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第二十二章 全而归之 “曲则全,枉则直,洼...

能柔曲顺应(自然)就能自我成全,行为不合乎正道(自然)就不能弯曲,谦虚低下能自我充盈,事物有凋敝就有新生,少取则真得,贪多则反而导致自身的混乱。因此,圣人以道作为行为的楷模和处理天下复杂矛盾的法则。不执着于己见,所以能明白事理;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彰显道德;不自我夸耀,所以功德显要;不装腔作势,所以能图谋长远。正因为他与天下无争, 所以天下就不会(把他作为对立面而)与他争。古时候所说的"能柔曲顺应(自然)就能自我成全"的道理是空话吗?它是实实在在能使人保全而善终的。

“曲则全”是我们先祖早就发现的宇宙真理。《易经·系传》说:“曲成万物而不遗。”宇宙都是曲线的,是圆周形的,而不是直线所构成。观察物理世界,没有一件事物是完全的直线所构成。银河星系呈圆形旋转,太阳系有八卦九宫之形,北极就有各类不同曲线光形。树木有年轮,果实多圆体,万物无不由曲线构成,故曰“曲成万物”。“曲则全”是道的规律。‘曲’是万事万物无为的对自然发展的迎合,是保全而善终的方法。

“枉则直”,“枉”是违背事物自然的规律的有为的办法,是违背‘道’的理论的。枉就是人为的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直是人为的、暂时的、勉强的。人强以争直,结果反至于枉。所以圣人顺其枉而不逆,枉而求直,屈而忍之,顺而化之,故能固其全德。

   “洼则盈”,是说水性下流,凡是低洼的地方,最容易盈满。圣人心性以洼下自处,以谦虚为怀,不敢为天下先,不与天下争,就好比地之洼下一般,虽无心求盈满,但其洼下之德未尝不满。洼而能盈。“洼”即谦下之德,甘处人不愿处的卑下之位。正因为有处下不争之德,故天下人亦不能与之争。由此可知处下不争而得的道理。

  “弊则新”。“弊”者,指故旧的东西。有“弊”方能知新,有“弊”方知更新,温“弊”方能图新,修道(将自身的性与道合为一体)者修于内而不修于外,自处谦下,自受弊薄,不与人争新,而心境却常常自新。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圣人深知道德贵乎隐,所以常养于弊,使旧可以化而为新。

   “少则得”,人心险恶,莫过于贪,“少”就是简单、小、舍,得就是德。“少则得”,就是人的私心欲念与道德的对应关系。私心愈少,公心愈得,欲望愈少,德心愈得。圣抱元守一,少私寡欲,不使七情妄动,专心养性,不致五性失和。抱一之道既得,一贯之理时行。自取其少,得而反多。这种有形与无形的转化之理,是天道“佑谦”的法则,故曰“少则得(多)”反之‘多而惑’即是反理。知识愈多,烦恼愈大。财富愈多,痛苦越深。所以佛经里把烦恼叫作“烦惑”,愈有烦恼,思想就越迷惑不清,认识大道之理就越难。欲修大道者,应先除尽情欲,断除烦惑。不清心寡欲,便不能得一贯之理。不能守抱一之道。辩证法告诉人们:凡事凡物,凡名凡利,追求多者,必失于一,失一就是失道。故曰“多则惑”。圣人舍其多而守其一,舍其繁而就其简,舍其奢而就其朴,所以其理不惑,其事不乱。故圣人万物之理,即一物之理。观万人之事,即一人之事。能化万为一,又有何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此句是总结上文六句,都是讲的抱一之道。老子说:自古以来,有道的圣人,必是“抱一为天下式”,巍然而不拔,固守道一的原则自处。“一”就是道。道无极就是‘一’。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万物,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世间万事万物虽千差万别,但皆是禀受道之一气,得天地‘阴阳’而生。“一”是混元无极大道。在人身即为一点虚灵不昧之光,在物则为自然之本性。圣人守一,乃知万事万理,所以成为天下人修身、治家、治国、平天下的法式。天下万物各具一理,同出一源。以一理推之,物物皆此理,事事无不通。圣人所抱者虽一,所应者却无穷。所以天下之人,不教而自一,天下之物,不齐而自一。这就是“抱一法式”之妙,也是万物“归一”之道。“抱一”就是修心。修心之道,儒曰“正心”,佛云“明心”,道名“炼心”。心皆一心,法皆一法,修持虽各有小异,证果却无不同归,仙佛圣真之名,就是此“一心”圆满至善之别称。从心起修,则一真一切真,一证一切证矣!

