代表读音,所以“养”字又成为一个形声字,表示以食物饲养之意。“养”字后来又引申为生养、培养、疗养、教养等义。

说文解字“羞”

 

古文字的“羞”字,从羊从又,表示用手捧羊进献的意思。“羞”字的本义为进献食品,又指美味的食物,如珍羞、庶羞等。后来,用作食物的“羞”字多写作“馐”,而原来的“羞”字则借用为耻辱、愧怍(zuò)等义。

说文解字“逐”

甲骨文的“逐”字,像一只猪(豕shǐ,或鹿、兔)在前奔跑,有人在后追赶之形,其本义为追赶。引申为驱逐、放逐,后有竞争、追求之义。

逐北:追逐败走的敌兵。

逐客:战国时期指驱逐列国入境的游说之士,后来又指被朝廷贬谪(biǎn zhé)的人。

逐鹿:指在国家分裂纷乱时,众人争夺天下政权。

说文解字“象”

 

我国古代的中原地区,气候温湿,丛林茂密,曾经是大象出没的地方。象是一种生活在热带、亚热带丛林地区的哺乳动物,身大力强,但性情温顺。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的“象”字,是大象的侧视图形,主要突出了它长长的鼻子、宽厚的身躯,笔画简单而形态生动。“象”字后来多引申为指具体的形状,又泛指事物的外表形态,如形象、景象、星象、气象、现象等。

说文解字“为”

 

古代中原一带气候温和,生活着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动物。大象就是其中之一。大象身强体壮,力大无比,而且性情温和,是人类劳动的好帮手。人们在还没有驯服牛马之前,就先学会了驯服大象。甲骨文的“为”字,像一个人用手牵着大象的鼻子,其本义是驯象,即驱使大象帮人干活,因此,“为”字有干活、做、作等意思。这个字由甲骨文到金文,又由篆书变成隶书、楷书,再由草书演变成今天的简化字,原来的形象和意思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说文解字“能”

 

“能”是“熊”的本字。金文中的“能”字,巨口弓背,粗爪短尾,正是熊的形象特征。所以,“能”的本义即指熊。因为熊以力大无穷著称,故“能”字引申出能力、才能等义。后来“能”字多用为引申义,于是在“能”下加“火”(楷书变为四点)另造一个“熊”字,来代替它的本义

说文解字“虎”

 

 

虎是一种猛兽,通称老虎。甲骨文的“虎”字,形象地勾画出虎形的基本特征:大口利齿、强健灵活的腰身,爪尾有力,毛色绚丽。

金文、小篆的字形,渐趋简化和抽象,其象形的意味也就逐渐消失。“虎”字古今词义变化不大,都作老虎讲;但因老虎特别凶猛,故取其猛意,引申为比喻勇猛、威武之义,如虎将、虎威、虎贲(bēn,指勇士)等。

说文解字“丽”

 

甲骨文、金文的“丽”字,是一只鹿的形象,而特别突出了鹿头上一对漂亮的鹿角。所以,“丽”的本义是一对、一双。这个意思,后来多写作“俪”。此外,“丽”字又含有漂亮、华丽的意思。

说文解字“尘”

 

古文字的“尘”字,从土从三鹿,表示群鹿奔腾,沙土飞扬的意思。“尘”字的本义指飞扬的尘土,又泛指极细微的沙土,故小篆的“尘”字从小从土,称小土为尘。

                                          说文解字“虫”

虫是昆虫类的通称,指昆虫和类似昆虫的小动物。甲骨文、金文的“虫”(huǐ)字,像一种长身盘曲、三角头形的虫形,实际上是蛇的象形。

“蛇”只是虫类中的一种,所以小篆的“虫”字用3个虫叠在一起来代表种类繁多的虫类。“虫”也可泛指昆虫类之外的其他动物。汉字中凡从“虫”的字,大都与昆虫和动物有关,如蛇、蜀、蚕、蚊、蜂、蝉等。

十个最难认的汉字

 

汉字中的“品”型结构的酷似“金三角”,音、意、形,都非常有趣。可惜,这些字绝大部分不常用,极为生僻,几乎变成了绝无仅有的“活化石”。先挑拣十个例子,请列位上眼。

(一)最土的汉字——“垚”

这个字读“尧”,山高的意思。并不是意外的巧合,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之中,每个字摆成品型结构,都能派生出另外一个绝然不同的汉字。“垚”字不常见,虽说一副土头土脑的模样,核心却是峭拔巍峨、直插云霄。

