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诸葛亮明明要“待天下有变”,为何却频频主...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智圣”,向来算无遗策,其在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时,曾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后来蜀汉集团的发展历程也正如其所言:曹操在军事上拥有雄兵百万、战将千员,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能与之争锋;孙权家族势力连续3代占据江东六郡,既有长江天险,又有当地士绅拥护,也很难攻取。环顾之下,刘备集团只好占据了刘表、刘琮父子的荆州、“守户之犬”刘璋的益州,并作为起家的根本,进而实现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割据之势。

诸葛亮放弃隆中对“待天下有变”的谋划,数次主动出击

针对以后的发展,诸葛亮也一针见血的指出,如果想要入主中原、定鼎整个天下,就必须“待天下有变”,才能“命一上将(按当时情形,应该是关羽)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指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最终成就霸业。但在鼎足之势形成后、天下未有大变之前这段时间,只能“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持久的等待。

不但诸葛亮如此想,曹魏和孙吴集团也都深明“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实莫敢先动”之理,谁都没有轻举妄动,因而形成了三足鼎立,百姓却能安享太平之势。可惜,夷陵之战后,荆州被东吴孙权占领,两路进军中原的先机已失;刘备身死白帝城后,诸葛亮更是感念其“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希望尽快实现理想,最终违背了“待天下之变”而出击的初衷,连续“六出祁山”、劳师远征,不仅使自己积劳成疾、早早离世,蜀汉也元气大损,国势衰弱,最终被以逸待劳的曹魏所灭。

蜀汉国力大损,诸葛亮积劳成疾,蜀汉后继无人,逐渐衰落

尤其是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前,尽管其信心十足地入朝奏曰:“臣今存恤军士,已经三年。粮草丰足,军旗完备,人马雄壮,可以伐魏。今番若不扫除奸党,恢复中原,誓不见陛下也!”但后主刘禅当即就劝说:“方今已成鼎足之势,吴、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劝学从事谯周也劝阻:“近有群鸟数万,自南飞来,投于汉水而死,此不祥之兆;臣又观天象,见魁星于太白之分,盛气在北,不利伐魏;又成都人民,皆闻柏树夜哭;有此数般灾异,丞相只宜谨守,不可妄动”。

诸葛亮急于报答刘备知遇之恩,实现“竭力尽忠,克复中原,重兴汉室”的理想,一意孤行,坚持率领34万大军北伐,杀出斜谷口,屯兵五丈原。出兵前,诸葛亮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东吴也的确出动10万大军北上,但屡战不利,已经撤回江东,仅剩下蜀军一家与曹魏集团周旋。尽管如此,诸葛亮仍用尽一切羞辱的办法,想引魏军统帅司马懿出城决一死战,可惜司马懿始终不出来迎战,只是凭借深沟高垒与其对峙,硬生生要将诸葛亮的身体拖垮。

同年十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身死五丈原,其选定的接班人姜维无论资历、还是能力都难以挑起大梁,加上历次北伐空耗国力,蜀汉在三国格局中很快第一个衰落下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诸葛亮  诸葛亮词条  有变  有变词条  频频  频频词条  明明  明明词条  为何  为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