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泼水现竹壁为何能泼水见画?究竟是什么原理?

很多人看到的绘画作品,都是画在纸上的,或者古代有一些在石壁、砖块上面作的画,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不过这些画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直接可以用眼睛看到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四川仁寿县黑龙滩水库的峭壁上,有一个石壁画,但是需要往上面泼上水,才能看到完整的画作。这可以说是非常神奇的了,这样的画作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文同其人与“泼水现竹”疑谜

仁寿县黑龙滩水库库尾有古龙兴寺,寺侧一个佛龛右侧峭壁上,有号称蜀中奇观的“泼水现竹”壁画。这是北宋名家文同留下的作品。左侧峭壁有南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的碑文。文曰:“霜月澄凛,天风清劲,御史公刚明英烈之气,其钟于斯云。乾道五年冬十月。峨眉杨季友。”

文同(1018~1079年),四川盐亭人,字与可,号笑笑居士,人称石室先生。他的见识深受当时的相国文彦博、司马光赏识,也得到苏轼等人的尊重。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中进士,从此一帆风顺,先后在京师和陵州、洋州等地方任职。元丰年间调任湖州,在赴任途中去世,所以世称“文湖州”。

文同平生爱竹、种竹、写竹,善画墨竹,创造“浓墨为面、淡墨为背”的技法。以后画竹者学习他的风格,形成了湖州竹派。他在绘画时,主张以体验为基础,胸有成竹才下笔。我们熟悉的“胸有成竹”成语,就来自于他的这个写竹的深刻经验。他画墨竹的工作室命名为“墨君堂”,当时不知有多少作品。现存唯一一幅珍品《墨竹图》,被称为“墨竹宗祖”,是他的传世之作,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大陆就只有黑龙滩水库边的这幅壁画了。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文同调任陵州(今仁寿县),在这里生活了4年。龙兴寺佛龛旁边的壁画,就是这个时候画的。洋州(今陕西洋县,)的筼筜谷,是一片竹海,他时常前往观察,所以画竹越来越精细,更加传出了竹的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传说从明代以来,当石壁干燥时,连同龙兴寺佛龛左侧的南宋乾道年间碑文一起,人们再也看不见佛龛右侧的那幅壁画。用水浇泼潮湿后,才能一一显现出来,所以称为“泼水现竹”奇观。为什么干燥时隐形,潮湿时候显形?所谓“怪石墨竹”,前人描述它“既无墨迹,又无雕镂痕,用水涤石,画面犹新”,千年以来无人能解这个疑谜。

2、前人观点评述

“泼水现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前人有种种解释,主要包括下述观点。

一,特殊墨汁说:有人以为“泼水现竹”的秘密,在于特殊的墨汁。使用松烟、煤烟,加上乌龟尿,在铜炉内炼制而成。

有人以苏轼的《送文与可出守陵州》一诗为证,认为苏轼赠送给他一种徽州魔墨,下笔后可以隐形,遇水方可显现出来。

二,岩石说:有人以为这是紫色砂岩内含有钾,遇水变成氢氧化钾的结果。

三,地气说:有人以为当地树阴下有特殊地气,加上河水蒸腾水汽,在石壁上显现出图像。

所谓乌龟尿等配制的特殊墨汁,以及地气加水汽之说,近于妖术不值一提。

苏轼赠送“魔墨”也毫无根据。那首作为证据的《送文与可出守陵州》,全文如下:

“壁上墨君不解语,见之尚可消百忧。而况我友似君者,素节凛凛欺霜秋。清诗健笔何足数,逍遥齐物追庄周。夺官遣去不自觉,晓梳脱发谁能收?江边乱山赤如赭,陵阳正在千山头。君知远别怀抱恶,是遣墨君解我愁。”

请仔细看这首诗,除了说明陵州所在处的岩石和丘陵地貌“赤如赭”,和当地情况一致外,哪有只言片语涉及赠送“魔墨”的情况?文同死后8年,苏轼接受他的遗命,为其一幅画题诗,还写了一篇《题文与可墨竹》,也没有任何有关“魔墨”之事。

构成佛像壁龛的岩石,乃是下白垩系夹关组砖红色砂岩。查阅地质资料,加以笔者自身研究,可以明确断言,并没有含钾丰富,足以遇水就能生成氢氧化钾,以致变色的可能。

3、揭秘泼水现竹是怎么回事

如上所述,前人种种说法既然不能成立,就应该另外寻找合理解释。2006年11月,2007年5月,中央气象局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科技专题部,先后向笔者联系,要求配合探讨解决这个“泼水现竹”的千古疑谜。