(二)最色的汉字——“姦”

这个字读“奸”,也好似“奸”的异体字。《说文》里解释为“私”“盗”,《广雅》里说是“伪”的意思。常言道:“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个字充满了色情与暧昧的情调。

(三)最滑的汉字——“鱻”

三个鱼,味道鲜香。这个字读作“鲜”,同时,也是“鲜”的异体字。原指生鱼;抑或“新鲜、明丽”的意思;也指鲜美、应时的食物。现在,街面上不少饭馆喜欢采用这样生僻的招牌,比如:“羴”、“犇”、“鱻”等等,尽管并不一定清楚它们的读音和本意,却给人大鱼大肉、排场丰盛的感觉。

(四)最闹的汉字——“猋”

这个字读作“标”。字型很明显,三条狗纠缠在一起,表示狗群奔跑的样子;引申一步,便派生出迅速、飙升的意思。

(五)最顶的汉字——“麤”

这个字读“粗”,也是汉字“粗”的异体。从字型上看,一大两小三头鹿,死死地顶在一起,似乎彼此混搅,非常有力气;惜乎,只表达了动粗的意思。《左传》记载:“粮则无矣,麤则有之。”这里的“麤”是粗砺带糠的谷物。

(六)最畜生的汉字——“骉”

《三字经》里说:“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除了鸡和猪之外,马、牛、羊和狗,都可以按品型结构拼成另外一个崭新的汉字。

“骉”,读“标”,字型很清楚,一匹马率领另外两匹,风驰电掣地奔跑。这个字恰恰是众马奔腾的样子。

“羴”,读“山”,也是“膻”的异体字。掉进羊群里还能闻着什么好味儿?臊气!有句成语叫做“趋腥附膻”吗?所谓“膻”,就是羊肉的气味。

“犇”,读“奔”,也是“奔”的异体字。牛,本性温顺,三头牛碰面,也不至于太疯狂,除非蹿进了西班牙斗牛场。这个字反倒是奔跑、急匆匆的意思。

(七)最敏感的汉字——“毳”

这个字读作“崔”。三根毛儿是什么意思呢?还是指毛发,医学上专有“毳毛”一词,指人体表面除头发、阴毛、腋毛外,其他部位生的细毛,俗称“寒毛”。既是“寒毛”,就非常敏感,它替人体传递冷热寒暑的细腻感觉。

(八)最恶毒的汉字——“蠱”

这个字度作“古”。字型赫然在目,一只器皿里装着一群虫子。其实“虫”的繁体,就是一上两下三只“虫”组合而成的。那么,在器皿里装满虫子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古人把许多有毒的虫子聚敛到一起,让它们彼此吞食,互相残杀,最后剩下的虫子就是“蠱”——这玩意儿性情残忍,毒性最烈,放在食物中,足以致人死命。

(九)最无赖的汉字——“掱”

这个字读作“爬”。还用问吗?典型的“三只手”,从别人身上窃取不义之财。“掱手”一词,变成了“四只手”,仍然脱不了“贼皮”,读作“扒手”。

(十)最昂贵的汉字——“赑”

这个字读作“必”。“贝”就是钱,一上两下三个“贝”字码在一起,表示“用力的样子”。俗话说:肉好吃,钱难挣。金钱、名位所在,必然要削尖脑袋往里钻,怎么能不费劲儿呢?另外,有一个专有名词——“赑屃”,读作“必细”,是传说中一种像龟的动物,“龙生九种”,其中一子。这家伙不但有力气,而且喜欢文字,正好跟石碑打交道。民间所谓“王八驮石碑”,多为“赑屃”。(选自张继合的新浪博客)

说文解字“万”

 

 

甲骨文的“万”字,像一个巨螯(áo)屈尾的蝎子形状,其本义是指蝎子。

此字后来借用为数词,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又表示多,如万物、万象等;又引申为极其、非常、绝对等义,如万全、万无一失等。

说文解字“它”

 

甲骨文的“它”字,像一条长身盘曲,头呈三角形的毒蛇之形,其本义即指蛇。由于“它”字后来多借用为指称事物的代词,其本来的意义逐渐消失,于是新造“蛇”字来代替“它”的本义

                                           “羊”“半”“关”

 

