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韩信的“独狼”人生:一生零败绩,却成众矢...

公元前196年,长乐钟室。昔日的功臣韩信,成为五花大绑的阶下囚。

看到明晃晃的钢刀时,结局就已经明了。

面对死亡,他曾多次挣扎。年轻时,他嘶吼出:“上不欲就天下乎 何为斩壮士!”——那是因为心有不甘。

大汉立国后,他也反复念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天下已定我固当烹!”——那是因为心存侥幸。

这一次,韩信陷入深深的绝望:领导刘邦的猜疑,朋友萧何的背叛,女人吕后的暗算。

他再也不想辩驳了。他顺从地引颈就戮。

悠扬的钟声中,韩信死了。

即刻,吕后下令“夷信三族”,将韩信父族、母族、妻族三族的人全部杀光。

再后来,刘邦回朝,闻韩信死,表情复杂:“且喜且怜之”。

一代战神,人生就这样草草落幕。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为其扼腕叹息。

韩信之死,司马迁的评价是:“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天下已经安定,却还图谋叛乱,被诛灭宗族,不也理所当然吗?

但除了天下大势外,韩信之死,离不开他显著的性格缺陷。自卑、自负、孤僻、逆反心理……在外部环伺的阴谋和杀机之下,韩信也一步步走进自己人格意义上的死地。

韩信

悲剧的伏笔:原生的自卑和不甘

韩信出生在一个贫困而不幸的家庭。

幼年父母双亡,贫困潦倒,家徒四壁,也无亲戚往来。

这样导致韩信从小既没有父母之爱,也没有亲戚朋友的温暖,生活在缺爱的环境中。从小缺爱,长大后会没有安全感,敏感而自卑,这,为其一生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韩信有与常人不同之处:他佩剑。

在春秋时期,佩剑是贵族的标志。汉人刘向《说苑·善说》述,楚国的王族襄成君“始封之日,衣翠玉、带玉玑剑,履缟舄,立于流水之上”。佩剑,是贵族册封仪式上必备之物。

也许韩信的祖辈,就是韩国的贵族,佩剑是贵族血统的标志。

然而就是这一把剑,让他的生活出现割裂。

佩剑是贵族的标志

他自视甚高,却连基层公务员都没考上;混迹市井,游手好闲,却还高调地以佩剑标榜自己。

这让人想起了一个近代知名文学人物:孔乙己。

站着喝酒还要穿长衫,窃书不叫偷。这样的人,就是高不成低不就,上流社会和市井草民均排斥的“边缘人”。

之后的“胯下之辱”,实际上就是他融不进混混团体,被嘲笑捉弄的体现。

所幸,他还有着超乎常人的才能。

自卑同时自负,坚守原则,难以融入环境。在生活的磨砺之下,这个不善交际,却想出人头地的少年,只能走上仅有的一条路:成为独狼。

他摈弃掉所有微不足道的人际关系,一心让自己的爪牙锋利到极致。

在动物世界,“独狼”一般是指因为各种原因离开狼群独自生活的狼。

它们都是失意者,敏感而偏执。具有“独狼”人格的人,由于缺乏与外界或他人的沟通,经常被所在的社区边缘化,成为游离于社区之外的独行者。

此外,他们容易产生不稳定和不安全感,从而对外部世界异常敏感。

后来至军中,这匹我行我素的独狼,依旧被排挤。在一次事实不明的纠纷中,韩信被判了死罪,面临杀头。他终于发出嘶吼:“上不欲就天下乎 何为斩壮士!”

监斩官夏侯婴听到后,觉得他身材魁梧,说的话确实有道理,便释放了他。在随后的交谈中,夏侯婴颇为欣赏韩信的见识谋略,便向刘邦推荐了他。

刘邦随手给韩信安排了个看管仓库的小职务。但这却给了韩信一个机会,让他得以认识到丞相萧何,并得到萧何的垂青。

随后的故事堪称传奇。一个非同寻常的夜晚,清冷的月光下,四周云雾像前途一般缥缈不定。萧何纵马急驰,追上了犹豫中前行的韩信,一把抢过了缰绳,拍拍他的肩膀,许给了他一个光明的未来。

萧何犹如一道光,驱散了韩信心中的阴霾。韩信由此开启了自己的开挂人生。

萧何月下追韩信

“独狼”的崛起:一场失控的“野蛮生长”

