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汉代官印简述,汉官印的发展演变历史,汉官...

汉代官印,作为权力的象征,基本都由官员佩带在身,随时可以铃盖在施之于公牍的封泥上,这样便于提高公务办理效率。当时的公牍,大多书写在木简或木牍上,传输的过程中需要保密,于是在捆扎简牍的结绳处加一封泥,用来钤盖官印,以防范私自启封和表示公权力的威严。据载,等级不同,用泥不同,皇帝用紫泥,一般官吏用青泥。近代以来,在新疆、山东、陕西等地出土了大量的官印封泥,都是研究汉代官印的好材料。

存世汉官印资料中,两汉及新莽时期的遗存非常丰富。西汉初期的官印形式基本继承了秦代的制度,仍保持「田」字或「日」字界格,字法也沿用秦代篆法,自然轻松。距汉代开国二十年左右,汉官印开始去掉「田」或「日」字界格,只有极少数的印章还保留着。从钮饰来说,秦代官印多是鼻钮,而西汉初期的官印则多是蛇钮或鱼钮。

官印有「玺」「印」「章」三种不同的名称:皇帝、皇后、诸侯王称 「玺」,列侯、乡亭侯、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等称「印」,列将军称「章」。这些 官印的材料与钮制也不同于秦印,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一般为方形,大小在两公分 到三公分。只有「啬夫」等职位低微、不列品秩的乡官,才用半通印。

新莽政权虽然只存在了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却留下了数量繁多的官印,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非常高。新莽政权依据五行和三统学说(指黑统、白统、赤统,由董仲舒提出,三者依次轮转,而不同朝代分别与之对应)对各项制度做了很大的改革,新莽政权自认为是以土德王,且里白统,土所对应的数字是五,白统又称地统,地数为六,所以新莽时期的官印字数用五与六,不足五、六字者用「印」「之印」「之印章」补足。汉武帝时期官印字数始开始用五,但仅限于两千石以上的官员,而新莽时期的五字印则上下通用,只是两千石以上称「章」,两千石以下称 「印」。新莽时期的官印较之西汉制作更为精美,字法也更为讲究,变得更加匀称齐整。因为印面文字多采用三行、行二字的方式排列,文字体势具有黄金分割的特点,十分美观。王献唐先生在《五镫精舍印话》中说:「新莽篡汉,百度维新,凡有制作,无不精美。印为国家重器,尤刻意求工。今传新莽官印,钮制炼冶,俱皆华妙。印文书刻之工,远迈秦汉,更无论魏晋。昔戴醇士谓莽泉为一绝,余谓莽印亦为一绝。篆刻至莽,殆摹印之极规矣。」

东汉建立后,废除了新莽时期的印章制度,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西汉的旧制,一般官印的印文变为四字,不足四字者用「印」「之印」补足。在文字方面,也继承了西汉制度,文字结构多是将小篆变为方正之态。但东汉和西汉的官印遗是有所区别,如西汉时期的印章多以浇铸为主,而东汉则多用刊凿的方法。其中刊凿较精美者,并不逊于西汉的铸印,而有些颇具率意的凿印所流露的意趣则是铸印所未能表现者。从印文风格看,东汉官印与西汉官印相比则显得圆转不及而方折通之, 这种现象当然是因为大量使用刊凿方法。但从总体上看,东汉时期印章的技艺制作水平和艺术创造力较之西汉和新莽时期略逊一筹。

官印的辑录始于南宋。真正认识到汉印艺术价值的是赵孟頫,他在《印史序》中提出:「采其尤古雅者,凡模得三百四十枚,且修其考证之文,集为《印史》。汉魏而下,典刑质朴之意,可仿佛而见之矣。」「典刑质朴四字,可谓是对汉印特征的高度概括。明代集古印谱者众,基本沿袭赵氏,以集古为主。晚清以来,汉官印研究打开新局。瞿中溶《集古官印考证》,「集古」之外,尝试考证,前所未有。之后,吴式芬、陈介祺所着《封泥考略》,则是第一部辑录封泥并加以考证的专书,其考论之精审,为后世之典范。除上述二书外,其他自明代以来的集古印谱宫私并存。罗福颐所辑《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是这一领域的集大成者,迄今未有超越者。近年来,王人聪、叶其峰合著的《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印研究》,孙慰祖主编的《两汉官印考》,以及赵平安所着的《秦西汉印章研究》,都是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

总之,汉官印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改革,形成了一种雍容端庄, 具有庙堂之气的审美取向,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所谓「印宗秦汉」,实际上侧重在「宗汉」。汉印的经典性,不仅表现为它所建立的印章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印章发展的基础,还表现在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和典正风范,滋养了明清以来几乎所有的印人,成为后人学习篆刻艺术的必由门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汉官  汉官词条  官印  官印词条  汉代  汉代词条  简述  简述词条  演变  演变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