  “不自见故明”,‘自见’是一种‘执者于自我’的表现。是被俗心蒙蔽了真性智慧,固执己见的行为,其所见既不全也不远,所知既不明也不彻,故而误人又害己。圣人因物观物,因事论事,穷其理,尽其性,上能察于天文,下能察于地理,中能参人事物。其中显隐之机,皆能洞然而见,这些都是圣人“不自见”的明见。故曰“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是说有谦虚美德的人,虚心处下,心地无云遮雾罩之蔽,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心常清明,其理不扬自彰。世间常人自己所认为的“是”,只是个人的偏见和认识,不合乎大道常理,能自欺己心,未必能信服于人,不易被人接受。圣人不以自是为是,而是因物性之是为是,因事理之是为是,因道德之是而是之,毫无半点主观痕迹,纯属天然之是。故合于道德,合于天理,其道理自会彰现于天下。

   “不自伐故有功”,。“自伐”就是自我夸耀。一个真正有本领的人,绝不自卖自夸,反而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社会的肯定,其名不自彰而彰。夸功的目的在于求名,其功终不会有,别人也不肯附誉。凡自夸功者,必损心德。圣人不夸其功,将功归于大道,归于天下,所以天下人未有不归功于圣人者。

   “不自矜故长”。。“自矜”就是傲慢,傲慢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不能长久。

   “夫唯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以上所说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这“四不”,都是在有‘争;的基础上产生的。到此句,只有去除‘四不’;去除私心,才能做到“不争”。不争就是只知奉献,不求索取,就像仙佛圣真那样慈悲爱人,爱一切众生,爱一切事物。一切为了天下,不计较得失”。圣人心中无‘争’,也就与天下无争。人之所以有烦恼、有祸患、有痛苦,都是因为有欲望因此产生了‘争’的概念,只有去除自心与世间的‘争’,世间就没有什么与你‘争’。天下万事万物,都是遵循自然大道的运行规律,都是自自然然,毫无人为雕琢的痕迹。日月的运行,四时的序变,风云雷雨,都是自然的,没有那件是‘争’出来的。天下凡有争之事,都是有私心贪、痴、嗔、爱妄念在作怪。圣人与天地共一体,与万物同一心,大公无私,无欲无念,毫无个人半点私利,何争之有?所以天下人与万物,皆与圣人合其德、同其心、同其利。闻到圣人的声音,心悦诚服。沐浴在圣人的德光之下,倍感幸福。所以天下人没有与圣人争夺之心。天下百姓无论尊卑上下,无论贤与不肖,皆被圣人的不争之德所感化。人民明白了不争之理,故而人人谦让宽容,这便是“圣人抱一而成天下之道”。

  本章要旨,重在阐“一”之道。大道之生,生之于一,天下万物,起之于一,历数之始,始之于一。故“一”为万事之本始,万理之统宗。。所以天地万事万物,纷纭交错,万象万异,莫不是出自一,莫不具有无极之性。圣人之心得天理之浑全,无分别心对待万事万物,无不是贯之于一。一即是太极,二就是阴阳。圣人抱一之道,“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自争”,故能成全天地大业。修真者果能抱元守一,以太极之理,洞贯万事,曲己从众,屈己而申人,清心寡欲,柔弱谦下,修于心身,必能得一而全己之道。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