刚开始,韩信基本属于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刘邦近乎作秀般的登台拜将,颇有些“千金买马骨”的无奈。刘邦只希望借着萧何的背书,把韩信打造成为招贤纳士的招牌,仅此而已。

韩信拜将

然而,在现场,韩信没按套路出牌,一场高质量的演讲《汉中对》,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让诸将乃至刘邦都听得目瞪口呆。

牛人啊。

大家暂时性地服气了。但光说不练假把式。

随后韩信一阵操作猛如虎,让大家刮目相看。

韩信的建议下,刘邦由战略防守改为战略进攻。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将战争由己区引入了敌区。

接着,刘邦带领彭越、英布等将依据成皋荥阳宛叶一线的山川之势,死守根据地,抗击项羽。

韩信则犹如一把钢刀,刺入敌阵,开疆拓土。

在面对赵军时,韩信迎来场封神之战:“背水一战”。他让士兵背对着汉水,向死而生,从而激发出最大战斗力,几万汉军将20万赵军打得落花流水。

此后,韩信所向披靡,将一个个强敌斩落马下:破魏、灭赵、平代、取燕、定齐……

最后,迎来了收官的“垓下一战”,韩信佯装退却,将项羽引入设好的口袋,这便是后世所谓“十面埋伏”的由来,最后借助“四面楚歌”的心理战,让骁勇异常的楚军居然不战自溃。

项羽一生刚正面,就仅只败了最后这一场。

综观韩信指挥的众多经典战例,不按常理出牌是一个显著特色。也许这就是韩信“独狼”的优点:剑走偏锋,果断无情,效率奇高。

这些优秀特质,让韩信成为一个无与伦比的军事家。

一系列耀眼的胜利,将韩信推上了神坛。他成了刘邦口中的“汉初三杰”。

所谓功高震主,刘邦对快速崛起的韩信,真没什么想法?

答案是否定的。刘邦一直“防”着韩信

起初,刘邦令起自沛县的曹参和灌婴,跟随监视韩信

后来,随着形势发展,韩信大有尾大不掉的势头,刘邦想到了扶持新的“流量明星”: 郦食其。让其与齐王谈判劝降,从而掌控齐国。

韩信却趁着郦食其谈判的当口,出其不意攻入齐国,一直打到齐国都城临淄。齐王见此下令将郦食其丢入了煮沸的锅中,然后败亡。

领导派员接收,韩信不仅不协助,还破坏计划,将齐地据为己有,然后还要求“齐王”的封赏。

随后的“垓下一战”,更是在刘邦说出要与韩信平分天下之后,韩信才出兵相助。

愤怒,和惧怕。刘邦的感受,基本就确定了韩信的结局。

四面楚歌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自负再一次将他与同僚割裂

有人会问,韩信逐渐膨胀,放飞自我,难道同僚们没给他提点建议吗?

答案是,真没有。

随着人生的起飞,“独狼”的负面特征,暴露无余。

在萧何等“腕儿”面前,作为“流量明星”,韩信很难平起平坐地融入“老臣圈子”,自卑且不服气的韩信想凭着军功,出人头地做个裂土封疆的王。而对军功低于他的樊哙、周勃等人,他则是极为自负,羞与为伍。至于团结他们,扶植自己的势力,更是无从说起。

就如年少时的佩剑一样,他因自己的军功荣誉而自大自负,这成为一把割裂他和同僚关系的新“佩剑”。

失去了领导和同事们的“祝福”。这匹“独狼”陷入孤立的境地。

居里夫人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奖,有一次朋友来做客,却发现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玩一枚奖章。面对朋友的质疑,居里夫人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显然韩信并没能具备这种涵养。

两个人的出现,让韩信的人生出现“拐点”。

一个是投机分子蒯通。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告诉韩信,只能封侯,且很危险,王的岗位就别指望了。而若造反,则贵不可言。

本来蒯通的出发点没错:点出韩信难以再提拔,且面临危险的境地。但问题在于他没有提议该如何趋吉避凶,而是剑走偏锋,挑拨起了韩信铤而走险的野心。

这好比劝人参与一场赢面不高的豪赌。总有人看戏不怕台高。

另一个,就是项羽手下大将钟离眜。钟离眛向老朋友韩信寻求庇护,但身上却带着一件极其敏感的东西:楚国的地图,这是据楚国自立为王的军事情报。

钟离眜为何携地图找韩信?从钟离眛的角度讲,他是希望以此策反韩信,劝其拥兵自立,对抗刘邦

就算韩信没这想法,但窝藏钟离眜,却让刘邦不得不生疑。

在樊哙前去捉拿钟离眛受阻后,刘邦隐忍了多年的情绪终于爆发了。如果说之前与项羽争天下,他还有所顾忌,如今他可以毫不犹豫地下手了!

