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世界遗产之阿富汗篇(2个)

Afghanistan

1查姆回教寺院尖塔和考古遗址(2002)

2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2003)

1   阿富汗 查姆回教寺院尖塔和考古遗址(2002)

Minaret and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Jam

查姆回教寺院尖塔,又译作贾姆宣礼塔、贾穆宣礼塔、贾姆尖塔等。《查姆》是用老彝文记载并广泛流传的一部史诗。“查姆”意为万物的起源,彝族人民把叙述天地间一件事物的起源叫一个“查”,据说《查姆》共有一百二十多个“查”。《查姆》认为,整个宇宙是“天地连成一片”,“分不出黑夜,分不出白天。”的。这个所谓“连成一片”的是“雾露”,“雾露”即是世界的本原。

65米高的查姆尖塔庄严肃穆,高耸入云,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2世纪。塔外砌烧制精巧的砖石, 顶部饰有蓝色釉面的琉璃瓦铭刻建筑工艺高超,装饰精美,代表了该地区建筑和艺术的最高水平。尖塔地处古尔省(Ghur province)心脏位置,依山傍水,从狭窄河谷中拔地而起,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又为之平添了几分魅力。

查姆回教寺院尖塔建在哈里河的南岸,身处古尔省心脏位置,依山傍水,从狭窄河谷中拔地而起,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又为之平添了几分魅力。贾姆尖塔海拔1900米,远离城镇,矗立在哈利路德河与赫拉特向东约215千米处的贾姆河交汇的崎岖河谷间。其柱身为烧制砖块所砌,由四个锥柱体叠加而成,锥柱基底为八角形,直径在9米至65米。尖塔周身遍布浮雕式的几何形装饰,并以蓝绿玻璃瓦将库法体铭文突出显示。该建筑为伟大的古尔王朝苏丹Ghiyas-od-din(1153年—1203年)于1194年建造,它的位置可能就是古城菲鲁兹库赫的所在位置,据信菲鲁兹库赫是古尔王朝的避暑都城。周围的建筑还包括Kushkak山上刻着11世纪至12世纪希伯来铭文的石块,以及哈利河和尖塔东部沿岸古尔人居住的塔楼和城堡遗址。贾姆尖塔是代表当时结构工程突出艺术创造力和技艺少数几个保存完整的历史遗迹之一。从艺术史的角度而言,贾姆尖塔的建筑和装饰非常杰出,它以独特的方式融合了该地区早期发展而来的元素,并对该地区后期建筑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座高耸入云、体态流畅的建筑是中亚地区伊斯兰时期建筑和装潢的杰出代表,并在远播至印度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一点可从位于德里市的顾特卜塔得到验证,它始建于1202年并于14世纪初期完工。

查姆回教寺院尖塔属砖质结构,高65米,是一座高耸入云、体态流畅的建筑,始建年代可追溯至12世纪。上面雕有各种几何图案、花纹和铭文,建筑采用了10世纪开始从布哈拉发展起来的建造技术。贾穆宣礼塔丰富的图案装饰标志着延续了几个世纪的,直到13世纪早期才逐渐衰落的古尔王朝的艺术发展顶峰。贾姆尖塔以其优质的建筑和装潢而闻名,其外部砌以修建精美的砖墙,顶部建有蓝色的玻璃瓦铭文,代表着该地区建筑和艺术传统的繁荣。贾姆尖塔更因周围引人入胜的自然环境而蜚声,一条深深的河谷流经古尔省腹部耸立的山脉间。世界上最高的宣礼塔——德里的古德卜尖塔就是仿造贾穆宣礼塔建造的。

贾姆尖塔是一个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纪念碑代表了杰出的艺术创造力和掌握结构工程的时间。它的建筑和装饰都很优秀点艺术史的观点,在一个特殊的方式在该地区的发展从早期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并在该地区施加强大的影响力对后世架构。对于贾姆尖塔的代表含义人们有两个方面的猜测。其一,可能标志着古城的Ghurid王朝统治的阿富汗和印度北部的部分地区,从喀什到波斯湾,在12和13世纪,资本Firuzkuh的部位。题词给出了施工日期为1194年,另提供功能强大的卫冕Ghurid皇帝,苏丹Ghiyas UD-Din(1157年至1202年)的名字。它是可能的尖塔建造,以纪念他的胜利在新德里1192年在伽色尼帝国,故名有时给它,胜利大厦。其二,也可能为元清真寺的一部分,但由于周边并未发现有相关遗迹,所以有待定论。部分考古学家认为贾姆宣礼塔所在地区应为古尔王朝皇宫所在地。尖塔本身的美丽并不是它唯一吸引人的地方,关于它的许多方面还是个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尖塔对于人们研究了解古尔王朝及中世纪伊斯兰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几个世纪以来,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一直想弄清楚贾穆宣礼塔的初始建造目的。关于贾穆宣礼塔谜的答案也许就掩埋在哈里河北岸某个城堡、某个宫殿或某处带瞭望塔的城墙的废墟中。在附近不远的地方人们找到了刻有希伯莱语铭文的石头,显示这里曾经是一处犹太人墓地。该处世界遗产还包括附近的一个古代集市遗址,1964年为在该处建造旅馆而被毁。

2   阿富汗 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2003)

Cultural Landscapeand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the Bamiyan Valley

