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一日三餐起源于什么时候,古代的时候人们一天吃几顿?

在我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衣食住行一直都是人们要解决的第一要素,很多朝代的更迭,都是跟底层的劳苦大众没办法生存下去有着很大的关系。如今随着生活会水平的不断提高,绝大多数人都免于饥饿的困扰,一日三餐成为大家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有时候还会有下午茶或者夜宵来改善下自己的伙食。很多人非常好奇,在古代的时候人们一天吃几顿?

其实在古代,人们一天吃几顿饭跟他们的生存条件有很大的关联。比如在秦朝之前的中国,由于农业发展比较慢,当时无论是粮食还是吃得都非常少,所以那时候的普通人和小贵族一天只吃两顿饭,只有皇室有资格吃四餐,诸侯可以吃三餐。他们将每天的第一顿叫做“朝食”,称为“饔”,一般在上午九点左右吃;把每天的第二顿饭叫“餔食”,称为“飧”,一般是在下午四点左右吃。宋朝理学大师朱熹就曾在自己的《集注》中提到:"朝曰饔,夕曰飧"。

等到汉朝的时候,普通人和一些级别比较低的官员依然都是一日两餐,但是在贵族的生活当中,已经驾驶普遍实行一日三餐制,这时候才慢慢有了早、中、晚三餐的说法。据说皇帝当时给叛变被流放的淮南王的圣旨上,就专门提出:"减一日三餐为两餐"。

一日三餐的饮食风俗在魏晋时期开始流行,直到隋唐时期才慢慢开始普及,但是真正成为主流习惯是在宋朝的时候。其原因主要是是宋朝不抑制商业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的货物不断涌入到中国来,整个国家的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加上当时晚上已经开始不实行宵禁,夜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吃饭的时间也慢慢发生变化,吃第一顿饭和第二顿饭向前推移之后,开始养成吃夜宵的习惯。

一日三餐制的生活方式从宋朝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直到清朝的时候再次改为一日两餐。一方面是由于常年的战争,大致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减少,耕种土地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根本没办法保证土地的产量,加上小冰河气候的影响,导致粮食产量急剧下降,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将一日三餐变为两餐。

另外一方面是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他们在进入中原之前一直生活在东北地区。那里的气候和环境都非常恶劣,人们很早就躲到帐篷里去了,所以那里一直都是一日两餐,即便是到了中原地区之后,也没有改变当初的习俗,即便是清朝皇宫中,一直保持着一天吃两顿的传统饮食风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时候  时候词条  一日三餐  一日三餐词条  源于  源于词条  人们  人们词条  古代  古代词条  
综合

 ​隋唐五代服饰 唐代的襦与裙装

唐代女装有一定的流行变化,被当时诗人称之为“时世妆”。这是由女上衣和女裙配套的服装样式。唐代的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