韩信被擒后,很不服气。他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则回答:“若毋声而反明矣!”——少废话,你谋反的意图和行为已经很明确了。

可能刘邦一番调查后,确实没有找到实锤的谋反证据。韩信并没有被杀,而是被贬为“淮阴侯”。

蒯通是投机分子,而非善谋之士

最后的悲歌:“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洪武十八年,有一次朱元璋赐酒给户部尚书茹太素,曰:“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

茹太素对曰:“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不久,茹太素被贬为御史,后与同僚12人一起戴脚镣上班。不久因事连坐而死。

为何不想饶?因为臣子功高震主,更重要的是,臣子没有“体制化”,成为自己人。即使你口口声声忠君报国,但若你没有get到点,依然还是一个圈外人。

疑心极重的朱元璋

“独狼”韩信,此刻的道路已经十分狭窄,他的选择已经不多了。

其实,韩信真可以谋反。“垓下一战”中,他完全可以谁都不帮,拥兵自重。

为何没反?因为自卑。深入骨髓的自卑,让韩信缺乏安全感,他感觉自己能力不足以平定天下。自己没有群众基础,根本做不到一呼百应,他害怕反叛之后难以服众。

同时,他又不想低调。萧何只想做个好臣子,但他不同,他有贵族出身,功劳卓著,应该封王!

作为一个大汉的开国大将,他明显没有学习前人的经验。既没有看到白起因为军权争夺而被赐死。也没看到王翦带走秦国大部兵力远征前,却向秦王索要大量田园土地以自污。

白起

此刻,“汉初三杰”的另外二人,正在低调地退下舞台。萧何利用职权之便,大肆低价强买民宅良田数千万,纳入自己名下,以此自污博得刘邦信任,但依旧还是不免陷入一场牢狱之灾,所幸他保住了性命,乖乖交出了相权。

被推为三杰之首的张良,更是形同隐居,一心专研黄老之学,最后奇迹般地全身而退。

周易有云:“潜龙勿用。”既然处于弱势地位,就应该小心谨慎,不可轻动。只有示弱,才能保存实力,保全自身。

然而韩信并没有因此示弱,他不愿低头。这源自他自负的心理,临场近乎0的情商,和居功自傲的心态。

他还产生了一种负面情绪:逆反心理。心理学上来说,“逆反”是一种胆怯又不甘心的心理表现,类似鲁迅笔下的“腹诽”。我们平常在单位中,对领导有意见不肯说,却在肚子中骂。但时间久了,还是会体现到日常的言行中。一旦领导稍微有察觉,你面临被炒鱿鱼的风险。

不仅与大家格格不入,还能力超群,还不肯低头,时时对领导有逆反。这样的人,可谓职场中潜伏着的火药桶!

何况,各地诸侯相继叛乱,其中随便一个将韩信拉拢过去,后果不堪设想。

此时,韩信的命运已定。为了新生的大汉王朝,任何不稳定的“火药桶”都要被刘邦除去,哪怕曾经一起扛过枪。

终于一个等候已久的机会来了。公元前197年,赵国丞相陈豨率领部下在代地造反,自立为代王。

缺的,就是这么一个串通谋反的罪名,现在有了。韩信开始了生命倒计时。

朋友萧何给吕后出了个点子,骗韩信刘邦平定陈豨,让臣子祝贺。韩信称疾。萧何说“虽疾强入贺”,有病也得到。而在皇宫里,一群刀斧手已等候多时。

不知在生命逝去的瞬间,韩信有没有忆起,当年那个举目无亲、身体瘦弱的小男孩,他执拗地背负着与身体极不协调的长剑,却一次次迫于生计,奔跑在黄昏的街道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韩信  韩信词条  成众  成众词条  败绩  败绩词条  一生  一生词条  人生  人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