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位于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城北兴都库什山区海拔2590米的小河谷中,考古遗迹主要以巴米扬石窟群为主。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址向世人展示了从公元1世纪至13世纪期间以古代巴克特里亚文化为特征的艺术和宗教发展。正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佛教艺术的干达拉流派兼收并蓄了各种文化影响。这一地区汇集了大量的佛教寺院、庙宇,以及伊斯兰教时期的防御建筑。此遗址同时也见证了塔利班政权无情摧毁两尊立佛像的暴行。这一事件在2001年3月曾震惊世界。

巴米扬山谷因丰富的佛教洞窟遗址及洞中高达53米的石雕佛像而与中国的敦煌石窟、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同被列为三佛教艺术最珍贵的遗产地,是希腊式佛教艺术的一个经典作品。巴米扬地处丝绸之路上,是往来欧洲、波斯、中国和印度间的商队途经之地,当地曾有数所佛教寺院,是宗教、哲学、希腊式佛教艺术中心。自2世纪起,至9世纪伊斯兰教徒入侵时,曾为佛教的一个宗教地点。往昔,数所佛教寺院的僧侣住在凿于巴米扬的山崖的小山洞内,过著苦行僧式的生活,有些僧侣在其居住的山洞内加添宗教雕像及精美、色彩鲜艳的壁画。他们最傲人的成就,即以浮雕的手法从整片岩壁中分别凿出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释迦牟尼像与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应身佛像(应身佛,佛的三身之一,也称为应身),而后者又被认为是现今世上最高的立佛。围绕在这两座大佛像的洞穴超过上千个,这些洞穴如敦煌千佛洞内一般,覆顶的壁画、大小不一的泥塑或石雕佛像。现今的文化艺术学者皆认为巴米扬佛教遗址的艺术揉合了印度、波斯及残存希腊、罗马影响的犍陀罗风格,且是中国岩雕如敦煌石窟之原型。

屹立在巴米扬石窟群中的这两座大佛,一尊凿造于5世纪,高53米,着红色袈裟,俗称“西大佛”;一尊凿于1世纪,高37米,身披蓝色袈裟,俗称“东大佛”。因雕凿在巴米扬河谷边山崖面南的断崖上,故被称为“巴米扬大佛”。两尊大佛相距400米,远远望去十分地醒目。佛像脸部和双手均涂有金色。两佛像的两侧均有暗洞,洞高数十米,可拾级而上,直达佛顶,其上平台处可站立百余人。公元四世纪和七世纪,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先后到过这里,并在其各自的著作《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中对巴米扬大佛作了生动的描述。

巴米扬大佛是世界上第三高的大佛(世界第一大佛四川省乐山大佛,佛像高71米、世界第二大佛山西省蒙山大佛,佛像高63米),历史上曾经历3次劫难。曾有很多国家的科学、文化、艺术和宗教界知名人士强烈呼吁,要注重保护这一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但是,2001年3月12日,大佛还是遭到了塔利班政权的残酷轰炸,爆炸声持续了三四天。

塔利班,是发源于阿富汗的坎大哈地区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组织。塔利班,在波斯语中是学生的意思,它的大部分成员是阿富汗难民营伊斯兰学校的学生,故又称伊斯兰学生军。美国等西方国家认定其为恐怖组织,中国政府并未有相关表述。在多年的战乱中,巴米扬大佛到90年代后期已是千疮百孔,佛像的头部也不复存在。而塔利班执政以后,从1997年就开始计划摧毁有1500年历史的巴米扬大佛像,其中,一名高级塔利班指挥官声称:“阿富汗境内不允许有任何偶像崇拜。”此后,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发布特别命令,宣称“巴米扬大佛像受到保护”,禁止一切对佛像的摧毁行动。但一年之后,奥马尔又发表公告,声称要摧毁一切形式的偶像,为什么这位“伊斯兰战士”改变了主意?第一个原因是塔利班一直企图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这一点被大多数研究阿富汗问题的外交官承认。在这个政权存在的日子里,全世界只有3个国家(巴基斯坦、沙特和阿联酋)承认它,西方国家拒绝承认塔利班领导阿富汗。此外,联合国在9.11后加重对塔利班的制裁,以迫使它不再收留国际逃犯本·拉登。对奥马尔来说,巴米扬大佛是他手中的一张牌,借助它可以改善与西方的关系。联合国这次加重制裁使奥马尔没有任何顾虑。因此,奥马尔决定挑战国际社会:佛像要生存,必须先承认我们。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可以看出塔利班那隐藏于内心深处的阴暗私欲。以普什图人为主要力量的塔利班时代就是阿富汗哈扎拉人的仇敌,不幸的是,长期遭受种族歧视的哈扎拉人哈扎拉人一直视自己为阿富汗历史最悠久的民族,并为“它拥有的文化遗产”而自豪。哈扎拉人占了生活在巴米扬河谷居民的大多数并长期敌视普什图人组成的塔利班,2001年2月,哈扎拉人还驱逐了巴米扬镇上支持塔利班的学生。因此,毁掉哈扎拉人建立的巴米扬大佛,对塔利班的统治基础至关重要。终于,2001年3月,塔利班不顾联合国和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和巨大压力,动用大炮、炸药以及火箭筒等各种战争武器,摧毁了巴米扬大佛在内的所有佛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世界遗产之阿富汗篇  阿富汗  阿富汗词条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