羊是一种家畜,自古以来被称为六畜之一,有山羊、绵羊、羚羊等。“羊”字是一个象形字,但和“牛”字一样,它所像的不是羊的整体形象,而是局部特征。甲骨文和金文的“羊”字,是简化了的羊头形象,而羊头形象又特别突出了弯卷的羊角,使人一见便知是羊。这种以局部替代整体的造型方法,是汉字象形的主要方式之一。

古文字的“半”字从八从牛,八是分别的意思,表示把一条牛分开成两部分。“半”的本义是指事物的二分之一(即一半);引申为指“在……中间”,如半夜;又比喻很少的意思,如一星半点;还有不完全的意思,如半成品、半透明等。关于“半”的成语有:半斤八两、半推半就、半壁江山、半信半疑等。

古代没有门锁,而是在门的里面安装一根可以活动的横木来把两扇门拴牢在一起。金文的“关”字,正像门内加闩之形,其本义即指门闩。门闩是用来闭门的,所以“关”字有关闭、闭合、封闭之义,又指关口、关隘(ài)、关卡。此外,“关”还可以引申为指事物中起转折关联作用的部分,如机关、关节、关键等;又含有关联、牵连之义。

“房子”里的汉字

“宝盖”是汉字中的一个部首,象征房子。有“宝盖”的汉字,大多与房子有关。今天我们来看几个“宝盖”下,也可以说是房子里的汉字。

宿:甲骨文的“宿”字,像一个人跪坐草席之上,或躺在室中的一条席子上,表示歇息、睡眠的意思。“宿”的本义为歇息、住宿、过夜。因为住宿都在夜晚,所以又把一夜称为“一宿”。“宿”还有隔夜的意思,如宿雨(昨夜之雨)、宿醒等;引申为早先、平素之义,如宿债(旧债)、宿愿(平素的心愿)等。

寝:古文字的“寝”字,均像有人手持扫帚在室内打扫房屋的形状;楷书的“寝”字则在室内还安放有床(丬)的样子,用以表示这是人睡觉的房子。因此,“寝”的本义指卧室、寝室,即人睡觉的地方;引申为指躺卧、睡觉、休息;进一步引申为停止、停息之义。此外,“寝”由卧室之义,引申为指君王的宫室,又指帝王的陵墓,如“陵寝”。

宾:甲骨文的“宾”字,像家中有人或有人从外面走进屋内之形,表示有客人来到的意思。中国人在拜访别人家时,有携带礼物的习俗,所以金文的“宾”字增加“贝”字,表示宾客往来必有财物相赠之事。“宾”字的本义指外来的客人,如来宾、外宾;用作动词,引申为归顺、服从之义。

客:“客”字的结构为宝盖头下面一个“各”,宝盖头是房屋的形象,而“各”则是有人自外而来的意思(“各”兼表声)。所以,“客”字的本义是指来宾、客人,又指旅居他乡的人。此外,“客”还特指专门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如侠客、剑客、墨客等。

说文解字“蛛”

 

 

蛛,即蜘蛛,是一种节肢动物。它的尾部能分泌出一种黏液,用来结网捕食昆虫。躯体较小而四肢长大是蜘蛛的显著特征。金文的“蛛”字,像一只四肢长大的蜘蛛形,上部从朱,代表“蛛”字的读音。小篆“蛛”字从黾朱声或从虫朱声,完全是个形声字。

说文解字“龙”

 

 

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种善于变化,能兴云布雨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甲骨文、金文中的“龙”字,巨口长身有角,正是人们想象中的神异动物的形象。古代以龙来作为皇帝及皇家的象征,又喻指神异非常之人。

龙行虎步:形容人昂首阔步气势威武的样子。又比喻帝王仪态威武。

龙盘虎踞:形容地形雄伟险要。

龙凤:旧指帝王之相。又比喻贤才。

龙虎:形容帝王气派。又比喻英雄豪杰。

说文解字“龟”

 

 

龟是两栖的爬行动物,俗称乌龟或水龟。龟身圆而扁,腹背皆有硬甲,四肢和头尾均能缩入甲内。甲骨文、金文的“龟”字,分别是乌龟正面和侧视的形象,故其本义即指乌龟。

说文解字“件”

 

分别→量词→可一一计算的事物

“件”在现代汉语中可算得上一个常用的量词:有形之物可以用“件”来数,如“一件衣服”,无形之事也可用“件”来算,如“两件案子”。由于这个量词使用频率极高,它又干脆被人们用来表示一一计算的事物本身,如“零件”、“配件”、“案件”、“文件”等等。

不难发现,“件”的这些意义与“件”字的构形有着明显的隔膜:很难看出以“人”和“牛”组合起来的“件”与它作为量词的意义有什么关系。其实,“件”字原本并不表示量词,而是表示“分别”。当然,事物一经分别,往往也就具备可以计数的量,所以它终于演化为一个常见的量词也是在情理之中的。然而,它的“分别”的本义与“人”、“牛”的构形组合又有什么关系呢?

