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中国通史第三十六集 孝文帝改革(2)

        据推测,公元前二世纪,拓跋鲜卑就世居大兴安岭深处,他们常年以狩猎为生,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猎物越来越少,一年中七个月都为冬季,大部分时间是一片白雪皑皑的景象,是继续在这里生活,还是走出丛林,去探寻未知的新生活。最终当时的部族首领率领部族走出了大山,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旅程,他们越过雪山、穿过丛林,行进的几千公里来到了今天的内蒙古呼伦湖一带,开始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涯,虽然这里水草丰美,但在部落首领看来,这里只是一个临时歇脚点,而非最终目的地,繁华富庶的中原一直在召唤他们。

        由于宫廷政变,拓跋焘被太监所杀,如何让拓拔鲜卑融入中原文化,是太武帝拓跋焘的未竟事业,只能等待后人来解决。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北魏政权一度陷入混乱之中,整个王朝甚至到了岌岌可危的边缘。

        北魏的第六位孝文帝拓跋宏。冯太后是名义上是孝文帝的祖母,但是实际上不是亲生的,因为北魏有这个子贵母死的制度,所以孝文帝的亲生的祖母和母亲的都很早就死了。冯太后实际上是个汉人,她用汉族的文化来熏陶、影响他。

      孝文帝登基以后,农民起义仍然不断爆发,汉族出身独揽大权的冯太后,凭借着自己对胡汉文化的了解,最终找到了破解民族矛盾的办法,孝文帝登基的十三年,在冯太后的鼎立支持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经济改革正式启动,时直北魏太和年间,史称太和改制。

        自从北魏开国,拓拔贵族基本是通过战争掠夺或立功获得巨额赏赐,汉族官僚们的物质生活则十分拮据,太和改制的第一项就是恢复中原实行的百官员俸禄制,使汉族官僚物质待遇得到提高,官员的俸禄归根到底来源于农民,农民的衣食之本则为土地,北魏建立后,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产生了大量流民。

        这些流民成为了社会最不安定因素,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元485年,孝文帝在冯太后的支持下,颁布了均田令,均田令的最根本原则,是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授给农民,农民以夫妻和耕牛头数授田。北方的胡人的也是让他们能够逐渐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从游牧变成农耕,那么这个均田制在这几方面其实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农民有了土地收入,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赋税,为了对农业人口实行有效的监管,北魏又实行了三章制,五家立以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孝文帝同时也颁布新的租调制度,农民种地越多赋税越低,这样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从草原到中原,拓拔部族整整用了100年的时间,深深领悟到,要想长久生活下去,最根本的依赖便是脚下的沃土。

        历时六年的改革,将北魏逐步带入了太和盛世,北魏的皇权对农耕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孝文帝也在冯太后的历练中长大。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24岁的孝文帝开始了亲政生涯,体内流淌着的野性的拓拔皇族血液与汉文化的熏陶,引导他展开了一场狂飙突进的汉化改革。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孝文帝  孝文帝词条  通史  通史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改革  改革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