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民国初期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

不同时期的货币换算其实是很难有一个标准的,比如说古代某个时期一两银子或者一个铜板能抵现在的多少人民币?这很难有一个比照物去比对,最常用的一个比照物大约就是所处同一时期的米价了,但用米价来做一个比照依旧不能准确的说明问题,因为米价的波动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最显著的就是现在的大米生产量要远高于古代。那么相近时期的货币换算是不是就容易呢?也未必,就拿十年一个时间段来说,十年前同现在都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因此想要知道百年前的大洋抵现在的多少人民币,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无解的,因为民国的环境与现代社会的环境是有很大差别,现代社会的虚拟货币,或者说网上支付、通货膨胀之类,对货币换算的冲击是相当大的。当然换算也是可以换算的,但是如果用数字简单表达的话,可能没有办法达到精准的效果,所以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来换算。

在换算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民国的大洋指的是什么?我国的第一批大洋是来自于西班牙人和墨西哥人,最初这些外来银元只在广东等沿海城市使用,后来到了清朝末年,由于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频繁,我国就出现了第一批自制大洋。到了民国时期,大洋的使用被规范起来,具体可以参考《新国币条例》。

大洋或者说银元的名称都不如“袁大头”更为人熟知,其实这三种叫法指的是一种东西。关于袁大头在民国时期的地位,这里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在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一书中,描写了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场景。就是当时的农民种了粮食,一般是留一部分自己吃,另外一部分就会卖出去以补贴家用,卖出去的那一部分主要是通过一些我们常说的收购商收购,可是有一些商家就会选择给农民伯伯纸币。

我们现代人对于纸币的使用已经形成习惯,并不会觉得怎样,也很乐意接受纸币,但是民国时期的人们就不一样了,他们宁愿不卖粮食也不要纸币,必须要用袁大头换粮食。从这个小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袁大头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多么地重要,是纸币完全比不了的。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物价更直观地去看一下袁大头的购买力。首先从“衣”来看,一块大洋可以买十尺布,还是百姓中最受欢迎,也是冬天最为希冀的棉布,那时候的棉衣服可以相当于现在的羽绒服。其次从“吃”方面来讲,一块大洋可以买十斤猪肉,而且我们还不可以用现在的猪肉价格来衡量当时的猪肉价格,因为民国的社会不稳定,所以那时候的肉类应该是比现代社会的贵很多。同时民国初年的白糖价格为六分钱一斤,油为八分钱一斤,你们可以自己在心里换算,一块大洋可以买到多少东西。

看完物价,我们再来看看当时人们的收入,这样才可以更加清楚地反映袁大头的使用和购买力。在当时最为繁华的上海大都市,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为二十块大洋,而更为需要技术性的职业,如教师、护士这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群,他们的薪资为每月五十块大洋,而更为复杂或者说高级的工种,如律师、记者、医生、作家这种,则每月工资可以达到两百大洋,这已经是当时社会高收入的代表了,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他的月收入,很长时间稳定在三百到五百大洋之间,后期还有增加,平均来看的话,月收入在四百大洋以上。

所以通过物价和当时人们收入的对比,能够得出一个大体的数据如果一定要说一块大洋可以相当于多少人民币的话,私以为一块大洋在民国初年是相当于人民币二百元左右,可以往上调一点。但是大洋到了民国后期就不那么吃香了,按照换算的话,最多可以达到人民币一百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大洋  大洋词条  民国  民国词条  初期  初期词条  相当于  相当于词条  一块  一块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