“件”是一个会意字,“人”和“牛”之所以能够会合出“分别”的意义来,是因为他(它)们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中都是具有特殊地位、非常性质,进而最可分别于其他物类的。“人”是生灵中最为高贵、最为优异、最具灵性的种类,对于这一点,古人有充分的自觉意识,也就是说,在古人看来,“人”是最能与其他生灵相区分的种类。与人在所有生灵中的这种特有地位相似,“牛”在牲畜中的地位也同样最为特异,因而也最具区分度:《说文解字》在“件”字的解说中对其中“牛”所表示的意义作了这样的解释:“牛,大物,故可分。”显然,说牛是大物,并非是指牛的形体,而是就它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而言的。由于在农耕生产中成为人们最得力的助手,而农业生产又是当时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因此,牛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要远远超过现代。同时,祭祀是古代社会中的头等大事,而牛则是古代用来祭祀的牲畜中等级最高的一种,这也大大提升了牛的地位。由此可见,牛对古人而言,具有无可置疑的特殊意义,它的特异可分性质也就格外为人所关注。

说文解字“广”

 

居室建筑→广、大→庇护

“广”,今天人们所熟悉的读音是guǎng,为“赓”的简化字,如“广大”、“宽广”等。但作为一个常用的汉字部首,它常被称做“广字旁儿”(古读作yǎn),表示依傍山崖而建造的房屋。“广”的小篆字形作A,正是依崖而造房屋的侧视形象。

应该说,依傍山崖而建造的房屋是相当罕见的,但“广”作为一个部首却以房屋为基本意义,如“库’、“庐”、“庙”、“府”等字原本都表示某种建筑形式。其实,“广”的形义之间的这种不谐,乃是时间距离造成的。早期人类生存于世,并无构建房屋的能力,在居住方式上,只是摹仿动物栖身于山洞或依树而构巢。以后文明渐进,便利用自然地势营造居室。“广”应当是这一阶段较为常见的人类居室类型。今天,在黄土高原上还可见到的窑洞,当是这种较为原始的建筑形式的孑遗。在造字之际,这种建筑形式则极为人们所熟悉,"广”也就被赋予了“房屋建筑”的意义。

“广”既在汉字部首中取得了房屋代表的资格,便不免被赋予某些古人对房屋建筑的特有情感,从而衍生出一些今人并不熟悉的意义。就拿我们所熟悉的读guǎng的“广”来说,原本写做“庚”,其中的“黄"只是表音的声符,“广”才是表义的符号。“广”的基本意义乃是“大”,所谓“广大“、“广博“、“宽广”,都以“大”为基本内涵。“广”与“大”的这种联系,还可表现于“廓”字中:以“广”为惟一表义符号的“廓”,原本的意义也是“大”。房屋建筑未必是大的,而“广”又如何能表示“大”?这个问题不妨姑且搁置一下,我们先来看看“广”作为部首的另一个用法。

“庇”字表示“保护”,“庇护”这个同义复合的双音词正表明“庇”的意义正与“护”同。然而,“庇”字的义符也只是“广”。房屋建筑可以给人以庇护,这自不待言,但能给人以庇护的事物又岂止房屋?所以,对“广”的“庇护”意义有必要作更深一层次的探究。

