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老子(道)和孔子(儒)思想冲突的根源全在...

《道德经》是一本家喻户晓的道教经典,短短五千字阐释了宇宙和人类社会的真相,而现实中很多真相并不是美好的,甚至会让人感到残酷,让人反感而不愿承认,这就是人类的自欺欺人所在。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悖论里,人们不断地在探讨事物的真相,而当真相呈现在眼前时,我们却又不愿意看到,不愿意相信,宁肯撒个谎慰藉自己脆弱的心,因为真相很无趣,也很残酷,人们总喜欢看到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就像中国很多的电影,无论过程怎样的惊心动魄,怎样的残酷无情,但是结局总是令人欢喜的,这不得不佩服这些导演,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一、老子的道

在人们的心里,老子是一个大圣人,既然是一个圣人就要为天下苍生谋幸福,赴汤蹈火,舍生忘死,然而他却说出了一个真相,令人大跌眼镜,甚至自古以来很多人都批评其阴险刻薄。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翻译成白话即:“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对待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其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他们对待百姓就像对待刍狗一样,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大风箱吗?只有他保持空虚才不会枯竭,越鼓动风才越多,生生不息,如果它是实心的,还怎么鼓动呢,哪还有什么生气?政令繁多过细,反而使人更加困惑,无所适从,不如保持虚静”

老子的观念里天地生养万物但他们却没有以此居功,当然了也没有要求万物给与回报,天地对万物的滋养在天地看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说白了就是说她跟本就没把这当回事,天地效法“道”运行,而“道”效法的是一种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论优劣,无论多少,无论好坏,充耳不闻,熟视无睹,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缘来缘去随遇而安,顺其自然。老子也建议人们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人法地),养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这才是老子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意。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和世界虽然是可以做适度改变的,但是没有改变的必要,很多人是把握不住改变的度的,人性总是这样。对事物加以纹饰以后就会走向极端,然后人就会变得虚伪浮夸,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人们总是弄巧成拙,与其如此导致更大的破坏,不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又说当美出现的时候,丑就出现了,这怪谁呢?肯定是怪美啊,她为什么要出现呢?如果他不出现,丑不就也不会出现了吗?

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人们总是对圣人顶礼膜拜,其实圣人的出现并不是一件好事,这个世上,如果天下太平了,还要圣人干嘛,正因为世道混乱才会出现圣人。所以,天下混乱的根源在于圣人,而不在于那些打家劫舍的强盗。

二、孔子的道

儒家的孔子的道是仁义礼智信,使人通过教育行仁义之道,而且这种教育还必须有教无类,主张以德为政,以德服人。孔子认为,世界是可以被改造,人也是可以被改造的,人通过接受教育可以由坏变好,可以从野蛮无知,变成知书达理,所以孔子鼓励人们进行适当的纹饰,无论是从文字上还是服饰上乃至语言上等等。如果一个人缺乏纹饰就会变得粗野,当然如果单有纹饰而缺乏内在品质就会变得虚伪浮夸。要做到美与善的统一,也就是要文质彬彬。世界通过改造可以达到一个“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的大同世界,并且孔子还提出了改造的方法,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冲突

孔子先生带着这样的想法找到了老子先生,向老子请教“礼”,并滔滔不绝阐述了自己对“礼”的看法,孔子这种思想的提出遭到了老子先生的强烈反对,因为老子先生认为这种行为已经严重的违反了“道”,这叫背道而驰,也叫反其道而行之,是有损于道,有损于国,有损于人的,而且也是在做无用功。我们不妨用物理学来做个解释,“道”就像一个从山顶顺势滚下的大石头,他滚落的轨迹是由不得人左右的,落石也不会去在意要按照什么样的轨迹落下,偏偏有人想人为改变它的运动轨迹或者阻止它的滚落,以己之力顶住大石,那么此人必然遭到强烈的反作用力,顶石之力越大,反作用力也越大,结果会是什么呢?这个反作用力可不可以看作是一种报应呢?一个大石尚且如此,更何况“道”的运行的力量是无法估计的。所以,老子建议人们要顺其自然,自然而然,不要人为去改变事物的发展过程,该遭遇的就踏踏实实的遭遇和承受,要向天地学习,以万物为刍狗,要向真正的圣人学习,以百姓为刍狗,不要管他死活。正因为有这样的看法,道家的思想一度被解读为是消极的思想,而儒家的思想一度被解读为积极的思想。因此才有了孔子先生的一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随之,老子先生的这种想法衍生出了“人之初性本恶”的理论,你看看,人嘛,一出生就大张着口到处找奶,找到奶就大口的吮吸,管他三七二十一,有奶便是娘,而孔子先生的想法衍生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理论,人刚出生的时候小孩子么啥都不懂,一张白纸正好写字,你把他放在一个邪恶的环境里他以后长大了就是邪恶的,把他放在一个善良的环境里他就是善良的,人是可以被改造的嘛。于是儒道两家的争论从此开始了,然后两千多年喋喋不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老子和孔子思想冲突的根源全在  孔子  孔子词条  根源  根源词条  老子  老子词条  冲突  冲突词条  思想  思想词条  
国学

 国学经典中的至理名言,句句走心

1.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志以道宁,言以道接。——《尚书》以戏弄他人为乐,是道德败坏的表现。太过沉迷于某一事物,就会丧失斗志。自身的意志要符合道才能安宁,别人的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