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一代妖后胡充华,是如何打破“子贵母死”旧...

......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零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

上面这几句话,读起来是不是很香艳?或许我们脑海中很快就浮现出一个慵懒女子思春的画面。

这是胡充华写给杨白花的一首情诗。关于这首诗,明朝钟惺曾做如此评价:“有狐媚气,有英雄气”。

充华,北魏著名女词人,宣武帝拓拔元洛的皇后,孝明帝生母,两次垂帘听政长达十三年;杨白花,北魏名将杨大眼之子。

随着这首《杨白花》的情诗传遍天下,胡充华与杨白花之间的风流韵事再也遮掩不住了。

那么,胡充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身为堂堂太后,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讳,做出如此不伦之事呢?

一、胡充华的胆略

据《梁书》记载,杨白花“能作惊军骑,并一时妙捷,高祖深叹赏之”,能获得南梁开国皇帝萧衍赞赏,想必骑术必然绝伦。

其实,杨白花不仅是骑术高超,其长相亦是风流倜傥,属于孔武有力型的,而彼时正值守寡的胡充华处于虎狼年龄,“逼而通之”,两人就此做下龌龊事。

一个是臣子,一个是当朝太后,这样的事传出去,最终倒霉的只能是杨白花。

因此,在他父亲杨大眼死后,杨白花举族潜逃到了南梁。

实际上,杨白花与他妻子的感情才是经得起考验的。南梁侯景后来篡位,杨白花是反对这种叛乱行为的,但是侯景扣押了他的妻子,为了妻子,无奈归降,哪怕是扣上了“不忠”的帽子也在所不惜。

在杨白花南逃后,胡充华再也无法抑制对他的思念之情,“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辞甚凄惋焉”,对此,清朝沈德潜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音韵缠绵,令读者忘其秽亵”。

站在儒家道德的角度上,胡充华的行为显然是违背三纲五常、僭越伦理,为当时世人所不齿,但这事反过来看,也恰恰证明了胡充华的勇气。

历史上的胡充华,一直走在冲破各种枷锁的道路上。

充华,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生于官宦之家,其祖父胡渊因投降之功,被北魏太武帝赐爵武始侯,之后其父胡国珍袭封武始伯。她的姑母精通佛学,耳熏目染下,胡充华粗通经义。

另外,胡家人对对她的教育抓的很紧,各种儒家经典之作自不在话下,尤为可贵的是,骑马、射箭都没落下,在严格的教育下,胡充华变成了一名文武全才的奇女子。

元恪即位后,是为宣武帝。

充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要入宫当皇后!

充华的姑母利用进宫讲佛经的机会,散布胡充华如何贤良淑德,这引起了宣武帝的兴趣,诏见入宫后,被立为承华世妇。

没过多久,胡充华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天子岂可独无儿子,何缘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肯冢嫡乎?

没错,她要给宣武帝生儿子。

在其它朝代,都奉行“母以子贵”的传统,因此各个宫娥嫔妃都是绞尽脑汁、挤破脑袋想给皇帝生个儿子,唯独北魏特殊,因为它奉行的是“子贵母死”的习俗。

北魏政权建立后,如何巩固皇权就成为统治者所考虑的头等大事。道武帝拓跋珪最终效法汉武帝“立子杀母”的作法,立儿子拓跋嗣为太子后,赐死其生母刘贵人。

自此,“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成为北魏的一项制度。道武穆皇后刘氏、景穆恭皇后郁久 闾氏、文成元皇后李氏及孝文贞皇后林氏皆死于此。

因此,“子生身死,所不辞也”,对于这个现状,她是再清楚不过了,那她为何还发下重誓“但使所怀是男,次第当长子,子生身死,所不辞也”?

如此如飞蛾扑火般,体现的正是她的胆略,正是“妾之志异于诸人”。

永平三年(510 ),胡充华生子元诩,即孝明帝(肃宗)。宣武帝大喜,立即晋封她为贵嫔。延昌元年(512 )“冬十月,魏立皇子诩为太子,始不杀其母”。

那么,胡充华是如何做到子贵母不死的呢?