人类以建筑的手段来作出使自然界适于自身生存的努力,是一件虽然简单却意义重大的事件:一方面,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境况。在远古没有房屋的时候,人们生活十分艰辛,而宫室之类民居建筑的出现,大大改变了古人的生存状况,所以总受到人们另眼相看,进而被视为最重要的庇护之物。“庇”字以“广”为惟一的表义符号,进而被视为最重要的庇护,原因正在于此;另一方面,房屋建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对自然界的简单适应,一变而为按照自身的需要来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以建筑的手段形成自己的生存空间。而在“小国寡民”的上古时代,也是很容易做到这一点的。不难发现,这种以建筑手段自我封闭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多层次的表现:大到国家的长城、城市的城墙,小到村寨的土围子、木栅栏,家庭的四合院,无不体现着这种传统文化心态。与此相联系,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自己生存于其中的这个自然空间,其实与自己的居舍并无多大差别,所以自然天地无非就是一所大房子。在女娲补天的神话中,远古时代的人类一场巨大灾祸,实际上不过是自然界这所大房子轰然倒塌而已,所以女娲才会“断鳌足以立四极”,即砍下四条大龟的腿做梁柱,去重新撑起这所大房子。于是,建筑不仅被视为最重要的庇身之所,而且也被看成类同于天地酌自然空间。“宇”字本指“屋檐”,却可演化为一个无限空间的概念,正说明了这一点。同理,作为建筑符号的“广”被赋予“大”的意义,也是非常符合古人的思维逻辑的。

以“丨”当“十”

 

“十”字同“一”字一样,都是表示数字的记号。甲骨文用不同的横画表示“一”、“二”、“三”,但“十”的数目大,画十个横线太麻烦了,于是,聪明的中国人便用一个竖画表示“十”。由此可见,中国早就实行十进位了。金文为了与写字的竖画区别,开始把竖画中间变粗,或加一个圆点。后来,“十”就被写成一横一竖的“十”了。

    

“隹”和“佳”

 

“隹”读zhuī,字形和“佳”jiā相近,因而很容易混淆,有人把“佳节”写成“隹节”,也有人把字典里的“隹”部念成“佳”部。特别是在写书法作品时,这两个字又是很难分辨。

“佳”字现在很常用,是美、好的意思,如“佳节”就是欢乐愉快的节日;“佳酿”就是美酒;“佳丽”古代既指美丽的景色又指美丽的女子;“佳肴”就是精美的饭菜;“佳音”是好消息的意思等等。

“隹”是个象形字,在古书上是指尾巴短的鸟。它作为偏旁出现在合体字里,有时表读音,有时表意义。“隹”作声旁的字,有“堆、椎、锥、睢、崔、催、摧”等;“隹”作形旁的字,意思大都与鸟有关。如“雀、雕、雁、雉、睢、隼”,就是各种类型的鸟的名称。又如“集”字的本义是鸟落在树上。“雇”字的本义是鸟立在门上,后来把鸟踩着的“半扇门”(户)移到上面,就形成了现在写法的“雇”字。“霍”的繁体字,在雨字头下面排写着3个“隹”,表示暴雨袭来,群鸟“霍”的一声,骤然惊起,可见它是个描摹声音的字。至于“隽”字,最早是鸟肥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我们常用“隽永”这个词形容文章写得意味深长,这个意思就来自肥鸟清香可口,吃到嘴里“味美而长”。

再如古书上写道:“雄,鸡父也;雌,鸡母也;雏,鸡子也。”现在,这几个用“隹”作形旁的字,表达的意思已经远远超出“鸡”的范围。“雌”“雄”成了生物性别的标志,“雏”字也不再专指小鸡,人们不仅可以把任何幼禽称之为“雏”,甚至对初具规模的事物,也称作“略具雏形”了。

说文解字“保”

 

甲骨文和金文的“保”字都是一个大人手抱着襁褓里的婴儿的形状。本义是养育、抚养。引申为保护、保佑等。古书又通“褓”、“堡”。

说文解字“北”

“北”是“背”的本义。如《战国策》:“士无反北之心”。古文的字型是两个背靠背站着的人。“北”字被假借为表示“北方”义以后,就另造“背”字。    

说文解字“贝”

 

“贝”是个有介壳的软体动物。字型像一个打开了壳的贝,壳间还有连接的韧带。古人以贝为货币,所以“贝”字旁的汉字大都与财富的意义有关。

“鼻”的字义演变

 

“鼻”字的本字为“自”字。东汉许慎《说文》一书中说:“自,鼻也,象鼻形。”也就是说,“自”是一个象形字,其本义就是指鼻子。由于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经常会指着自己的鼻子,故“自”的字义后来逐渐演变为作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解,并进一步引申出介词“从”、“由”和副词“本来”、“当然”的意思,然后又引申出动词“始”的意思,如“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韩非子·心度》)句中的“自”字就是“开始”的意思。

