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人身装饰玉 玉玦

《人身装饰玉-玉玦篇》

玉玦也是一种环形玉器,是在玉环上面做出一个缺口。《白虎通》曰:“玦,环之不周也。”《广韵》:“玦如环而有缺。”都是说玦是一种有缺口的环。关于玦的用途,《说文》释为:“玉佩也。”《礼记 · 内则》还记述了玦的佩带位置:“右佩玦。”就是说,玦是人身侧佩带的玉器。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玦形器有两种,多数出现于人的耳部,是一种耳饰,它们不应称之为玦,

还有一些作品不是佩于耳部的。我们知道,在汉代之前,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得不平衡,有些玉器的名称及用法在不同地区不尽相同,因而在古玉定名时依据形状定名和依据用法定名的原则都存在。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有缺口的环暂且皆名之为玦。

早期玉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浙江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有玉玦。我国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多种玦形器,这些玦形器呈环状,有一个缺口,缺口一侧略粗,雕兽头,另一侧为兽尾,环上光素无纹。这些兽头玦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为龙形玦,或称“C”形龙。呈大圆环形,一端为龙头,头细长,嘴前凸,脑后有长鬣,这类作品一般都较大,直径在20厘米左右。这类作品在内蒙古遗址采集到的有两件,《古玉精英》一书录有两件,还有少数几件,作品真伪争议不大,传世的多数作品都为后人仿制。

第二种为兽头玦,器物粗大,笨重,整体近似椭圆形,中部靠下有一圆孔,环圆孔为兽身。兽身为弯柱形,尾部与嘴部相近,由缺口断开。这类作品的头部较大,近似圆雕,短耳于头顶向上直立,眼部为宽而浅的阴刻环形槽,构成起伏不平的眼廓,再于其上用多重阴刻细线刻出眼,中心为圆形眼球。

第三种为较小的环形玦,片状,一端为兽头,头部近似于圆形,阴刻环形眼。

以上三种玦上都有穿孔,可穿系绳悬挂。第二、三种作品在红山文化玉器被确认以前已有大量流传于世,考古发掘中又发现多件,应是红山文化使用较多的玉器

商代玉器中玦形器较多,皆为片状。有素玦、也有龙形玦,龙形玦主要是在玦上雕龙纹,边缘处雕凸齿。龙头为侧面形,较小,身饰重环纹或方格纹。龙的头上有短而粗的角。

春秋时期的玦形器很多,体积较小,呈薄片形,有些玦的纹饰同西周的纹饰近似,由双阴刻弧线、椭圆形小环及侧面兽头组成。还有一些同西周玉器纹饰完全不同,多是阴线琢出的旋形纹,蟠虺纹或“S”形纹。

春秋时玉玦上的兽面纹有单兽头和双兽头两种,单兽纹的玦口两侧一侧为头,一侧为尾;双兽头玦的玦口两侧各有一个兽头。春秋时的玉玦上一般无系孔,同商代之前的玦不同。这些玦很小,可能是钳于耳部的耳饰,也可能是用绳绑在玦的中部悬挂佩带。

战国以后,文献中多有使用玉玦的记载,但实物并不规范,对战国之后玦的样式和特征,目前尚需进一步探索。

《人身装饰玉-玉篇》

在一些玉器研究著作中,将一种柱形、中心有孔的玉器称为。这一称呼得到了广泛认同。管状玉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形制、用法不一,有一些较短,成组串联作为颈饰,有一些制造得粗大厚重,可能是坠饰或嵌件。良渚文化遗址中有许多柱形玉器,其中有一些方柱状的小琮,孔较粗,外表饰神人兽面纹,有人称这种小琮为。总之在新石器时代,类器已被广泛使用。

商代玉器中出现了一种喇叭形的柱状器,器的一端向外翻撇而呈喇叭口,口部孔较大,与柱中心通孔直接相连。这种玉器也被称为玉。商代的玉口部圆润光滑,似经绳磨,孔贯通于两端,不甚直,孔径有变化。所用之玉多为新疆和田玉,一些器物上带有水沁或血沁。据分析,这类所谓血沁主要是由于铁锈侵蚀而造成的,而商代墓中难有铁器,因而传世商代玉上的铁锈沁可能为后人所染。

商代有一些玉制造得很精致,上有用挤压法雕出的兽面纹或整体兽形纹。的一端为兽头,另一端为兽尾。

西周时期的龙纹玉在黄濬所编《古玉图录初集》及《中国美术全集 · 玉器》中,都有收录。有两种,一种为喇叭口形,另一种为扁柱形。扁的外表以阴刻斜线缠绕为界,界内以双阴线琢侧面龙头及弧线几何纹组合的象征性龙身。龙头无明显的角,龙嘴张开,龙的眼部呈“臣”字形,上眼睑为单线折角,略呈弧状,两眼角长而勾卷,折角下有圆形眼球,眼球两侧有两个眼角,同商代相比,周代龙纹的上眼睑长而呈弧状。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有圆柱状、圆筒状和扁方形等样式。圆柱状的较粗大,外侧和顶部有纹饰,中心的孔细而长,贯于两端。圆筒状的较细小,孔粗而壁薄,表面饰纹。扁方形的玉,形状有许多变化,有的中部宽两端窄,有的两则有排列整齐的凸齿,有的外表分节。这类玉可用于玉佩,是成组玉佩的组成部分。春秋时玉的纹饰有双阴线蟠虺纹、阴线小兽面纹、凸雕蚕纹等,战国玉与春秋与类似,饰有谷纹、蚕纹、勾云纹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人身装饰玉 玉玦  人身  人身词条  装饰  装饰词条  人身装饰玉 玉玦词条  
收藏

 “邮票”里的桃花诗意浓!

每年3、4月间,我国南北各地绚丽多姿的桃花陆续绽放,成为早春时节的耀眼景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桃夭》)” 在中华传统文化意象中,桃花是浪漫与爱情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