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清代女子嫁妆的标配:白色床单、神秘盒子!...

原创 正说清代十二朝 2019-12-16 00:03:52

嫁妆,即为女性出嫁时,娘家准备的陪嫁至夫家的结婚用品及财产财物,亦称“陪妆”、“妆奁”。这一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传统习俗,因为传统封建礼制的约束,发展至清朝时期被赋予了另外的含义。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中原地区历史悠久的儒家文化影响下,清朝将封建礼制、伦理道德发展到极致状态。婚嫁行为,作为直接关系到传统伦理道德、封建礼制约束的所在,几乎成为对女性最具代表性的道德评价标准。

清代嫁妆

清朝时期的女性出嫁较之现今社会,有着较为明显的几处特点:

1、出嫁年龄较小,清朝时期对成年的评定界限较之现在要远远提前,12岁甚至更小的年龄,就开始谈及婚嫁。

2、男女婚事,必须依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基本原则。清朝乃至所有的封建皇权社会中,自由恋爱乃系一个遥不可及甚至不为人知的行为。男女之间的婚嫁,必须严格听从父母的安排,经媒婆介绍,就决定了终身大事。

3、对婚前“男女之事”的严格杜绝。在传统的封建礼教约束下,未出阁的女性除了自己的父亲和兄弟,几乎不同外界男性接触。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是那个时期女性未出阁之前最真实的写照。

清朝女性形象

可是,清朝女性出嫁后,在上述几个特点的直接约束下,又会出现两个必然会出现的“难题”:

1、年龄尚幼的、未经人事甚至未曾蒙面的小夫妻,该如何顺利度过洞房花烛夜?

毕竟在当时的传统伦理道德和封建礼教的约束下,年幼的男女双方对夫妻之事的认知程度、熟悉程度乃至掌握程度几乎为零。更重要的是,这对小夫妻乃系只见数面,更多的是从未蒙面的所在。清朝时候的女性,地位地下,乃系男性的附属品所在,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传宗接代、繁衍子嗣。

诸多条件约束下,洞房花烛夜乃至后面的夫妻生活都无法正常进行,何来繁衍子嗣?

2、出嫁姑娘的娘家,该如何向男方乃至祝贺亲朋隐晦的证明姑娘的“清白之身”?

清朝时期,男性对于女性“清白之身”的要求,甚至不关乎所谓的“处女情结”,而是一件女性道德水准的最低评价标准,关乎女性整个家族颜面的关键因素所在。

《仪礼·丧服》中给出了传统社会,男性休妻的七大理由,即为著名的“七出”:

七出者:无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

其中,仅次于“无子”之大不孝之后的“淫佚”,既包括了婚后的行事不检、有违妇道;更包括了婚前女性的贞节有失、道德有丧。而这一修妻理由能够排在“七出”中的第二位,就足以证明封建礼教对婚前女性“清白之事”的高度重视和着意要求。

为了解决这两大难题,清朝女性出嫁时,在娘家准备的陪嫁至夫家的结婚用品及财产财物中,就有了白色床单和铁质盒子的存在。

白色床单

在诸多影视剧作品和民间野史传闻记载中,对于女性婚前“清白之身”的验证标准极为简单,那就是在小夫妻洞房花烛夜之后,查看“落红”情况。

有,则代表了“清白”;无,则代表了“失身”;接下来便是根据有无情况,给予女性天壤之别的分别处置办法。

清朝的野史记载中,按照部分地区的传统习俗,“落红”的证据还会在第二天送至女性娘家,个中含义,不言而喻。但这毕竟是男女两家才能知道,而且是事后才能知道的隐私问题,外人该如何得知女性的“清白”呢?

为了向从未蒙面的丈夫尤其是众多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现行证明出嫁女子的“清白”,女子的娘家就会准备好一张白床单,并且专门放置于陪嫁物品中的明显位置,用以彰显和证明娘家对女性“清白之身”的自信。新婚之夜,这张白床单就会铺在新婚之夜的床上,一次性决定女性的最终命运。

铁制盒子

清朝女性出嫁之时,娘家为其准备白色床单,尚可理解。可是,在诸多陪嫁物品中,还会有一个神秘的铁制盒子被隐秘地带至夫家。

这个盒子里装的什么?

这个盒子中所装的东西,就是用以帮助小夫妻顺利度过洞房花烛夜的“指导说明书”!

神秘的铁制盒子

介绍和描绘“夫妻之事”的相关画册、图文、书籍等等“教育性”、“指导性”的“说明书”,以便于未经人事的男女双方,能够进行学习和模拟,顺利完成这人生中的一道难关!

“白色床单”乃系对传统伦理道德、封建礼教约束的服从;而“铁制盒子”则是在封建礼教约束下,人们用以对抗和解决制度弊端的有效办法。行文至此,不知该赞古人智慧,还是该叹古人不幸。

参考文献:《仪礼·丧服》、《论清代婚嫁制度》、《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谈美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嫁妆  嫁妆词条  清代  清代词条  床单  床单词条  盒子  盒子词条  白色  白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