在“自”字被作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之后,秦汉时期的人们就又新造了一个形声字来表示“自”字所代表的本义——“鼻子”。这个新造的形声字就是“鼻”字,其中“自”表形、“畀”表声。而且后起的“鼻”字不仅代替了“自”的本义,还可代表“自”的引申义“始”。也就是说“鼻”亦当“始”讲,如西汉扬雄在其《方言》一书中说:“鼻,始也。兽之初生谓之鼻,人之初生谓之首。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作者:刘书龙)

说文解字“物”

 

甲骨文的“物”字,从刀从牛,是以刀杀牛的意思,刀上的两点是杀牛时沾在刀上的血滴。因此,“物”的本义是指杀牛,引申为指杂色牛,泛指一切物种或东西,和事物的内容实质,如万物、言之有物等。

物色原指牲畜的毛色,又指形貌,引申为指按一定的标准去挑选、访求。

物议指众人的议论或批评。

说文解字“埋”

 

甲骨文的“埋”字,像把牛、羊或鹿、犬等牲畜掩埋于土坑中之形,其本义指埋牲。埋牲是古代祭祀活动中的一种仪式,引申而言之,则把任何东西藏于土中都可以叫做“埋”。此外,“埋”还有填塞、隐没等义。

说文解字“告”

 

“告”字从牛从口,其本义为牛叫。牛叫为告;其造字方法与吠、鸣等字同(吠为狗叫,鸣为鸟叫)。“告”字后来引申为报告、告诉、告发、请求等义。比如:告示、告密、告急。

说文解字“半”

 

古文字的“半”字从八从牛,八是分别的意思,表示把一条牛分开成两部分。“半”的本义是指事物的二分之一(即一半);引申为指在……中间,如半夜;又比喻很少的意思,如一星半点;还有不完全的意思,如半成品、半透明等。关于“半”的成语有:半斤八两、半推半就、半壁江山、半信半疑等。

说文解字“沈”

 

“沈”和“沉”在古代原本是同一个字。

甲骨文的“沈”字,像一头牛没于水中的形状。这是古代祭礼的一种仪式,即把牲牛沉于河中以祭山林川泽之神。也有用人来作为祭品的。金文的“沈”字,即是把人沉于水中的意思。“沈”的本义为沉没、没于水中,引申为沉溺、深沉等义。近代“沈”字多读为shěn,用作姓氏;而以“沉”来代表它的本义

说文解字“犬”

 

“犬”即现在所说的狗。它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古人主要用它来作为打猎的助手。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犬”和“豕”字的形体比较接近,区别只在于腹和尾:豕为肥腹、垂尾;犬则是瘦腹、翘尾。从“犬”的字大都与狗及其行为有关,如狩、狂、莽、猛、猎等。

犬子:古人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犬马:古代臣子在君王面前的谦称,又用作效忠之辞,指臣子要像犬马顺从主人一样甘心情愿效忠君王。

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相互交错。

说文解字“臭”

 

“臭”的本义为嗅(xiù),即闻气味的意思。“臭”字由自(鼻的本字)和犬(狗)组成,指狗的鼻子。狗鼻子的嗅觉特别灵敏,故用它来表示嗅味之义。有气味才能用鼻子来嗅,故“臭”字又有气味之意,如“无声无臭”(没有声音和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其臭如兰”(表示某种东西的气味像兰花一样幽香宜人)等。现在,“臭”字读chòu,由一般泛指的气味引申为专指一种腐烂难闻的气味,如粪臭、腐臭等。“臭”加“口”旁为“嗅”,表示闻气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词条  
风俗

 “杞人忧天”新说

“杞人忧天”这个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故事原出于《列子·天瑞》中。故事讲有个杞国人,担心天崩塌下来后他将无处藏身,因此愁得整天觉也不睡,饭也不吃。后来就用“杞...(展开)

风俗

 对联故事欣赏(三)

 |对联故事欣赏(三)女弄黄花,黄花弄女青草塘内青草鱼,鱼戏青草,青草戏鱼;黄花地中黄花女,女弄黄花,黄花弄女。《李调元佳话》载,清代李调元任两江主考...(展开)

风俗

 对联佳句集锦第五集

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上联:清风一榻西窗影//上联:秋风不解乡思苦//上联:一叶知轻重//上联:风波摇碎月//上联:山花灿漫 几度凝思寻笑脸//上联:...(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