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吴三桂投降清朝,真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为了...

“冲冠一怒为红颜”是个不怎么好笑的笑话,陈圆圆对吴三桂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她和吴三桂降不降清关系不大。降清吴三桂出于自身利益,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决定。

人们热衷于关注桃色逸谈,往往忽视了隐藏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陈圆圆在这件事情中就是个替罪羊,莫名其妙成了传说中的红颜祸水,骂她的人多了,骂吴三桂的人就少了,仿佛吴三桂的背叛,全都是因为陈圆圆对这个武将的魅惑。

可实际上,吴三桂早就把家国大义丢在一边,开始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出路了。

《明史》中记载,吴三桂是因为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所霸占,所以才一怒之下引清军入关。但鉴于《明史》是清人修的,有些内容就不能全信。

陈圆圆被抢是事实,吴三桂因此很愤怒也正常,愤怒到背叛故国就不可能了。作为成熟的政治家,他不会让私人情感轻易影响到理智,他所做的决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

李自成大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时,吴三桂正在进京勤王的路上。当得知崇祯已死,吴三桂就连京也不进了,直接带着人马返回了山海关。

之后李自成派人前去招降,吴三桂眼前面临两个选择:

一是投降李自成,但因为李自成逼死了崇祯,投降他肯定会被忠于明朝的士大夫唾骂。古人做事讲究个大义名分,所以这不是个好的选择,而且正经官家出身的吴三桂也看不起草根李自成,觉得降他太掉价;

二是和李自成死战到底,但以前那么多明军都没能剿灭起义军,现在以吴三桂手头上的那点兵马,若是开打赢面很小,那他真要做好马革裹尸、以死殉国的准备了。

吴三桂犹豫再三,召集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开了个会,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会上大家群情激愤,纷纷表示绝不降贼,于是吴三桂打消了向李自成靠拢的想法。

不投降,那就只剩下打了。

为了麻痹李自成,争取抢占要地、部署兵力的时间,吴三桂假装投降,派人去和李自成谈条件。

然而奇葩的事情发生了,去的那个人真就投降了李自成,把吴三桂等人的打算和明军部署一五一十全说了。李自成大怒,抓住吴三桂的父亲吴襄,逼他写招降书给吴三桂,命他投降。

但吴三桂并不理会,因为现在的他底气十足,那就是关外多尔衮的十万八旗铁骑!

此时的吴三桂,早已给满清的摄政王多尔衮写了信,请求他“速整虎旅,直入山海”,并且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李自成得知他引清军入关非常愤怒,杀了吴襄祭旗,此时吴三桂没什么反应,因为作为援兵和后盾的清军还没到;后来刘宗敏抢了陈圆圆的消息传来,恰好清军到了,便率兵出战李自成

这就给世人造成一种错觉,似乎他是为陈圆圆才出的兵,其实只是赶巧了。

可能有些人认为,吴三桂降清是偶然事件,是在李自成的压力之下迫不得已的自保之举。这种看法不能说没道理,但事实上早在崇祯活着的时候,吴三桂与清军之间就消息往来不断。

吴三桂的亲舅舅祖大寿,在崇祯十四年的松锦大战中兵败降清,按理说吴三桂应该跟他保持距离,以免崇祯误会影响仕途,可两人却一直偷偷联系着。

吴三桂冒这么大风险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嘛!之后明朝局势越来越差,他和满清的联系也就越来越多。

崇祯十六年,皇太极通过祖大寿给吴三桂回了封信,说“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次机会,殊可惜耳。”

吴三桂给皇太极的去信中写了什么,咱们不得而知。但可以从回信中推断出他的降清之意,连皇太极都知道了,甚至是主动贴过去的。只是明朝这艘巨轮一时还没沉,他不敢担负骂名,因而犹豫不定。

所以,父亲被杀和爱妾被抢,充其量只是坚定了吴三桂降清的决心,并不是决定因素。吴三桂这样的重臣,此前明朝从没亏待过他,他享受了崇祯给予的权势和荣华富贵,却没有为明朝尽忠到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清朝  清朝词条  投降  投降词条  红颜  红颜词条  真是  真是词条  为了  为了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