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什么是真正的“恕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钱穆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行它的呢?”先生说:“怕只有一个恕字吧!你自己不愿要的,莫把来施给别人。”

【杨伯峻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道:“大概是‘恕’罢!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

【傅佩荣译】子贡请教:“有没有一个字可以让人终身奉行呢?”孔子说:“应该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一切,就不去加在别人身上。”

行,奉行。

一言,可作一个字讲,也可作一句话来讲,如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论语·子路15》)子贡请教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让人终身奉行,孔子说,应该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一切,就不去加在别人身上。

我们重点解释一下“恕”字,恕,如心为恕,即如自己的心。每个人通过审视自己的心,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进而根据这个推断他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因为自己不喜欢,而推断别人也不一定喜欢,一个人不愿意把别人不喜欢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这就是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句话说,就是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终身奉行它,就是一辈子都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这是维持人际关系,体现自身素养很好的道德品质。孔子的思想就是讲仁,讲人与人适当关系的实现,所以这个字可以终身奉行,一生都坚持。

恕和忠常联系在一起,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15》)《中庸》里面也说:“忠恕违道不远。”孔子在这里为什么不提及忠呢?

顺便解释一下“忠”字,因为自己喜欢,别人也可能喜欢,这种成全别人的喜欢,这就叫忠,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是有积极意义的道德,未必每个人都有条件来实行。“恕”只是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任何人都可以这样做,因此孔子在这里讲“恕”不提及“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里经常出现,如《论语·颜渊2》篇中,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公治长11》篇中,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这都是孔子一直努力推广的思想,就是想让每个人都有恕人之心,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提高自身的修养品行。

但真正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的很难,因为每个人都给除他之外的其他人划分了界限,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人,朋友和一般关系的人,家乡人和外地人,本国人和外国人等等,在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时候,不知不觉出现了差别对待。就是对认识的人,对朋友,对家乡人,对本国人可以做到,而对其他人则没有了这样的想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是大家很切身的体会,可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针对其他的任何一个人,不管认识与否,不管朋友与否,不管家乡与否,不管国家与否,要无差别对待。这真的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了,所以要树立我们的恕人之心,必须要自己的道德水准能跟上,否则就会出现厚此薄彼,表里不一的情况,这不是一个有德之人应有的作风。

【再读补漏】重新查了一下恕字的解释,该字造字的本意根本不是后人附会的“如心为恕”。恕,籀文(女)(心,态度),造字本义:动词,女性心存慈爱,态度宽容。《説文解字》:恕,仁也。从心,如聲。,古文恕省。恕的意思就是推己及人,是一种仁道。

上面的解读出发点是讲无差别对待,孔子认为“恕”可以作为一个人“可以终身行之”的准则,说明我们平常人做得还不够好,这是很客观的。我们知道,我们自己人人心里都有一个标准,认为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而且还有这样一种心理,即我们自己认为是善的,也要别人认为是善的;我们自己认为是恶的,也要别人认为是恶的。但我们发现,实际上我们自己心里的标准根本不标准,根本不能作为为人处事的道德准则。所以就有可能将自己认为的“不善”“勿施于人”和将自己认为的“善”“施于人”。

当然无差别对待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一个方面,这和佛家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相契合。众生因果业报的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面貌和性格,所作所为也不相同,但佛家认为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倡导平等。众生的佛性就是自性,自性是无差别的,华严经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在佛的世界里,一切众生皆平等。

虽然“泥中也有莲花”,但世间没有完全平等的事情,佛认为但我们可以从心理上建立平等的观念。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包含这种平等的观念,这里人是指所有的人,没有区别对待。

但读到这里,我联想到上面的解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论语·公治长11》篇中,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所说的思想完全等同起来了,现在不这么认为。

我认为子贡说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的思想远不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廓达。一是立场不一样,“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是站在我自身的立场上,有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嫌疑;二是对待存在差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无差别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是有差别的。

一个人要做到无差别对待真的很难,要有很高的修养,因此孔子要求在求仁的过程要始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才是真正的恕人,这才是仁道。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什么是真正的“恕人”  真正  真正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