笔者考虑到前人诸说有误,所谓特殊墨汁和岩石成分等,都涉及化学问题。“泼水现竹”所在佛龛,乃是一个露天摩崖岩穴。倘若情况确实如此,墨汁中的化学成分经过上千年日晒雨淋,以及好奇心所驱使的人为泼水冲洗,墨汁中的化学成分岂不早已冲刷干净,怎么可能至今还能清晰反映?毫无疑问这不是化学现象,而是一个物理学问题。具体而言之,应该是光学折射现象。

文同当年作画和南宋题词,不会故意设计机关,不让人看见。为何干燥时候隐形?必定是后来不明原因的覆盖。覆盖物质是什么?则是化学问题。由于中央气象局电视台所约时,笔者有事不能脱身,与我校蔡开基教授交换意见后,转请他代为前往观察,考察后证实了这个想法。

中央电视台来约时,笔者便组织了物理学章正刚教授,化学胡忠绠教授、袁毅工程师等,共同组成一个工作组前往考察。随行尚有环境监测专业张丝同学负责记录。加上笔者自己所从事的地质和考古专业,几个专业共同配合,采取“多兵种”共同配合的作战方法。戏称“臭皮匠工作组”,乃是“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之意。我们才疏学浅,只能算是无足轻重的臭皮匠,摸一摸,试一试的意思,不敢挑战千古疑谜。

现场观察发现,佛龛内的石壁上有一层灰浆,厚约数毫米,作为装饰龛室,可以在上绘画、题诗之用。文同壁画和南宋题词就在其上,这就完全排除了岩石成分造成“泼水现竹”的可能性。

考虑到文同作画在1071年,南宋题词在1169年,干燥时都不能看见,泼水方可显现的事实,可以认为后期覆盖应该在此以后。联系当地有明代以来方有“泼水现竹”之说,如果情况属实,就能初步认为覆盖墨竹壁画和南宋题词的事件,发生在后来的明代。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使用几个专业方法轮番上阵,最后得出结论如下:

1,“泼水现竹”现象是明代覆盖后发生的。

2,根据整个壁龛上下完全粉刷为同一浅黄色的现象,可以推断这是后期无知的野寺愚僧,不识文同墨竹壁画的国宝价值。出于整顿龛穴,粉刷一新的目的,统统上下左右刷成同一浅黄色。这原本是对文物的破坏,想不到却从另一个角度,起了保护壁画和南宋题词免遭风雨破坏的作用。由于这是露天龛穴,极易受到风雨侵袭。以后或许在无意中,雨水浇湿墙壁,或者其他原因使墙壁受潮,发现泼水可以显现出壁画和题词的奇观,完全是歪打正着,于是成为所谓的千古疑谜。

3,使用高倍放大镜,仔细观察浅黄色涂料,发现颗粒粗糙,密布缝隙。水分浸入后可以迅速渗透至背后,通过光线折射,使被涂料蒙盖的壁画和题词显现出来。为了说明这个原理,章正刚教授事先制作了一个类似的模型。使用孔隙度较大的宣纸蒙罩一幅字帖,无法看见下面的字体。将宣纸浸湿后,下面字体立刻清楚显现出来,就是同样的原理。

我们几个臭皮匠原本不过打算试一下,想不到居然真的“赛过诸葛亮”,基本成功地揭破了这个千古疑谜。这不是我们多么了不起,而是“泼水现竹”现象在历史时期里,长期以来被一种近于迷信色彩所笼罩,未有真正科学接触。而在现代由于这里位置偏僻,没有受到有关科学部门注意,才被说得如此神乎其神。感谢中央气象局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科技专题部关注这个问题,给我们一个思索的机会,才有幸解决了这一所谓千古之谜。其实,这只不过是科学和迷信的较量,换了任何一个认真的科学工作者,也能够排除迷信,沿着正确的思路,揭破这个问题。我们只不过碰巧遇着一个机会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功劳可言。

话说到最后,还不得不提一个遗憾。由于“文革”期间,狂热无知的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已经将文同这幅壁画破坏无遗了。现在泼水再也不能重现,只有左侧南宋题词逃过一劫。考虑到号称“墨竹宗祖”的文同手迹,如今只有两幅。一在台湾、一在大陆。台湾墨竹画虽然价值连城,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意义却远远不及这幅壁画。道理非常简单,这是文同在当时的任所,今天仁寿县境内的佛龛墙壁上现场绘制的。文化遗产和江山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使江山更加富于民族文化色彩,文化遗产本身也带有民族生存土地的深深烙印,自然意义非常。可惜在我们生活的时代里,如此国宝级文物不被爱护,竞这样消失得干干净净,不留半点痕迹。这笔账应该算在“四人帮”的身上,使人无限愤怒,无限遗憾。怎么面对祖先、面对子孙、面对民族、面对历史?这样的行为,岂不比明代愚昧的偏僻野寺蠢和尚,擅自使用涂料蒙盖此画更加无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竟是  竟是词条  原理  原理词条  为何  为何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