我们再回头看下她入宫时候的局势。

鲜卑族起源于黑龙江、嫩江流域,他们南下建立北魏政权后,气候、人种等各种外在条件都发生了变化,骑马的和种地的两种文明碰撞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去种地。

因此,鲜卑族在慢慢的接受汉文化的熏陶,置太学,设经学博士,“起太学于城东,祀孔子 ,以颜回配”。

经过长期的浸润,到了孝文帝一朝时,终于发生了大的变革,他们不但穿汉服、易汉姓,更是尊汉俗,“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妻柔”,定典章制度,兴教化之风已蔚为壮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冯太后驾崩后,孝文帝“帝毁瘠,绝酒肉不御者三年”。

在这种氛围下,“立子杀母”制度与儒家提倡的人性、人伦、孝道理念显然是悖逆的,这种冲突亟待解决。

据历史记载,孝文帝皇后林氏备受宠爱,在依惯例赐死时“帝仁恕不欲袭前事,而禀文明太后意,故不果行”。在废除这项不合人伦的制度时,孝文帝试图反抗过,但没有成功。

不过,这也至少表明,这项执行了百年的旧制已经产生松动了,儒学理念的浸泡,已经使它的约束力变弱了,这也是胡充华没有被赐死的有利背景。

二、对抗外戚

高肇,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是玄武帝母亲文昭皇后之兄,先是迎娶平阳公主,在她死后又迎娶孝文帝的妹妹(宣武帝姑姑)高平公主,其权势顶峰时期官至司徒、大将军,任职期间对以清河王元勰为首的宗室重臣展开了清剿行动,高肇可谓是典型的外戚、权臣。

高英,高肇侄女,初为宣武帝贵人。

显然,此时的北魏朝堂已经被外戚把持了。

这还不算最糟糕的。

宣武帝正始元年 (504)十月 ,顺皇后于氏暴卒。永平元年(508)三月,皇子昌亦死,传为高肇、王显及高夫人(高后 )所害。当年七月,宣武帝立高夫人为后,即高皇后。

高后有一子一女,不过,他的儿子早夭,当时宫中传闻高后怕“子贵母死”,就解决了孩子。典型的心狠手辣之徒,外加妒忌,以至内宫气氛陡然紧张,“宫人希得进御”,这样就导致一个问题,宣武帝面临绝嗣的危机,一旦没了继承人,最大受益者显然是高肇为首的外戚集团。这个结果,高肇清楚,宣武帝更清楚。

在这种情况下,胡充华作为“破局之人”出现了,她高呼“天子岂可独无儿子”,祖宗旧制和子嗣,这两头孰轻孰重,宣武帝还是拎得清的,抛却夫妻成分,他们还是一个战壕的兄弟,共同的敌人则是外戚,即便是在宣武帝临终之际废掉胡充华,元诩也不过是个五岁的孩子,朝廷依然是高氏家族把持,其局面只会更糟糕,站在这个角度上讲,胡充华必须活着。

三、剪除高氏外戚

到了延昌四年(515)正月,北魏又发生了一场重大变动:宣武帝病逝,此时太子元诩只有5岁。

充华多年经营的人脉开始起作用了。

关于立皇帝的问题,朝堂分成两派。一派是侍中、太子少傅崔光和领军将军于忠等,坚决主张太子元诩当夜登基为帝;另一方则是詹事王显及高肇为首的外戚集团,支持高后,主张太子元诩应推迟到天明登位,并奏请高皇后同意后才能登位。

崔光等坚决反对,“帝崩太子立,国立常典,何须中宫令也”。

最终,元诩当夜即位,是为孝明帝。

高后等人不甘失败,搬出“子贵母死”的旧制,想把胡充华处决,其目的就是为了“临朝称制”。

崔光、于忠听说后,立即“置贵嫔于别所,严加守卫”。

北魏宗室展开了反扑行动。高阳王元雍、领军于忠等人召集了一批勇士,在高肇哭完灵堂后,将其拉出宣诏准备处死他。尴尬的是,匆忙之间,诏书都没准备好,等了半天还没拿过来,高肇也不等他们了,就这样自行了断了。高后则选择了去瑶光寺出家为尼。

其实,从除掉高氏外戚集团来看,崔光、于忠等人已经变成新的权臣了,“独断横行,诛杀无辜”,“朝野冤怒”。

到了八月份,胡太妃被尊为太后,从这个时候起,她具备了“临朝称制”的条件,之后便开始了改组中枢机构,在解除于忠等人的职务后,属于胡太后的时代终于来临了。

结语

充华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临朝称制初期,加紧对各级官员的考核,整顿朝纲,并采取有效措施缓和了宗室贵族与汉氏族的对立,停止对南梁的战争,与民休憩,一度出现了“神龟、正光之际,府藏盈溢”的大好局面。

不过,随着朝堂局面的稳定,其骄奢淫逸的本性亦是逐渐爆出,在她二次临朝称制,尤其是在杀掉孝明帝后,局面失控,外戚势力再次抬头,尔朱荣挥兵南下后,北魏彻底决裂。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充华  充华词条  子贵  子贵词条  一代  一代词条  打破  打破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